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破除学校神话 走向学习化社会——《去学校化社会》译者导读
被引量:
21
1
作者
吴康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去学校化社会》是当代著名社会批判家、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的主要代表作。伊利奇在书中对"学校化社会"进行了猛烈批判,包括对现代学校的批判、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并提出了关于"去学...
《去学校化社会》是当代著名社会批判家、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的主要代表作。伊利奇在书中对"学校化社会"进行了猛烈批判,包括对现代学校的批判、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并提出了关于"去学校化社会"的一系列构想,包括强化自我解放意识、改变生活道路选择、更新政治评估标准以及创立全新教育制度。《去学校化社会》可为我们深入反思学校存在问题提供丰富的思想启迪,为我们全面认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供独特的方法引领,并为我们着力建设学习化社会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奇
激进的教育学
社会
批判理论
学校
化
社会
去学校化社会
学习
化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种对立的教育本质观:解析伊万·伊利奇对杜威的批评
2
作者
涂诗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2-98,共17页
伊万•伊利奇批评以杜威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教育思想。伊利奇对杜威的批判发生在“长1960年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反文化”。伊利奇的思想与“反文化”密切相关。伊利奇批评杜威忽视、容忍或助长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三种隐性课程...
伊万•伊利奇批评以杜威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教育思想。伊利奇对杜威的批判发生在“长1960年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反文化”。伊利奇的思想与“反文化”密切相关。伊利奇批评杜威忽视、容忍或助长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三种隐性课程:“控制和强迫”“升级和进步”及“欲望与期待”。伊利奇认为这些隐性课程揭示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真相。从此批评中可以看出伊利奇与杜威相左的教育本质观。伊利奇发现,现代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制造神话的仪式,它背离了人类应然教育的本质。这种背离是“价值建制化”的结果,同时也促使社会上其他价值建制化,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变成“学校化社会”。“价值建制化”与自由理念相悖。杜威认为,人类应然的教育本质内含三个维度: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教育、作为政治—伦理教化的教育和作为闲暇的教育。不同的教育本质观是不同的社会理想的产物。杜威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之中的理想,伊利奇的社会理想是超越社会的理想。因此,杜威将人的社会化作为人类教育的本质,而伊利奇则将启迪人的超越性作为人类教育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奇
杜威
去学校化社会
现代
学校
教育
教育本质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破除学校神话 走向学习化社会——《去学校化社会》译者导读
被引量:
21
1
作者
吴康宁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
出处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基金
"江苏2011计划: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去学校化社会》是当代著名社会批判家、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的主要代表作。伊利奇在书中对"学校化社会"进行了猛烈批判,包括对现代学校的批判、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并提出了关于"去学校化社会"的一系列构想,包括强化自我解放意识、改变生活道路选择、更新政治评估标准以及创立全新教育制度。《去学校化社会》可为我们深入反思学校存在问题提供丰富的思想启迪,为我们全面认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供独特的方法引领,并为我们着力建设学习化社会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
关键词
伊利奇
激进的教育学
社会
批判理论
学校
化
社会
去学校化社会
学习
化
社会
Keywords
Ivan Illich
radical pedagogy
the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
schooling society
deschooling society
learning society
分类号
G40-01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种对立的教育本质观:解析伊万·伊利奇对杜威的批评
2
作者
涂诗万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2-98,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汇通与分歧:马克思和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研究”(BAA230054)。
文摘
伊万•伊利奇批评以杜威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教育思想。伊利奇对杜威的批判发生在“长1960年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反文化”。伊利奇的思想与“反文化”密切相关。伊利奇批评杜威忽视、容忍或助长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三种隐性课程:“控制和强迫”“升级和进步”及“欲望与期待”。伊利奇认为这些隐性课程揭示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真相。从此批评中可以看出伊利奇与杜威相左的教育本质观。伊利奇发现,现代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制造神话的仪式,它背离了人类应然教育的本质。这种背离是“价值建制化”的结果,同时也促使社会上其他价值建制化,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变成“学校化社会”。“价值建制化”与自由理念相悖。杜威认为,人类应然的教育本质内含三个维度: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教育、作为政治—伦理教化的教育和作为闲暇的教育。不同的教育本质观是不同的社会理想的产物。杜威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之中的理想,伊利奇的社会理想是超越社会的理想。因此,杜威将人的社会化作为人类教育的本质,而伊利奇则将启迪人的超越性作为人类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
伊利奇
杜威
去学校化社会
现代
学校
教育
教育本质
现代性
Keywords
Ivan Illich
John Dewey
deschooling society
modern schooling
essence of education
modernity
分类号
G40-09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破除学校神话 走向学习化社会——《去学校化社会》译者导读
吴康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两种对立的教育本质观:解析伊万·伊利奇对杜威的批评
涂诗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