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兴安岭4种原始红松林群落类型生长季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29
1
作者 陆彬 王淑华 +5 位作者 毛子军 孙涛 贾桂梅 靳世波 孙鹏飞 程春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065-4074,共10页
为阐明小兴安岭地带性植被原始红松林土壤呼吸各组分的碳排放速率及其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规律,采用挖壕法和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土壤表面CO2通量(Rs),确定4种原始红松林群落类型生长季的土壤总呼吸(Rt)中土壤微生物呼吸(Rh),根系呼吸(... 为阐明小兴安岭地带性植被原始红松林土壤呼吸各组分的碳排放速率及其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规律,采用挖壕法和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土壤表面CO2通量(Rs),确定4种原始红松林群落类型生长季的土壤总呼吸(Rt)中土壤微生物呼吸(Rh),根系呼吸(Rr)和凋落物呼吸(Rl)的贡献量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长季内,4种原始红松林群落类型的Rt、Rh、Rr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7-9月份较高,6月份和10月份较低。Rh对Rt的贡献量最高,平均在58.8%;Rr对Rt的贡献量次之,平均为26.5%;Rl对Rt的贡献量相对较小,平均为12.5%。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与5cm深土壤温度相关性极显著(P<0.01)。Rr和Rh的Q10值分别为2.88和2.23。表明根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高于微生物呼吸。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的依次为:椴树红松林(6.38μmol·m-·2s-1)>云冷杉红松林(6.32μmol·m-·2s-1)>枫桦红松林(5.95μmol·m-·2s-1)>蒙古栎红松林(2.86μmol·m-·2s-1)。4种原始叶红松林群落类型间的Rh和Rr也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根呼吸 凋落物呼吸 微生物呼吸 土壤温度 原始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的Gash模型模拟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降雨截留过程 被引量:17
2
作者 柴汝杉 蔡体久 +2 位作者 满秀玲 王贺 关俊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76-1284,共9页
原始红松林是我国小兴安岭地区的顶级植物群落,理解它的降雨截留过程,对区域生态、水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位研究法,于2010—2011年21场降雨数据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和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当地的气象和林分资料,利用... 原始红松林是我国小兴安岭地区的顶级植物群落,理解它的降雨截留过程,对区域生态、水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位研究法,于2010—2011年21场降雨数据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和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当地的气象和林分资料,利用修正的Gash模型对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进行林冠截留模拟。该模型对穿透雨、树干茎流、截留量的模拟值分别为:370.91、16.14、130.07 mm。穿透雨模拟值比实测值低2.28 mm,相对误差1.75%,树干茎流模拟值高于实测值8.12 mm,相对误差50.3%,林冠截留量模拟值比实测值低2.35 mm,相对误差为1.81%。穿透雨和林冠截留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树干茎流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相差较大。综合结果表明:修正的Gash模型对小兴安岭地区原始红松林降雨截留拟合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修正的Gash模型 林冠截留 穿透雨 树干茎流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穿透雨和树干茎流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盛后财 蔡体久 +2 位作者 朱道光 李华 武秀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51,共5页
对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K,Ca,Mg,Mn,Fe共5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定,结合水量分配比例,计算了各元素在森林中的净输入量。结果表明:⑴原始红松林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除Fe元素外,所有浓度值均有树干茎流>穿透雨>大... 对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K,Ca,Mg,Mn,Fe共5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定,结合水量分配比例,计算了各元素在森林中的净输入量。结果表明:⑴原始红松林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除Fe元素外,所有浓度值均有树干茎流>穿透雨>大气降雨;从各元素平均浓度来看,Ca元素最高,Fe元素最低,其排序为:Ca>K>Mg>Mn>Fe。⑵大气降雨年平均浓度中,K元素变动系数最大,为1.514,Ca元素最小,为0.827;原始红松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年平均浓度中变动系数最大的元素分别为Mn,Mg(或Fe);变动系数最小的元素分别为Ca,Mn;各元素年平均浓度的变异系数均为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⑶原始红松林各元素净输入量排序为:K>Ca>Mg>Mn>Fe,且Fe元素的净输入量为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大气降雨 穿透雨 树干茎流 养分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原始红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慧东 尤文忠 +1 位作者 魏文俊 周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82,共7页
【目的】分析我国辽东山区原始红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剖面法和经典的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以辽东山区白石砬子森林生态站原始红松林作为对象,按照原始红... 【目的】分析我国辽东山区原始红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剖面法和经典的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以辽东山区白石砬子森林生态站原始红松林作为对象,按照原始红松林内红松、其他针叶树种以及阔叶树种组成比例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原始红松林Ⅰ(6红松4阔叶)、原始红松林Ⅱ(3红松2其他针叶5阔叶)和原始红松林Ⅲ(3红松7阔叶)3种类型,测定了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红松林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体积质量、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pH值)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树种组成的原始红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原始红松林Ⅲ土壤的有机碳、全磷和速效磷平均含量最高,原始红松林Ⅰ土壤的全氮和全钾平均含量最高,原始红松林Ⅱ土壤的水解性氮、体积质量和pH值平均值最高。不同树种组成的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等4个土壤养分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土壤全氮。另外,土壤有机碳还与土壤体积质量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辽东山区不同树种组成的原始红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但均与土壤有机碳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山区 原始红松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雪融雪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海亮 蔡体久 +1 位作者 闫丽 白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4-27,31,共5页
