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碰撞岩浆与斑岩成矿:以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为例
1
作者 钟世华 李三忠 +3 位作者 丰成友 汤贺军 张勇 何书跃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1-533,共23页
【研究目的】特提斯分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分别大致对应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间的大洋。研究表明,新特提斯洋闭合后形成的(后)碰撞花岗岩类普遍具有高氧逸度和富水的特征,使这些地区形成了许多大型—超大型斑岩... 【研究目的】特提斯分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分别大致对应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间的大洋。研究表明,新特提斯洋闭合后形成的(后)碰撞花岗岩类普遍具有高氧逸度和富水的特征,使这些地区形成了许多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然而,关于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斑岩铜矿的成矿潜力,特别是这2个古大洋闭合后的(后)碰撞阶段是否具备类似潜力,尚未进行系统研究。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记录了原、古特提斯从俯冲到闭合阶段的构造演化和成矿历史,成为研究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斑岩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和绝佳场所。【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以往报道的花岗岩类年龄和地球化学资料,着重讨论了与斑岩-矽卡岩矿床有关的花岗岩类特征,揭示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斑岩成矿规律,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研究结果】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主要集中出现于2个时期,即435~370 Ma和245~196 Ma,分别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的碰撞阶段,而与大洋俯冲有关的花岗岩类出露很少。2期碰撞花岗岩类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落入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范围内,属于偏铝质—弱过铝质岩石,亏损Na和Ta,岩浆源区表现出壳幔混合特征。【结论】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原、古特提斯洋经历了类似的演化过程:①俯冲阶段,原、古特提斯洋壳均以平板俯冲的形式向陆块俯冲,抑制了弧岩浆作用,导致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弧花岗岩类不发育;②碰撞阶段,俯冲板片裂离导致软流圈上涌,形成了大规模的壳幔混合成因的碰撞花岗岩类。与新特提斯碰撞花岗岩类相比,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碰撞花岗岩类普遍具有较低的氧逸度和水含量。这些特征可以解释为何青藏高原北部没有发现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尽管如此,青藏高原北部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应该作为未来找矿的主攻类型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古特 斑岩系统 青海 祁漫塔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宁—孟连带东缘古生界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对原特提斯演化的启示
2
作者 张斌辉 陆生林 +2 位作者 王宏 牛浩斌 陈敏华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4,共15页
临沧地体作为西南三江造山带重要组成单元,其属性和亲缘性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勐海西定澜沧岩群和石炭系南段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研究。澜沧岩群碎屑锆石有两个年龄主峰:~460 Ma年龄峰(弱负ε_(Hf)(t),约-6.5)与同期... 临沧地体作为西南三江造山带重要组成单元,其属性和亲缘性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勐海西定澜沧岩群和石炭系南段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研究。澜沧岩群碎屑锆石有两个年龄主峰:~460 Ma年龄峰(弱负ε_(Hf)(t),约-6.5)与同期惠民弧火山岩相近;~1000 Ma年龄峰(ε_(Hf)(t)=-17.0~+8.7)与格林威尔期锆石相近,最年轻的年龄峰值520~442 Ma。南段组碎屑锆石有两个年龄主峰:600~500 Ma泛非期年龄峰和1.3~1.1 Ga年龄峰,ε_(Hf)(t)变化范围-28.2~+7.81之间。基于最年轻锆石年龄峰值,推测澜沧岩群的沉积时代为早寒武世—奥陶纪。澜沧岩群碎屑锆石年龄谱与思茅地块相似,而南段组碎屑锆石年龄谱则与保山地块相似,推测澜沧岩群的物源来自思茅地块和岩浆弧,而南段组的物源来自冈瓦纳大陆,两者随古特提洋盆闭合才叠置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临沧地体 澜沧岩群 南段组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甸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中的碎屑锆石:亲扬子地块群的原特提斯岩浆记录
3
作者 信迪 杨天南 +2 位作者 薛传东 姜丽莉 向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17-3829,共13页
