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1
作者
唐勇
贾承造
+8 位作者
陈方文
何文军
支东明
单祥
尤新才
姜林
邹阳
吴涛
谢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隙体积和较大孔隙体积均呈减小趋势,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有序向小尺寸偏移;风城组非常规储层喉道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上限值分别约为0.7μm,8%,0.1×10^(-3)μm^(2);②风城组储层赋存滞留油、可动油的孔隙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随储层粒级变小而有序向小尺寸偏移;粒级较大储层样品赋存滞留油量、可动油量随驱动压力增大分别呈现更加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③风城组各粒级储层中原油驱动压力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呈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原油驱动压力和各粒级储层原油驱动压力差异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喉道半径增大而降低。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推断地质条件下玛湖凹陷风城组深部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动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全粒序储层
孔喉结构
原油可动性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
27
2
作者
冯军
张博为
+9 位作者
冯子辉
王雅春
张居和
付晓飞
孙永河
霍秋立
邵红梅
曾花森
曲斌
迟换元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321,共10页
以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和扶余油层致密油为例,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等分析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驱替和超临界萃取实验方法,对不同岩性、不同含油级别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开展了定量研究。实验表明,在...
以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和扶余油层致密油为例,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等分析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驱替和超临界萃取实验方法,对不同岩性、不同含油级别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开展了定量研究。实验表明,在模拟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储集层温度76~89℃、压力35~42 MPa地层条件下,可动油启动时的孔隙度下限为4.4%,渗透率下限为0.015×10^(-3)μm^2,平均孔喉半径下限为21 nm。提出了致密砂岩储集层3种类型划分标准,Ⅰ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40%,可动油率(可动油量占总油量的比)大于30%,启动压力梯度为0.3~0.6 MPa/m;Ⅱ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10%~40%,可动油率为5%~30%,启动压力梯度为0.6~1.0 MPa/m;Ⅲ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一般小于10%,可动油率小于5%,启动压力大于1.0 MPa/m。致密砂岩储集层流体可动性主要受成岩作用和沉积作用影响,埋深小于2 000 m时以Ⅰ类储集层为主,大于2 000 m时主要为Ⅰ类、Ⅱ类储集层;三角洲内前缘相Ⅰ类储集层发育,三角洲外前缘和滨浅湖相以Ⅱ、Ⅲ类储集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致密油
孔隙结构
原油可动性
驱替实验
可动油率
上白垩统青山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
被引量:
9
3
作者
郭海平
吴承美
+3 位作者
张金风
徐田录
肖佃师
郭雪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确定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及其原油可动性,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划分储集层;通过驱替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揭示可动油占比、孔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页岩油可动性定量评...
为确定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及其原油可动性,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划分储集层;通过驱替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揭示可动油占比、孔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页岩油可动性定量评价模型。芦草沟组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晶间孔型、溶蚀孔型、溶蚀-晶间孔型和晶间孔型5类储集空间。粒间孔型发育在粉—细砂岩相和砂质白云岩相中,可动性最好;溶蚀孔型主要发育在白云质粉砂岩相中,可动性中等;其他类型主要发育在泥岩相、泥质白云岩相和石灰质砂岩相中,可动性稍差。厘定页岩油可动孔喉下限为20 nm,可动性明显提高的孔喉界限为60 nm和150 nm,试油产能与之对应较好。页岩油赋存特征和孔喉结构共同影响页岩油可动性,粉—细砂岩相和白云质粉砂岩相的孔喉及页岩油赋存均最佳,为芦草沟组页岩油最有利开发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混积型页岩
储集层
可动油占比
孔隙组合类型
可动孔喉下限
原油可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
11
4
作者
张衍君
王鲁瑀
+3 位作者
刘娅菲
张佳亮
周德胜
葛洪魁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5,共12页
页岩油储层压裂开发中,以远超地层吸收能力的注入速率向储层注入包含各类添加剂的工作液,基本完成了压裂介质一次注入、油井开发全生命周期受益的使命。其中,2个问题尤为关键:1)如何形成均匀展布的裂缝网络,增大裂缝和储层的接触面积、...
