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子探针层析方法研究690合金晶界偏聚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慧 夏爽 +1 位作者 周邦新 刘文庆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6-209,共4页
利用脉冲电解抛光的方法制备了含有晶界的三维原子探针(3DAP)针尖样品,用原子探针层析方法(APT)研究了杂质原子在690合金晶界附近的偏聚情况。结果表明:样品经过固溶处理并在500℃~0.5 h时效后,碳化物仅在部分有利于形核的晶界位错纠... 利用脉冲电解抛光的方法制备了含有晶界的三维原子探针(3DAP)针尖样品,用原子探针层析方法(APT)研究了杂质原子在690合金晶界附近的偏聚情况。结果表明:样品经过固溶处理并在500℃~0.5 h时效后,碳化物仅在部分有利于形核的晶界位错纠结处析出,大小为5~10 nm。用三维原子探针可观察到晶界处杂质原子的偏聚现象,C主要偏聚在晶界附近1个原子层内,Si和P偏聚在晶界附近约2个原子层的厚度内。根据这些元素的偏聚数据,讨论了它们发生偏聚时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晶界 偏聚 690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中氢分布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神光 周耀 +2 位作者 王正 王伟 李金许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4,共14页
主要介绍了几种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氢分布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氢渗透和氢脆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三维原子探针(Atom Probe Tomography,APT)、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canning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SKPFM)、二次离子质谱法(Seco... 主要介绍了几种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氢分布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氢渗透和氢脆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三维原子探针(Atom Probe Tomography,APT)、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canning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SKPFM)、二次离子质谱法(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SIMS)和氢微印技术(Hydrogen microprinting technique,HMT),以及可用来检测氢浓度的热脱附质谱技术(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metry,TDS)等。总结了几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简要介绍了它们在与H有关领域里的典型应用。其中,APT和SIMS是利用质谱法直接检测H,以获得H在材料中的分布;SKPFM是通过H引起的电位变化,来获得H的分布;HMT是通过置换反应,即H原子将Ag+置换为Ag原子,Ag原子沉积在试样表面的分布来表征H的分布;热脱附法则是通过恒定的升温速率下H脱附速率对不同陷阱的敏感性差异,来获得不同陷阱中的H浓度以及H与陷阱的相互作用。这几种检测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可达亚纳米、纳米、微米至数微米直至毫米级。另外,SKPFM还具有时间分辨的功能。这些技术在H检测方面的应用,使得研究者对H在材料中的微观分布与聚集状态有了直观地认识,进而对由氢引起的失效破坏(即氢致延迟断裂的微观机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还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测H浓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分布 原子探针技术 扫描开尔文力显微镜 二次离子质谱 氢微印技术 热脱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对RPV模拟钢中富Cu原子团簇析出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周邦新 王均安 +5 位作者 刘庆东 刘文庆 王伟 林民东 徐刚 楚大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6,33,共7页
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和时效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N i含量并且提高了Cu含量的反应堆压力容器(RPV)用模拟钢中富Cu、富N i和富Mn原子团簇的形成。结果表明,提高钢中的N i含量会促使富Cu原子团簇的析出,富Cu原子团簇中含有N i和Mn。实验检测... 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和时效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N i含量并且提高了Cu含量的反应堆压力容器(RPV)用模拟钢中富Cu、富N i和富Mn原子团簇的形成。结果表明,提高钢中的N i含量会促使富Cu原子团簇的析出,富Cu原子团簇中含有N i和Mn。实验检测到富N i的原子团簇,团簇中含有Cu和Mn,富N i原子团簇可以作为富Cu原子团簇析出时的形核区。实验还检测到富Mn原子团簇,当Mn原子团簇中含有较高的N i时,它也可以成为富Cu原子团簇析出时成核的地方。由于钢中的合金元素N i在形成富N i原子团簇后会成为富Cu原子团簇析出时成核区,因而提高N i的含量将促进富Cu原子团簇的析出,这是合金元素N i会增加压力容器钢中子辐照脆化敏感性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容器钢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富Cu原子团簇 富Ni原子团簇 富Mn原子团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PT研究RPV模拟钢中相界面原子偏聚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植权 周邦新 +2 位作者 蔡琳玲 王均安 刘文庆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93,共5页
提高了Cu含量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PV)模拟钢经调质处理(880℃保温0.5h,水淬;660℃保温10h)以及400℃时效1000h后,采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碳化物/α-Fe基体,富Cu相/α-Fe基体以及富Cu相/碳化物界面处溶质或杂质原子的偏聚特征... 提高了Cu含量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PV)模拟钢经调质处理(880℃保温0.5h,水淬;660℃保温10h)以及400℃时效1000h后,采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碳化物/α-Fe基体,富Cu相/α-Fe基体以及富Cu相/碳化物界面处溶质或杂质原子的偏聚特征。结果表明:在碳化物/α-Fe基体界面处P原子偏聚最明显;在富Cu相/α-Fe基体界面处Ni原子偏聚最明显,Mn原子也有微弱的偏聚;在富Cu相/碳化物界面处未发现溶质或杂质原子的偏聚现象。不同相界处原子偏聚不仅与界面本身微观结构有关,也与相界附近化学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 模拟钢 原子偏聚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相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对高强度低合金钢中富Cu相析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柴锋 王泽民 +3 位作者 罗小兵 张正延 刘敏 王占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1-165,共5页
