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虾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及内源环境因素的互作研究
1
作者 刘荣 任子钰 李银塔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42,共8页
虾酱是中国传统发酵水产品之一,其独特的风味受到发酵环境和微生物的共同影响。该研究通过测定内源环境(pH、氨基酸态氮、挥发性盐基氮、丙二醛和生物胺)对虾酱发酵品质进行评估。此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 虾酱是中国传统发酵水产品之一,其独特的风味受到发酵环境和微生物的共同影响。该研究通过测定内源环境(pH、氨基酸态氮、挥发性盐基氮、丙二醛和生物胺)对虾酱发酵品质进行评估。此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pH、氨基酸态氮、挥发性盐基氮和丙二醛含量分别为7.24~7.84、0.06~1.21 g/100 g、26.52~90.33 mg/100 g和0.11~1.62 mg/kg。色胺是虾酱中主要的生物胺,约占总生物胺含量的60%。研究发现,虾酱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盐厌氧菌属(Halanaerobium)、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虾酱发酵后期的优势原核微生物属,发酵35 d后,其相对丰度之和可达86.78%。冗余分析表明,多个内源性环境共同驱动了虾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研究结果揭示了虾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与内源环境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为精准人工调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酱 发酵 原核微生物群落 内源环境 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东南太平洋表层沉积物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
2
作者 王欢 黄牧 +4 位作者 于淼 石学法 徐勤增 陈颢 何培青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1-664,共14页
深海表层沉积环境中的微生物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研究仍有限。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热带东南太平洋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深海表层沉积环境中的微生物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研究仍有限。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热带东南太平洋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核微生物优势类群主要包括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37.16%)、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13.40%)、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13.50%)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11.41%)等,是氨氧化、硫氧化等有氧过程的重要成员,其中,Thaumarchaeota的氨氧化过程可能介导了锰(Mn)的氧化,Magnetospiraceae科未定义属可能参与了铁(Fe)的还原。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REY(总稀土)、TFe_(2)O_(3)(总氧化铁)、MnO(氧化锰)和Co(钴元素)的质量分数显著影响了表层沉积物中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Thaumarchaeota(OTU水平);在4种环境因子质量分数高的群落,其微生物组成与环境变量的关联性也强。系统进化结果显示,Thaumarchaeota形成不同的系统进化分支,与底质性质和化学元素含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了解深海生态系统的功能及海底成矿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南太平洋 表层沉积物 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发酵副产物黄水原核微生物组成及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唐艳平 高秀兵 +1 位作者 倪婕 张凤琴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8,共7页
黄水是固态发酵白酒的副产物,其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该研究采用常规理化检测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分析了不同来源黄水在理化特性和原核微生物结构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不同车间黄水的pH、总酸、不挥发酸、酒精度、还原糖和淀粉... 黄水是固态发酵白酒的副产物,其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该研究采用常规理化检测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分析了不同来源黄水在理化特性和原核微生物结构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不同车间黄水的pH、总酸、不挥发酸、酒精度、还原糖和淀粉含量等理化指标均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不同车间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结构组成差异显著(P<0.05)。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所有原核微生物的优势属,其相对丰度为72.34%~98.52%,与总酸、酒精度、不挥发酸和淀粉含量呈正相关。黄水中含有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这些微生物与pH和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此外,不同车间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差异会影响原酒酸酯的含量,乳酸杆菌属与原酒总酸和总酯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车间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与理化因子显著相关,了解理化因子对原核微生物的影响,可为以黄水为原料筛选功能菌株提供数据基础。理化因子显著影响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车间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与理化因子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发酵 白酒 原核微生物群落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用植物根际土壤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运涛 孟忠祥 +3 位作者 董晋 苏佳铭 李欢 吕超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9,共10页
