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碾子山晶洞碱性花岗岩氢同位素组成与岩浆去气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培忠 虞福基 +1 位作者 刘德平 于津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0-76,共7页
碾子山晶洞碱性花岗岩的δD与H_2O含量非常低且呈近于直立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开放体系岩浆去气作用的典型特征。采用去气方程对碾子山花岗岩进行拟合,得:1n(δD+1000)=(0.0182±0.0226)1nF+(6.8189±0.0224)。这表明对该岩体而... 碾子山晶洞碱性花岗岩的δD与H_2O含量非常低且呈近于直立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开放体系岩浆去气作用的典型特征。采用去气方程对碾子山花岗岩进行拟合,得:1n(δD+1000)=(0.0182±0.0226)1nF+(6.8189±0.0224)。这表明对该岩体而言逸出水分子与岩浆水间的D/H分馏系数为1.0182左右;初始δD为-85‰左右,基本位于正常岩浆水范围。研究表明,岩浆去气作用是我国东部晶洞碱性花岗岩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同位素 岩浆 去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去气作用碳硫同位素效应 被引量:20
2
作者 郑永飞 傅斌 张学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3-53,共11页
根据开放体系条件下的瑞利分馏原理,并考虑岩浆中可能溶解的合碳和含硫组分,从理论上定量模式了岩浆去气作用对火成岩碳、硫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浆CO2去气作用能够导致岩石中碳酸盐显著亏损13C,其δ13C值能够从... 根据开放体系条件下的瑞利分馏原理,并考虑岩浆中可能溶解的合碳和含硫组分,从理论上定量模式了岩浆去气作用对火成岩碳、硫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浆CO2去气作用能够导致岩石中碳酸盐显著亏损13C,其δ13C值能够从原始-5‰变化到-20‰(PDB);岩浆CH4去气作用则导致岩石中碳酸盐相对富集13C,其δ13C值能够从原始-5‰变化到+4‰。岩浆SO2去气作用可以导致岩石中硫化物显著亏损34S,其δ34S值能够从0‰变化到-8‰(CDT);岩浆H2S去气作用则导致岩石中的硫化物相对富集4S,其δ34S值能够从0‰变化到+6‰。因此,除源岩原始同位素不均一性和地壳物质混染能引起火成岩的碳、硫同位素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外,岩浆去气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 去气作用 碳同位素 硫同位素 火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幔源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去气作用——以云南老王寨金矿煌斑岩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黄智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以云南老王寨金矿煌斑岩为例 ,从岩石产出的构造环境、源区地幔交代富集作用、岩浆演化中硅酸盐熔体 碳酸盐熔体液态不混熔作用、岩石中CO2 的来源、蚀变流体特征、与成矿的关系以及高温高压实验等方面分析了幔源岩浆活动过程中的... 本文以云南老王寨金矿煌斑岩为例 ,从岩石产出的构造环境、源区地幔交代富集作用、岩浆演化中硅酸盐熔体 碳酸盐熔体液态不混熔作用、岩石中CO2 的来源、蚀变流体特征、与成矿的关系以及高温高压实验等方面分析了幔源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去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浆 去气作用 煌斑岩 老王寨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穿地壳岩浆系统及其去气作用和环境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蒋昌宏 杜德宏 王孝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0-1374,共15页
岩浆作用是联系地球深部与表层碳储库的桥梁,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揭示岩浆作用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对理解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和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前人在岩浆系统研究的重要进展,介绍了陆内穿地壳岩浆系统,... 岩浆作用是联系地球深部与表层碳储库的桥梁,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揭示岩浆作用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对理解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和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前人在岩浆系统研究的重要进展,介绍了陆内穿地壳岩浆系统,梳理了从幔源岩浆底侵和地壳熔融,到岩浆上升、累积、混合、分异直至喷出等物理化学过程,构建了地壳岩浆活动的统一框架。岩浆过程同时控制着挥发分行为,岩浆自身的去气作用将地球深部挥发分带到地表,而接触热变质作用可改造围岩并将其中的碳脱出。基于穿地壳岩浆系统,本文系统阐述了岩浆挥发分的来源、组成、行为,及其释放到大气中对气候与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尤其是针对中国华南地区分布的大量陆内中生代的侵入岩和火山岩,结合同期广泛分布的巨厚碳酸盐岩,介绍和展望了陆内岩浆系统和去气作用的联系及环境效应,提出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及其与碳酸盐岩的反应很可能对局部乃至全球的气候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该领域有较大研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穿地壳岩浆系统 去气作用 环境效应 陆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矿床成矿关系初探——以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为例 被引量:112
