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并BRAF^(V600E)突变及原癌基因重排蛋白表达与其侵袭性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孟超 高洁 +2 位作者 梁军 梁智勇 林岩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及原癌基因重排(RET)蛋白表达并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PTC患者术后病理,分别用RT-PCR检测BRAFV600E突变,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ET表达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合并RET表达组(n=24)和B...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及原癌基因重排(RET)蛋白表达并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PTC患者术后病理,分别用RT-PCR检测BRAFV600E突变,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ET表达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合并RET表达组(n=24)和BRAFV600E单突变或RET单表达组(n=19)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BRAFV600E突变率、RET表达率分别为76%(38/50)、56%(28/50),存在BRAFV600E突变合并RET表达者占48%(24/50)。与BRAFV600E突变合并RET表达组比较,BRAFV600E单突变或RET单表达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差,且甲状腺癌评分系统评分较高(P=0.011,P=0.022)。结论 BRAFV600E突变并存RET表达时提示PTC肿瘤组织分化差、更易出现实体亚型等侵袭性较高的病理亚型,有可能增加肿瘤相关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FV600E突变 原癌基因重排蛋白表达 甲状腺乳头状 侵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原癌基因BmRas2的鉴定和表达特征分析
2
作者 储江泓 赵梦婷 +1 位作者 杨浩 王磊 《北方蚕业》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Ras基因家族是最常见的原癌基因家族,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分布,在无脊椎动物及原核生物中也有报道,对正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重要调节作用。通过研究PCR扩增家蚕(Bombyx mori)Ras类原癌基因Ras2(BmRas2)的全长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 Ras基因家族是最常见的原癌基因家族,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分布,在无脊椎动物及原核生物中也有报道,对正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重要调节作用。通过研究PCR扩增家蚕(Bombyx mori)Ras类原癌基因Ras2(BmRas2)的全长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域序列、保守序列及进化分析,构建了pET-28a-BmRas2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融合BmRas2蛋白,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免疫昆明鼠制备了抗BmRas2多克隆抗体;实时荧光定量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mRas2基因及其蛋白在脂肪体、中肠、血细胞、马氏管、表皮及丝腺中均有表达,且在马氏管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BmRas2基因在家蚕各龄期均有表达,且各龄期表达差异不明显;利用大肠杆菌或藤黄微球菌免疫刺激家蚕后,BmRas2基因的表达量受到不同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增强我们对Ras原癌基因特征的认识,为今后利用家蚕来研究人类癌症发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Ras2 基因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小食心虫卵黄原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霍楠 胡军 +5 位作者 孙江 吕品 王苑馨 杨军 罗进仓 贾栋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为明确重要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基因功能及其生殖调控机制,为GmVg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克隆鉴定了梨小食心虫卵黄原蛋白基因(GmVg)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分析GmV... 为明确重要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基因功能及其生殖调控机制,为GmVg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克隆鉴定了梨小食心虫卵黄原蛋白基因(GmVg)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分析GmVg在梨小食心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性别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GmVg基因全长5 573 bp,开放阅读框(ORF)5 364 bp,编码1 787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15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_(9041)H_(14090)N_(2544)O_(2743)S_(57);氨基酸组成中丙氨酸(Ala)、谷氨酸(Gln)和丝氨酸(Ser)占比最大,分别为8.2%、7.9%和7.8%,酸性残基的数量(Asp+Glu)为187个,碱性残基的数量(Arg+Lys)为204个,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04.1 ku和8.79,具有Vitellogenin-N、DUF1943和VWD共3个典型保守结构域。GmVg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幼虫和蛹期,且羽化后24 h时达到峰值。GmVg的表达具有性别特异性,在雄虫中表达量极低。GmVg在雌成虫头部、卵巢和脂肪体中的表达呈现组织特异性,其中脂肪体显著高表达,分别是头部和卵巢表达量的21.49倍和16.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卵黄蛋白 基因克隆 发育时期表达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虾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
