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汉至明清汉语的音变构词例证 被引量:7
1
作者 孙玉文 《语言科学》 2006年第5期13-21,共9页
文章采用历史文献考证和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从两汉到明清时代,汉语的音变构词现象并没有消失,音变构词规律一直在发挥作用,构造了不少意义有联系的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语言现象作出探讨。
关键词 音变构 原始词 滋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史上“学”“校”的音变构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忠堂 秦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42,145,共6页
普通话里,"学"没有异读,而"校"是多音多义字。历代音义文献表明,"学""校"在汉语史上均发生过音变构词,其中"学"属于变调构词,"校"属于变声构词。根据语音、意义和字形的... 普通话里,"学"没有异读,而"校"是多音多义字。历代音义文献表明,"学""校"在汉语史上均发生过音变构词,其中"学"属于变调构词,"校"属于变声构词。根据语音、意义和字形的历时变化,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学"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变化较大;另一类以"校"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基本没变。理清汉语史上这些音变构词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解释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成因,也有助于现代汉字规范化和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变构 原始词 滋生 多音多义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变调构词的一则考辨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60-65,共6页
乐 ",读五角切义为 音乐",是原始词;读五教切义为 喜欢,爱好",是滋生词。不能仅仅把这两读的词义区别看成是区分名词和动词的标志;只有从构词的观点入手,才能准确地把握这种异读现象及其在古人音注中的反映情况。 乐 &q... 乐 ",读五角切义为 音乐",是原始词;读五教切义为 喜欢,爱好",是滋生词。不能仅仅把这两读的词义区别看成是区分名词和动词的标志;只有从构词的观点入手,才能准确地把握这种异读现象及其在古人音注中的反映情况。 乐 "的这种变调构词现象不是六朝以来的经师人为分出来的,而是有实际口语作基础,它来自上古汉语,魏晋时代仍有保留。宋齐以后,去声一读在口语中逐渐消失了。近代汉语,去声读法还保留在读书音系统中。现代汉语读书音中,五教切一读完全消失,人们把作 喜欢,爱好"讲的 乐 "读成快乐的 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调构 考辨 原始词 滋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63-70,共8页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声别义 同源 上古汉语 滋生 《同源字典》 原始词 《说文》 《诗经》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声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差”字的音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5,共7页
借助《经典释文》及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著作,探讨“差”字的音义之别:论证了“差”用在人名、官名,借作嗟叹的“嗟”,训为磨搓义,原数的一半义,用在联绵字“参差”“差池”中的读音;讨论了“差”变调构词情况,对它们的变调构词的词义... 借助《经典释文》及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著作,探讨“差”字的音义之别:论证了“差”用在人名、官名,借作嗟叹的“嗟”,训为磨搓义,原数的一半义,用在联绵字“参差”“差池”中的读音;讨论了“差”变调构词情况,对它们的变调构词的词义发展源流作了分析;研究了字书对“差”字音义的不同反映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也附带得出诸字书收字收音方面的若干特点;探讨了“差”字几个读音的上古来源,从而初步清理出了“差”字从上古到中古的韵母的发展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调构 原始词 滋生 中古汉语 "差"字 字音 字义 上古 汉语 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成语探源(七則)
6
作者 庄和诚 《外国语文》 1986年第4期52-55,共4页
该成语原系美语,源出扑克牌戏。旧时,打牌的人常用一种名为buckhorn(knife)的鹿角柄小刀作为筹码,置于分牌者面前,表示下次轮到他分牌。以后,buckhorn(knife)缩略为buck。pass the buck一语的意思就是“把表示轮到分牌的筹码转给另一个... 该成语原系美语,源出扑克牌戏。旧时,打牌的人常用一种名为buckhorn(knife)的鹿角柄小刀作为筹码,置于分牌者面前,表示下次轮到他分牌。以后,buckhorn(knife)缩略为buck。pass the buck一语的意思就是“把表示轮到分牌的筹码转给另一个人”,不过这一原始词义已近乎废弃。在现代英语中,buck喻指“责任”,pass the buck通常作“推诿责任”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成语 推诿责任 现代英语 原始词 缩略为 分牌 英语成语 筹码 牌戏 角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