5
作者 黄智龙 陈进 +5 位作者 刘丛强 韩润生 李文博 赵德顺 高德荣 冯志宏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81-688,共8页
本文以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为例 ,从成矿时代、成矿物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热动力等方面初步讨论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矿床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 :矿床成矿时代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时代相近 ;峨眉山玄武岩在成矿过程中提供了部分... 本文以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为例 ,从成矿时代、成矿物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热动力等方面初步讨论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矿床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 :矿床成矿时代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时代相近 ;峨眉山玄武岩在成矿过程中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伴随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过程去气作用 (包括地幔去气作用和岩浆去气作用 )形成的流体参与了会泽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的形成 ;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为成矿热动力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峨眉山 玄武岩 铅锌矿床 成矿时代 成矿流体 去气作用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诺坝幔源单斜辉石巨晶氢同位素组成的离子探针分析:微尺度不均一性 被引量:9
6
作者 夏群科 潘尤杰 +4 位作者 陈道公 DELOULEEtienne 支霞臣 程昊 吴元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0,共4页
运用离子探针技术测定了河北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 3个单斜辉石巨晶的氢同位素组成 ,结果显示同一颗粒内部表现出微尺度的不均一性 ,2 mm范围内 δD的变化达到 6 0‰。δD和氢含量之间不存在同步的变化 ,巨晶内部的化学成分均一 ,因此... 运用离子探针技术测定了河北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 3个单斜辉石巨晶的氢同位素组成 ,结果显示同一颗粒内部表现出微尺度的不均一性 ,2 mm范围内 δD的变化达到 6 0‰。δD和氢含量之间不存在同步的变化 ,巨晶内部的化学成分均一 ,因此我们认为巨晶的氢同位素不均一性继承自母岩浆。母岩浆的氢同位素变化可能是去气过程中气相与熔体之间的分馏引起的。单斜辉石巨晶形成后很短的时间内即被寄主岩浆带至地表并经历了快速淬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探针 氢同位素 单斜辉石 微尺度不均一性 母岩浆 去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南昆山A型花岗岩定年和环带云母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昌实 陈小明 +2 位作者 王汝成 张文兰 胡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3-200,i002,共9页
广东南昆山 A型花岗岩出露面积约 2 0 0 km2 ,中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由铁叶云母、钠长石、微斜条纹长石和石英组成。弱过铝质 ,强亚碱质 ,富氟 (5 5 36× 1 0 - 6 ~ 90 5 4× 1 0 - 6 )贫氯 ,高的锆石饱和温度 (81 0~ 84 7... 广东南昆山 A型花岗岩出露面积约 2 0 0 km2 ,中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由铁叶云母、钠长石、微斜条纹长石和石英组成。弱过铝质 ,强亚碱质 ,富氟 (5 5 36× 1 0 - 6 ~ 90 5 4× 1 0 - 6 )贫氯 ,高的锆石饱和温度 (81 0~ 84 7℃ ) ,高 1 0 4 Ga/ Al比值 (4.37~ 7.2 6 )和高 Zr+Nb+Ce+Y含量 (45 0× 1 0 - 6 ~ 5 85× 1 0 - 6 )等 ,均与澳大利亚铝质 A型花岗岩相似。岩石内普遍发育环带云母 ,电子探针分析表明 ,复杂环带云母通常由若干黑云母条带 (铁叶云母 )和白云母条带组成 ,可识别出 3个构成部分 :核部带 ,幔部带和边部带。核部带形成于原岩浆处在深位时结晶的 ,幔部带形成于岩浆自深位快速上升到浅位时结晶的 ,而边部带形成在岩浆冷凝终结时。它们之间不同的边界形态说明了岩浆经历过铁钛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外来岩浆注入作用和去气作用等。环带云母是岩浆结晶历史的极好指纹。花岗岩锆石 U- Pb定年为 1 4 7± 0 .8Ma,应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侵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昆山 环带 定年 广东 铝质A型花岗岩 分离结晶作用 饱和温度 澳大利亚 电子探针 钛氧化物 去气作用 岩浆结晶 晚侏罗世 中侏罗世 钠长石 分析表 白云母 黑云母 组成 锆石 条带 核部 石英 岩石 上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活动干扰下地下水无机碳循环过程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东 刘丛强 +1 位作者 汪福顺 赵志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59-3370,共12页
