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邓高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412,共24页
沙湾凹陷作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油气富集凹陷,在红车断裂带和斜坡区域均有重大油气发现。为明确沙湾凹陷周缘构造原油的来源,采用全烃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分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4套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油-源和油-油... 沙湾凹陷作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油气富集凹陷,在红车断裂带和斜坡区域均有重大油气发现。为明确沙湾凹陷周缘构造原油的来源,采用全烃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分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4套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油-源和油-油对比研究。研究认为沙湾凹陷原油可分为5类,5类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与碳同位素分别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其中:A_(1)亚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高成熟阶段,A_(2)亚类原油来源于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成熟阶段,B类原油来源于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的混合,C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成熟—高成熟阶段,D类原油为侏罗系烃源岩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湾凹陷 烃源岩 油源对比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单体烃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隆起西南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被引量:59
2
作者 张枝焕 李伟 +3 位作者 孟闲龙 秦黎明 张振英 袁东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3-140,共8页
车排子隆起毗邻昌吉凹陷和四棵树凹陷,油源丰富,构造条件良好,具备比较有利的油气聚集条件。近年来已在车排子隆起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分析了车排子隆起西南部原油(或油砂抽提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 车排子隆起毗邻昌吉凹陷和四棵树凹陷,油源丰富,构造条件良好,具备比较有利的油气聚集条件。近年来已在车排子隆起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分析了车排子隆起西南部原油(或油砂抽提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油源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两类地球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别的原油。第一类原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并存在二次充注现象,推测早期充注原油来自昌吉凹陷二叠系,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后期混入了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第二类原油具有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与白垩系湖相泥质烃源岩混源的特点,这类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姥植比等均表现出煤成油的特征,但甾、萜烷烃类化合物组成与白垩系烃源岩接近,推测是由于侏罗系煤成油在向上运移成藏过程中,受到成熟度相对较低、生物标志物相对丰富的白垩系烃源岩的浸析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隆起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浸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6
3
作者 杨斌 严志民 +4 位作者 尤绮妹 韩军 关强 任江玲 吴建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78-481,共4页
通过对准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研究认为,彩25井区、彩参1井和吉15井原油为石炭系滴水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煤系的煤成油;阜10井原油源于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彩31井和沙丘6井原油为二叠系烃源岩和石炭系烃源岩的混油;彩25... 通过对准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研究认为,彩25井区、彩参1井和吉15井原油为石炭系滴水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煤系的煤成油;阜10井原油源于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彩31井和沙丘6井原油为二叠系烃源岩和石炭系烃源岩的混油;彩25井区和吉15井原油为在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煤成油;而彩参1井原油则为在还原-强还原还境下形成的煤成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准噶尔盆地 石炭纪 油源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北坡SH9井区柯坪塔格组下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马中远 黄苇 +3 位作者 李婧婧 杨素举 朱秀香 张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9-563,共5页