为研究不同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别采集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白芍(Paeonia sterniana)、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四种药用植物的根际土壤以及非种植区的土壤,针对1... 为研究不同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别采集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白芍(Paeonia sterniana)、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四种药用植物的根际土壤以及非种植区的土壤,针对16S rRNA基因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种植区土壤。五组样本的优势类群差异不大,总体相对丰度较高的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药用植物根际中的放线菌相对丰度高于非种植区。属水平上四种药用植物根际细菌和非种植区的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四种中药材的根际土壤中各自富集了特异性的有益细菌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NMD1、Dongia、Gaiella、Streptomyces等相对丰度高于非种植区,而非种植区土壤中Lys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药用植物。此外,四种中药材的根际土壤中硝酸盐还原和芳香族化合物降解功能被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根际土壤 原核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浓香型白酒窖池中原核微生物的特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向文良 张文学 +4 位作者 胡承 王忠彦 汤月琴 木田建次 重松亨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2,共4页
利用PBS缓冲液富集窖池酒醅中的微生物菌体,研究窖池中微生物区系分布及相互关系。在分子分类水平上,运用PCR扩增技术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方法测定窖池中原核微生物的16SrRNA基因全序列,根据与基因数据库中相似菌群16SrDNA序列的... 利用PBS缓冲液富集窖池酒醅中的微生物菌体,研究窖池中微生物区系分布及相互关系。在分子分类水平上,运用PCR扩增技术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方法测定窖池中原核微生物的16SrRNA基因全序列,根据与基因数据库中相似菌群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建立系统发育树图。结果发现:当浓香型窖池中酒醅发酵60d后,窖池中心部位仅有细菌分布且主要分为4个菌群,高G+C(mol)%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低G+C(mol)%革兰氏阳性乳酸细菌群、梭杆菌群、革兰氏阴性紫细菌群,其中,β-紫细菌群约占窖池中原核微生物的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池原核微生物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浓香型白酒窖池窖泥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森 李林光 +4 位作者 李可 贾碧洪 钟小廷 车振明 向文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21-226,共6页
利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探索中国浓香型白酒窖池上、中、底三层窖泥中原核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异质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窖池不同层面的窖泥中细菌类群及数量的差异性较大。其中,优势菌群Clostridium diolis及Lactobacillus a... 利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探索中国浓香型白酒窖池上、中、底三层窖泥中原核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异质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窖池不同层面的窖泥中细菌类群及数量的差异性较大。其中,优势菌群Clostridium diolis及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在上、中、底层窖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4.9%和39.8%、25.2%和20.6%、23.8%和36.6%,Bacillus subtilissubsp.subtilis是中层窖泥优势菌群之一,占22.1%;古细菌群落主要分布在Methanoculleus属和Methanosarcina属。其中,Methanoculleus bourgensis在上层和底层窖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9.9%和88.2%。Methanosarcina siciliae和Methanoculleus bourgensis在中层窖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7%和49.1%。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窖泥细菌主要为杆菌目、梭菌目、肠杆菌目及以TM7 phylum sp.为代表的种属分类尚不明确的细菌,古细菌主要为甲烷微菌目与甲烷八叠球菌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浓香型白酒 窖泥 原核微生物 16S rRNA克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榨菜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理化因子的动态演替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晓红 高生平 +1 位作者 蒋彩云 王清政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4,共8页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榨菜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时利用物理化学方法追踪发酵过程中理化因子的变化,并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榨菜发酵的不断进行,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从0. 92%增加至74. 77%,是发酵过程中的...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榨菜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时利用物理化学方法追踪发酵过程中理化因子的变化,并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榨菜发酵的不断进行,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从0. 