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与驱动机制研究——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例
1
作者 邵笑北 储德平 +2 位作者 骆炜楠 廖孟琦 汤舒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30,57,共13页
科学布局公共文化场所是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品质、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该文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例,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DBSCAN聚类算法刻画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利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科学布局公共文化场所是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品质、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该文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例,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DBSCAN聚类算法刻画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利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福州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场所在空间形态上呈西北—东南走向,与福州空间发展方向一致;②福州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场所总体呈现出多核并存的空间集聚格局,大部分集聚区位于鼓楼、台江两区;③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最大规模聚类均位于以鼓楼、台江、仓山为核心的主城区,在马尾、长乐等外围城区则形成小型组团,最大聚类与核密度估计的主要核心区有较好的一致性;④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交通区位、科技教育、旅游休闲和政府政策六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类因素形成“约束力—保障力—牵引力—支撑力—推动力”交互作用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场所 DBSCAN算法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POI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福建省植被NPP时空分异及驱动力探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高文晶 程诺 +2 位作者 张露月 赵玥桥 赖日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研究其时空尺度的变化和驱动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MOD17A3HGF植被NPP数据、土地利用、地形、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最优参数...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研究其时空尺度的变化和驱动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MOD17A3HGF植被NPP数据、土地利用、地形、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并探究植被NPP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NPP呈波动状缓慢下降,多年均值为843.71 gC·m^(-2)·a^(-1);灌木植被NPP的多年均值926.54 gC·m^(-2)·a^(-1),是生产力最强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PP主要集中在600~900 gC·m^(-2)·a^(-1),处在该范围的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52.09%~66.23%。2)福建省北部、东南部植被NPP多为显著上升,而中部和西南部主要为显著下降;未来植被NPP变化趋势以反持续性为主(53.25%),应重点关注闽北山地与闽江下游区域。3)造成植被NPP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平均解释度高低排序为降水量>气温>土地利用>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坡度>高程>国内生产总值,双因子交互中最高解释度为气温∩降水量(0.282),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Sen+MK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粤东北耕地非农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晓健 马林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12,共13页
[目的]探究粤东北丘陵山区耕地非农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该地区防治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粤东北为例,基于该地区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影像提取非农化信息,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耕... [目的]探究粤东北丘陵山区耕地非农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该地区防治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粤东北为例,基于该地区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影像提取非农化信息,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耕地非农化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①1990-2020年,粤东北耕地非农化呈“平稳发展到骤降”的变化趋势,累计非农化面积2.29×105 hm^(2),非农化率25.31%,林地和建设用地是主要的非农化类型。②垂直方向上,海拔1000 m以上和坡度25°~35°的耕地更容易非农化;水平方向上,与建设用地距离50 m以内和与河流距离1000~1500 m的耕地更容易非农化。③粤东北耕地非农化存在显著的正向集聚,全局莫兰指数由0.371逐渐下降至0.255,“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的变化主导着耕地非农化率空间自相关格局的演变。④农业人口和耕地破碎度始终对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近10 a来社会经济因素对非农化的解释力有所减弱。多因素特别是农业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能够进一步增加对耕地非农化的解释力。[结论]近30 a来,粤东北耕地非农化面积和空间集聚呈下降趋势,但农业人口和耕地破碎化对非农化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应合理控制城镇扩张速度,整合破碎耕地、引入小型农机改善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普及农村电子商务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以应对耕地非农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空间自相关 时空演变 粤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江西省山洪灾害时空格局与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57
4
作者 张若婧 陈跃红 +3 位作者 张晓祥 方秀琴 马强 任立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80,共9页
江西省是我国山洪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但目前缺乏对该省山洪灾害时空格局和驱动因子全面系统的研究。该文根据全国山洪灾害调查项目江西省1950-2015年山洪灾害数据集,对江西省山洪灾害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子分布趋... 江西省是我国山洪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但目前缺乏对该省山洪灾害时空格局和驱动因子全面系统的研究。该文根据全国山洪灾害调查项目江西省1950-2015年山洪灾害数据集,对江西省山洪灾害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子分布趋势与灾害重心迁移格局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运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降雨和地形两种连续型因子生成最优离散化因子,分别探测江西省全域范围和流域范围山洪灾害的主要驱动因子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全域范围江西省降雨因子解释力明显强于地形因子,其中历时短、重现期长的10 min强降雨对山洪灾害的解释力最强,且在特定地形条件与降雨交互作用后呈非线性增强;流域范围降雨多为山洪灾害的主导因子,但各流域的降雨主导因子差异明显,地形因子解释力更强,多数流域最大交互作用的双因子为降雨与地形因子,表明流域内因降雨和地形产生明显的山洪灾害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山洪灾害区划、防治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时空格局 驱动因子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福州市生境质量时空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施智勇 谢慧黎 +5 位作者 王圳峰 胡晓婷 王欣珂 谢香群 林弘 刘兴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1-1930,共10页