为准确识别浅层地下水污染来源及污染过程,选择我国北方某集约化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组成,探讨浅层地下水来源以及DIC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 为准确识别浅层地下水污染来源及污染过程,选择我国北方某集约化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组成,探讨浅层地下水来源以及DIC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沿地下水流向,水化学类型由HCO3--Ca2+-Mg2+型转变为HCO3--SO42--Mg2+-Ca2+型;浅层地下水δD组成范围为-69.6‰^-52.7‰,均值为-63.5‰,δ18O组成范围为-9.29‰^-6.80‰,均值为-8.45‰.大气降水是浅层地下水重要补给来源,靠近河水的浅层地下水还接受地表水的补给;浅层地下水δ13CDIC组成范围为-11.76‰^-5.85‰,均值为-10.43‰.浅层地下水DIC来源包括土壤CO2、碳酸盐矿物以及有机质分解.河水DIC侧渗对局部浅层地下水DIC碳同位素造成影响,化学肥料引起的酸性物质参与碳酸盐矿物风化作用以及浅层地下水CO2去气作用对地下水δ13CDIC组成产生影响,在利用DIC碳同位素识别地下水污染来源时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浅层地下水 溶解性无机碳碳同位素 酸化 CO2去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马庄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新俊 刘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1-558,共8页
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 ,对马庄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和氢、氧、硫、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中低盐度、富 H2 O、CO2 和富 Na+ 、K+ 、Cl- 离子等特征。氢、氧、硫同位素组成表明 ,成矿流体存在着两个主要来源 ... 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 ,对马庄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和氢、氧、硫、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中低盐度、富 H2 O、CO2 和富 Na+ 、K+ 、Cl- 离子等特征。氢、氧、硫同位素组成表明 ,成矿流体存在着两个主要来源 :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来源的加热地下水。铅同位素组成分布区间较为宽广且构成良好的线性相关 (R2≥ 0 .98) ,反映金属物质的多源性以及地壳和地幔各个储库的混合趋势。显微温度计及气体组分间的协变关系的不一致性 ,排除了去气作用存在的可能性。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 ,两种来源流体发生了混合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 流体混合作用 金矿床 成因 去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六合霓辉正长斑岩中特殊包体岩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显凡 卢秋霞 +2 位作者 宋祥峰 陶专 龙训荣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9-254,共6页
在六合霓辉正长斑岩中广泛发育的各类包体岩石中,新近发现了三类特殊包体。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表明,纯方解石包晶(体)和含石英的黄玉伟晶岩包体是地幔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去气作用的产物;黑色微晶富铁... 在六合霓辉正长斑岩中广泛发育的各类包体岩石中,新近发现了三类特殊包体。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表明,纯方解石包晶(体)和含石英的黄玉伟晶岩包体是地幔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去气作用的产物;黑色微晶富铁硅酸盐熔融包体是地幔流体伴随去气作用的分离产物,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绿泥石和富铁的柱状和片状硅酸盐矿物,特征矿物有自然铁、磷灰石和锆石;据全岩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特征及结晶状态分析,表明该包体岩石不是常规岩浆作用产物,尤其自然铁的存在进一步证明该微晶熔融包体是还原条件或缺氧环境下的地幔流体物质。通过对特殊包体岩石的研究,为该区不同岩性和地层中的多金属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深部过程地球化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包体 自然铁 地幔流体 去气作用 深部过程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勐兴铅锌矿床热液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阳 高志武 +3 位作者 杨辰雨 邓明国 刘锦康 赵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8,共12页