92%增加至74. 77%,是发酵过程中的绝对优势属。明串珠菌属在发酵初始时的相对丰度可达3. 61%,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可起到启动剂的作用。冗余分析表明:发酵初期的群落与p H及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发酵中期的群落与亚硝酸盐、丙酮酸和琥珀酸含量呈正相关;而发酵后期的群落与总酸和其他有机酸含量呈正相关。该研究较系统地揭示了榨菜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精确人工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筛选特性菌种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 原核微生物群落 理化因子 高通量测序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GGE方法分析低氯化钠浓度对发酵白菜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燕平梅 张小冰 +4 位作者 柴政 乔宏萍 赵文婧 王丹丹 王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4-151,共8页
为了探究氯化钠浓度对发酵白菜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4%、6%和8%氯化钠浓度发酵白菜,通过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方法及Quantity One软件分析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回收DGGE电泳中荧光强度强、不同... 为了探究氯化钠浓度对发酵白菜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4%、6%和8%氯化钠浓度发酵白菜,通过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方法及Quantity One软件分析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回收DGGE电泳中荧光强度强、不同时间差异的电泳带,经克隆后测定碱基序列、与Gen Bank库序列对比鉴定。结果表明6%氯化钠浓度发酵白菜微生物多样性指数H(Shannon)、丰富度指数R(Species Richness)在发酵全过程中低于4%、8%组,均匀度指数E(Species Evenness)较4%、8%组的稳定。说明氯化钠浓度6%的发酵泡菜在整个发酵期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且微生物种类小于氯化钠浓度4%、8%组。从DGGE电泳带荧光强度和存在的时间可知:在氯化钠浓度6%的发酵白菜体系中,Leuconostoc citreum(柠檬明串珠菌)、Uncultured bacterium(非培养细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肠系膜明串珠菌)是白菜发酵中期、后期的优势微生物,Leuconostoc citreum(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肠系膜明串珠菌)是乳酸菌。氯化钠浓度4%和8%发酵白菜中乳酸菌未成为优势微生物。说明氯化钠浓度6%较4%和8%发酵白菜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接近于自然发酵蔬菜微生物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6%氯化钠浓度有利于白菜的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白菜 DGGE 原核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贺建武 刘祝祥 +3 位作者 刘荷 李洪军 钟小娟 陈义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3-113,共11页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海洋已不是神秘、变化莫测及人类难以驾驭的象征。由美国斯隆基金会(Sloan Foundation)发起的首次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ensus of Marine Life, CoML...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海洋已不是神秘、变化莫测及人类难以驾驭的象征。由美国斯隆基金会(Sloan Foundation)发起的首次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ensus of Marine Life, CoML)表明,海洋环境中还有大量新的物种[1],该计划把世界海洋归纳为人类活动的边缘、隐藏的边界、中央水域、活跃的地质带、冰冷的海洋和微生物这六大领域,其中微生物作为调查难度最大的领域[2],同时也是充满大量新物种和稀有物种的领域。海洋沉积物拥有非常复杂的类型,是海洋微生物重要的栖息场所。海洋沉积物是指通过海流搬运、波浪和重力等动力搬运过程而沉积、覆盖、堆积在海底的泥、沙等无机物质和生物残骸等有机物的统称[3]。丰富的海洋环境孕育着不同种类的海洋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既包括受海洋潮汐、波浪和海流等海洋过程形成的滨海海岸带沉积,也包括由海洋生物成分(钙质及硅质)及非生物成分(陆源、自生、海底火山、宇宙尘埃等)[4]。事实上海洋沉积物的多样性在决定海洋环境物种数量和影响深海物种多样性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作者统计近10年(2000年-2010年)来,微生物科学家从海洋沉积物(marine sediments)中鉴定并在《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Appl Environ Microbiol》、《Syst Appl Microbiol》、《FEMS Microbiol Lett》、《J Microbiol》、《J Mi-crobiol Biotechnol》等国际微生物权威杂志上有效发表约的160余种原核微生物。物种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度量单位,这些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新物种的不断发现,是对海洋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的有力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多样性 海洋沉积物 原核微生物 生物资源多样性 MARINE 海洋环境 人类活动 搬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晒醋醋酸发酵过程原核微生物群落及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鲁梅 宋从从 +3 位作者 石桂珍 杨青 李德青 窦祎凝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9-225,共7页