作为东特提斯造山系的主体,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保留了最为完整的特提斯演化相关地质记录,但原特提斯阶段的构造演化历史尚未取得共识。三江造山带位于巨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系的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运动、... 作为东特提斯造山系的主体,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保留了最为完整的特提斯演化相关地质记录,但原特提斯阶段的构造演化历史尚未取得共识。三江造山带位于巨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系的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运动、中-晚中生代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构造运动的多次叠加和改造致使造山带内部分地块的原特提斯演化历史难以恢复,阻碍了古地理、古构造格局的合理重建。针对东羌塘地块和中咱地块新元古代至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研究程度较低,相关数据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横穿中咱地块剖面的综合研究,认为中甸东侧发育早三叠世小型弧后前陆盆地。该弧后前陆盆地充填物主要为下三叠统碎屑岩,长石岩屑砂岩的碎屑锆石中岩浆锆石的表面年龄峰值区间主要为1900~1800Ma、970~940Ma、510~410Ma、390~320Ma和301~240Ma。中咱地块古生界两个年龄峰值(390~320Ma和301~240Ma)与扬子地块古生界碎屑锆石年龄谱高度相似,表明中咱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与扬子地块相连。东羌塘、中咱、兰坪(印支)地块与扬子地块一起组成大扬子地块,其西南缘、东南缘发育早古生代岩浆岩带。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这一岩浆岩带呈近东西向位于大扬子地块南缘,为其内部古生界的沉积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中咱地块 弧后前陆盆地 碎屑锆石 大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陆块亲缘性与聚合 被引量:46
4
作者 李三忠 赵淑娟 +11 位作者 余珊 曹花花 李玺瑶 刘鑫 郭晓玉 肖文交 赖绍聪 闫臻 李宗会 于胜尧 张剑 兰浩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28-2644,共17页
原特提斯洋内存在塔里木、中祁连、柴达木、扬子、华夏、印支、兰坪-思茅等诸多陆块/微陆块,多数陆块之间在早古生代晚期发育有蛇绿岩带或高压-超高压带。原特提斯域形成于从Rodinia裂解到Pangea超大陆集结期间,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 原特提斯洋内存在塔里木、中祁连、柴达木、扬子、华夏、印支、兰坪-思茅等诸多陆块/微陆块,多数陆块之间在早古生代晚期发育有蛇绿岩带或高压-超高压带。原特提斯域形成于从Rodinia裂解到Pangea超大陆集结期间,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聚散过程。原特提斯洋不同陆块/微陆块属性和关系及其拼合过程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景的关键,但对其认识迄今还存在争论。因此,本文采用综合对比方法,以期建立原特提斯洋陆块/微陆块的亲缘性和海-陆格局,厘定原特提斯微陆块拼合时序与方式。结果表明,早古生代早期除华北陆块不具有亲冈瓦纳大陆的特征外,扬子、华夏、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北秦岭-中祁连-中阿尔金、欧龙布鲁克、北羌塘、南羌塘、拉萨、兰坪-思茅、印支等陆块/微陆块都具有亲冈瓦纳的特征。在450-400Ma左右这一系列陆块/微陆块都向南俯冲-增生,并逐步拼合于冈瓦纳大陆北缘东段,原特提斯洋关闭,并形成了原潘吉亚(Proto-Pangea)超大陆;原潘吉亚于380Ma以后裂离出塔里木-华北陆块和大华南陆块,分别出现勉略洋和古特提斯洋,直到240~220Ma逐步向北聚合,形成最终的劳亚古陆,此时才形成潘吉亚超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微陆块 早古生代 东亚 亲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原特提斯洋(Ⅰ):南北边界和俯冲极性 被引量:37
5
作者 李三忠 赵淑娟 +9 位作者 李玺瑶 曹花花 刘鑫 郭晓玉 肖文交 赖绍聪 闫臻 李宗会 于胜尧 兰浩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09-2627,共19页
原特提斯洋是从新元古代Rodinia裂解到早古生代发育于滇缅泰/保山微陆块以北、塔里木-华北陆块以南的一个复杂成因的洋盆。长期以来对原特提斯洋的南、北边界及其早古生代末俯冲极性还存在争论,而这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 原特提斯洋是从新元古代Rodinia裂解到早古生代发育于滇缅泰/保山微陆块以北、塔里木-华北陆块以南的一个复杂成因的洋盆。长期以来对原特提斯洋的南、北边界及其早古生代末俯冲极性还存在争论,而这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景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野外地质、构造、岩浆、沉积学、地球化学、构造年代学和层析成像等最新成果,以期界定原特提斯域的南、北边界位置,确定原特提斯洋边界俯冲极性。集成分析结果表明,北界为古洛南-栾川缝合线(或宽坪缝合线)及其直至西昆仑的西延部分;南界为龙木措-双湖-昌宁-孟连缝合线。原特提斯洋北部在华北-阿拉善-塔里木陆块泥盆纪向南俯冲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拼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型弯山构造,现保存在祁连-阿尔金-柴达木地区的中国中央造山带内。原特提斯洋南部分支也可能在泥盆纪闭合,使得包括羌北、若尔盖、扬子、华夏、布列亚-佳木斯等在内的大华南陆块、印支陆块等也向南俯冲与冈瓦纳北缘发生了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边界断裂 早古生代 东亚 俯冲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特提斯的消减极性:西昆仑128公里岩体的启示 被引量:32