勐兴铅锌矿床是保山地块内浅成热液铅锌矿床中极具代表性的矿床,但有关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方解石与矿化关系密切,故对其C、O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水岩反应、CO_(2)去气、流体混合作用的理论模拟。结果表明,该矿床方... 勐兴铅锌矿床是保山地块内浅成热液铅锌矿床中极具代表性的矿床,但有关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方解石与矿化关系密切,故对其C、O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水岩反应、CO_(2)去气、流体混合作用的理论模拟。结果表明,该矿床方解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岩反应引起的,成矿流体可能来自赋矿地层中富含H2CO3的流体,其中阶段Ⅰ和阶段Ⅱ初始流体的δ^(13)C、δ^(18)O值分别为1.0‰和10.5‰、-0.8‰和7.5‰,方解石的形成温度分别集中于270~315℃和182~230℃之间,δ^(13)C和δ^(18)O值的降低表明在阶段Ⅱ成矿流体与围岩反应之前已经发生了CO_(2)热液去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C-O同位素 水岩反应 CO2去气作用 流体混合作用 成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Cu同位素分馏 被引量:2
12
作者 聂龙敏 李振清 房小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8-726,共9页
随着同位素测试技术的发展,高温下重同位素分馏逐渐运用到地球化学领域。为了探索岩浆演化过程中是否会发生Cu同位素分馏,文章对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同来源、不同演化阶段的两套岩浆岩(闪长岩包体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Cu同位素测试。测试... 随着同位素测试技术的发展,高温下重同位素分馏逐渐运用到地球化学领域。为了探索岩浆演化过程中是否会发生Cu同位素分馏,文章对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同来源、不同演化阶段的两套岩浆岩(闪长岩包体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Cu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闪长岩包体的δ65Cu值集中在+0.08‰~+0.35‰之间,平均值为+0.25‰,花岗闪长岩的δ65Cu值为+0.42‰~+0.87‰,平均值为+0.60‰。Δ65Cu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包体≈+0.4‰,并且δ65Cu值与样品w(SiO2)变化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结合地质学及同位素方面考虑,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Cu同位素组成差异可能是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Cu同位素分馏所致。在驱龙矿区中新世岩浆演化过程中,随着岩浆去气作用,63Cu随HS-、Cl-等挥发分优先进入气相,导致残留岩浆熔体相对富集65Cu。此外,两者的Cu同位素组成差异也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的不断结晶分离有关,矿物结晶分离时,基性矿物富集63Cu,而残余熔体则富集65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Cu同位素分馏 岩浆演化 岩浆去气作用 矿物分离结晶 驱龙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系演化中的地球和月球起源(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A.A.MARAKUSHEV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3-22,共10页
宇宙中恒星的演化始于巨星的形成 ,后者的质量是太阳系的数百倍 ,寿命估计为数百万年。重元素合成于巨星的内部。它们控制了巨星爆炸过程中 (超新星 )形成的气态云和盘状物的冷凝加速度。冷凝和旋转的加速导致后代恒星质量越来越小 ,寿... 宇宙中恒星的演化始于巨星的形成 ,后者的质量是太阳系的数百倍 ,寿命估计为数百万年。重元素合成于巨星的内部。它们控制了巨星爆炸过程中 (超新星 )形成的气态云和盘状物的冷凝加速度。冷凝和旋转的加速导致后代恒星质量越来越小 ,寿命越来越长 ,直到形成像太阳这样的小星体 ,其质量为 1.989× 10 30 kg ,寿命已有几十亿年。这些小恒星的形成是冷凝过程中产生的水成冰氢星子不断聚集的结果。上一代巨星的原始星盘中的物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了冰氢星子的形成。这些星体形成于致密、高速旋转的原始恒星星盘中 ,周围环绕着巨行星和褐矮星。由于星体达到恒星状态 ,它们开始影响原恒星盘 ,结果导致星体相互分散 ,同时 ,最近的巨星发生表面去气作用。后者可以从巨星到恒星的质量衰减得到证实。UpsilonAndromedae、5 5Cancri和HD16 84 4 3等天体的巨行星记载了这样的事实。太阳系中的表面去气作用主要反映在近太阳巨星的流体外壳完全消失。由于流体外壳消失 ,铁硅酸盐熔融核暴露地表 ,形成小的类地行星。木星也经历过表面去气作用 ,依据是木星具有很高的平均密度 (1.3g cm3) ,几乎是土星密度 (0 .7g cm3)的两倍。因此 ,类地行星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原行星 (其父巨星具有重的熔融核 )和正常行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系演化 月球起源 地球起源 表面去气作用 离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石熔体包裹体中的扩散补水