为了研究赤水晒醋醋酸发酵过程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醋醅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检测了醋酸发酵过程基础理化指标(总酸、乙醇、还原糖和乳酸)的变化,并分析了理化因子与原核微生物属之间的相关性。... 为了研究赤水晒醋醋酸发酵过程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醋醅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检测了醋酸发酵过程基础理化指标(总酸、乙醇、还原糖和乳酸)的变化,并分析了理化因子与原核微生物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赤水晒醋醋酸发酵过程中醋酸乳杆菌属(Acetilactobacillus)和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的相对丰度随着醋酸发酵的进行由0.11%和低于0.01%上升至36.779%和4.760%,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醋杆菌属(Acetobacter)的相对丰度随着醋酸发酵的进行先上升后下降;蓝藻细菌属(Acaryochloris)、未分类的红螺菌属(Rhodospirillaceae_nclassified)、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等原核微生物属的相对丰度随着醋酸发酵的进行呈下降趋势。总酸由0.61%(以乙酸计)上升至5.35%(以乙酸计),乙醇由5.78%下降至0.33%;还原糖和乳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坐标分析将醋醅样品按照发酵天数聚在一起,并随着发酵的进行在第一主坐标轴上移动;聚类分析将发酵过程分为前期(第0~3天)、中期(第6~12天)和末期(第15天)这3个阶段;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主要与乳酸和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醋杆菌属(Acetobacter)、柠檬乳杆菌属(Limosilactobacillus)、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和醋酸乳杆菌属(Acetilactobacillus)主要与酸度呈正相关,而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等菌属主要与酸度呈负相关,且与乙醇含量呈正相关。该研究对揭示赤水晒醋的发酵规律和解析赤水晒醋的发酵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晒醋 醋酸发酵 高通量测序技术 原核微生物群落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微生物菌群的空间分异增强秸秆-猪粪混合发酵效率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家宝 芮俊鹏 +5 位作者 张时恒 孙晓日 闫志英 刘晓风 郑涛 李香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92-1799,共8页
秸秆与禽畜粪便混合发酵既可增强反应器稳定性又能提高发酵产气效率。然而关于秸秆附着菌群、发酵液菌群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产气效率、环境变量的关系仍然未被全部揭示。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 秸秆与禽畜粪便混合发酵既可增强反应器稳定性又能提高发酵产气效率。然而关于秸秆附着菌群、发酵液菌群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产气效率、环境变量的关系仍然未被全部揭示。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秸秆猪粪混合发酵能够改善沼气发酵的效率。原核微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差异分布可能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效率。在产气高效的系统中,秸秆吸附菌群如Treponema、ClostridiumⅢ、Alkaliflexus和Fibrobacter是主要的纤维素降解菌,提供底物给产酸菌。丙酸是发酵液中含量最丰富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Pelotomaculum可能是该系统主要的丙酸氧化菌,它们与Methanoculleus、Methanosarcina和Methanosaeta协同作用通过二氧化碳/氢营养型和乙酸营养型产甲烷途径,将包括丙酸在内的VFAs最终转化成甲烷。参与氨基酸代谢的Aminobacterium和Cloacibacillus广泛分布于发酵液中,表明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发酵底物,说明VFAs尤其是丙酸和氨基酸的互营代谢可能是秸秆猪粪混合发酵系统的重要过程。这些结果表明,功能菌群的空间分化、稳定的秸秆降解菌群和发酵液菌群的弹性变化有助于维持秸秆猪粪混合发酵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发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秸秆 猪粪 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原核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微生物铁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子进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媛媛 樊小英 +2 位作者 刘国宪 曹广力 朱越雄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7-63,共7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在维持生物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与消除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铁超氧化物歧化酶(Fe-SOD)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器中专一的SOD酶,通过GenBank中搜集的原核生物Fe-SOD进行比对分...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在维持生物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与消除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铁超氧化物歧化酶(Fe-SOD)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器中专一的SOD酶,通过GenBank中搜集的原核生物Fe-SOD进行比对分析发现,Fe-SOD是相对保守的蛋白质,其中包含2个保守区域和1个可变区域,金属结合位点固定,Fe-SOD序列的比对可以反映物种间的进化关系,是研究原核生物分子进化的理想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微生物 铁超氧化物歧化酶 分子进化 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日本有关的一些原核微生物种属的规范和分类 被引量:4
13
作者 万云洋 吉田孝 韩淑琴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以地理位置和人名命名是原核微生物命名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基于中日(东亚汉语圈)同文,从拉丁文转译时,错译和/或误译涉及日本和琉球的菌名是不允许的。本文初步介绍一些涉及日本和琉球地名、机构和人名的原核微生物,提出了机构简写的... 以地理位置和人名命名是原核微生物命名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基于中日(东亚汉语圈)同文,从拉丁文转译时,错译和/或误译涉及日本和琉球的菌名是不允许的。本文初步介绍一些涉及日本和琉球地名、机构和人名的原核微生物,提出了机构简写的中文规范命名,指出日本有优势的领域如放线菌研究,从打破文化隔阂的角度,藉此加强中日微生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微生物 日本 杆菌 小杆菌 竿菌 分类学 微生物 命名 细菌 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原核微生物快速检测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14