为了定量研究森林的雪水文过程,采用冬季野外直接观测法,从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以凉水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内13次降雪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内雪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和林内积... 为了定量研究森林的雪水文过程,采用冬季野外直接观测法,从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以凉水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内13次降雪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内雪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和林内积雪的影响主要与林分组成和郁闭度有关,在不同类型的原始红松林中,云冷杉红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大,截雪率为40%左右,是枫桦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的近2倍。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之间的截雪量大小与降雪量有关,降雪量越大,差异越显著。(2)云冷杉红松林内积雪厚度最小,3月中旬达最大值32 cm,而枫桦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分别为42 cm和40cm。(3)不同类型的原始红松林内积雪完全融化的时间在45 d左右,云冷杉红松林对积雪的保持时间相对较长,而无林地融雪时间仅为25 d。因此,原始红松林,尤其是云冷杉红松林可以有效防止春季融雪洪峰的产生,延长春季融雪径流时间,对于增加春季枯水期河水流量,减轻下游春旱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降雪 积雪 融雪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和次生白桦林降雨截留分配效应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蔡体久 朱道光 盛后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6期61-65,共5页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97场的降雨测定,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林冠截留量为98.68mm,占同期降雨量的19.61%,是次生白桦林的1.3倍。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97场的降雨测定,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林冠截留量为98.68mm,占同期降雨量的19.61%,是次生白桦林的1.3倍。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平均林冠截留率(11.4%~36.5%)相比,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率处于中等水平。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395.77和8.78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78。65%和1.74%。与次生白桦林相比,其穿透雨量减少,而树干径流量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量、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均呈现紧密的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P〈0.01),而次生白桦林的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却呈现良好的直线关系(P〈0.01)。最后,对影响林内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因子进行筛选和分析。为研究针阔混交林的降雨分配效应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次生白桦林 林冠截留 穿透雨 树干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的植被多样性 被引量:8
7
作者 于洋 邹莉 +4 位作者 孙婷婷 唐庆明 郭静 张国权 谭昀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75-1181,共7页
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群落学调查方法研究了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红松林及落叶松(Larix gmelini)林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红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6种,隶属22科32属,落叶松林共... 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群落学调查方法研究了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红松林及落叶松(Larix gmelini)林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红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6种,隶属22科32属,落叶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22科27属,二者均属稳定型植被群落。两种林型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与物种多样性指数(SP)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且红松林各层之间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SW)在落叶松林各层中差异不明显,但在红松林各层中存在显著差异,以草本层最高;物种均匀度指数(Jsw)在红松林中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在落叶松林中以灌木层Jsw指数最高,且明显高于红松林中各层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植被群落结构 群落物种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降雨的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武秀娟 蔡体久 +1 位作者 李华 盛后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6期37-42,共6页