4
作者 骆叶晴 郑双艳 +4 位作者 孙耀斌 陈娇 刘鑫 陈红兵 谢彦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89-95,共7页
为了探寻天然原肌球蛋白的可替代物作为诊断和治疗虾类过敏的基础材料,本研究从河虾中提取总RNA,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河虾过敏原原肌球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以此序列设计表达引物,构建表达载体,最后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 为了探寻天然原肌球蛋白的可替代物作为诊断和治疗虾类过敏的基础材料,本研究从河虾中提取总RNA,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河虾过敏原原肌球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以此序列设计表达引物,构建表达载体,最后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表达重组原肌球蛋白。结果显示,河虾的原肌球蛋白基因cDNA序列全长1658 bp,开放阅读框855 bp,编码28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等电点4.70,预测分子质量32.8 kDa。河虾原肌球蛋白cDNA序列已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OP974621。本研究成功构建河虾原肌球蛋白重组表达质粒pET-30a-TM,并用IPTG进行体外诱导表达,最佳诱导条件为IPTG浓度1 mmol/L、37℃诱导4 h。可溶性分析结果表明重组原肌球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细胞破碎液的上清液中,分子质量约38 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虾 肌球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 重组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暂时性缺血诱导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大鼠脑内的表达 被引量:7
5
作者 罗丕福 谢瑶 +2 位作者 姚志彬 陈以慈 邝国璧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1-80,共10页
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普查了血管阻塞后全脑暂时性缺血刺激所诱导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大鼠全脑各部的表达,观察了其分布、时间发展过程和变化。脑缺血再循环后15分钟至72小时内,在脑的各级水平的多数核团和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FO... 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普查了血管阻塞后全脑暂时性缺血刺激所诱导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大鼠全脑各部的表达,观察了其分布、时间发展过程和变化。脑缺血再循环后15分钟至72小时内,在脑的各级水平的多数核团和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FOS表达。在不同的部位和功能区,FOS表达出现的时间、达到高峰时间和消退时间不同,表达的细胞多少和强度也不相同。在各脑室的室管膜细胞、触液神经元和下丘脑(特别是视上核和室旁核)最先出现,并呈现一过性的FOS快速表达。海马的FOS表达在2h后出现、主要局限在齿状回、下托和CA_4、CA_3区。在边缘系统和嗅脑的扣带皮质、梨状皮质、杏仁、隔核和内侧缰核、嗅球外颗粒层和僧帽层以及前嗅核呈现高水平的持久表达。缺血后2~48h内,新皮质Ⅱ—Ⅵ层诱导出广泛的高水平表达。丘脑、基底核、中脑的FOS表达则出现较晚且分布稀疏。FOS在脑干的表达因不同核团而异。本文结果提示:全脑暂时性缺血刺激后,脑内不同部位、不同核团和功能区激活FOS表达的机制不同,其功能意义也可能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5
6
作者 赵俊杰 雷艳霞 +4 位作者 康丽丽 赵晶 李亚清 刘晓庆 任春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3-445,477,共4页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黏膜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COL1A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经胃镜取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组织中COL1A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OL1A1m...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黏膜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COL1A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经胃镜取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组织中COL1A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OL1A1mRNA在正常组和反流性食管炎阴性组食管黏膜中呈低表达(0.154±0.119,0.152±0.105),在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食管黏膜中呈明显的高表达(0.396±0.170,0.726±0.561)。并且在从正常→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COL1A1mRNA的表达呈现渐进性增强,并与病期有关。