作者 徐平东 柯冲 《福建农业学报》 CAS 1991年第1期83-91,共9页
本文讨论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的植物病原原核微生物检测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现状.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免疫电镜和核酸杂交等技术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 植物病原原核微生物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单克隆抗体 免疫荧光 免疫电镜 核酸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中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8
15
作者 芮俊鹏 李吉进 +4 位作者 李家宝 王远鹏 柯蓝婷 张时恒 李香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68-1875,共8页
采集了中国不同地区的13个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的沼液,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Firmicutes是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中的主导微生物,其次为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Chl... 采集了中国不同地区的13个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的沼液,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Firmicutes是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中的主导微生物,其次为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在相似的温度条件下,铵态氮与磷酸盐的比例是影响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较高的铵磷比会富集Firmicutes门的菌群,尤其是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属;而较低的铵磷比则有利于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不同营养类型产甲烷菌对高浓度铵态氮耐受程度不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Methanosaeta),影响着产甲烷菌群落组成。产甲烷菌和互营菌的群落组成是影响沼气发酵产气效率的重要生物因素,高比例的氢型产甲烷菌和丙酸互营菌更有利于提高产甲烷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工程 猪粪 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原核微生物群落 生物反应器 发酵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窖泥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明珠 吴学凤 +7 位作者 穆冬冬 许博阳 孙伟 蒋俊树 闫晓明 郑志 姜绍通 李兴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11-118,共8页
为揭示各项理化特性对窖泥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不同年份窖泥的理化因子差异及与其原核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 a窖池池壁和池底窖泥中的水分、pH值、铵态氮及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2 a窖泥,但其钙含量却显著低于... 为揭示各项理化特性对窖泥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不同年份窖泥的理化因子差异及与其原核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 a窖池池壁和池底窖泥中的水分、pH值、铵态氮及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2 a窖泥,但其钙含量却显著低于2 a窖泥。30 a池壁和池底窖泥与2 a相比,除水分含量和腐殖质外,其他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理化因子与菌群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水分含量、pH值和铵态氮对菌群的影响最为显著,与Lactobacillus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Aminobacterium、Syntrophomonas和Sedimentibacter等6个菌属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窖泥中不同的微生物菌群在长期往复的发酵过程中相互作用,优势菌属逐步占据主导低位并达到动态平衡,形成优质窖泥。本实验系统研究窖泥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窖泥老熟及退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借助微生物和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为窖池的养护机制及优质窖泥的制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微生物群落 窖泥 理化因子 Pearson相关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甜型白酒酒醅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鹏 蒋超 +5 位作者 常强 崔磊 闫寅卓 李红 刘海坡 韩兴林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5,共7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绵甜型白酒酿造过程酒醅中原核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选取2个窖池,跟踪采集窖内不同空间位置及不同发酵阶段的酒醅,将混匀后的酒醅样品分装于无菌真空塑料袋,进行DNA提取和后续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从...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绵甜型白酒酿造过程酒醅中原核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选取2个窖池,跟踪采集窖内不同空间位置及不同发酵阶段的酒醅,将混匀后的酒醅样品分装于无菌真空塑料袋,进行DNA提取和后续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从OTU分析中可以看出,1号窖池酒醅和2号窖池酒醅的原核微生物种类相似度较高;同一个窖池中原核微生物种类相似度很高,同时,随着发酵的进行两个窖池酒醅中的细菌种类在不断减少;从样品种类来看,1号窖池酒醅中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要高于2号窖池; 1号窖池和2号窖池酒醅中的原核微生物菌群种类相似,同时菌群种类变化趋势相同。1号窖池和2号窖池酒醅中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优势菌门的数量由多到少排列顺序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Cyan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甜型白酒 酒醅 原核微生物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青海湖4种生境土壤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子网络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宇姝 盛海彦 +2 位作者 罗莎莎 胡月明 余玲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93-1403,共11页
