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赋能纳米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锐 陈泽洲 +2 位作者 高石 蒲万芬 杜代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5,共12页
赋能纳米碳由于高横纵比和两亲化结构,体现出表面活性剂、分子薄膜、胶体、液晶分子和聚合物的多面特性,在纳米化学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独具优势和应用潜力。调研总结了一维碳纳米管、二维石墨烯等纳米碳结构和性质的共性与特性,全面归... 赋能纳米碳由于高横纵比和两亲化结构,体现出表面活性剂、分子薄膜、胶体、液晶分子和聚合物的多面特性,在纳米化学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独具优势和应用潜力。调研总结了一维碳纳米管、二维石墨烯等纳米碳结构和性质的共性与特性,全面归纳了纳米碳的起源、制备方法与赋能路径;提出了油藏高温、高矿化度条件纳米碳的精细调控赋能策略,剖析了赋能纳米碳在水-油和水-岩石界面吸附和组装机制,多维度精细表征手段及信息化物理模拟方法。以水驱油藏波及系数和波及区内驱油效率均低的普遍性问题为导向,基于纳米的分子—粒子跨尺度特征和水-油-岩界面效应提炼了赋能纳米碳大幅扩大波及系数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协同耦合机制。最后,提出了赋能纳米碳提高原油采收率规模应用存在的问题和低碳、高效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 赋能路径 界面自组装 表征 物理模拟 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41
2
作者 包木太 汪卫东 +4 位作者 王修林 孔祥平 李希明 冯时林 刘中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6,361,共6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基本原理 ;矿场试验及相关研究 ;矿场试验设计 ;矿场试验跟踪监测 ;对中国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意义。图 1表 3参 4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油层微生物群落 激活 地下微生物过程 水驱油藏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孔祥平 包木太 +3 位作者 汪卫东 陈勇 宋永亭 王修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在分析国外内源微生物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的基础上 ,采用单 12区块原油和原生水模拟地层条件 ,进行了内源微生物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 .对残余油采收率、系统压力、醋酸根含量、生物气产量及组成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采用空气辅助 (液气... 在分析国外内源微生物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的基础上 ,采用单 12区块原油和原生水模拟地层条件 ,进行了内源微生物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 .对残余油采收率、系统压力、醋酸根含量、生物气产量及组成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采用空气辅助 (液气比 1∶10 )激活好氧微生物 ,经过 36d的培养驱替 ,残余油采收率提高了 4 .7% ;依赖于整个油层生态系统的改善 ,在激活的厌氧微生物的主导作用下 ,经过两轮次 77d的培养驱替 ,残余油采收率提高了 8.3% ;实验结果验证了注水油层中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演替降解石油的两阶段生物过程 ,生物气中甲烷的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最高达 74 .4 % ;而始终未检测出硫化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驱油 残余油 提高原油采收率 驱替 油层 物理模拟 好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致密油藏原油采收率技术分析——以巴肯组致密油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新 安飞 +1 位作者 陈庆海 秦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4-169,共6页
致密油(页岩油)是世界未来油气开发的重要目标,现已成为北美地区重要的石油资源。以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为主的非常规致密油气储层改造配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致密油产量快速增长,但采收率仅为5%~10%。为了有效开发致密油,美国和加... 致密油(页岩油)是世界未来油气开发的重要目标,现已成为北美地区重要的石油资源。以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为主的非常规致密油气储层改造配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致密油产量快速增长,但采收率仅为5%~10%。为了有效开发致密油,美国和加拿大巴肯组致密油生产区研究和尝试了注水、注气、二氧化碳驱、化学驱等多种EOR方法。汇总了近几十年来致密油EOR室内研究和现场实例,总结驱油机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推荐EOR方法在巴肯组应用的筛选标准,为世界其他地区致密油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页岩油) 巴肯组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方法 注水 注气 化学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替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及其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钧溢 赵凤兰 +2 位作者 侯吉瑞 端祥刚 李伟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09,141,共3页
