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助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完善 被引量:7
1
作者 胡震远 《东方法学》 2013年第3期50-59,共10页
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现状存在制度的变异、独立辅助参加的需求等问题。从其他法域来审视辅助参加制度的要件、辅助参加人的地位、程序、效力以及独立辅助参加的内涵,进而来审视或反思我国辅助参加制度的完善。辅... 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现状存在制度的变异、独立辅助参加的需求等问题。从其他法域来审视辅助参加制度的要件、辅助参加人的地位、程序、效力以及独立辅助参加的内涵,进而来审视或反思我国辅助参加制度的完善。辅助参加制度的完善需要明确辅助参加的构成要件、确立辅助参加人的诉讼地位、设定辅助参加诉讼告知程序和理由,并参照大陆法系的相关立法,创设独立辅助参加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型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辅助参加制度 参加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诉法解释》的程序规范解释论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杭平 王亚新 陈晓彤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0,共16页
《民诉法解释》第93条的规定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其中相关条项下规定的“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具有的所谓“预决效力”,在学理上与既判力的概念及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民诉法解释》第93条的规定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其中相关条项下规定的“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具有的所谓“预决效力”,在学理上与既判力的概念及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此相应,《民诉法解释》第247条有关“裁判生效后”禁止重复起诉的规定则应视为直接以既判力作为基础的程序规范。本文将第247条与第93条的解释相结合,梳理了既判力和预决效力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司法实践这一特定语境下的内容、相互问的关联及区别,并依据前后诉的主客体及时间范围是否一致等因素考察前诉可能对后诉发生的法律效果,在解释论上构成了一个可资对相关程序规范进行理解和适用的概念整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决效力 积极既判力 消极既判力 参加效力 证明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