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2种森林类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无机态N、TN、TP、K+、Ca2+、Na+、Mg2+等养分元素进行测定,研究2种森林类型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林外降雨中Ca2+含量最高,TP含量最低,... 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2种森林类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无机态N、TN、TP、K+、Ca2+、Na+、Mg2+等养分元素进行测定,研究2种森林类型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林外降雨中Ca2+含量最高,TP含量最低,无机态N以NH4+-N为主,养分元素平均含量(以mg/L计)排列顺序为Ca2+>TN>K+>Na+>Mg2+>TP,各养分元素在林外降雨中的季节变化较大,变化幅度最小的是Ca2+;降雨经过林冠层后,穿透雨的水化学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自7月开始,K+、Mg2+含量增加,Ca2+在7月减少,8、9月增加,无机N含量降低,TP在原始红松林穿透雨中增加,在人工落叶松林中则减少;2种森林类型的树干茎流中,养分元素的含量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总体变化趋势一致,K+、Ca2+、Mg2+的含量均大于穿透雨中的含量,自7月开始,TP、K+、Ca2+、Mg2+含量均高于林外降雨中的含量,且在人工落叶松林中增加量要比在原始红松林中的高,无机态N均低于林外降雨中的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人工落叶松林 林外降雨 穿透雨 树干茎流 水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雨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郎燕 蔡体久 +1 位作者 柴汝杉 杨肃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4-191,共8页
针对小兴安岭林区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雨水化学特性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穿透雨中K+、Mg2+含量在红松人工林中最高,年均含量分别为6.803,1.352mg/L;Ca2+、Na+、Cl-含量在枫桦红松林中最高,分别为12.200,2.513,3.436mg/L;Fe、Mn、S... 针对小兴安岭林区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雨水化学特性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穿透雨中K+、Mg2+含量在红松人工林中最高,年均含量分别为6.803,1.352mg/L;Ca2+、Na+、Cl-含量在枫桦红松林中最高,分别为12.200,2.513,3.436mg/L;Fe、Mn、SO24-、NH4+含量在椴树红松林中最高,分别为0.036,0.011,3.598,0.483mg/L。树干茎流中K+、Na+、Mn、SO24-、Cl-和NH4+平均含量在枫桦红松林最高,分别达9.138,6.180,0.338,9.861,7.209,2.181mg/L;Ca2+、Mg2+、Fe含量在椴树红松林中最高,年均含量分别为17.860,3.320,0.131mg/L。各红松林型穿透雨中K+、SO24-、Cl-含量在秋季达最高值,Na+、Ca2+、NH4+含量在春季达最高值,Mn、Mg2+、NH4+含量在夏季达最低值。树干茎流中K+、Na+、Mg2+、Mn、SO24-、Cl-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春季含量高、夏秋季含量低的趋势,其中Na+、Mg2+、Mn、SO24-夏季含量与秋季含量差异较小(P>0.05)。不同元素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三者间关系不同。Mg2+、Fe、Mn、SO24-含量呈现树干茎流>穿透雨>大气降雨的趋势。各林冠对Ca2+春季产生淋溶作用,夏季产生吸附作用,秋季枫桦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表现为吸附作用,云冷杉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为淋溶作用。各林型穿透雨中NH4+含量均低于大气降雨,树干茎流中NH4+含量均高于大气降雨,其中3种原始红松林树干茎流中NH4+含量明显高于红松人工林。春季除椴树红松林外,其他林型对Na+产生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降雨水化学 穿透雨 树干茎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水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丽 蔡体久 +1 位作者 刘海亮 白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4,共7页
于2009年4月初—5月中旬,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的pH值、电导率及SO42-、Cl-、NH4+、NO3-、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合积雪厚度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于2009年4月初—5月中旬,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的pH值、电导率及SO42-、Cl-、NH4+、NO3-、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合积雪厚度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郁闭度的原始红松林中各化学成分所表现的规律有所不同,其中电导率及Cl-、NO3-、SO42-、TN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郁闭度为0.5或0.6的红松林,说明郁闭度为0.5~0.6的原始红松林保存营养成分的能力最强;相关分析表明,积雪厚度与电导率及SO42-、Cl-、T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NO3-呈极显著负相关。2)融雪过程中,与流域出口处的干流相比,原始红松林林内支流中除pH值外其他化学成分浓度的波动范围较小,但二者均有"离子脉冲"现象出现,且林内支流出现离子脉冲的日期滞后,峰值也较低。3)与积雪相比,融雪初期干流和支流中的pH值、电导率和SO42-浓度略有增加,其余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积雪 融雪径流 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季节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鞠敏睿 郝敬梅 崔晓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4-77,共4页
以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游离氨基酸(TFAA)的质量分数,并分析了其与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的质量分数及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 以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游离氨基酸(TFAA)的质量分数,并分析了其与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的质量分数及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的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都在7、8、9月呈现"V"型变化趋势;在同一月份中,TFAA、NH4+—N、NO3-—N之间具有相同的差异性关系,不同月份差异性不同。对土壤A层各形态氮素的质量分数及土壤基本性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土壤游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与铵态氮、硝态氮、有机质、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及含水率之间均不相关。对土壤A0及A层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土壤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以及含水率均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有机质质量分数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次生林 游离氨基酸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降雨截留观测及分段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及莹 蔡体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1-49,共9页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19场降雨的观测,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再分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的穿透降雨量、树干径流量和冠层截留量依次为636.04、14.62、177.84 mm,分别占林外降雨量的76...