针对CO2驱油过程中易造成沥青质等重有机质沉积,导致原油组分发生改变,影响驱油效果这一问题,考察了不同原油沥青质含量、岩心渗透率条件下沥青质的沉积量及CO2驱油效果,研究了CO2驱替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和原油采收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 针对CO2驱油过程中易造成沥青质等重有机质沉积,导致原油组分发生改变,影响驱油效果这一问题,考察了不同原油沥青质含量、岩心渗透率条件下沥青质的沉积量及CO2驱油效果,研究了CO2驱替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和原油采收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CO2驱油过程中引起的沥青质沉积与岩心渗透率、原油初始沥青质含量直接相关;相同条件下,低渗透岩心对沥青质沉积的影响更为明显;此外,随着沥青质沉积量的增加,CO2驱的采收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沉积 CO2驱油 岩心渗透率 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潘一 廖松泽 +3 位作者 杨双春 NIGMATULLIN Dinar 李敏 李存磊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0-217,共8页
近年来,油田采油过程对驱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纳米材料是从微观角度提升驱油剂性能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对纳米材料进行改性处理,如表面接枝改性、构造核-壳分子结构等,以及将纳米材料与其他驱油材料(如聚合物、表面活... 近年来,油田采油过程对驱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纳米材料是从微观角度提升驱油剂性能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对纳米材料进行改性处理,如表面接枝改性、构造核-壳分子结构等,以及将纳米材料与其他驱油材料(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复配,可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乳化原油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稳定泡沫等方面推动原油流动,可见纳米材料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纳米SiO_(2)、纳米TiO_(2)、纳米纤维素、聚合物纳米微球、纳米石墨烯等纳米材料在驱油材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解析了其研发中的瓶颈问题及今后的研发方向,评述了各种纳米材料提高原油采收率、抗温、抗盐等性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纳米TiO_(2) 纳米纤维素 聚合物纳米微球 纳米石墨烯 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石油磺酸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志军 梁成浩 +1 位作者 隋军 程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9-22,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应用石油磺酸盐进行三次采油矿场试验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合成石油磺酸盐的原料和工艺以及石油磺酸盐的精细结构。讨论了石油磺酸盐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低表面张力特性以及在驱油过程中的沉积损耗和在油砂表面上的吸... 综述了国内外应用石油磺酸盐进行三次采油矿场试验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合成石油磺酸盐的原料和工艺以及石油磺酸盐的精细结构。讨论了石油磺酸盐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低表面张力特性以及在驱油过程中的沉积损耗和在油砂表面上的吸附损耗。指出改性石油磺酸盐和结构性能关系清晰的合成石油磺酸盐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原油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 化学复合驱油 低表面张力 沉积和吸附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唐善法 赖燕玲 +3 位作者 朱洲 刘大印 肖磊 黎锡瑜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49,共3页
根据河南油田双河北II4-5块已完成聚合物和微凝胶驱的现状,提出了对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微凝胶驱优化组合进行组合驱提高其原油采收率的观点。并在数模优化组合驱段塞构成的基础上,对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岩心与人造岩... 根据河南油田双河北II4-5块已完成聚合物和微凝胶驱的现状,提出了对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微凝胶驱优化组合进行组合驱提高其原油采收率的观点。并在数模优化组合驱段塞构成的基础上,对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岩心与人造岩心进行了驱油实验。实验表明在双河北II4-5块聚合物驱后实施组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不仅可行,而且采收率(天然岩心)达13%。在最佳注入速度(14.2m/d)下,采收率高达15.7%。其驱油机理是调堵提高波及系数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而提高洗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凝胶驱 二元复合驱 组合驱 驱油机理 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芳48断块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明国 陈顶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1-314,共4页