结论 COL1A1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OL1A1mRNA的表达水平可用作监测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早期发生及干预治疗效果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食管 食管腺 Ⅰ型胶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癌基因蛋白质C-erbB-2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丽萍 陈东 +3 位作者 陈爱军 王晓明 张俊格 张元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7-479,共3页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蛋白质 C- erb B- 2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 1 1 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乳腺良恶性病变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 C- erb B- 2阳性率为 31 .3% ,与乳腺纤...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蛋白质 C- erb B- 2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 1 1 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乳腺良恶性病变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 C- erb B- 2阳性率为 31 .3% ,与乳腺纤维腺病和纤维腺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 ,乳腺癌 C- erb B- 2的阳性率为 74.3% ,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 ;乳腺癌 C- erb B- 2表达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呈正比 ( P<0 .0 5 ) ,与激素受体 ( ER、PR)水平及 5年生存期呈反比( P<0 .0 5 ) ,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结论 :C- erb B- 2表达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容易癌变 ,C- erb B- 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组织分化差、生存期短、预后不好。C- erb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病变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 蛋白 C-ERB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人藻酸注射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后c-fos原癌基因蛋白在脑内的表达 被引量:6
8
作者 包新民 舒斯云 +1 位作者 张运周 周光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3-350,共8页
为研究纹状体边缘区与脑内其他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有关结构间的关系,将海人藻酸注射于大鼠纹状体边缘区,观察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脑内的表达。海人藻酸注射4h后,脑内有少量FOS表达.海人藻酸注射6h后,脑内FOS表达增至最高峰.... 为研究纹状体边缘区与脑内其他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有关结构间的关系,将海人藻酸注射于大鼠纹状体边缘区,观察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脑内的表达。海人藻酸注射4h后,脑内有少量FOS表达.海人藻酸注射6h后,脑内FOS表达增至最高峰.在嗅脑、基底前脑、海马、杏仁核,大脑皮质以及丘脑的中线核和网状核中有大量密集的FOS表达。另外,在纹状体、Meynert基底核、脚内核、丘脑底核、黑质外侧都及其背外侧区可见较多FOS表达.在视前区、丘脑下部外侧区、外侧缰核和中脑中央灰质等部位可见少量FOS表达。海人藻酸注射纹状体边缘区后18~24h,上述各部位的阳住表达逐渐减少,齿状回的表达消失.海人藻酸注射后48h,脑内各部位的FOS阳性反应均消失。本研究结果提示:纹状体边缘区和脑内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结构间有密切的功能联系,但边缘区在脑学习记忆功能中的地位以及与脑中其他学习记忆有关结构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边缘区 学习记忆 基因蛋白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癌基因HER2/neu表达产物p185蛋白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晓华 秦慧莲 何球藻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用表达p185蛋白HER2/neu转基因3T3-HER2/neu细胞裂解物免疫Balb/c小鼠,经3次免疫后,免疫小鼠脾细胞对表达p185蛋白的3T3-HER2/neu细胞呈现较强的增殖反应(平均刺激指数分别为SI=... 用表达p185蛋白HER2/neu转基因3T3-HER2/neu细胞裂解物免疫Balb/c小鼠,经3次免疫后,免疫小鼠脾细胞对表达p185蛋白的3T3-HER2/neu细胞呈现较强的增殖反应(平均刺激指数分别为SI=3.15±1.88),而对未转染HER2/neu基因的3T3细胞的应答较弱(SI=1.14±0.97)。并检测到1号免疫鼠脾细胞对3T3-HER2/neu细胞有特异杀伤作用。免疫鼠血清中出现高水平的抗p185抗体(OD均值=1.02±0.16),较正常对照组(OD均值=0.36±0.10)有显著差异(P<0.001),表明HER2/neu表达产物p185蛋白具有免疫原性,用于免疫小鼠可诱导出对p185蛋白的特异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 基因 HER2/NEU P185蛋白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囊癌nm23-H1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景涛 范跃祖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50-751,共2页