为了探明高寒土壤原核微生物在不同生境中群落结构差异,该研究选择了环青海湖地区牧场、农田、山地和草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16S rR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的方法,比较4种不同土壤生境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 为了探明高寒土壤原核微生物在不同生境中群落结构差异,该研究选择了环青海湖地区牧场、农田、山地和草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16S rR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的方法,比较4种不同土壤生境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差异,以及原核生物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人为干扰会引起土壤矿化,有机养分含量降低,同时影响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土壤中原核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土壤生境的不同而变化,在细菌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在4种不同生境土壤细菌群落中均占主导地位,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农田土壤中的独有优势种,而山地和草场中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为特有优势菌种。在古菌门水平上,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是牧场、山地古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种,农田和草场土壤中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是唯一优势菌种。整体而言,在4种不同生境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古菌群落,环境因子中pH、SOC、TN、AN、AK、C/N和Olsen-P显著影响了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子网络结构分析表明细菌网络的节点数和连接数更多,联系复杂系统更加稳定,古菌网络的平均路径长较小,平均连通度和聚类系数较高,但对环境响应迅速,说明古菌群落的生态位较细菌更加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微生物 群落结构 分子生态网络 土地利用类型 相互作用 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发酵新老窖泥理化因子和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张会敏 王艳丽 +5 位作者 孟雅静 王银辉 李安军 王志强 张治洲 邢新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7-214,共8页
分析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新老窖泥的理化性质差异和其中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老窖泥的pH值、铵态氮、乙酸和K+含量相对较高;新窖泥的乙醇、丙酸、乳酸、己酸乙酯、可溶性Ca^2+和总酯含量相对较高。新窖泥中Lactobacillus含量更丰富... 分析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新老窖泥的理化性质差异和其中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老窖泥的pH值、铵态氮、乙酸和K+含量相对较高;新窖泥的乙醇、丙酸、乳酸、己酸乙酯、可溶性Ca^2+和总酯含量相对较高。新窖泥中Lactobacillus含量更丰富;老窖泥中Clostridium、Syntrophomonas、Methanoculleus、Aminobacterium和Sedimentibacter含量更丰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与新窖泥菌群相比,老窖泥菌群内部关系更复杂。窖泥理化性质与菌群结构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pH值、铵态氮、乙酸和K+含量与老窖泥菌群呈强正相关,乳酸、总酯、乙醇、丙酸和Ca^2+含量与新窖泥菌群呈强正相关。本研究为人工/退化窖泥的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理化因子 窖泥 原核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基因对水稻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楠 汪小福 +2 位作者 徐俊锋 黄志宏 周育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0-874,共5页
为探讨转Bt基因对水稻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的数量效应,首先确定水稻根、茎、叶表面微生物的消毒时间和条件;其次,在有效排除水稻植株表面微生物干扰的条件下,应用纯培养方法对转Bt基因及其亲本水稻各组织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进行检... 为探讨转Bt基因对水稻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的数量效应,首先确定水稻根、茎、叶表面微生物的消毒时间和条件;其次,在有效排除水稻植株表面微生物干扰的条件下,应用纯培养方法对转Bt基因及其亲本水稻各组织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进行检测分析,初步评估各亲本水稻在引入外源Bt基因后,给水稻植株内生原核微生物数量带来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稻根际微生物以70%乙醇浸泡7 min,茎和叶表面微生物以70%乙醇浸泡2 min,以无菌水漂洗2次,可达到杀灭表面微生物的效果。本次试验中,ZJ-22和明恢63两个水稻品系亲本植株根、茎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在苗期和分蘖期时均高于对应的转Bt基因植株(ZJ-22Bt和TT51-1);苗期时两个品系亲本水稻叶片内生微生物数量同样高于转Bt基因水稻,分裂期转Bt水稻TT51-1叶片内生原核微生物数量则多于其亲本植株明恢63。以上结果表明,两个品系亲本水稻插入外源基因后,在苗期和分裂期对亲本植株各部位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情况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菌 表面消毒 转基因 原核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