通过气驱细管实验,在地层条件下测定了大庆油田芳48断块在二氧化碳、氮和天然气驱下原油采收率与压力的关系,由此确定了原油与二氧化碳、氮和天然气的最小混相压力(MMP)。结果表明,芳48断块原油与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9 MPa,与天... 通过气驱细管实验,在地层条件下测定了大庆油田芳48断块在二氧化碳、氮和天然气驱下原油采收率与压力的关系,由此确定了原油与二氧化碳、氮和天然气的最小混相压力(MMP)。结果表明,芳48断块原油与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9 MPa,与天然气的最小混相压力为40 MPa,在最高实验压力(44 MPa)下氮没有达到混相。芳48断块气驱开发,在低于地层破裂压力(31 MPa)下,二氧化碳驱可以达到混相驱替,天然气和氮只能是非混相驱。非混相驱时,同样条件下,二氧化碳驱采收率最高,其次为天然气驱,氮驱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混相压力 原油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芳48断块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聚后低浓度交联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德军 陈辉 +3 位作者 毛卫荣 魏新辉 姜毅 李运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5-267,共3页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 3单元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区 (4个反五点法注采井组 )注入质量浓度 10 0 0~ 2 0 0 0mg/L的聚合物溶液 0 .2 9PV后转入后续注水 ,到 1999年 5月底采出程度 34.4 % ,综合含水 87.3% ,接近注聚前的值 ,1999年 10月起在该井...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 3单元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区 (4个反五点法注采井组 )注入质量浓度 10 0 0~ 2 0 0 0mg/L的聚合物溶液 0 .2 9PV后转入后续注水 ,到 1999年 5月底采出程度 34.4 % ,综合含水 87.3% ,接近注聚前的值 ,1999年 10月起在该井组又开始了注低浓度交联聚合物溶液 (LPS)试验。所用聚合物为HPAM 35 30S ,-M =1.5× 10 7~1.8× 10 7,HD =30 % ,交联剂为Al3 + 质量浓度 10mg/L的AlCit溶液 ,聚合物与Al3 + 质量比为 2 0∶1。室内实验结果表明 :在温度 70℃、渗透率 4 .5 μm2 的人造岩心中注入在 4 5℃反应 2 4h的HPAM浓度 2 0 0mg/L的LPS共 4 .0PV ,阻力系数达到 135 ,注入 18.3PV后残余阻力系数仍达 5 5 ;气测渗透率 1.2 μm2 的人造岩心在 70℃水驱 5PV后原油采收率 33% ,再水驱 5PV后采收率增加 1.7% ,用 12 0 0mg/LHPAM溶液驱替 0 .35PV后采收率增加13% ,再水驱 5 .3PV后采收率增加 1.7% ,用 2 0 0mg/LHPAM / 10mg/LAl3 + LPS驱替 5 .6PV使采收率增加11.3%。在现场试验中 ,注入 0 .0 6 8PVLPS(第一阶段 2 0 0mg/LHPAM/ 15 0mg/LAlCit溶液 ,第二阶段 35 0mg/LHPAM / 5 5 0mg/LAlCit溶液 ) ,然后水驱 ,仍获得了增油减水的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交联 聚合物驱油 HPAM/柠檬酸铝/水体系 提高原油采收率 孤岛中一区馆3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菌的趋化性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柏志 李宜强 +1 位作者 张琪 张艳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2-375,390,共5页
实验验证了PBS菌的趋化性,在物理模型上考察了PBS菌的驱油机理和效果。PBS菌为假单胞杆菌属,兼性厌氧,可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代谢产物主要为化学结构已确认的一种鼠李糖脂,以及少量脂肪酸、有机醇、气体等。菌液中PBS菌数105~106个/mL... 实验验证了PBS菌的趋化性,在物理模型上考察了PBS菌的驱油机理和效果。PBS菌为假单胞杆菌属,兼性厌氧,可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代谢产物主要为化学结构已确认的一种鼠李糖脂,以及少量脂肪酸、有机醇、气体等。菌液中PBS菌数105~106个/mL,培养温度51℃,实验原油51℃下粘度35 2mPa·s,驱替水矿化度3 7g/L。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培养0 5天后,距油水界面10μm以内的水相(菌液+营养液)中菌数达108个/mL,2天后更达109个/mL,而在10μm以外的水相中仅为103个/mL。在玻璃盒内培养0 5天后,靠近油水界面处水相中菌数为109个/mL,pH值4 4,鼠李糖脂浓度2 87g/dL,距油水界面10、20、30mm处水相中,菌数分别为107、106、105~104个/mL,形成细菌浓度分布梯度。以上实验结果用细菌的趋化性解释。在仿真网络模型上,水驱油后注入1PV菌液+营养液,51℃培养10天后再水驱,观察并记录了以下驱油机理:①乳化携带,启动剩余油;②剥离油膜或油团;③堵塞大孔道,液流转向。在渗透率1μm2的板状填砂模型上水驱油采收率为48%,注入1PV菌液+营养液,在51℃培养10天后再水驱,提高采收率13 6%。图12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原油采收率 PBS 趋化性 油水界面 驱油机理 鼠李糖脂 假单胞杆菌 营养液 物理模型 兼性厌氧 化学结构 代谢产物 培养温度 水矿化度 浓度分布 网络模型 水驱油 菌数 菌液 水相 实验 脂肪酸 有机醇 显微镜 pH值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Pseudomonassp.菌局部富集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景贵成 郭尚平 俞理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0-273,共4页