关键词 发性胆囊 NM23-H1 P53基因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九月 常淑敏 +4 位作者 孙溢晗 于倩 陈贵铭 包文奇 侯爱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8-573,共6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STEMI并行急诊...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206例。根据是否在随访期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及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事件)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采用Cox回归分析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sST2和NT-proBNP对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并用Delong检验分析单用sST2或NT-proBNP及sST2联合NT-proBNP的预测效能。结果:随访3年,共发生MACE 62例。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sST2、NT-proBNP水平均较高,左前降支病变、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比例较高,LVEF较低,冠状动脉慢血流比例较大(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ST2(HR=1.018,95%CI:1.012~1.024,P<0.001)和NT-proBNP(HR=1.001,95%CI:1.000~1.010,P<0.001)均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ROC曲线和Delong检验分析显示,sST2联合NT-proBNP预测MACE的AUC为0.854,灵敏度为64.5%,特异度为93.1%,sST2联合NT-proBNP预测MACE的效能优于单用sST2或NT-proBNP(Z=2.119,P=0.034;Z=2.178,P=0.029)。结论:sST2、NT-proBNP是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的有效指标,且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心肌梗死 N末端B型利钠肽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卵黄蛋白原基因克隆与表达及外源E2的影响
12
作者 姚苗 韦智梅 +6 位作者 BIZOZA 周针宇 李虹 王波 熊银林 刁晓明 翟旭亮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为探究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卵黄蛋白原Vtg基因的生物学信息与表达及其作为生理与毒理研究标志物的可行性,本实验克隆获得VtgAB1、VtgAB2、VtgAB3(GenBank登录号OK287927、OK287929、OK287928)基因序列,其cDNA长分别为5055、5537... 为探究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卵黄蛋白原Vtg基因的生物学信息与表达及其作为生理与毒理研究标志物的可行性,本实验克隆获得VtgAB1、VtgAB2、VtgAB3(GenBank登录号OK287927、OK287929、OK287928)基因序列,其cDNA长分别为5055、5537、5306 bp,分别编码了1684、1760、1725个氨基酸。三种亚型Vtg蛋白均由脂蛋白N-末端(Vitellogenin_N)、1943DUF、1944DUF、PV、D型血管血友病因子(VWD)5个保守结构域构成,为完整型Vtg。同源性分析发现皆与龟鳖目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同时在3种亚型中VtgAB2与VtgAB3更相似。荧光定量PCR显示,3种亚型Vtg只在雌性肝脏中强烈表达。在60日龄、2龄、4龄雌性个体肝脏中,Vtg表达量随年龄呈上升趋势,VtgAB1、VtgAB2为主要表达亚型。原位杂交结果显示,3种亚型Vtg在卵原细胞内未发现杂交信号;在生长期卵母细胞胞质和滤泡细胞中发现杂交信号;成熟期卵母细胞胞质中未发现杂交信号,在滤泡细胞和周围的网状组织中发现杂交信号。信号在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分布较为均匀且表达最强,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信号聚集在核周区且信号逐渐减弱。以雄性中华鳖为对象,注射雌激素E2,3种亚型Vtg表达量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华鳖卵黄积累过程中Vtg发挥重要作用,首次证实其Vtg存在内源性合成,并发现其可以作为雌激素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卵黄蛋白基因 克隆与表达 外源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和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葛霞 谢群 +1 位作者 赵连军 姚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0-251,共2页
为探索胆囊癌中PCNA和c -erbB - 2表达及其分化、浸润及转移的关系和临床意义。应用HE和免疫组化 (S -P)方法对 98例胆囊癌进行组织学分型、分级、浸润和转移的观察 ,对其中 85例进行PCNA和c -erbB - 2免疫标记。女性 5 7例 ,男性 4 1... 为探索胆囊癌中PCNA和c -erbB - 2表达及其分化、浸润及转移的关系和临床意义。应用HE和免疫组化 (S -P)方法对 98例胆囊癌进行组织学分型、分级、浸润和转移的观察 ,对其中 85例进行PCNA和c -erbB - 2免疫标记。女性 5 7例 ,男性 4 1例。组织学以腺癌为主 6 3例 (占 6 4 3% ) ,免疫组化标记 85例 ,高分化 38例 ,中分化2 7例 ,低分化 2 0例。PCNA阳性表达率为 88 2 % ,其中高表达率在三种分化中分别为 2 9 9%、5 1 9%和 5 5 % ,各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erbB - 2阳性率为 36 5 % ,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P <0 0 5 ) ;PCNA高表达的胆囊癌 ,其c-erbB - 2阳性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 (P <0 0 5 ) ,PCNA的表达与胆囊癌的组织学分级和转移有关 ;c-erbB - 2的阳性表达与胆囊癌增殖活性、组织学分级和浸润深度有关 ,提示c -erbB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组织 增殖细胞核抗 基因蛋白 表达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癌基因C-erbB-2蛋白和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4
