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的疆域: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跨物种民族志书写
1
作者 李竹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2,157,158,共14页
近年来,后人类主义理论日益影响当代艺术的观念与创作,社会参与式艺术以“跨物种民族志”作为新的书写方式,主张促进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互动与共生,传统意义上静态的“物质”被视作独立的行动者参与到艺术创作中。这一过程重新定义了艺... 近年来,后人类主义理论日益影响当代艺术的观念与创作,社会参与式艺术以“跨物种民族志”作为新的书写方式,主张促进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互动与共生,传统意义上静态的“物质”被视作独立的行动者参与到艺术创作中。这一过程重新定义了艺术的生产机制,展示了当代艺术对生态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本文将探讨“跨物种民族志”及其背后的思想动因,在“物质转向”与“本体论转向”的耦合所形成的理论框架之下,分析社会参与式艺术如何通过“跨物种协商”的方式重新塑造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参与式艺术 跨物种民族志 物质转向 本体论转向 跨物种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艺术的生成式审美——作为认识日常生活世界模式的社会参与式艺术 被引量:12
2
作者 任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9-167,共9页
社会参与式艺术是当代艺术研究中重要的跨学科问题。在当代艺术的各种类别中,参与式艺术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所以如何认识这种艺术在解决问题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是各国学术界都面对的重要问题。与认为参与式艺术可以直接带... 社会参与式艺术是当代艺术研究中重要的跨学科问题。在当代艺术的各种类别中,参与式艺术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所以如何认识这种艺术在解决问题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是各国学术界都面对的重要问题。与认为参与式艺术可以直接带动经济发展、改变伦理道德观念和调整人际关系等理论相比,参与式艺术在本体论上是一种揭示日常生活存在的技术,即是一种让存在的本真(即被隐藏的存在)得到呈现的知道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参与式艺术 日常生活世界 生成式审美 当代艺术 羊蹬艺术合作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行动主义”转向
3
作者 陈汉 《浙江学刊》 2024年第3期197-205,240,共10页
现当代艺术在形态迭代过程中,不断引入“行动”这一动力元素,作为扩展艺术的公共属性、定位艺术的社会服务职能、构建美学与社会和政治间新型生产模式的重要维度。随着参与式艺术和关系艺术的兴起,当代艺术的公共展演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现当代艺术在形态迭代过程中,不断引入“行动”这一动力元素,作为扩展艺术的公共属性、定位艺术的社会服务职能、构建美学与社会和政治间新型生产模式的重要维度。随着参与式艺术和关系艺术的兴起,当代艺术的公共展演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艺术实践愈发成为容纳多元身份和文化认同、实现不同社会议题表达和协商的跨媒介平台,由此引发的相关论述最终汇聚到“艺术行动主义”思潮之下。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行动主义”转向造成的影响远远超逾文化艺术范围,是公共艺术与21世纪公民运动相互结合进程中的最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 社会参与式艺术 关系艺术 艺术行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律到参与——艺术“介入性”的理论演变 被引量:3
4
作者 孙炜炜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7-153,共7页
近年来,强调公众参与的“社会介入性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方兴未艾,但其作品常表现为非物质性的社会活动,遭到了诸多质疑。现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为艺术的“介入性”提供了美学线索。在康德、... 近年来,强调公众参与的“社会介入性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方兴未艾,但其作品常表现为非物质性的社会活动,遭到了诸多质疑。现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为艺术的“介入性”提供了美学线索。在康德、黑格尔关于自律、他律的论述基础上,阿多诺、伯林特开辟了有关“介入”与“参与”的美学话题。博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和朗西埃的“岐感美学”则为介入性艺术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前者催生了凯斯特的“对话”和“协作”理念,后者使毕晓普建构了完整的“参与式艺术”理论体系。经过两个世纪的理论演变,艺术对社会的介入已获得了美学上的合理性,并成为21世纪的新浪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介入性艺术 参与式艺术 艺术自律 艺术他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篮的浮沉
5
作者 王婷 《广东园林》 2025年第2期136-137,共2页
《果篮的浮沉》是一个参与式艺术作品。创作者旨在用日常材料,构建一个多功能的景观装置,重构生态与社会的连接。人们对于海珠湿地公园的记忆,大多围绕着万亩果园,以及当代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而“海上葑田”的湿地景观逐渐被遗忘... 《果篮的浮沉》是一个参与式艺术作品。创作者旨在用日常材料,构建一个多功能的景观装置,重构生态与社会的连接。人们对于海珠湿地公园的记忆,大多围绕着万亩果园,以及当代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而“海上葑田”的湿地景观逐渐被遗忘。葑田是漂浮的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珠湿地公园 果篮的浮沉 参与式艺术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