塔中北坡SH9井区在柯坪塔格组下段首次发现了中一轻质黑油,具有低粘度、低含硫、低凝固点、高含蜡等特征。族组分中总烃含量、饱芳比均较大,碳同位素轻,小于-31%%正构烷烃总体为单峰、前峰型分布,正构烷烃保存相对完整,但有轻微... 塔中北坡SH9井区在柯坪塔格组下段首次发现了中一轻质黑油,具有低粘度、低含硫、低凝固点、高含蜡等特征。族组分中总烃含量、饱芳比均较大,碳同位素轻,小于-31%%正构烷烃总体为单峰、前峰型分布,正构烷烃保存相对完整,但有轻微的“鼓包”(UCM峰),具有轻微生物降解的特征;CPI值为1.04~1.05,Pr/Ph值为0.84~0.94,不具备奇偶优势,有明显的植烷优势。规则甾烷均呈“V”字形分布,C28 20R甾烷相对含量小于25%,C29甾烷含量高于C27甾烷,重排甾烷、升孕甾烷和孕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三环萜烷系列的丰度高于藿烷系列,并在三环萜烷中表现为C23三环萜烷的丰度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也较高。原油具有硫芴优势,三芳甲藻甾烷和甲藻甾烷欠发育;成熟度指标表征其为成熟油。认为该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贡献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柯坪塔格组 上奥陶统 烃源岩 塔中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延长组长8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必清 陈世加 +2 位作者 白艳军 雷俊杰 尹相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42-754,共13页
通过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甘泉地区原油、砂岩和烃源岩样品,分析了延长组长8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原油成因和来源。研究表明:长8段原油为正常原油,具有低黏度、低初馏点、低凝点和低含硫量的特征;生物来源为混合型输入,形成... 通过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甘泉地区原油、砂岩和烃源岩样品,分析了延长组长8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原油成因和来源。研究表明:长8段原油为正常原油,具有低黏度、低初馏点、低凝点和低含硫量的特征;生物来源为混合型输入,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是生油高峰阶段的产物。根据C_(30)重排藿烷和二环倍半萜类分布特征可将原油分为Ⅰ类和Ⅱ类原油,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长8_(1)段,Ⅱ类原油主要分布于长8_(2)段。长9段和长8段烃源岩具低C_(24)TeT/C_(26)TT、高-异常高C_(30)重排藿烷含量、低8β(H)升补身烷和8β(H)补身烷含量的特征,长7段烃源岩与之相反。油源对比结果表明,Ⅰ类原油为长7烃源岩贡献,Ⅱ类原油为长8和长9段烃源岩贡献。甘泉地区主要发育长8_(2)油藏,其西部原油为长8和长9烃源岩贡献,而东部原油主要为长9烃源岩贡献,长7烃源岩次之。研究认识到长8和长9烃源岩的烃类贡献可能是促使长8_(2)段较长8_(1)段富集的重要因素,对下步勘探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甘泉地区 长8段原油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长7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8
6
作者 黄彦杰 耿继坤 +2 位作者 白玉彬 孙兵华 黄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1-288,共8页
运用原油物性、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等分析指标,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6、长7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成因进行了分析。富县地区长6、长7段原油物理性质相似,均为低密度、低黏度的轻质原油;原油饱和烃平均质量分数为... 运用原油物性、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等分析指标,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6、长7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成因进行了分析。富县地区长6、长7段原油物理性质相似,均为低密度、低黏度的轻质原油;原油饱和烃平均质量分数为71.46%,芳烃平均质量分数为13.27%,非烃及沥青质含量相对较低;原油"饱芳比"值较高,平均值为5.43;正构烷烃呈单峰分布,低碳数占优,主峰碳为nC15;生物标志化合物中C30藿烷优势明显;规则甾烷构型均呈反"L"字形分布特征,以C29为主;原油成熟度相近,均为成熟原油;生油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含部分陆生高等植物,沉积于弱还原的淡水—微咸水陆相沉积环境;油源对比分析表明,长6、长7段原油与本区长73亚段烃源岩亲缘关系较好,而与长7段上部暗色泥岩及湖盆中心志丹长73亚段烃源岩对比性较差,亲缘关系不明显,因此,认为原油主要来自于本区长73亚段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长6段原油 长7段原油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三道桥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韩强 李宗杰 +3 位作者 杨子川 闫亮 石媛媛 苏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20,共7页
为明确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雅克拉断凸西段三道桥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新获油气井的原油物性、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原油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道桥地区为南、北2个油气生烃... 为明确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雅克拉断凸西段三道桥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新获油气井的原油物性、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原油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道桥地区为南、北2个油气生烃灶的有利运移指向区,其海、陆相原油的主成藏期均为喜马拉雅期。海、陆相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差异受控于研究区前中生界的地质结构,以前中生界断凸屋脊核部为界;断凸脊部以南桥古1井和桥古102井的原油具有相对低蜡、高硫特征,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其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三环萜烷为主峰,富含硫芴,形成于还原环境,为海相原油特征;断凸脊部及其以北的桥古3井和沙53井原油则相反,表现为陆相原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流体包裹体 三道桥地区 雅克拉断凸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南凹陷秦皇岛29-2油气田原油来源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25
