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双丝电弧增材制造镍钛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赵华宇
黄健康
+4 位作者
向锐
赵天翔
徐建洲
宋学平
樊丁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4,共11页
针对镍钛合金增材制造过程中微观结构和成分难以调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双丝电弧增材制造技术,通过控制Ni丝和Ti丝的送丝速度,精确调节镍钛合金的原子比和相组成,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NiTi合金。结果表明,在纵向熔覆道中心区域,当Ni/Ti原...
针对镍钛合金增材制造过程中微观结构和成分难以调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双丝电弧增材制造技术,通过控制Ni丝和Ti丝的送丝速度,精确调节镍钛合金的原子比和相组成,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NiTi合金。结果表明,在纵向熔覆道中心区域,当Ni/Ti原子比为8∶10时,沉积的NiTi合金主要由Ti_(2)Ni相组成,并伴有少量富Ti颗粒,显微硬度和抗压强度分别达到560HV和1600 MPa;当Ni/Ti原子比为11∶10时,NiTi相中夹杂有Ti_(2)Ni相,在循环压缩过程中出现1.6%的不可恢复应变;当Ni/Ti原子比为15∶10时,NiTi相中形成团簇状Ni_(3)Ti相,纵向断裂应变接近40%,且循环压缩后仅出现1.2%的不可恢复应变,表现出良好的超弹性。此外,与纵向熔覆道中心区域相比,不同Ni/Ti原子比试样的横向搭接区域微观组织呈现明显的晶粒粗化和成分偏析现象,其抗压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丝电弧增材制造
NITI合金
组织与性能
超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丝电弧增材制备Al-Mg-Zn-Cu-Sc铝合金工艺与组织性能
被引量:
11
2
作者
林三宝
夏云浩
+2 位作者
董博伦
蔡笑宇
范成磊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6-42,I0004,I0005,共9页
为改善Al-Zn-Mg-Cu铝合金电弧增材过程中出现的工艺和缺陷问题,利用双丝电弧增材技术,制备了AlMg-Zn-Cu-Sc合金.根据电弧增材过程中的工艺以及成形情况,对该工艺中的送丝位置,送丝速度以及变极性频率等工艺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工艺试验得...
为改善Al-Zn-Mg-Cu铝合金电弧增材过程中出现的工艺和缺陷问题,利用双丝电弧增材技术,制备了AlMg-Zn-Cu-Sc合金.根据电弧增材过程中的工艺以及成形情况,对该工艺中的送丝位置,送丝速度以及变极性频率等工艺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工艺试验得到气孔含量较少和成型情况较好的参数并进行双丝电弧增材制造.分析了不同扫描速度下的制备的Al-Mg-Zn-Cu-Sc合金组织以及力学性能,对微观组织和试样失效区域进行观察,确认了断裂类型和组织特点.最终得到双丝电弧增材技术制备Al-Mg-Zn-Cu-Sc铝合金的工艺区间,明确了沉积态AlMg-Zn-Cu-Sc铝合金的基本组织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
增
材
制造
双丝电弧增材制造
超高强铝合金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丝电弧增材制造镍钛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赵华宇
黄健康
向锐
赵天翔
徐建洲
宋学平
樊丁
机构
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4,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75324)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22ZD6GA008)。
文摘
针对镍钛合金增材制造过程中微观结构和成分难以调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双丝电弧增材制造技术,通过控制Ni丝和Ti丝的送丝速度,精确调节镍钛合金的原子比和相组成,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NiTi合金。结果表明,在纵向熔覆道中心区域,当Ni/Ti原子比为8∶10时,沉积的NiTi合金主要由Ti_(2)Ni相组成,并伴有少量富Ti颗粒,显微硬度和抗压强度分别达到560HV和1600 MPa;当Ni/Ti原子比为11∶10时,NiTi相中夹杂有Ti_(2)Ni相,在循环压缩过程中出现1.6%的不可恢复应变;当Ni/Ti原子比为15∶10时,NiTi相中形成团簇状Ni_(3)Ti相,纵向断裂应变接近40%,且循环压缩后仅出现1.2%的不可恢复应变,表现出良好的超弹性。此外,与纵向熔覆道中心区域相比,不同Ni/Ti原子比试样的横向搭接区域微观组织呈现明显的晶粒粗化和成分偏析现象,其抗压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均显著降低。
关键词
双丝电弧增材制造
NITI合金
组织与性能
超弹性
Keywords
twin-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NiTi alloy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superelasticity
分类号
TG444 [金属学及工艺—焊接]
TB3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丝电弧增材制备Al-Mg-Zn-Cu-Sc铝合金工艺与组织性能
被引量:
11
2
作者
林三宝
夏云浩
董博伦
蔡笑宇
范成磊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6-42,I0004,I000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21B2080)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BX20180084)
+1 种基金
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经费(LBH-Z18067)
中央高效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FRFCU5710051321)。
文摘
为改善Al-Zn-Mg-Cu铝合金电弧增材过程中出现的工艺和缺陷问题,利用双丝电弧增材技术,制备了AlMg-Zn-Cu-Sc合金.根据电弧增材过程中的工艺以及成形情况,对该工艺中的送丝位置,送丝速度以及变极性频率等工艺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工艺试验得到气孔含量较少和成型情况较好的参数并进行双丝电弧增材制造.分析了不同扫描速度下的制备的Al-Mg-Zn-Cu-Sc合金组织以及力学性能,对微观组织和试样失效区域进行观察,确认了断裂类型和组织特点.最终得到双丝电弧增材技术制备Al-Mg-Zn-Cu-Sc铝合金的工艺区间,明确了沉积态AlMg-Zn-Cu-Sc铝合金的基本组织特点.
关键词
电弧
增
材
制造
双丝电弧增材制造
超高强铝合金
力学性能
Keywords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ltrahigh-strength aluminum alloy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分类号
TG444.4 [金属学及工艺—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双丝电弧增材制造镍钛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赵华宇
黄健康
向锐
赵天翔
徐建洲
宋学平
樊丁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双丝电弧增材制备Al-Mg-Zn-Cu-Sc铝合金工艺与组织性能
林三宝
夏云浩
董博伦
蔡笑宇
范成磊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