6
作者 袁超 孙敏 +3 位作者 肖文交 周辉 候泉林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9-408,共10页
128公里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中一个早古生代的花岗闪长岩体,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西昆仑构造演化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区域地质资料的不足和研究手段的不同,对该岩体的形成年代、源区性质以及构造背景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 128公里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中一个早古生代的花岗闪长岩体,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西昆仑构造演化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区域地质资料的不足和研究手段的不同,对该岩体的形成年代、源区性质以及构造背景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明确128公里岩体的成岩时代和构造背景,进而制约西昆仑的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单颗粒锆石的U-Pb定年结果表明128公里岩体形成于471±5 Ma并含有可能形成于早期岩浆房或继承自源区的490 Ma左右的锆石。128公里岩体富Al_2O_3(15.7%~18.4%),Sr(470~864μg/g)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但相对亏损 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轻稀土且具有低到中等的负铕异常(δEu=~0.7),显示出典型的Ⅰ型弧花岗岩特征。尽管其富集Al_2O_3、Sr、相对低的MgO含量和Y/Yb比值使其非常类似于埃达克岩,但其相对高的Yb(1.92~2.88μg/g)、Y(19.4~34.0μg/g)含量,低的Sr/Y(24.2~37.0)和Zr/Sm(7.3~21)比值以及相对高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0.7075~0.7091)排除了消减板块在石榴石稳定区发生部分熔融的可能性。低的氧同位素组成(+5.7‰~+7.4‰)以及Sr-O同位素关系表明该岩体并非形成于地幔来源的岩浆与变质围岩间的同化混染。高的稀土含量、明显的稀土分馏以及相对高的Sr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火山弧型花岗岩 原特提斯 消减极性 活动大陆边缘 埃达克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原特提斯洋(Ⅳ):北界西段早古生代构造变形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三忠 李涛 +5 位作者 赵淑娟 李玺瑶 刘鑫 郭玲莉 于胜尧 李少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15-1632,共18页
北祁连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北支西段——古祁连洋闭合的地质记录,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复杂的造山过程,但其俯冲极性、闭合时间、拼合方式还存在争议。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并对变质年代学资料进行统计,在研究区识别出三幕早古生代褶皱变... 北祁连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北支西段——古祁连洋闭合的地质记录,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复杂的造山过程,但其俯冲极性、闭合时间、拼合方式还存在争议。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并对变质年代学资料进行统计,在研究区识别出三幕早古生代褶皱变形。其中,第一幕变形发生在489~442Ma,形成于古祁连洋壳俯冲-碰撞阶段,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的片理、片麻理或糜棱叶理;第二幕变形发生在422~406Ma,形成于俯冲板片的折返阶段,主要表现为轴面南倾的紧闭褶皱;第三幕变形则主要为轴面近于直立的宽缓褶皱。前两幕变形被第三幕变形叠加改造。祁连地区广泛分布着奥陶系-志留系与上覆泥盆系的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对比指示西段不整合时间早于东段不整合时间,可能代表了古祁连洋西段拼合较早、东段拼合较晚的斜向"剪刀式"拼合。此外,多条穿过整个研究区的1∶20万地质剖面上的运动学解析,揭示了古祁连洋壳自北向南的俯冲极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古祁连洋壳最早的俯冲时间为544Ma,中祁连和阿拉善微陆块自462Ma开始碰撞拼合,古祁连洋于442Ma最终闭合。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北界西段俯冲方式为自南向北"后退式"俯冲,可能发生过俯冲带跃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早古生代 构造变形 微陆块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原特提斯洋(Ⅴ):北界西段陆缘属性及微陆块拼合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三忠 李涛 +5 位作者 赵淑娟 李玺瑶 刘鑫 郭玲莉 于胜尧 李少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33-1652,共20页
