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的调整(1940—1942)
- 1
-
-
作者
李国芳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
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61,共16页
-
基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1年度科研项目“从苏维埃到人代会:建国前中共对国家政体的探索”(2021YB022)的最终成果之一。
-
文摘
从1940年酝酿到1941年11月召开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在法律上完成第一次重大调整,边区、县参议会大幅度扩增权力,确实承担起立法、议政、监督同级政府的职能。同时,边区实行“三三制”,吸收大量党外人士进入各级参议会,扩大民主的基础。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边区参议会扩权自有限度,实践中也呈现复杂而矛盾的样态。1942年底,边区参议会制度开启新一轮调整乃至重构。
-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参议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
“三三制”
议行关系
-
分类号
D23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K2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陕甘宁边区的参议会监督制度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韩裕庆
-
机构
南通大学法政学院
-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4-89,共6页
-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SJB810006)
-
文摘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督制度,形成了一个含选民监督参议员制度、参议会监督政府和司法机关制度、参议会内部监督制度的监督制度体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监督制度建立起了基本符合现代议会监督理念的监督制度体系;确立了通过直接、普遍、平等、不记名的选举实现选民对参议员监督的理念并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对政府司法机关的监督制度,则借鉴同时代西方议会监督制度的成功经验又区别于西方议会监督制度,而较之于国民参政会和省市参议会监督制度,又有着更为进步的实质内容。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所进行的监督制度的探索,为我国后来向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过渡及最终确立与完善,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边区参议会
陕甘宁边区
参议会监督制度
-
Keywords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Aggression War
senate of the border area
supervisory system
-
分类号
D693.6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