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的近视患者52例(104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Epi-LASIK手术的患...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的近视患者52例(104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Epi-LASIK手术的患者54例(108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术后疗效进行比较。2组患者年龄、术前屈光状态及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术后6个月,2组间球镜与柱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43眼(41.3%)和24眼(22.2%),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15.6%和38.3%,试验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为(0.89±0.30)μm,对照组为(1.12±0.41)μm,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表示满意的分别有102眼(98.1%)和98眼(90.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术后视觉质量优于常规Epi-LASIK,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治疗近视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展开更多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es,LASIK)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各种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该手术后患者一般不易发生角膜瓣移位,但角膜瓣一旦发生移位,须立即处理,如不及时处理可出现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es,LASIK)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各种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该手术后患者一般不易发生角膜瓣移位,但角膜瓣一旦发生移位,须立即处理,如不及时处理可出现基质床上皮覆盖、层间上皮植入、角膜瓣丢失、角膜瓣溶解、感染、视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视力。2000年7月至2009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眼屈光外科中心共收治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患者36例,经有效处理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白兔14只,全身麻醉下右眼LASIK术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作为实验组(巨皱褶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微皱褶组)。分为7组,每组2只,于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随机选取1组处死,取角膜,行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微皱褶组早期上皮基底膜呈小波浪状,瓣下胶原纤维排列较为规则,PAS及Masson染色未见明显深染;巨皱褶组术后1 d上皮基底膜呈不规则波浪状改变,至1周时瓣下层间交界面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至术后2周时,上皮层数不等,还可见2/3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出现与瓣上皱褶一致的波浪状走行,术后1个月至6个月上皮及基质部改变基本同前,瓣下层间模糊不可分辨。PAS示各期瓣下层间深染,Masson示瓣下层间呈棕色深染。结论微皱褶组皱褶大小介于20~40μm,于术后2周时自行平复,临床上其术后视力的影响依其存在位置而定;巨皱褶组大小为80~120μm,存在时间较为长久达6个月,且皱褶波及深部2/3皱褶基质部分,临床上对患者视力影响较为深远,有必要长期深入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的近视患者52例(104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Epi-LASIK手术的患者54例(108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术后疗效进行比较。2组患者年龄、术前屈光状态及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术后6个月,2组间球镜与柱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43眼(41.3%)和24眼(22.2%),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15.6%和38.3%,试验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为(0.89±0.30)μm,对照组为(1.12±0.41)μm,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表示满意的分别有102眼(98.1%)和98眼(90.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术后视觉质量优于常规Epi-LASIK,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治疗近视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文摘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es,LASIK)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各种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该手术后患者一般不易发生角膜瓣移位,但角膜瓣一旦发生移位,须立即处理,如不及时处理可出现基质床上皮覆盖、层间上皮植入、角膜瓣丢失、角膜瓣溶解、感染、视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视力。2000年7月至2009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眼屈光外科中心共收治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患者36例,经有效处理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