页岩油储层压裂开发中,以远超地层吸收能力的注入速率向储层注入包含各类添加剂的工作液,基本完成了压裂介质一次注入、油井开发全生命周期受益的使命。其中,2个问题尤为关键:1)如何形成均匀展布的裂缝网络,增大裂缝和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液体流动效率?2)在形成高效传压传质缝网的基础上,存地压裂液如何提高储层中原油的可动性?压裂和提采一体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思路。为此,阐述了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的内涵,归纳了实现压裂-提采一体化的模拟和试验技术;明确了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的科学问题:均衡应力压裂形成均匀展布的缝网,提高均布缝网中流体流动与传输的效率,强化基质孔隙中油气的动用。同时,指出了压裂-提采一体化面临的挑战:明确裂缝非均匀扩展导致的压裂井间干扰机理并建立控制方法,形成裂缝中高压流体高效作用于基质孔隙的途径,揭示压裂液-储层-原油相互作用提高原油可动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均布的裂缝网络是控制裂缝-基质传压传质及流体流动的基础,通过强化压裂液-储层-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动用赋存于微-纳米孔隙中的原油是核心,将压裂-提采一体化应用于页岩油储层开发是实现经济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贯彻和落实压裂-提采一体化的理念,对页岩油储层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压裂-提采一体化
均衡应力压裂
原油可动性
流体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1
作者
唐勇
贾承造
陈方文
何文军
支东明
单祥
尤新才
姜林
邹阳
吴涛
谢安
机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怀柔实验室新疆研究院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基金
自治区天山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项目(2022TSYCLJ007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前瞻性基础性研究重大科技项目(2021DJ0108)
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ZR2022YQ30)。
文摘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隙体积和较大孔隙体积均呈减小趋势,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有序向小尺寸偏移;风城组非常规储层喉道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上限值分别约为0.7μm,8%,0.1×10^(-3)μm^(2);②风城组储层赋存滞留油、可动油的孔隙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随储层粒级变小而有序向小尺寸偏移;粒级较大储层样品赋存滞留油量、可动油量随驱动压力增大分别呈现更加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③风城组各粒级储层中原油驱动压力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呈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原油驱动压力和各粒级储层原油驱动压力差异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喉道半径增大而降低。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推断地质条件下玛湖凹陷风城组深部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动用潜力。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全粒序储层
孔喉结构
原油可动性
全油气系统
Keywords
Junggar Basin
Mahu Sag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full particle sequence reservoir
pore throat structure
crude oil mobility
whole petroleum system
分类号
TE1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
27
2
作者
冯军
张博为
冯子辉
王雅春
张居和
付晓飞
孙永河
霍秋立
邵红梅
曾花森
曲斌
迟换元
机构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黑龙江省致密油和泥岩油成藏研究重点实验室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321,共10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大庆探区非常规油气实验技术研究"(2012E-2603-06)
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优势路径及其分布"
文摘
以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和扶余油层致密油为例,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等分析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驱替和超临界萃取实验方法,对不同岩性、不同含油级别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开展了定量研究。实验表明,在模拟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储集层温度76~89℃、压力35~42 MPa地层条件下,可动油启动时的孔隙度下限为4.4%,渗透率下限为0.015×10^(-3)μm^2,平均孔喉半径下限为21 nm。提出了致密砂岩储集层3种类型划分标准,Ⅰ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40%,可动油率(可动油量占总油量的比)大于30%,启动压力梯度为0.3~0.6 MPa/m;Ⅱ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10%~40%,可动油率为5%~30%,启动压力梯度为0.6~1.0 MPa/m;Ⅲ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一般小于10%,可动油率小于5%,启动压力大于1.0 MPa/m。致密砂岩储集层流体可动性主要受成岩作用和沉积作用影响,埋深小于2 000 m时以Ⅰ类储集层为主,大于2 000 m时主要为Ⅰ类、Ⅱ类储集层;三角洲内前缘相Ⅰ类储集层发育,三角洲外前缘和滨浅湖相以Ⅱ、Ⅲ类储集层为主。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致密油