揭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福州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揭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福州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福州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812、0.806和0.793,生境质量改善的面积小于生境质量退化的面积,福州主城区和东南沿海区域的生境状况亟须改善。3km网格为本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最佳数据离散化分类数为6,自然间断点法更能解释驱动因素的驱动程度。高程、坡度和夜间灯光是福州市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坡度和夜间灯光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变化的解释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和最优地理探测器的兴安盟地区1985—2023年土壤侵蚀研究
6
作者 黄庆丽 史常青 +6 位作者 赵廷宁 杨建英 安淼 翟雪倩 曾文杰 魏晓东 马梦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20,共11页
[目的]揭示兴安盟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原因,为该区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RUSLE模型和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兴安盟地区1985—2023年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和侵蚀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区土壤侵蚀... [目的]揭示兴安盟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原因,为该区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RUSLE模型和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兴安盟地区1985—2023年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和侵蚀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区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侵蚀强度高的区域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土壤侵蚀平均面积占总面积的17.37%,平均侵蚀模数为2.43 t/(hm^(2)·a),年均土壤侵蚀量达1 143.29万t。(2)兴安盟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总体呈加剧趋势,其中71.64%的区域侵蚀强度等级未发生显著变化,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面积分别减少5.60%和0.93%,而中度、强烈、极强烈及剧烈侵蚀面积有所增加。(3)植被覆盖度、坡度、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其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对侵蚀模数在空间上的分异解释力。(4)识别的最新高风险区域为裸地、年降水量462~466 mm、植被覆盖度<0.1%、有机碳含量8.19~12.2 g/kg、黏粒含量274~307 g/kg、砂粒含量671~800 g/kg、粉砂含量16~205g/kg、海拔430~589 m、坡度40.8°~45.3°、人口密度5~6 person/km^(2),GDP为311~598 yuan/km^(2)。[结论]兴安盟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总体呈加剧趋势,侵蚀高风险区域需重点治理,建议因地制宜采取区域差异化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 兴安盟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视角下湖南省植被驱动力机制分析
7
作者 段青达 张庆斌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9期109-114,共6页
为更好指导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相关政策的制定,探索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使用研究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相关驱动因素数据集,分析研究区域的植被变化,采用相关非线性分析方法,探究各驱动因素对于湖南省植被覆盖的作... 为更好指导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相关政策的制定,探索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使用研究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相关驱动因素数据集,分析研究区域的植被变化,采用相关非线性分析方法,探究各驱动因素对于湖南省植被覆盖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从时空演化上看,2000—2020年,湖南NDVI时空异质性表现明显;在植被覆盖等级转移方面,21年间,从植被改良区面积远大于退化区面积的“中植被覆盖”为主的NDVI植被覆盖等级向“中高植被覆盖”转移;各个驱动机制方面,地形地貌对于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影响较大,自然因素在21年间对NDVI的影响有减弱趋势,而人为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则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优化地理探测器的山洪灾害驱动力分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晨钰 张攀 +2 位作者 王伟 肖培青 王倩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共15页
【目的】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区域内频繁的地下开采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揭示该区域山洪灾害主要驱动力及对其进行风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大同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数据,采用多尺度网格进行... 【目的】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区域内频繁的地下开采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揭示该区域山洪灾害主要驱动力及对其进行风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大同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数据,采用多尺度网格进行采样,并组合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连续型驱动因子进行最优离散化处理,探测分析山洪灾害驱动因子解释力和各驱动因子分级的平均危险度,最后基于所得解释力和危险度进行定量风险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降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首要因素(q=0.088 8),人类活动次之(q=0.061 8),地表环境最弱(q=0.022 7);在所选降雨指标中,6 h强降雨对大同市山洪灾害发生有平均最强解释力(q=0.141 2),可在进一步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研究中予以考虑;大同市山洪灾害危险水平较高,中高危险区面积占比超3/5,高危险区灾害点密度达0.038 5个/km^(2)。【结论】网格尺度和离散方式的优化选择均可有效提高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解释力;短历时(<6 h)强降雨若降雨不能持续,对山洪灾害的诱发力度大打折扣;整体来看大同市山洪灾害危险水平较高,且主要集中分布在易损性水平较低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进行山洪灾害风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为大同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尺度效应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风险评价 降雨 人类活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中华 吴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5,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复杂关系,为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以子流域(集水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SWAT水文模型、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窟野河流域各子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特征,并从水文环境的规模、质量、形态等方面探测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局部核心集聚,沿主河道向四周扩散降低”。