从某油田产出水中分离得到一株Pseudomonassp .菌 ,主要代谢产物是糖脂类表活剂 ,同时产少量低分子有机酸。在菌体局部富集实验中可观察到细菌由于化学趋向性而在油水界面处富集 ;在代谢产物局部富集实验中 ,肉眼可观察到由于“在位繁... 从某油田产出水中分离得到一株Pseudomonassp .菌 ,主要代谢产物是糖脂类表活剂 ,同时产少量低分子有机酸。在菌体局部富集实验中可观察到细菌由于化学趋向性而在油水界面处富集 ;在代谢产物局部富集实验中 ,肉眼可观察到由于“在位繁殖”效应 ,油水界面处水相的颜色变化 ,在不同距离处分别取样定量测定得到产物浓度分布梯度 ;并且在微观仿真模型中做微生物驱油实验 ,观察到菌体在孔隙壁和油、水三相交界处富集 ,研究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驱油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原油采收率 油水界面 微生物驱油 产出水 驱油机理 油田 微观仿真模型 富集 低分子有机酸 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原地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清秋 王红梅 张荧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微生物 细菌采油 原油采收率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法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教学平台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樊泽霞 王杰祥 +2 位作者 王业飞 刘德新 赵修太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0-73,共4页
介绍了化学法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内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完善,以及实验平台的管理模式。探索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介绍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平台构建 原油采收率 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低频振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瑞飞 孙卫 +1 位作者 张荣军 尤小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井下低频振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机理。方法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达西定律、流体动力学等基本原理研究了低频振动波作用下油层流体的数学模型,将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定量地研究了低频振动对原油黏度、界... 目的探讨井下低频振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机理。方法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达西定律、流体动力学等基本原理研究了低频振动波作用下油层流体的数学模型,将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定量地研究了低频振动对原油黏度、界面张力、毛管压力、产水率及产水率上升速度的影响。结果低频振动采油技术能够提高原油产量10%-25%,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降低界面张力1-2mN/m;振动可以降低油井产水率10%左右,且明显降低产水率上升速度。结论低频振动提高采收率技术机理在于低频波对油层流体物理性质的改善和储层储渗性能的提高。在油田增产技术中具有较明显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动 提高原油采收率 室内实验 数值模拟 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胜利油区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及转变开发方式的思考 被引量:27
16
作者 王端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111,共4页
胜利油区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后期的储量资源规模较大,如何认识这部分资源提高采收率的潜力,是事关油田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基于矿场实践和室内研究成果,提出了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的可持续开发思路和攻关方向建议。同时,胜利油区特低渗透及... 胜利油区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后期的储量资源规模较大,如何认识这部分资源提高采收率的潜力,是事关油田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基于矿场实践和室内研究成果,提出了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的可持续开发思路和攻关方向建议。同时,胜利油区特低渗透及致密油藏储量丰富,这部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工作将会成为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课题。针对特低渗透油藏的关键技术攻关、配套技术研究和补充能量开发等提出了工作方向。此外,随着油区所在城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油田已经由荒碱滩上搞建设转向为城市中心求发展,地下有潜力、地面无空地的区块和储量比例越来越大,针对该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模式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采收率 特高含水后期 致密油藏 城市油田 院子工厂 胜利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砂岩底水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新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中谦 宋文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4-146,共3页