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19场降雨的观测,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再分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的穿透降雨量、树干径流量和冠层截留量依次为636.04、14.62、177.84 mm,分别占林外降雨量的76.77%、1.76%、21.47%;2)原始红松林的穿透雨率、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均呈对数关系(P<0.01),而穿透雨量、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之间均呈线性相关关系(P<0.01);3)当降雨量>0.5mm时,原始红松林开始产生树干径流,且树干径流量和树干径流率均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4)在原始红松林水文过程中,通过变异系数比较可知,树干径流的变异性最大,穿透雨变异性最小;5)分段模拟和分类回归树的结果显示,林冠截留与降雨量拟合曲线的分割点为2.3和9.8 mm,且与整体回归模型相比较,分雨量段的林冠截留预测模型精度高,更符合林冠截留的生态水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林冠截留 穿透雨 树干径流 变异系数 分段模拟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与天然次生林潜在蒸发散对比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慧珍 朱晓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0-41,共2页
利用FAO-56推荐的彭曼-蒙特斯公式对比研究了帽儿山天然次生林(22a)和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27a)的潜在蒸发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和原始红松林各年潜在蒸发散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规律,第二和第三季度潜在蒸发散之和... 利用FAO-56推荐的彭曼-蒙特斯公式对比研究了帽儿山天然次生林(22a)和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27a)的潜在蒸发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和原始红松林各年潜在蒸发散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规律,第二和第三季度潜在蒸发散之和分别占全年总量的78%~87%、76%~84%。原始红松林多年潜在蒸发散的变化为上升趋势,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年均温和年蒸发量显著影响该地区潜在蒸发散。天然次生林潜在蒸发散呈下降趋势,显著影响潜在蒸发散的气象因子为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主要气象因子对天然次生林和原始红松林潜在蒸发散变异贡献率分别为92%、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天然次生林 潜在蒸发散 彭曼-蒙特斯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春市朗乡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的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孟磊 巩垠熙 +2 位作者 冯仲科 张巍巍 汪笑安 《林业调查规划》 2012年第5期75-80,共6页
阔叶红松林是分布在北温带的多物种、多层次、多价值、多效益的一种森林类型,具有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自我维持能力强的特点,是被普遍认同的高价值、高产量的森林资源。在伊春市朗乡林业局东折棱河林场的原始红松林中选取8个... 阔叶红松林是分布在北温带的多物种、多层次、多价值、多效益的一种森林类型,具有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自我维持能力强的特点,是被普遍认同的高价值、高产量的森林资源。在伊春市朗乡林业局东折棱河林场的原始红松林中选取8个30 m×30 m的标准地进行调查,分析其林分结构组成,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和更新情况等。结果认为,东折棱河林场原始红松林的主要伴生阔叶树种为蒙古栎、色木槭等,成林红松多为随机分布,原始红松林下的红松更新情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林分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菌清对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于瑛楠 纪仰慧 郭立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2期113-115,共3页
[目的]了解农药对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以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原始红松林喷施百菌清为试验组,以未喷农药为对照,通过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分析研究喷施农药前后土壤微生物特征变化过程。[结果]在表层和0-10... [目的]了解农药对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以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原始红松林喷施百菌清为试验组,以未喷农药为对照,通过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分析研究喷施农药前后土壤微生物特征变化过程。[结果]在表层和0-10 cm土壤层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值只有在夏季高于未喷施百菌清土壤;在10-20 cm土壤层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AWCD值在春、夏季要高于未喷施百菌清土壤,在秋、冬季则低于未喷施过百菌清土壤。在表层土壤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SW指数、SP指数、Mc Intosh指数均高于未喷施百菌清土壤;在0-10 cm土壤层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SW指数较未喷施百菌清土壤要低,SP指数、Mc Intosh指数较未喷施百菌清土壤要高;在10-20 cm土壤层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SW指数值和Mc Intosh指数值均较未喷施百菌清土壤要高,而SP指数值较未喷施百菌清土壤要低。[结论]试验结果为林业工作人员进行原始红松林的保护及害虫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菌清 原始红松林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退化演替后土壤氮矿化特征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秀月 付岩梅 +1 位作者 刘楠 冯富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566-3574,共9页