河网形态与发育程度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因素,水资源的规模-质量-源汇的系统耦合关系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流域圆度率、流域长宽比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次要因素,流域地形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1)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2)流域人居环境质量是水文规模、水文形态、水文质量、流域地形等多因素长期耦合作用的结果;3)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应基于人水关系和谐来提升优化流域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人居环境 人水关系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SWAT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气象要素对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异影响及风险探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冶兆霞 张洪波 +4 位作者 杨志芳 张雨柔 李同方 赵孝威 薛超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79-2395,共17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年来受退耕还林(草)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显著,与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也呈现出了复杂的空间分异性和不确定性,亟待厘清。以不同地貌分区为响应单元,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变绿前后(1982—1992年... 陕北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年来受退耕还林(草)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显著,与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也呈现出了复杂的空间分异性和不确定性,亟待厘清。以不同地貌分区为响应单元,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变绿前后(1982—1992年与2005—2015年)NDVI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分异性响应关系,并透过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探测了气象要素变化对植被覆盖演变的交互影响及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及各地貌分区在研究期内NDVI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阶段化分异明显;各地貌区气温和实际蒸散发量在高原变绿前后趋势变化差异明显,1982—1992年主要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而2005—2015年则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两个时期降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其中北部地区为持续增加趋势,而南部地区则由减少逆转为增加趋势。(2)不同地貌区NDVI指数与气温和蒸散发均呈正相关,且蒸散发与NDVI的相关性强于气温;相对高原变绿前,2005—2015年NDVI指数对各气象要素的响应强度均有所增大。(3)OPGD因子检测结果显示5km空间网格是评价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最佳空间尺度,各地貌分区对NDVI指数变化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依次为:气温(黄土塬)、降水(盖沙黄土丘陵)、蒸散发(黄土峁状丘陵)、降水(黄土梁状丘陵)、降水(黄土宽谷丘陵)、蒸散发(风沙丘陵)、降水(土石丘陵);交互探测表明气象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NDVI指数的空间分异具有协同增强性,但不同时期各地貌区的主导交互因子略有差异。(4)风险探测发现不同实际蒸散发量对NDVI指数的影响有显著空间差异。(5)陕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变化并不能简单归因于退耕还林(草)等生态修复措施,而应是多要素耦合驱动的结果,气象要素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演化 气候影响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GD模型的昆明市植被NPP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仲芝 赵俊三 +3 位作者 陈国平 王琳 林伊琳 张丹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8,共11页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检测器(OPGD)模型揭示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的影响机制。[结果] 1)昆明市植被NPP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并以7.08 g/(m^(2)·a)(以C计)的速度显著增加。2)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在空间上破碎度与植被NPP错位分布,其对植被NPP时空分布有显著负向作用。3)植被NPP变化是气候、人为活动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地表温度、植被景观破碎度解释力强于气温、降水和坡度等因子,因子间交互作用能更好地解释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结论]昆明市2001—2020年植被NPP总体呈增加态势,但主城区少部分地区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应综合统筹,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植被碳源及碳汇时空变化模拟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王硕 于颖 +1 位作者 杨曦光 范文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3-63,共11页
利用卡内基-阿姆斯-斯坦福模型(CASA模型)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量模型,依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改进前的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I_(NDV))、改进后的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I_(KNDV))等多源数据,对黑龙江省2005—2022年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利用卡内基-阿姆斯-斯坦福模型(CASA模型)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量模型,依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改进前的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I_(NDV))、改进后的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I_(KNDV))等多源数据,对黑龙江省2005—2022年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_(EP))进行估算,并采用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对黑龙江省植被碳汇的时空格局及植被N_(EP)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2年,黑龙江省植被N_(EP)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4.88 g·m^(-2)·a^(-1);空间格局上呈“东南-西北连接,向两侧减少”的特点。研究区绝大部分为碳汇区,少部分为碳源区。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气温、降水、辐射与N_(EP)表现为正偏相关,人口密度、夜间灯光与其表现为负偏相关,人口密度与降水的偏相关系数较高。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人口密度、降水是影响黑龙江省植被N_(EP)的主要因子。人口密度及降水是黑龙江省植被N_(EP)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汇 黑龙江省 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比湖流域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健梅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 +4 位作者 段越帆 姚凯旋 姚磊 唐华 布威阿依谢姆·吐合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6,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艾比湖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一道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研究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艾比湖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一道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研究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象数据、NDVI数据、植被类型数据,采用CASA模型估算艾比湖流域2001—2020年的植被NPP,采用热点分析、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等方法,揭示植被NPP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采用偏相关分析结合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植被NPP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艾比湖流域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199.67 gC m^(-2)a^(-1),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率为1.83 gC m^(-2)a^(-1)。