孔隙结构
原油可动性
驱替实验
可动油率
上白垩统青山口组
Keywords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tight oil
pore structure
crude oil mobility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movable oil ratio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
被引量:
9
3
作者
郭海平
吴承美
张金风
徐田录
肖佃师
郭雪燚
机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3,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213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8CX02069A)
中国石油石化集团专项(2019E-26)。
文摘
为确定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及其原油可动性,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划分储集层;通过驱替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揭示可动油占比、孔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页岩油可动性定量评价模型。芦草沟组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晶间孔型、溶蚀孔型、溶蚀-晶间孔型和晶间孔型5类储集空间。粒间孔型发育在粉—细砂岩相和砂质白云岩相中,可动性最好;溶蚀孔型主要发育在白云质粉砂岩相中,可动性中等;其他类型主要发育在泥岩相、泥质白云岩相和石灰质砂岩相中,可动性稍差。厘定页岩油可动孔喉下限为20 nm,可动性明显提高的孔喉界限为60 nm和150 nm,试油产能与之对应较好。页岩油赋存特征和孔喉结构共同影响页岩油可动性,粉—细砂岩相和白云质粉砂岩相的孔喉及页岩油赋存均最佳,为芦草沟组页岩油最有利开发岩相。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混积型页岩
储集层
可动油占比
孔隙组合类型
可动孔喉下限
原油可动性
Keywords
Jimsar sag
Lucaogou formation
mixed shale
reservoir
movable oil proportion
pore combination type
lower limit of pore throat
oil mobility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
11
4
作者
张衍君
王鲁瑀
刘娅菲
张佳亮
周德胜
葛洪魁
机构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
出处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5,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压裂井间干扰条件下页岩油储层井间裂缝连通机理及调控方法”(编号:523040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流控可控构建功能性微纳颗粒及其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编号:52174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超深储层水力压裂改造裂缝轨迹延伸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编号:U23B2089)共同资助。
文摘
页岩油储层压裂开发中,以远超地层吸收能力的注入速率向储层注入包含各类添加剂的工作液,基本完成了压裂介质一次注入、油井开发全生命周期受益的使命。其中,2个问题尤为关键:1)如何形成均匀展布的裂缝网络,增大裂缝和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液体流动效率?2)在形成高效传压传质缝网的基础上,存地压裂液如何提高储层中原油的可动性?压裂和提采一体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思路。为此,阐述了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的内涵,归纳了实现压裂-提采一体化的模拟和试验技术;明确了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的科学问题:均衡应力压裂形成均匀展布的缝网,提高均布缝网中流体流动与传输的效率,强化基质孔隙中油气的动用。同时,指出了压裂-提采一体化面临的挑战:明确裂缝非均匀扩展导致的压裂井间干扰机理并建立控制方法,形成裂缝中高压流体高效作用于基质孔隙的途径,揭示压裂液-储层-原油相互作用提高原油可动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均布的裂缝网络是控制裂缝-基质传压传质及流体流动的基础,通过强化压裂液-储层-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动用赋存于微-纳米孔隙中的原油是核心,将压裂-提采一体化应用于页岩油储层开发是实现经济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贯彻和落实压裂-提采一体化的理念,对页岩油储层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页岩油
压裂-提采一体化
均衡应力压裂
原油可动性
流体流动
Keywords
shale oil
fracturing and EOR integration
balanced stress fracturing
crude oil mobility
fluid flow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唐勇
贾承造
陈方文
何文军
支东明
单祥
尤新才
姜林
邹阳
吴涛
谢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影响因素
冯军
张博为
冯子辉
王雅春
张居和
付晓飞
孙永河
霍秋立
邵红梅
曾花森
曲斌
迟换元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
郭海平
吴承美
张金风
徐田录
肖佃师
郭雪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张衍君
王鲁瑀
刘娅菲
张佳亮
周德胜
葛洪魁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