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在祁连造山带的分支本文称为古祁连洋。其洋内及邻区存在中祁连、阿拉善、柴达木、华北、扬子、塔里木等多个陆块、微陆块,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岛洋的环境中。祁连地区早古生代经历了较为复杂的俯冲拼合、碰撞造山过程... 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在祁连造山带的分支本文称为古祁连洋。其洋内及邻区存在中祁连、阿拉善、柴达木、华北、扬子、塔里木等多个陆块、微陆块,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岛洋的环境中。祁连地区早古生代经历了较为复杂的俯冲拼合、碰撞造山过程。本文探讨了祁连造山带的几个构造单元构造属性,认为早古生代阿拉善微陆块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中祁连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阿拉善南部与之平行的龙首山构造单元为俯冲造山形成的增生楔体;北祁连构造带为一套俯冲增生杂岩,包含高压变质岩带、蛇绿岩带、岛弧岩浆和部分洋壳残片等,记录了古祁连洋壳从大陆裂解,洋壳形成,俯冲拼合,碰撞造山的造山过程。495Ma左右南祁连南部柴达木微陆块向北俯冲的影响,古祁连洋壳俯冲受阻,俯冲带向北后退,形成大岔大坂岛弧。弧前地区发生洋-洋俯冲事件,堆积增生大岔大坂、白泉门、九个泉等SSZ型北祁连蛇绿岩北带,并伴随第二期清水沟、牛心山、野牛滩等地岩浆事件。460Ma左右阿拉善微陆块和中祁连微陆块开始碰撞拼合,古祁连洋开始闭合。值得注意的是拼合过程不是均一的,存在自西向东斜向"剪刀式"的拼合方式,产生了由西向东年代变新的"S"型同碰撞岩浆岩。约440Ma古祁连洋闭合,进入陆内造山阶段。440Ma之后,拼合陆块处在一种拉伸的构造环境之下,金佛寺、牛心山、老虎山等地产生碰撞后岩浆岩。422~406Ma发生俯冲折返、高压榴辉岩和高压低温蓝片岩退变质作用,形成以紧闭不对褶皱为特征的第二幕变形。根据各陆块、微陆块碎屑锆石年龄谱分析对比,中祁连基底应与华北不同,而可能与扬子有关。Rodinia超大陆聚合之前,中祁连微陆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微陆块与华北、扬子保持一定距离。1.0~0.8Ga 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祁连微陆块与冈瓦纳北缘拼贴在一起,而距华北较远。随着Rodinia超大陆裂解,中祁连微陆块远离冈瓦纳,逐渐向华北靠近,500~400Ma原特提斯洋闭合,华北、阿拉善与中祁连拼合,并整体拼合到冈瓦纳大陆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早古生代 构造变形 微陆块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造山带 被引量:5
9
作者 傅恒 韩建辉 +5 位作者 孙煜新 王荣刚 熊锐 周杨 谢才铸 苏芳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33,共34页
特提斯造山带,是欧亚大陆主要克拉通之间,洋壳俯冲消亡过程中包含的洋板块及微陆块,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的构造(区)带。目前对特提斯(主要是原特提斯)的争议较大,本文综合利用前人构造地质、岩石学特征、构造年代学、生物古... 特提斯造山带,是欧亚大陆主要克拉通之间,洋壳俯冲消亡过程中包含的洋板块及微陆块,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的构造(区)带。目前对特提斯(主要是原特提斯)的争议较大,本文综合利用前人构造地质、岩石学特征、构造年代学、生物古地理和板块运动学等最新成果,将特提斯造山带划分为元古代—古生代原特提斯造山带、晚古生代—三叠纪古特提斯造山带、三叠纪至新生代新特提斯造山带。原特提斯造山带,由中亚造山带(钦察弧)、乌拉尔造山带和秦-祁-昆造山带组成,中亚新元古代—古生代造山带是原特提斯主洋盆(古亚洲洋)弧盆系,乌拉尔新元古代—古生代造山带是原特提斯西部边缘弧盆系,秦-祁-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是原特提斯东部(现南部)边缘弧盆系。古特提斯造山带,北界为断续分布的斯塔夫罗波尔-曼格什拉克-阿姆达利亚晚古生代缝合带—康西瓦(南昆仑)-阿尼玛卿-勉略(南秦岭)晚古生代缝合带,南界为高加索-赫拉特—澜沧江三叠纪缝合带,是丝绸之路晚古生代—三叠纪岩浆弧弧-弧碰撞(区)带。新特提斯造山带,位于古特提斯造山带南侧,南界为扎格罗斯缝合带(K2—E)—雅鲁藏布江缝合带(J3—E2),是中生代—新生代不同时间拼贴到劳(欧)亚大陆南缘的弧盆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原特提斯 古特 新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构造域岩浆作用与成矿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志明 冷成彪 +1 位作者 朱经经 高剑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I0001-I0002,共2页
显生宙位于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长期演化的特提斯洋,在新生代最终闭合形成了现今横穿欧亚大陆、全球规模最宏大的特提斯碰撞造山带。该带西起欧洲阿尔卑斯山,经土耳其-伊朗高原、巴基斯坦、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东至中南半岛... 显生宙位于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长期演化的特提斯洋,在新生代最终闭合形成了现今横穿欧亚大陆、全球规模最宏大的特提斯碰撞造山带。该带西起欧洲阿尔卑斯山,经土耳其-伊朗高原、巴基斯坦、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东至中南半岛,全长超过12000 km,是与太平洋、古亚洲洋齐名的全球三大构造成矿域之一。根据演化历史,特提斯通常又被划分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阶段,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间的大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瓦纳大陆 伊朗高原 构造域 欧亚大陆 演化历史 古特 原特提斯 长期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原、古特提斯构造转换与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文渊 张照伟 +4 位作者 王亚磊 张江伟 尤敏鑫 张志炳 南卡俄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9,共19页