8
作者 杨海风 魏刚 +2 位作者 王德英 余宏忠 李颖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31,112-113,共4页
秦皇岛29-2油气田的发现是秦南凹陷首次重大勘探突破,其影响意义深远。通过对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虽然该油气田凝析油、正常原油和稠油3类原油的物性变化较大,但其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相同、具有同源的特征。以规则甾烷C2920... 秦皇岛29-2油气田的发现是秦南凹陷首次重大勘探突破,其影响意义深远。通过对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虽然该油气田凝析油、正常原油和稠油3类原油的物性变化较大,但其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相同、具有同源的特征。以规则甾烷C2920S/(20S+20R)为约束条件,综合利用ααα20RC27/C29规则甾烷和原油碳同位素2种油源对比参数,证实该油气田原油来自沙三段烃源岩。进一步利用回归方程求得原油所对应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为0.71%~0.72%,与研究区钻井揭示的沙三段烃源岩的成熟度相当,表现出近源供烃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秦南凹陷内小型次洼已具备较大的生排烃能力,而与之相邻的烃源岩厚度更大、埋藏更深的秦南凹陷东洼周边勘探前景应更为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原油来源秦皇岛29—2油气田秦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车莫古隆起南北两侧含油构造油源及烃源灶转移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枝焕 秦黎明 +5 位作者 李伟 王春江 邱楠生 孟闲龙 张振英 袁东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6-836,共11页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在其主要发育期,古隆起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昌吉和盆1井西两个沉积凹陷,分布有白垩系、侏罗系和古近系等多套烃源岩。目前已在古隆起所在区域的南部发现了永进油田,在其北部发现了征沙村、沙窝地和莫西庄等...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在其主要发育期,古隆起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昌吉和盆1井西两个沉积凹陷,分布有白垩系、侏罗系和古近系等多套烃源岩。目前已在古隆起所在区域的南部发现了永进油田,在其北部发现了征沙村、沙窝地和莫西庄等油田或含油气构造,油层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其中沙窝地、莫西庄和征沙村3个构造主要目的层为侏罗系三工河组,永进构造目的层为侏罗系头屯河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为了揭示研究区原油的油源特征以及车莫古隆起对油源及成藏过程的影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原油及相关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根据流体包裹体和烃源岩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并结合构造地质资料讨论了车莫古隆起形成与演化对研究区油气源特征、油气藏形成过程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或同一构造不同层位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将研究区原油划分为五类,这五类原油在区域分布特征、油气来源及烃源灶位置等方面均存在差别。车莫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生油凹陷的展布特征及主要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历史共同决定了研究区不同油田或含油气构造烃源灶位置的分布及其转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莫古隆起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分析 烃源灶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油源与成藏
10
作者 冯子辉 霍秋立 +3 位作者 方伟 范庆华 曾花森 付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69,共7页
通过原油的物性、族组成、全烃气相色谱、高温气相色谱、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芳烃分子标志物及同位素等分析,将黑帝庙油层原油划分为三大类.油—岩、油—油对比及成藏研究显示:第一类原油主要来源于嫩一段源岩,分布于嫩一段有效源... 通过原油的物性、族组成、全烃气相色谱、高温气相色谱、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芳烃分子标志物及同位素等分析,将黑帝庙油层原油划分为三大类.油—岩、油—油对比及成藏研究显示:第一类原油主要来源于嫩一段源岩,分布于嫩一段有效源岩区内,受成熟区控制,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其主要成藏时期在65 Ma左右(明水组末沉积时期),与嫩一段源岩大量生排油时期相一致;第二类原油主要来源于青一段源岩或葡萄花油层,分布于青一段源岩成熟区内及沟通青一段源岩或葡萄花油层的断裂附近,受断裂控制,其成藏时期主要在54 ~ 43 Ma(依安组沉积时期),处于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时期,部分葡萄花油层油藏受到破坏,原油沿断裂向上运移到黑帝庙油层聚集成藏;第三类原油为两者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黑帝庙油层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油—岩对比 油—油对比 来源 成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第28卷)总目次
11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9-612,共4页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 羌塘盆地 石油地质 矿产地质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