作者 王丽萍 陈东 +4 位作者 陈爱军 张元德 张俊格 王晓明 申丽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 C- erb B- 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 erb B- 2和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阳性率为 74.3%和 68.6% ,二者表达与癌组织大小及...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 C- erb B- 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 erb B- 2和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阳性率为 74.3%和 68.6% ,二者表达与癌组织大小及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P<0 .0 5) ,与年龄、雌激素受体水平和生存期呈负相关 (P<0 .0 5)。与淋巴结有无转移无关 (P>0 .0 5)。结论 :C- erb B- 2和 PCNA过表达者预后不好、生存期短 ,尤其二者同时表达者预后更差。C- erb B- 2和 PCNA可作为判定乳腺导管浸润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浸润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蛋白C-erbB-2 增殖细胞核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钙调蛋白/鱼精蛋白截短体融合基因在原核表达载体中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燕红 薛铮 +3 位作者 朱彤 马丽娜 胡丹 崔志利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1-405,共5页
目的在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癌钙调蛋白(OM)/鱼精蛋白截短体(tp)融合基因,进行基因测序鉴定。方法提取SD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经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68鉴定。设计引物扩增OM基因,并在其3’端引入tp的编码基因,经PCR扩增获得O... 目的在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癌钙调蛋白(OM)/鱼精蛋白截短体(tp)融合基因,进行基因测序鉴定。方法提取SD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经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68鉴定。设计引物扩增OM基因,并在其3’端引入tp的编码基因,经PCR扩增获得OM/tp融合基因,通过中间载体PUC57进行目的基因克隆,将阳性克隆质粒酶切,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小量提取质粒,送样经公司测序鉴定。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获得OM/tp目的基因,与预期的目的基因大小一致,回收目的基因与中间载体PUC57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后,菌检PCR获得约500bp的阳性克隆,与预期大小一致。抽提质粒PUC57-OM/tp,经测序鉴定后与预期的序列一致。质粒PUC57-OM/tp酶切后与载体PET32a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菌检PCR获得约500bp的阳性克隆,与预期大小一致。抽提质粒PET32a-OM/tp经测序后与预期的序列一致。结论OM/tp融合基因的成功构建,为该融合蛋白促进视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蛋白 鱼精蛋白 融合基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中原癌基因转酮醇酶1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792-2794,共3页
目的:检测胶质瘤中原癌基因转酮醇酶1(TKTL1)和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观察二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4例胶质瘤患者术后存档的蜡块组织及临床组织作为观察组,选择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正常的脑组织80例作为对照... 目的:检测胶质瘤中原癌基因转酮醇酶1(TKTL1)和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观察二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4例胶质瘤患者术后存档的蜡块组织及临床组织作为观察组,选择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正常的脑组织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2组中TKTL1和Cath-D的表达,观察二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观察组TKTL1和Cath-D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TKTL1和Cath-D的表达与肿瘤的最大直径、Ki67增殖指数及分级相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TKTL1与Cath-D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胶质瘤中TKTL1和Cath-D高表达,对病变进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二者与肿瘤的生长、增殖及血管密度相关。但是TKTL1与Cath-D之间无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基因转酮醇酶1 组织蛋白酶D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老过程中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表达谱 被引量:22
17
作者 韩晓琳 张宗玉 童坦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细胞衰老时增殖能力逐渐减退 ,实质细胞不断减少 ,是脏器功能衰退的原因之一。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与细胞增殖调控密切相关 ,因而它们与细胞衰老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此进行了概括介绍。总的看来 ,衰老时多数原癌基因表达降... 细胞衰老时增殖能力逐渐减退 ,实质细胞不断减少 ,是脏器功能衰退的原因之一。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与细胞增殖调控密切相关 ,因而它们与细胞衰老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此进行了概括介绍。总的看来 ,衰老时多数原癌基因表达降低 ,抑癌基因表达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基因 基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训练后大鼠心脏中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 被引量:12
