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评价及问题透视——基于西北五县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7-154,共8页
公众满意度是公众群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观体验和态度意愿,它日益成为评估政府教育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公众满意度测评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它通过评估受教育者及相关群体的满意程度,来反映县... 公众满意度是公众群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观体验和态度意愿,它日益成为评估政府教育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公众满意度测评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它通过评估受教育者及相关群体的满意程度,来反映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和问题,有助于政策的公民参与和有效改进。本研究针对西北五县的实证调查表明: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众满意度总体合格率和评价分值较高,但部分群体评价不合格;公众对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规划和就近入学的满意度较低;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家长的满意度较低。由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公众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发展水平测量——基于全国东中西部五省份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涛 黄嘉欣 +1 位作者 王娜 陈泓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6,共18页
2021年底,我国已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阶段正式迈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在两个阶段的均衡评估中,办学条件指标改善历来都属重中之重,准确及时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动态变化对于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在实现总... 2021年底,我国已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阶段正式迈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在两个阶段的均衡评估中,办学条件指标改善历来都属重中之重,准确及时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动态变化对于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在实现总体巩固的同时也需警惕差异系数小幅上涨态势;“乡弱于城”和“东强西弱”的基本特征及格局需要持续改善;“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三项指标差距最明显;办学条件优质均衡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城乡、区域等指标呈现“弱均衡性”特征,“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两项新指标均衡性最弱。应高度重视社会舆情关注的其他敏感办学指标,如住宿、卫生、安全和医疗、交通、心理健康、数字化建设、破解大班额等方面的改善,着力解决上述指标数量供给不足、配备质量不佳、更新维护不到位等问题。鉴于此,建议优化均衡指标评估与监管体系、优化“城—镇—乡”教育资源配置、开展义务教育强校提质增供优配行动、科学规划城镇乡学校布局、增加西部薄弱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持续推动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高水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学条件均衡 优质均衡 基本均衡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公正的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均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5
3
作者 赵丹 陈遇春 +1 位作者 Bilal Barakat 张河森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4,共8页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从资源配置的初始均衡向追求质量的高位均衡迈进。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从空间公正的理论视角,构建基于"可达性公正、获得性公正和感知公正"三维框架的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均衡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从资源配置的初始均衡向追求质量的高位均衡迈进。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从空间公正的理论视角,构建基于"可达性公正、获得性公正和感知公正"三维框架的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均衡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县域内校际间、乡镇间、城乡间3个维度,选择上学物理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教育资源、过程、结果、教育满意度等10个关键因素,构建由30个观测点组成的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监测指标矩阵,并提出实证测评的思路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公正 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均衡 评估指标体系 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