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原状花岗岩残积土非饱和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雪强 王坤 +2 位作者 刘攀 朱海平 林楷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206,共11页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和微观结构等,借助变水头试验研究原状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渗透性,结合非饱和三轴固结排水试验与原状土的微观试验,解释微观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对残积土的渗透系数、崩解及基质吸力等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土体土水特征曲线差异的原因。【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花岗岩残积土为残积黏性土,主要由高岭土、石英和云母等组成,土体内部孔隙大小不均匀且相互贯通。饱和状态下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有效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分别为29.17 kPa和20.99°。【结论】结果表明,非饱和状态下,随饱和度的减小,基质吸力对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均有着明显的影响;Khalili给出的非饱和抗剪强度方程式对花岗岩残积土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花岗岩残积土 强度参数 饱和度 土水特征曲线 微观结构 基质吸力 力学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原状花岗岩残积土动力特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志波 安亚洲 +2 位作者 谢永宁 吴明淏 王瑞斌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30,共6页
研究目的:东南沿海地区高速公路、铁路和地铁迅速发展,深入研究该地区广泛分布的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力特性尤为重要。本文对福州原状花岗岩残积土进行动三轴试验,揭示循环荷载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动强度、动剪切模量和... 研究目的:东南沿海地区高速公路、铁路和地铁迅速发展,深入研究该地区广泛分布的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力特性尤为重要。本文对福州原状花岗岩残积土进行动三轴试验,揭示循环荷载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动强度、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等动力特性。研究结论:(1)循环荷载作用下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应变与振次的关系表现为稳定型、破坏型和临界型三种典型类型;(2)随着振次增加,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强度值降低,动强度与振次的关系曲线呈半对数函数关系;(3)长期循环荷载作用后,花岗岩残积土的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将产生大幅下降;(4)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剪切模量随着振次及动剪切应变的增加而降低;动剪切模量与动应力幅值的相关关系可用线性模型来描述;(5)循环荷载作用下,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阻尼比随振次的发展表现出稳定型、临界型和破坏型三种典型类型;(6)本研究成果对认识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力特性以及合理选择土的动强度指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花岗岩残积土 动三轴试验 临界动应力 动强度 动剪切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小应变剪切模量特性与其持水特征曲线确定方法
3
作者 尚召伟 孔令伟 +3 位作者 鄢俊彪 高志傲 王斐 黎澄生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1140,共10页
持水特征曲线是研究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及渗流特性的基础,室内直接测量持水特征曲线复杂耗时。为快速准确获取花岗岩残积土的持水特征曲线,开展了不同含水率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共振柱试验,研究了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小应变剪切模量特性... 持水特征曲线是研究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及渗流特性的基础,室内直接测量持水特征曲线复杂耗时。为快速准确获取花岗岩残积土的持水特征曲线,开展了不同含水率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共振柱试验,研究了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小应变剪切模量特性,并分别基于双应力状态变量最大剪切模量预测模型和单应力状态变量最大剪切模量预测模型反演了花岗岩残积土的持水特征曲线。研究表明:含水率对花岗岩残积土小应变剪切模量影响显著,剪切模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基于双应力状态变量最大剪切模量预测模型反演的持水特征曲线与压力板试验获得的结果较为一致,并通过试验数据检验了双应力状态变量最大剪切模量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讨论了模型的力学机制。利用共振柱试验不仅能够直接研究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小应变剪切模量特性,还可以通过反演法确定花岗岩残积土的持水特征曲线,为持水特征曲线的获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花岗岩残积土 共振柱试验 小应变剪切模量 非饱和土 持水特征曲线 反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