18
作者 常芸 赵中应 孙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114,共4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运动心脏重塑的发生机制,以大鼠18S-RNA为内参照,采用先进的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对20只经12周耐力训练的 SD大鼠心脏中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安... 为了进一步探讨运动心脏重塑的发生机制,以大鼠18S-RNA为内参照,采用先进的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对20只经12周耐力训练的 SD大鼠心脏中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耐力训练组大鼠心室中c-myc的表达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非常显著的下降(P<0.001);尽管训练组大鼠心房中c-myc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但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05)。训练组大鼠。心室中 c-myc的表达显著低于心房中 c-myc的表达(P< 0.01),而安静对照组心室中 c-myc的表达则与相应心房中 c-myc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 0.05)。研究结果提示,训练后心室中c-myc表达的显著下降,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耐力训练应激下,c-myc主要为早期瞬间表达,在训练后早期,甚至几小时即快速表达,然后启动心肌结构基因,如MHC、a-actin、MLC-2、ANF等的表达,而自身则由于受反馈抑制的影响,后期表达下降;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训练大鼠心房中c-myc表达的触发机制不同于心室中相应机制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训练 心脏 C-MYC 基因表达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中k-ras基因点突变及p53蛋白表达 被引量:15
19
作者 潘晓琳 高志斌 +2 位作者 陆天才 李洪安 郑兴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69,72,共5页
目的 探讨k-ras基因点突变和p53蛋白表达在卵巢癌发生中的作用及致癌机制。方法 采用显微切割技术、半巢 式PCR RFLP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55例卵巢癌及其交界性病变中的k-ras基因点突变和p53蛋白表达。结果 k ras基 因点突变率在... 目的 探讨k-ras基因点突变和p53蛋白表达在卵巢癌发生中的作用及致癌机制。方法 采用显微切割技术、半巢 式PCR RFLP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55例卵巢癌及其交界性病变中的k-ras基因点突变和p53蛋白表达。结果 k ras基 因点突变率在黏液性腺癌(61.9%)明显高于浆液性腺癌(14.2%),在黏液性交界性腺瘤(61.5%)明显高于浆液性交界性腺 瘤(12.5%)。p53蛋白表达率在浆液性腺癌(80%)明显高于黏液性腺癌(52%),并随组织学分级而增高。结论 黏液性腺 癌主要通过腺瘤-交界性腺瘤-腺癌途径致癌,k-ras基因点突变是黏液性腺癌的早期事件,黏液性交界性腺瘤是黏液性腺癌 的癌前病变。浆液性腺癌主要通过生发上皮直接恶性转化形成,p53蛋白表达在浆液性腺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是浆液性 腺癌的晚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蛋白表达 点突变 k—ras基因 浆液性 性腺 卵巢 显微切割 上皮 巢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U251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邓惠 罗焕敏 +2 位作者 黄丰 翁文 章佩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93-896,共4页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胶质瘤细胞株 (U2 5 1细胞株 )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对U2 5 1细胞的增殖抑制 ,流式细胞仪观察苦参碱对U2 5 1细胞周期的影响 ,RT PCR观察原癌基因C myc表达的变化。结果 苦...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胶质瘤细胞株 (U2 5 1细胞株 )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对U2 5 1细胞的增殖抑制 ,流式细胞仪观察苦参碱对U2 5 1细胞周期的影响 ,RT PCR观察原癌基因C myc表达的变化。结果 苦参碱对U2 5 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成剂量依赖性 ,当浓度为 0 10g·L-1时 ,对U2 5 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达到 5 3 7%± 6 0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 ,用 0 10g·L-1苦参碱培养 3d ,细胞周期中G0 /G1期所占比例增高 ,S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减低。RT PCR结果显示 ,随着苦参碱作用剂量的增加 ,C myc基因的表达被明显抑制。结论 苦参碱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 5 1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对原癌基因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U251胶质瘤细胞 细胞周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