将两种不同Ni含量高强度低合金钢(1.5 Ni和2.0 Ni,%,质量分数)900℃水淬后630℃时效处理2 h,利用金相显微镜(O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对钢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纳米相析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 将两种不同Ni含量高强度低合金钢(1.5 Ni和2.0 Ni,%,质量分数)900℃水淬后630℃时效处理2 h,利用金相显微镜(O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对钢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纳米相析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 Ni钢的强度和冲击吸收功(-60℃)均高于1.5 Ni钢。两种钢的金相组织无明显差异,组织均为板条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混合组织。1.5 Ni钢中,富Cu相为孪晶fcc结构,多呈椭球状,等效半径和数量密度分别约为3.5 nm和1.5×10^(22)m^(-3);而2.0 Ni钢中,富Cu相为9R结构,多呈球状,等效半径和数量密度分别约为2.9 nm和2.9×10^(22)m^(-3)。这是由于Ni含量的提高,导致富Cu相的临界形核功降低,形核位置增多;同时,Ni、Mn原子偏聚在富Cu相/基体界面,有效降低了富Cu相/基体的界面能,导致富Cu相较稳定,不易长大、熟化。因此,2.0 Ni钢中富Cu相尺寸相对细小,数量密度也相对较高,析出强化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低合金钢 NI 富Cu相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元素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4PH不锈钢回火强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方旭磊 王泽民 +2 位作者 沈琴 马佳荣 刘文庆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9-1064,共6页
将17-4PH钢在1 040℃保温1 h后水淬,于540℃回火不同时间,测试其硬度以研究其析出强化规律,利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强化相析出演化过程。析出强化曲线显示,存在两个析出强化峰。APT分析表明,第1个强化峰是由于析出了大量纳米级... 将17-4PH钢在1 040℃保温1 h后水淬,于540℃回火不同时间,测试其硬度以研究其析出强化规律,利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强化相析出演化过程。析出强化曲线显示,存在两个析出强化峰。APT分析表明,第1个强化峰是由于析出了大量纳米级富Cu相,第2个强化峰则是由于析出了Cr、V、Nb碳氮化物。APT分析还显示,在富Cu相的周围,Mn、Ni和Al也出现偏聚,而且位于富Cu相和基体的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出强化 富Cu相 碳氮化物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18Plus合金时效初期强化相的析出规律 被引量:4
7
作者 支雅倩 张孟超 +1 位作者 唐榕卿 李慧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7,共13页
采用显微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探针层析(APT)技术研究了在标准热处理过程中及720℃时效初期(时效至128 h)718Plus合金的显微组织以及成分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718Plus合金的硬度在788℃炉冷至704℃后明显上升,在720℃时效... 采用显微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探针层析(APT)技术研究了在标准热处理过程中及720℃时效初期(时效至128 h)718Plus合金的显微组织以及成分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718Plus合金的硬度在788℃炉冷至704℃后明显上升,在720℃时效至64 h时达到最大值459.3HV±8.5HV,硬度变化与γ′相的析出长大有关。随着热处理的进行,Ti、Al、Nb元素的分配系数逐渐增大,球形γ′相的直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γ′相的析出长大由Ti、Al、Nb元素在基体中的扩散控制,扩散程度采用元素的分配系数进行表示。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Ti、Al、Nb元素在γ′相与基体之间的分配行为造成γ′相的直径、体积分数的变化。此外,在基体中分散着纳米级γ′团簇,其尺寸和数量密度在热处理过程中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出强化 成分分布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718Plus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对Fe-NiAlMn合金析出强化过程的影响
8
作者 翟乾坤 肖亚姣 +1 位作者 李嘉宝 刘文庆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7-92,共6页
将Fe-NiAlMn和Fe-CuNiAlMn合金在900℃固溶2 h后水淬,并在500℃时效不同时间。利用显微硬度测试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Cu的添加对Fe-NiAlMn合金析出强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u的添加增强了时效初期的析出强化效果,加快了整个析... 将Fe-NiAlMn和Fe-CuNiAlMn合金在900℃固溶2 h后水淬,并在500℃时效不同时间。利用显微硬度测试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Cu的添加对Fe-NiAlMn合金析出强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u的添加增强了时效初期的析出强化效果,加快了整个析出强化进程。时效过程中,Cu元素首先偏聚形核成为富Cu相,并促使Ni,Al,Mn元素在富Cu相与基体界面处偏聚形核形成Ni(Al,Mn)相,两相为核壳结构。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富Cu相由BCC结构转变为FCC结构,与Ni(Al,Mn)相逐渐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Cu相 Ni(Al Mn)相 析出强化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Zr对Al-Mg-Si合金时效析出过程的影响
9
作者 王紫燕 杨昭 +2 位作者 谭力笳 王加文 龚文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5年第8期2575-2587,共13页
本文探究了添加微量Zr对人工时效下Al-Mg-Si合金时效析出过程的影响。测试了时效过程中Al-Mg-Si合金的力学性能,借助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手段,深入分析了时效过程中合金析出相的演变... 本文探究了添加微量Zr对人工时效下Al-Mg-Si合金时效析出过程的影响。测试了时效过程中Al-Mg-Si合金的力学性能,借助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手段,深入分析了时效过程中合金析出相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时效初期,Zr原子通过促进空位的释放,并与Si原子形成Si-Zr-Vacancy三联体结构,从而促进了Mg-Si原子团簇的形成,提高了β″相分布均匀性,进而提高了合金硬化速率。在过时效阶段,Zr原子通过禁锢空位,并偏聚在Mg/Si相界面附近,抑制了析出相的粗化,进而提高了合金的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时效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团簇 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