特提斯构造域研究愈来愈显示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分的特点,其中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古特提斯洋何时开始裂解非常缺乏研究。根据东昆仑早古生代末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 特提斯构造域研究愈来愈显示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分的特点,其中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古特提斯洋何时开始裂解非常缺乏研究。根据东昆仑早古生代末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简称“夏日哈木矿床”)发现的事实,以及近年来在东昆仑、南祁连和阿尔金发现的一批早古生代末和晚古生代初之交的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特点,提出它们代表了古特提斯洋裂解的认识,认为与古亚洲洋同期的原特提斯洋于志留纪末碰撞闭合后,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由于地幔柱作用改造的软流圈发生部分熔融而裂解,形成了夏日哈木等与裂解背景幔源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之交是古特提斯洋裂解的开始,此时以秦祁昆(秦岭—祁连—昆仑)洋为代表的原特提斯洋已经闭合,作为原特提斯洋弧后盆地的古亚洲洋尽管尚未闭合,但夏日哈木矿床则是原特提斯洋造山后陆壳再次裂解的产物,并非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岛弧或后碰撞的环境。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尽管夏日哈木矿床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Nb、Ta、Ti相对亏损和橄榄石低Ca等弧岩浆信息,但与岛弧环境的阿拉斯加型岩体有显著的区别;夏日哈木矿床有较多的斜方辉石,甚至出现斜方辉石岩,磁铁矿含量较少,母岩浆具有较高Al_(2)O_(3)等。根据已有的成矿事实,结合区域上原特提斯洋闭合蛇绿岩和洋壳俯冲折返榴辉岩的研究,以及早泥盆世存在的区域不整合建造特点和东昆仑与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同时代的双峰式火山岩分布,认为以夏日哈木为代表的早泥盆世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不仅是世界上特提斯成矿域发现的首例特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而且代表了全球一期新的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成矿事件,是古特提斯构造裂解重大地质事件的产物。加强该期成矿和不成矿造山带中出露的镁铁—超镁铁岩深部岩浆源区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古特提斯洋裂解开始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 镁铁—超镁铁岩 原特提斯 古特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科考“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估”研究进展:前言
12
作者 秦克章 曹明坚 +2 位作者 赵俊兴 吴福元 多吉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61,共11页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km^(2),是我国矿产地质研究与勘查程度最低的区域。青藏高原及周边经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的长期复杂演化以及板块碰撞和陆内变形,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发育多条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蛇绿混杂岩带...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km^(2),是我国矿产地质研究与勘查程度最低的区域。青藏高原及周边经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的长期复杂演化以及板块碰撞和陆内变形,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发育多条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蛇绿混杂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弧火山岩、海相与陆相盆地和多个花岗岩带(秦克章等,2017;吴福元等,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地质 板块碰撞 弧火山岩 原特提斯 古特 陆内变形 远景评估 矿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浆型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勘查模型与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月高 张江伟 +8 位作者 冯志兴 杨顺龙 王义忠 李积清 赵志逸 王治安 李树雷 陈正国 王厚方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2-1001,共30页