14
作者 夏群科 Margaret E +4 位作者 Hartley David A Maclennan J Edmondsa M Thordarson T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3-1013,共1页
发育在斑晶内部的熔体包裹体可以保存斑晶形成时的水含量而不受后期去气等作用的扰动,因此可以被用来研究喷发前的岩浆水含量。然而众多研究均发现,在橄榄石熔体包裹体中存在H+扩散的现象:即随着岩浆的上涌减压,去气作用会使得环境中... 发育在斑晶内部的熔体包裹体可以保存斑晶形成时的水含量而不受后期去气等作用的扰动,因此可以被用来研究喷发前的岩浆水含量。然而众多研究均发现,在橄榄石熔体包裹体中存在H+扩散的现象:即随着岩浆的上涌减压,去气作用会使得环境中熔体水含量下降,因而H+会从熔体包裹体向外部熔体扩散以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去气作用 岩浆水 斑晶 上涌 扩散速率 水含量 岩浆源区 Margaret Hart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上的水从哪里来?——来自月球高地样品的信息
15
作者 Barnes 夏群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0-600,共1页
从阿波罗登月时代开始,月球就被认为是由火星大小的物体和早期原始地球大碰撞形成的。大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岩浆海,高温去气作用造就了一个"干"的月球。但近期月球物质中水的发现使科学家们重新思考在月球增生阶段水的保存和后期水的加... 从阿波罗登月时代开始,月球就被认为是由火星大小的物体和早期原始地球大碰撞形成的。大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岩浆海,高温去气作用造就了一个"干"的月球。但近期月球物质中水的发现使科学家们重新思考在月球增生阶段水的保存和后期水的加入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波罗登月 氢同位素 新墨西哥大学 去气作用 研究机构 苏长岩 Barnes 水含量 研究来源 月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地幔碳含量随熔融深度增加而增加
16
作者 夏群科(编译) Aiuppa A +3 位作者 Casetta F Coltorti M Stagno V Tamburello G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4-1344,共1页
上地幔中的碳含量对于理解地球内部运行机制和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地幔矿物中的熔体包裹体是获取碳含量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它们在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了强烈的去气作用,因此测定的碳含量能否代表地幔仍存在争议。从包裹体逃逸出... 上地幔中的碳含量对于理解地球内部运行机制和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地幔矿物中的熔体包裹体是获取碳含量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它们在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了强烈的去气作用,因此测定的碳含量能否代表地幔仍存在争议。从包裹体逃逸出的CO_(2)大多经火山作用释放到地表。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火山喷发的气体对地幔碳含量进行定量研究。来自意大利巴勒莫大学的Alessandro Aiuppa及其合作者通过搜集12个与地幔柱相关或大陆裂谷背景的火山的高温火山气体、熔体包裹体及岩浆岩等相关数据,对上地幔中的碳含量进行了模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包裹体 火山喷发 去气作用 上地幔 火山作用 地幔矿物 内部运行机制 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地幔碳含量随熔融深度增加而增加
17
作者 Aiuppa A Casetta F +3 位作者 Coltorti M Stagno V Tamburello G. 夏群科(编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44,共1页
上地幔中的碳含量对于理解地球内部运行机制和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地幔矿物中的熔体包裹体是获取碳含量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它们在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了强烈的去气作用,因此测定的碳含量能否代表地幔仍存在争议。从包裹体逃逸出... 上地幔中的碳含量对于理解地球内部运行机制和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地幔矿物中的熔体包裹体是获取碳含量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它们在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了强烈的去气作用,因此测定的碳含量能否代表地幔仍存在争议。从包裹体逃逸出的CO_(2)大多经火山作用释放到地表。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火山喷发的气体对地幔碳含量进行定量研究。来自意大利巴勒莫大学的Alessandro Aiuppa及其合作者通过搜集12个与地幔柱相关或大陆裂谷背景的火山的高温火山气体、熔体包裹体及岩浆岩等相关数据,对上地幔中的碳含量进行了模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包裹体 火山喷发 去气作用 上地幔 火山作用 地幔矿物 内部运行机制 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