(2)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整体呈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61.79%的区域植被NPP呈增加趋势,河流沿岸的绿洲植被NPP显著增加。(3)植被NPP与气象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相关性最强;NPP值随高程和坡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坡向变化差异不明显;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的NPP值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PP具有双重影响。(4)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因子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基于风险探测确定出适宜植被生长的范围或类型。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艾比湖流域可持续发展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艾比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InVEST-PLUS模型的济南都市圈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邢笑天 王琪 +2 位作者 赵佳俊 刘浦东 张靖苑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30,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减缓都市圈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结合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并顾及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 探究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减缓都市圈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结合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并顾及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PLUS)进行双约束转移矩阵优化,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分析山东省济南都市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其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模拟预测了自然发展、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济南都市圈2030年和2060年土地利用变化并估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分析其碳储量重心迁移情况,并利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究碳储量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济南都市圈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面积呈波动增加状态,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②2000—2020年,济南都市圈碳储量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相似,以黄河主脉为分界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耕地类型碳储量为研究区碳储量的主要来源,占总碳储量的80%以上;③多情景模拟下的碳储量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为高碳密度区域耕地转换为低碳密度区域建设用地,其中生态保护情景碳储量最高,2030年总碳储量为4226.86×10^(6) t,2060年总碳储量为3967.94×10^(6) t;④不同发展时期和情景下的济南都市圈碳储量重心均发生一定偏移,发展趋势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重心地带一直处于济南市历城区,说明济南都市圈发展较为全面均衡;⑤各驱动因子对济南都市圈碳储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影响,其中人口密度对碳储量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大,交互作用下各因子均呈现对碳储量解释力增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OI数据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济南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黄石市生态质量评价
15
作者 叶洪铭 黄瑾 +4 位作者 徐瑶 唐新华 李映潭 凌国栋 兰雪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24,共14页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的鄂东幕阜山岩溶地区,长年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利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绿度、热度、干度、湿度和石漠化程度的改进型遥感生态指...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的鄂东幕阜山岩溶地区,长年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利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绿度、热度、干度、湿度和石漠化程度的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分析了黄石市2001-2021年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MRSEI与各组分指数的相关性极强,相关系数均大于0.794,且5个时期的平均值达到了0.837,表明MRSEI相比任何单一指标都更具代表性。而MRSEI的第1主成分(PC1)的贡献度在0.696 3以上,且各个年份都比RSEI的PC1贡献度高,说明其能更好地集中各指标特征。(2)2001-2021年黄石市的MRSEI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和极差的区域面积减少了870.74 km2,良好和极好的区域面积增加了1 377.91 km~2。这种变化在黄石市的不同区域表现得较为明显,北部及一些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而南部和中部地区以及阳新县和大冶市南部则表现出较高的生态环境质量。(3)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中,轻微改善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据了总面积的65.06%,而退化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3.4%,表明黄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正逐步改善。(4)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显示,5个年度的全局莫兰指数均在0.482 2以上,且Z值超过296.486 7,表明黄石市的MRSEI在这20年间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黄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表现出MRSEI值在空间上的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5)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黄石市MRSEI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5个时期的q值均值为0.548 6。此外,高程以及气候条件与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也是影响黄石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可为黄石市生态环境石漠化监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石漠化指数 莫兰指数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力研究
16
作者 苏楠 朱大明 +1 位作者 柯筱纯 李庆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17-123,共7页
以2023年10月抓取到的昆明市703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及计量地理学模型,从数量分布情况、空间分布类型、尺度、密度特征等方面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行为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通过自然资源... 以2023年10月抓取到的昆明市703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及计量地理学模型,从数量分布情况、空间分布类型、尺度、密度特征等方面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行为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通过自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客源市场3个类型10个影响因素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农家乐数量分布不平衡,全市视角下表现为聚集分布,主城区视角下表现为聚集-随机分布,且特征空间尺度为3.5 km。昆明市农家乐主城区视角下密度分布中心集中在西山区中北部、盘龙区南部及五华区中部,全市视角下呈现出安宁、西山、官渡为核心“三核多中心”集中连片分布,在分布特征上表现为“沿路、环城、傍水”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分异成因的最佳尺度为2.5 km;夜间灯光(城镇化水平)、环城距离、GDP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路网密度和GDP的交互作用对昆明市农家乐聚集分布的影响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乐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供需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