针对砂岩底水油藏油井开采时,油层下部会形成方向近于垂直的压力梯度,使得底水向上运动的问题,设计出一种抑制底水运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方法——采水消锥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从机理上就其适用条件、范围、适用时机以及经... 针对砂岩底水油藏油井开采时,油层下部会形成方向近于垂直的压力梯度,使得底水向上运动的问题,设计出一种抑制底水运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方法——采水消锥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从机理上就其适用条件、范围、适用时机以及经济风险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研究;并通过塔里木某一区块的实例剖析,认为此方法在砂岩底水油藏开发的中后期,对提高原油采收率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提高原油采收率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砂岩 油井 油层 区块 塔里木 实例剖析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导流法提高原油采收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易兵 董启山 +21 位作者 董瑞春 薛国锋 庄立田 张众 易兵 董启山 董瑞春 薛国锋 庄立田 张众 易兵 董启山 董瑞春 薛国锋 庄立田 张众 易兵 董启山 董瑞春 薛国锋 庄立田 张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7-270,共4页
电化学导流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油田各个开发阶段都可达到增油降水的效果。目前多数主力油层内部剩余油分布零散,注水效果差,新增储量的油层大多数是渗透率低、物性差的薄油层。现场试验证明,应用电动法这一新技术,已初步实现了增加... 电化学导流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油田各个开发阶段都可达到增油降水的效果。目前多数主力油层内部剩余油分布零散,注水效果差,新增储量的油层大多数是渗透率低、物性差的薄油层。现场试验证明,应用电动法这一新技术,已初步实现了增加原油渗流速度、提高油水流动的相对渗透率和解除油层堵塞等的效果,工艺上是可行的。且用导线传输直流电场与其它传输方式相比,对井口及地面通电设备的安全性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导流 原油采收率 注水 直流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室内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洪江 高明慧 +3 位作者 张美画 常紫汐 赵锡麟 杜春保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86-94,共9页
随着油田开采的不断深入,提高原油采收率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驱油体系的耐温抗盐能力和不可入孔隙体积等方面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碳纳米流体是由碳纳米材料和溶剂(通常是水)组成的一种高效的工作介质,具有使储油孔喉发生... 随着油田开采的不断深入,提高原油采收率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驱油体系的耐温抗盐能力和不可入孔隙体积等方面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碳纳米流体是由碳纳米材料和溶剂(通常是水)组成的一种高效的工作介质,具有使储油孔喉发生润湿性反转、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分离压力和降低原油粘度等作用,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方向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使碳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成为原油开采的热点并有望在未来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介绍了碳纳米流体的驱油机理,重点总结了碳量子点、碳纳米管、石墨烯以及氧化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所构建的碳纳米流体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材料 碳纳米流体 原油开采 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膜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其成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6期1182-1186,共5页
分子膜驱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膜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采用多种实验手段,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分子膜驱的驱油机理有别于传统的化学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合驱等方法)。它是以水溶液为传递介质,膜剂分子依靠静电相互作... 分子膜驱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膜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采用多种实验手段,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分子膜驱的驱油机理有别于传统的化学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合驱等方法)。它是以水溶液为传递介质,膜剂分子依靠静电相互作用为成膜动力,膜剂有效分子沉积在呈负电性的岩石表面,形成纳米级超薄膜,改变了储层表面性质和与原油的相互作用状态,使得注入流体在冲刷孔隙过程中,原油易于剥落和流动而被驱替液驱替出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分子膜剂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吸附作用、润湿性改变、扩散作用、毛细管自吸作用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膜驱 提高原油采收率 驱油机理 吸附与解吸 自发渗吸作用 扩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