【研究目的】为提升我国Cu-Ni-Co资源供应安全,有必要梳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造山带的岩浆型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研究方法】为建立矿床勘查模型,本文剖析了代表性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因,并系统... 【研究目的】为提升我国Cu-Ni-Co资源供应安全,有必要梳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造山带的岩浆型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研究方法】为建立矿床勘查模型,本文剖析了代表性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因,并系统总结了东昆仑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中晚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中二叠世—早三叠世、中—晚三叠世5期基性-超基性侵入杂岩体的矿物学、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研究结果】东昆仑在显生宙存在2期岛弧基性或基性—超基性岩体:(1)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基性岩体;(2)中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古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与之对应,存在2期碰撞后伸展基性—超基性岩体,分别为中晚志留世—早中泥盆世和中晚三叠世。辉石岩地幔可能是东昆仑部分岩浆型镍矿床的源区,板块断离-折返模型可较好解释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年龄与高压—超高压退变质年龄一致的现象。针对幔源岩浆硫化物饱和机制,大体识别了有利地壳混染与有害地壳混染的种类,并深入分析结晶分异对硫化物饱和影响,提出了矿体优选赋存的位置,对比了成矿岩体与非成矿岩体在构造、岩石类型、矿物学、时代、蚀变、围岩种类代表性差异。【结论】建立了东昆仑造山带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信息勘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型铜镍钴硫化物矿床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 原特提斯 古特 关键金属 矿产勘查工程 东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志留纪—泥盆纪关键金属成矿大爆发 被引量:5
14
作者 钟世华 黄宇 +7 位作者 刘永乐 张勇 白国龙 刘智刚 马强 王丽君 赵芙蓉 何书跃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4-586,共13页
【研究目的】随着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深入,大量的证据显示东昆仑造山带在志留纪—泥盆纪存在大规模成矿作用,但对志留纪—泥盆纪成矿作用长期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厘定东昆仑志留纪—泥盆纪大规模成矿的特点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服务新... 【研究目的】随着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深入,大量的证据显示东昆仑造山带在志留纪—泥盆纪存在大规模成矿作用,但对志留纪—泥盆纪成矿作用长期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厘定东昆仑志留纪—泥盆纪大规模成矿的特点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研究方法】系统收集东昆仑造山带最新的找矿工作成果,对该地区志留纪—泥盆纪成矿作用类型和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东昆仑地区在志留纪—泥盆纪主要发育3种矿床类型:①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如夏日哈木、冰沟南等;②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矿床,可进一步分为斑岩-矽卡岩铜铁多金属矿床和矽卡岩钨锡矿床,如卡尔却卡、乌兰乌珠尔、白干湖等;③与碱性岩-碳酸岩有关的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以大格勒为代表。【结论】综合前人研究表明,东昆仑志留纪—泥盆纪大规模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原特提斯洋闭合后的演化密切相关。原特提斯洋在约435 Ma闭合后,东昆仑地区进入陆-陆碰撞环境,由于板片断离和后碰撞伸展作用,诱发软流圈地幔大规模上涌,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陆壳物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并最终在上地壳就位,形成了不同的矿床类型。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对东昆仑志留纪—泥盆纪基性—超基性岩、碳酸岩和花岗岩类分布范围及成矿潜力的研究,为全面认识东昆仑地区金属成矿规律、实现找矿突破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原特提斯 斑岩-矽卡岩矿床 岩浆矿床 关键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临沧地体澜沧岩群火山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斌辉 王宏 +2 位作者 牛浩斌 于远山 陈敏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2-1176,共15页
临沧地体是重建西南三江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键,但其构造属性存在争议,作为地体基底的澜沧岩群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选择临沧地体澜沧岩群正层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惠民岩组的变中基性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元素地球... 临沧地体是重建西南三江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键,但其构造属性存在争议,作为地体基底的澜沧岩群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选择临沧地体澜沧岩群正层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惠民岩组的变中基性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分析。