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流动性改进剂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邸进申 张诚 +1 位作者 李英杰 张衍礼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43-46,共4页
以烯烃、烯烃基脂肪酸酯和烯属不饱和酰胺或烯属烃磺酸盐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含蜡原油降凝剂H89-2(三元共聚物)。综合评定了H89-2改善青海原油流动性能的效果。阐明了确定降凝剂最佳添加量的原则。
关键词 降凝剂 原油流动性改进剂 含蜡原油 烯烃 三元共聚物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M系列原油流动性改进剂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曹旦夫 何涛 +1 位作者 姜和圣 王付才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6-39,共4页
对BEM系列原油流动性改进剂的基本原理以及在中洛、濮临、东临、东黄、鲁宁、魏荆等几条原油长输管道工业应用的现场测试情况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BEM系列原油流动性改进剂在降低原油凝点和粘度方面性能良好,能满足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对BEM系列原油流动性改进剂的基本原理以及在中洛、濮临、东临、东黄、鲁宁、魏荆等几条原油长输管道工业应用的现场测试情况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BEM系列原油流动性改进剂在降低原油凝点和粘度方面性能良好,能满足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M系列 原油流动性 改进剂 应用 石油输送 降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原油流动性改进剂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功娣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40,共4页
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苯乙烯 (ST)和马来酸酐 (MAn)的共聚反应和酰亚胺化反应合成一种新型全面的原油流动性改进剂 ,并得出最佳反应条件 :聚合反应时n(MAn)∶n(ST)∶n(MMA) =1∶1∶2 ,反应温度 1 0 0℃ ,反应时间 3h ,引发剂用量... 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苯乙烯 (ST)和马来酸酐 (MAn)的共聚反应和酰亚胺化反应合成一种新型全面的原油流动性改进剂 ,并得出最佳反应条件 :聚合反应时n(MAn)∶n(ST)∶n(MMA) =1∶1∶2 ,反应温度 1 0 0℃ ,反应时间 3h ,引发剂用量针对每摩尔MAn为 0 .2g ;酰亚胺化反应使用二甲苯作为共沸剂 ,反应时间 1 0~ 1 1h ,十八胺用量针对每摩尔MAn为 0 .5mol,产物的降粘率可达 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流动性 改进剂 合成 反应条件 MMA ST MAN 共聚反应 酰亚胺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M系列原油流动性改进剂的研制 被引量:6
4
作者 何涛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3年第3期44-46,共3页
通过对EVA的醋酸乙烯含量、熔融指数对含蜡原油的降凝影响的研究 ,探讨EVA对含蜡原油的最佳加入量以及不同的结构表面活性剂对原油降凝剂抗重复加热和抗剪切能力的作用 ,BEM降凝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含蜡原油蜡碳数分布之间的关系等。研制... 通过对EVA的醋酸乙烯含量、熔融指数对含蜡原油的降凝影响的研究 ,探讨EVA对含蜡原油的最佳加入量以及不同的结构表面活性剂对原油降凝剂抗重复加热和抗剪切能力的作用 ,BEM降凝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含蜡原油蜡碳数分布之间的关系等。研制的BEM降凝剂广泛用于鲁宁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M系列 原油流动性 改进剂 含蜡原油 降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hrobactrum intermedium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对含蜡原油作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洋 董美 +2 位作者 杜胜男 李阔 王卫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96-200,204,共6页
利用微生物对原油蜡组分的降解作用,解决含蜡原油开采与输送过程中的蜡沉积问题。从大庆油田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H6,考察菌H6对含蜡原油的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菌H6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4℃、培养基... 利用微生物对原油蜡组分的降解作用,解决含蜡原油开采与输送过程中的蜡沉积问题。从大庆油田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H6,考察菌H6对含蜡原油的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菌H6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4℃、培养基初始pH为6。菌H6可产生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与大庆原油作用10 d后,原油蜡含量降低5.74%,当温度为菌株最优培养温度34℃时,降黏率达到49.37%。菌H6可对原油蜡组分进行降解,具有在油田清防蜡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中间苍白杆菌 生物表面活性剂 除蜡性能 原油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砾岩油藏超临界CO_(2)吞吐开发可行性 被引量:15
6
作者 蒲万芬 汪洋松 +3 位作者 李龙威 高海铭 单东柏 王文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6-461,共6页
CO_(2)吞吐开发具有溶解、抽提、混相等独特的机理优势,超临界CO_(2)具有更优异的注入性、穿透性和轻质组分抽提性。为进一步认识超临界CO_(2)吞吐在致密砾岩油藏开发中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基于超临界CO_(2)—原油相互作用实验、超临界C... CO_(2)吞吐开发具有溶解、抽提、混相等独特的机理优势,超临界CO_(2)具有更优异的注入性、穿透性和轻质组分抽提性。为进一步认识超临界CO_(2)吞吐在致密砾岩油藏开发中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基于超临界CO_(2)—原油相互作用实验、超临界CO_(2)原油抽提实验、超临界CO_(2)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等手段,揭示吞吐过程中原油性质变化与增产机理,确定了不同注入参数下的采收率。结果显示:超临界CO_(2)能有效补充地层能量,降低原油黏度和密度,抽提原油轻质和中质组分,改善原油流动性;注入0.50 PV超临界CO_(2)可提高采收率22.16%,随着超临界CO_(2)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上升,超临界CO_(2)换油率下降;4轮次吞吐相较于单次吞吐,可提高采收率20.00%~24.00%;焖井时间120 min时采收率为22.16%,焖井时间240 min后采收率变化不大;实验结果揭示了致密砾岩油藏衰竭式开发后超临界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对致密砾岩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油藏 超临界CO_(2)吞吐 原油流动性 采收率 可行性 注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