17
作者 何刚 齐林 +1 位作者 王理想 杨霞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84-3294,共11页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安全是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基于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测算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安全是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基于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测算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耦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1)在2002—2020年,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呈螺旋上升趋势,其中极显著上升区域约占1.36%。(2)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的标准差椭圆分布主要走向为“东北—西南”,全局呈逐渐加强的正相关性。(3)人口密度、坡向、土壤含水量分别是人类活动、下垫面、水文气象维度中对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驱动力最强的因子。(4)人口密度对新安江上游各子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的驱动作用始终为负,坡向的驱动作用主要为负,土壤含水量的驱动作用始终为正。研究可为制定流域尺度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 新安江上游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绿洲化对河西内陆河流域碳储量的影响
18
作者 崔雨微 李森 +2 位作者 常莹莹 王亚晖 赵鸿雁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1-236,共16页
河西内陆河流域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水土资源矛盾日益凸显,预测未来多情景绿洲化对河西内陆河流域碳储量的影响,对实现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促进绿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0-2020年研究区绿洲化数据,结合GeoSOS-F... 河西内陆河流域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水土资源矛盾日益凸显,预测未来多情景绿洲化对河西内陆河流域碳储量的影响,对实现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促进绿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0-2020年研究区绿洲化数据,结合GeoSOS-FLUS与InVEST模型模拟自然发展、规划约束和生态建设3种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该地区绿洲化模式演变及其碳储量变化,并运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究碳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绿洲面积增加1.37×10^(5)hm^(2),其中耕地扩张面积最大,其次是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而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2000-2020年河西内陆河绿洲区碳储量增长了6.26×10^(6)t,主要是由耕地及建设用地扩张侵占大量未利用地、草地及非绿洲区所致。(3)2030-2060年,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均呈现增长趋势,生态建设情景、自然发展情景和规划约束情景增长幅度分别为2.15×10^(7)、1.72×10^(7)和1.13×10^(7)t。(4)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储量空间分异格局的解释力最高,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为主,土地利用方式与道路密度的交互效应最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化 碳储量 GeoSOS-FLUS模型 InVEST模型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河西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河北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刘继为 姜安隆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2-803,共12页
“双碳”战略下农业领域将迎来广泛且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河北省农业发展长期处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趋紧局面,研究其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可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基于2002—2021年11个地市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 “双碳”战略下农业领域将迎来广泛且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河北省农业发展长期处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趋紧局面,研究其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可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基于2002—2021年11个地市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水平,通过ArcGIS软件进行时空分布格局可视化呈现与演变趋势分析,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识别空间分异主要影响因素及因素间交互作用。结果表明,2002—2021年河北省农业生态效率均呈现阶段性波动上升态势,由2002年的0.63提升至2021年的0.94。各地市效率值曲线演变特征差异性显著,空间格局分异特征明显,东西部差异逐渐缩小,北高南低差异凸显。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密度、农作物种植结构、城镇化率是影响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各因子解释力及因子交互解释力随时间演进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未来应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农业发展重点,着力消解不均衡发展态势,加快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找准与农业生态效率关键影响因素的有效契合点,切实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全局参比法 超效率SBM模型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进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20
作者 吴志才 肖可欣 谢佳亮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60,共9页
森林康养旅游在解决健康与自然脱节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该文基于Python爬虫技术抓取新浪微博“森林康养旅游”话题数据,采用微博传播指数BCI、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 森林康养旅游在解决健康与自然脱节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该文基于Python爬虫技术抓取新浪微博“森林康养旅游”话题数据,采用微博传播指数BCI、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分析2011—2023年中国31省域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研究期内中国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月度峰值分布与节假日的时间段相对应且季节性差异显著。②东部和中部地区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三大地区内部差异明显。③自然资源禀赋和网络普及程度是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较重要的驱动力,人口基数和旅游需求强度次之;经济人口优势与自然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存在强关联性,并出现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多因素联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养旅游 森林康养资源 网络关注度 影响因素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