土壤氮矿化是氮素生物地理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表征着土壤的供氮潜力,其变化过程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从小兴安岭典型的原始红松林及其退化形成的次生阔叶林样地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好气室内培养法,研究在不同培养温度(4℃、12℃、2... 土壤氮矿化是氮素生物地理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表征着土壤的供氮潜力,其变化过程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从小兴安岭典型的原始红松林及其退化形成的次生阔叶林样地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好气室内培养法,研究在不同培养温度(4℃、12℃、20℃、28℃和36℃)和湿度(20%、40%、60%、80%和100%饱和持水量,WHC)下,2种林地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始红松林相比,次生阔叶林表层土(0—20cm)的有机质、全碳、全氮、硝态氮、碳/氮比、全磷、速效磷、速效钾、pH值均显著升高,铵态氮显著降低(P<0.05)。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表层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均显著低于次生阔叶林,但净氨化速率的变化则相反;培养温度和湿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氮转化速率影响显著(P<0.001)。原始红松林和次生阔叶林净矿化速率对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最适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8℃—36℃和60%(WHC)。原始红松林土壤氮矿化温度敏感性指数(Q10)显著高于次生阔叶林(P<0.05),均值分别为2.08和1.80,Q10与基质质量指数(A)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土壤氮营养生境 净矿化速率 温度敏感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养分及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唐庆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7期1967-1968,1978,共3页
[目的]为了探讨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对红皮云杉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及2种对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3种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 [目的]为了探讨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对红皮云杉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及2种对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3种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土壤肥力均高于2种对照林型。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红皮云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云冷杉、红松林树木生长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建宇 王庆贵 +3 位作者 闫国永 姜思领 刘博奇 邢亚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28,共8页
本文通过野外控制试验,设置4个梯度的施氮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加氮)、低氮(T_L,5 g/(m^2·a))、中氮(T_M,10 g/(m^2·a))、高氮(T_H,15 g/(m^2·a)),研究云冷杉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径生长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枫桦... 本文通过野外控制试验,设置4个梯度的施氮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加氮)、低氮(T_L,5 g/(m^2·a))、中氮(T_M,10 g/(m^2·a))、高氮(T_H,15 g/(m^2·a)),研究云冷杉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径生长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枫桦径生长随氮添加梯度的增加出现了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臭冷杉和红松径生长随氮添加梯度的增加而受到抑制,其中臭冷杉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现象甚至死亡;花楷槭则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响应,可能与该树种对不同梯度氮添加的响应机制不同有关。同时还发现,各处理、各树种的胸径大小与径生长量存在相关性,可能与树种年龄及其所处的生态位相关。研究表明,氮沉降改变树木生长速率和死亡率,可能影响地上生态系统碳库和整个生态系统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云冷杉松林 树木生长 氮沉降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林天然更新对连续小梯度海拔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凡兵 龙婷 +1 位作者 金文斌 李景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共10页
海拔是影响森林类型分布及其更新的重要生态因子,研究海拔梯度上森林更新的变化,对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经营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红松母树林群落的天然更新为研究对象,在小兴安岭地区东折棱河林业经营所56号林班,以连续小梯度海拔... 海拔是影响森林类型分布及其更新的重要生态因子,研究海拔梯度上森林更新的变化,对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经营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红松母树林群落的天然更新为研究对象,在小兴安岭地区东折棱河林业经营所56号林班,以连续小梯度海拔变化,沿林班内山坡下部、中下部、中部3个坡位,设置12块样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无人为干扰条件下,随海拔梯度升高,林内针、阔叶树总株数逐增,立木层(红松、臭冷杉、鱼鳞云杉等)针叶树逐渐取代伴生阔叶树(青楷槭、花楷槭、黄桦、白桦等);林冠下层,针、阔叶树更新苗株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针叶树更新苗数量与阔叶树差距逐渐缩小,在海拔447 m时,针叶树更新数量首次超过阔叶树更新数量。(2)有人为干扰条件下,立木层林木稀疏,林内针、阔叶树更新不良,样地H主要树种更新频度均为0,林窗下以阔叶树更新为主(样地F、I仅有1种更新苗,分别为花楷槭与青楷槭),红松仅有极少幼树存在。(3)随着海拔梯度升高,红松断面积组成与重要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保持稳定增长,红松群落优势更加明显。(4)海拔变化对立木层红松分布格局无明显影响,低海拔区红松无更新或更新极少且呈随机分布,中海拔区红松更新良好且多呈聚集分布,在演替过程中,最终以随机分布进入主林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原始红松林 小梯度海拔 天然更新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红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崔嵘 邹莉 +3 位作者 于洋 郭静 任清政 王世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9-54,共6页
采用土壤学常规实验研究了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整体上表现为9月份最高,表层土壤(0<h≤5 cm)高于下层土壤(5 cm<h≤... 采用土壤学常规实验研究了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整体上表现为9月份最高,表层土壤(0<h≤5 cm)高于下层土壤(5 cm<h≤20 cm),且差异显著。原始红松林土壤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人工红松林,土壤多酚氧化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却相反;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以原始红松林较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人工松林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