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污染土壤中蒿属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山宝琴 张永涛 +1 位作者 李茜 白雪梅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59,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原油污染条件下艾蒿(Artemisia argyi)、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白叶蒿(Artemisia leucophylla)4种蒿属植物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率及形态特点。每种植物各设0、5、10、20、40g/kg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原油污染条件下艾蒿(Artemisia argyi)、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白叶蒿(Artemisia leucophylla)4种蒿属植物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率及形态特点。每种植物各设0、5、10、20、40g/kg 5种原油污染质量浓度,分离鉴定植物根围AM真菌,测定孢子密度、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以及植物株高和干质量。结果表明,原油污染条件下蒿属植物根围共分离鉴定出2属10种AM真菌,7种属于球囊霉属(Glomus),3种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其中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a)为优势种,4种植物中艾蒿根围AM真菌多样性最丰富。形态观察结果表明,4种蒿属植物的根系都具有疆南星型菌根结构。AM真菌孢子密度、菌丝侵染率和丛枝侵染率都与原油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植物株高和干质量随原油浓度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污染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蒿属植物 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不同层次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山宝琴 张永涛 +2 位作者 曹巧玲 康振妍 李淑嫒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5,共6页
以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原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6个丛式井场,采集深度为0~10、10~20、20~30cm 3个土层的土壤样品,同时设非污染对照点.重点分析了原油污染土壤中Hg、As、Cd、Pb、Zn、Cu、Cr共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在不... 以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原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6个丛式井场,采集深度为0~10、10~20、20~30cm 3个土层的土壤样品,同时设非污染对照点.重点分析了原油污染土壤中Hg、As、Cd、Pb、Zn、Cu、Cr共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状况,重金属含量与相应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油区土壤石油污染为点污染,采样点1、3、4、6土样的石油烃质量浓度在1 111.67~2 799.00 mg/kg,达重度污染.虽然各土样中7种重金属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二级标准限值,然而单因子富集指数表明,Hg、Cd、Pb、Zn、Cu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原油污染显著改变土壤性质,土壤石油烃含量与总有机碳、速效氮极显著相关,与土壤电导率、Zn含量、Cu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完善了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状况资料,为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原油污染土壤 重金属含量及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双氧水提高原油污染土壤氧化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金兰 郭玉琴 郭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3-750,共8页
在两种不同Fe^2+浓度和6种双氧水投加浓度的Fenton条件下,对5种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投加225 mmol/L低浓度双氧水可促进土壤中短链烃C11-C20的氧化去除,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氧化率高达38%.这是由于在低... 在两种不同Fe^2+浓度和6种双氧水投加浓度的Fenton条件下,对5种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投加225 mmol/L低浓度双氧水可促进土壤中短链烃C11-C20的氧化去除,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氧化率高达38%.这是由于在低浓度双氧水(150~225 mmol/L)条件下H2O2分解时间长且产氧率低,从而能产生高强度的 OH,此时,短链烃C11-C20的解析与氧化达到平衡,因而能被大量氧化去除.而高双氧水投加浓度(300~900 mmol/L)条件下,H2O2分解时间短且产氧率高,仅能产生低强度 OH.这使得长链烃来不及氧化,水相残余的浓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H2O2 羟基自由基 产氧 FENTON氧化 原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原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被引量:19
4
作者 宜慧 常波 +1 位作者 杨玲引 侯丽芳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65,共5页
从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7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其中黄杆菌属CC-2、不动细菌属SC-5、假单胞菌属SC-6表现出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总石油烃(TPH)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TPH降解率影响程度的大... 从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7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其中黄杆菌属CC-2、不动细菌属SC-5、假单胞菌属SC-6表现出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总石油烃(TPH)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TPH降解率影响程度的大小次序为:溶液p H>降解温度>降解菌接种量>摇床转速,且在降解菌接种量为7%(φ)、溶液p H为7、降解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50 r/min的最适处理条件下,菌株SC-6的TPH降解率可达61.23%。原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投加有利于土壤TPH降解率和酶活性的提高;"菌株SC-6+营养剂"组修复处理42 d后的TPH降解率可达57.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原油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泛函法模拟筛选清洗原油污染土壤用胆碱类低共熔溶剂中的氢键供体
5
作者 张鼎 杨子奕 +2 位作者 焦艳军 方申文 段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69-674,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法,以邻苯二甲酸丁酯(DBP)代表原油中的极性组分,通过计算不同氢键供体(HBD)(如苯酚、羟基苯乙酸、苯丙酸、乙二醇、丙三醇等)与DBP形成二聚体的结合能、HBD与DBP相互作用力的类型和作用位置,综合判断了5种氯化胆碱类低共... 采用密度泛函法,以邻苯二甲酸丁酯(DBP)代表原油中的极性组分,通过计算不同氢键供体(HBD)(如苯酚、羟基苯乙酸、苯丙酸、乙二醇、丙三醇等)与DBP形成二聚体的结合能、HBD与DBP相互作用力的类型和作用位置,综合判断了5种氯化胆碱类低共熔溶剂(DES)对DBP的溶解性能,并考察了DES清洗原油污染土壤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苯丙酸-氯化胆碱对DBP的溶解性能最佳,溶解性实验验证了这一结果。对比上述五种氯化胆碱类DES对原油污染土壤的萃取清洗效果,苯丙酸-氯化胆碱的清洗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法 氢键供体 低共熔溶剂 原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ch washing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crude oil contaminated soils using bio-surfactant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95-903,共9页
Desorption of total saturated fractions(i.e. SAT, defined for this study as the summ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om n-C10 to n-C26)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fractions(i.e. PAH, defined as ... Desorption of total saturated fractions(i.e. SAT, defined for this study as the summ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om n-C10 to n-C26)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fractions(i.e. PAH, defined as the summ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l polycyclic aromatic fractions including the 16 EPA priority PAH) in two types of soils subjected to the changes of p H and salinity and different bio-surfactant concentr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In general,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s without bio-surfactant addition, adding rhamnolipid to crude oil-water systems at concentrations above its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values benefits SAT and PAH desorp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nge of p H could have distinct effects on rhamnolipid performance concerning its own micelle structure and soil properties. For loam soil, the adsorption of non-aqueous phase liquid(NAPL) and rhamnolipid would be the principle limiting factors during the NAPL removal procedure. For sand soil, less amount of rhamnolipid is adsorbed onto soil. Thus, with the increase of salinity, the solubilization and desorption of rhamnolipid solution are more significant. In summary, the p H and salt sensitivity of the bio-surfactant will var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the surfac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surfactant salinity desorption total saturated fractions(SAT) polycyclic aromatic fractions(PA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