2件钠长绿泥片岩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57±2)Ma和(455±2)Ma,指示晚奥陶世岩浆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22件绿泥石片岩的原岩为低K拉斑玄武岩系列,6件钠长绿泥片岩的原岩为高K钙碱-钾玄岩系列的玄武安山岩,两者都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强烈富集和高场强元素的亏损,为典型弧火山岩。上述证据指示惠民岩浆弧形成于奥陶纪—志留纪期间原特提斯洋向思茅地块的俯冲消减。综合分析认为,临沧地体可能不是一个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独立地块,而是代表了原—古特提斯洋在思茅地块大陆边缘俯冲形成的陆缘弧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岩浆弧 临沧地体 澜沧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相关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构造——塔里木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成果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慧 李曰俊 +5 位作者 陈志勇 文磊 黄理力 刘亚雷 郑多明 李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34-2664,共31页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块的东南侧,是塔里木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这次碰撞形成了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其同碰撞构造主要包括前陆褶皱冲断带(塘沽孜巴斯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大型基底卷入型背斜构造(轮南、塔东和塔中背斜),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碰撞后构造为一系列正断层及其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根据塔里木盆地内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分析,结合造山带内的蛇绿岩和俯冲-碰撞相关岩浆岩、变质岩研究成果推论,作为原特提斯洋分支的古阿尔金洋,其洋壳自晚寒武开始向柴达木地块之下俯冲。至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洋壳俯冲完毕,古阿尔金洋闭合,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开始。该碰撞造山作用持续至早志留世末结束,然后进入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应力伸展构造演化阶段。迄今,尚无碰撞相关构造指示塔里木克拉通西南缘曾经发生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事件。早古生代,阿尔金山发生的是增生-碰撞型造山,西昆仑山发生的是增生型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同碰撞构造 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构造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缝合带 原特提斯 增生型造山 碰撞型造山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中期伸展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7 位作者 马德波 魏红兴 李洪辉 罗彩明 赵岩 段云江 黄彤飞 赵甜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52,共20页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发现了古生代中期的伸展构造。它们是一系列正断层,以及由这些正断层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正断层走向近N-S;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分两组,走向分别是NE-SW和NW-SE,构成一个共轭体系,显示近E-...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发现了古生代中期的伸展构造。它们是一系列正断层,以及由这些正断层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正断层走向近N-S;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分两组,走向分别是NE-SW和NW-SE,构成一个共轭体系,显示近E-W向的拉张作用。根据断层生长指数、断层断开的地层单元和断层断距变化的解析,这些伸展构造的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它们是原特提斯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碰撞后构造,是判定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造山作用结束时间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张扭性断层带 中志留世—中泥盆世 碰撞后构造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 原特提斯 阿尔金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05
18
作者 邓万明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98-111,共14页
本文从地质产状、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等多方面论述了处在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的库地-苏巴什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该蛇绿岩带发育在震旦纪至早奥陶世的原特提斯的大洋盆地环境。蛇绿岩的研究为第五缝合带的确... 本文从地质产状、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等多方面论述了处在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的库地-苏巴什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该蛇绿岩带发育在震旦纪至早奥陶世的原特提斯的大洋盆地环境。蛇绿岩的研究为第五缝合带的确定提供了证据,对探讨青藏高原在早古生代的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蛇绿岩 大洋盆地 早古生代 原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后花岗岩的特征--以大干沟花岗岩为例 被引量:25
19
作者 田广阔 孟繁聪 +2 位作者 范亚洲 刘强 段雪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1-390,共20页
大干沟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金水口地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该花岗岩的SiO_2含量为68.68%~71.12%,平均含量为69.84%;Al_2O_3含量为14.01%~15.40%,平均含量为14.82%;K_2O/Na_2O值高,为1.19~1.64,平均为1.40;铝饱和指数A/CN... 大干沟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金水口地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该花岗岩的SiO_2含量为68.68%~71.12%,平均含量为69.84%;Al_2O_3含量为14.01%~15.40%,平均含量为14.82%;K_2O/Na_2O值高,为1.19~1.64,平均为1.40;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98~1.02,平均为1.00,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的特点。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LREE元素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相对原始地幔明显富集U、Th,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花岗岩εNd(t)<0,为-5.6^-7.3,tDM=1.54~2.27 Ga,表明其物源可能主要为中元古代物质(金水口群),LA-ICP-MS锆石εHf(t)=-2.2~2.6,显著不同于地壳岩浆的Hf同位素组成,显示有地幔物质添加。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92±2 Ma(MSWD=1.14)。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大干沟岩体为早古生代造山后伸展阶段的产物,是东昆南地体与东昆北地体碰撞后地幔岩浆上涌及地壳熔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花岗岩 造山后 原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勐海布朗山奥陶纪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20
作者 孙载波 胡绍斌 +4 位作者 周坤 王云晓 刘桂春 吴嘉林 赵江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44-2054,共11页
对滇西南勐海布朗山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获得该花岗岩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58.5±3.0Ma(n=21,MSWD=2.3),属中—晚奥陶世的产物。样品锆石的ε_(Hf)(t)变化范围为-2.4~0.9之间,平均值为-0.9;亏损... 对滇西南勐海布朗山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获得该花岗岩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58.5±3.0Ma(n=21,MSWD=2.3),属中—晚奥陶世的产物。样品锆石的ε_(Hf)(t)变化范围为-2.4~0.9之间,平均值为-0.9;亏损地壳模式年龄tDMC变化范围为1.41~1.58Ga,加权平均值为1.49G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岩具有高SiO_2(75.79%~77.56%)、富碱(K_2O+Na_2O=7.39%~8.42%)、中-高钾(K_2O/Na_2O=1.23~1.95)、低MgO(0.14%~0.27%)、低CaO(0.05%~0.64%)的特征。铝过饱和指数A/CNK值介于1.02~1.27之间,岩石属高钾钙碱性强过铝S型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总体表现为由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向平坦的"海鸥"型过渡,具强烈负Eu异常,δEu值为0.03~0.14;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明显富集Rb、Th、Nd、Ta等元素,具有明显的Ba、Sr、P、Ti亏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该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原特提斯洋俯冲,以及古特提斯洋扩张成盆时,该区处于强烈挤压状态,持续的俯冲使澜沧陆壳残片地壳不断加厚并导致区域重力均衡隆升,引起深部地壳物质在加热后抬升减压发生部分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山花岗岩 奥陶纪 原特提斯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勐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