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原型盆地恢复 被引量:45
1
作者 周瑶琪 张振凯 +2 位作者 梁文栋 李素 岳会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56,共20页
山东东部近海地区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出露一套由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的沉积地层,其形成时代、地层属性及沉积背景争议较大。文中选取了青岛崂山垭口、灵山岛、唐岛湾,五莲大尚庄,诸城山东头村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沉... 山东东部近海地区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出露一套由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的沉积地层,其形成时代、地层属性及沉积背景争议较大。文中选取了青岛崂山垭口、灵山岛、唐岛湾,五莲大尚庄,诸城山东头村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沉积特征描述,并对灵山岛老虎嘴处流纹岩及崂山垭口凝灰质铝土岩进行LA-ICP-MS测年,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9.2±2.2)和(118.9±3.3)Ma,恰好对应胶莱盆地青山群火山活动初始阶段。根据沉积构造特征推断,山东近海晚中生代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NE向展布的裂陷盆地,呈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系统总结了山东东部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发现裂陷盆地与胶莱盆地具有很好的对比性,莱阳期两盆地相连通,青山期由沿五莲-青岛、牟即断裂带分布的火山弧将两个盆地分割,并对近海裂陷盆地晚中生代原型盆地进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裂陷盆地 原型盆地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彦呼舒凹陷原型盆地恢复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5,共8页
巴彦呼舒凹陷白垩纪受到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后期反转改造强烈,盆地原型不清。从现今构造特征出发,通过地层残余真厚度求取、剥蚀量恢复及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对巴彦呼舒凹陷成藏关键期南屯组和伊敏组的原型盆地进行重建。研究认为:巴彦... 巴彦呼舒凹陷白垩纪受到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后期反转改造强烈,盆地原型不清。从现今构造特征出发,通过地层残余真厚度求取、剥蚀量恢复及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对巴彦呼舒凹陷成藏关键期南屯组和伊敏组的原型盆地进行重建。研究认为:巴彦呼舒凹陷在铜钵庙组-南屯组的断陷时期,为统一湖盆,沉降中心在靠近陡坡带一侧;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的断坳时期,经历了2期挤压构造运动改造,在陡坡带形成规模较大的背斜构造;伊敏组末期的挤压构造反转活动,使凹陷地层抬升遭受剥蚀,沉降中心逐渐向缓坡带迁移,形成了现今3个次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呼舒凹陷 原型盆地恢复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南斜坡带沙四段沙三下亚段--原型盆地恢复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启明 黄晓波 +2 位作者 周晓光 刘睿 李晓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371-380,共10页
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后期经历多次大规模构造运动改造,导致原始盆地面貌不清,沉积体系分布不明确。以构造演化分析为主线,通过地震解释、声波时差法和趋势厚度法相结合,对沙河街组早期沙四段—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的原型盆地面貌及其配... 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后期经历多次大规模构造运动改造,导致原始盆地面貌不清,沉积体系分布不明确。以构造演化分析为主线,通过地震解释、声波时差法和趋势厚度法相结合,对沙河街组早期沙四段—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的原型盆地面貌及其配置关系进行了恢复,并明确了不同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沙四沉积时期,莱南斜坡带整体受断裂伸展活动引起的块体差异升降,西部受两组东西向断层分割形成3个东西向展布的断槽,东部及南部为潍北凸起的隆起区,早期断层分割东西古地貌变化;(2)沙三下沉积时期,整体快速沉降,西部受东西向断裂差异抬升,形成局部高地,潍北凸起东部一部分后期逐渐淹没于水下,形成宽缓台地背景;(3)不同物源体系供给控制了沙四段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差异分布,古地貌与物源差异供给共同控制了沙三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与风化残积相的发育与垂向分布。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分布对于盆地原型面貌具有重要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南斜坡带 原型盆地恢复 差异分布 湖相碳酸盐岩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缘经历了洋盆俯冲消减过程,以强烈的挤压构造环境为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期盆地北缘古亚洲洋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盆地内构造沉降速度缓慢。②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期基准面呈下降趋势,盆地主体延续山西组沉积期南北高、中部低的古地理格局,南华北地区地势相对更低;周缘隆起区快速抬升且范围逐渐扩大,为坳陷盆地内提供物源,盆地内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浅湖相,向南发育残存潮坪—潟湖,呈南北向展布;晚二叠世基准面趋于稳定,湖相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于盆地南部,潮坪—潟湖环境向南缩小。③研究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发育的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于形成储集层和盖层,且和下部煤系地层组成中二叠统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二叠统为氧化干旱的古气候,沉积水体较浅,形成的泥岩厚度小,生烃潜力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恢复 古亚洲洋闭合 克拉通内坳陷盆地 盆地演化 构造-沉积环境 三角洲沉积 石盒子组 石千峰组 中—晚二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古构造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5
作者 谢会文 张亮 +5 位作者 王斌 罗浩渝 张科 章国威 李玲 申林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2,共10页
基于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采用印模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同沉积断层进行了研究,恢复了三叠系沉积前古地貌,并阐明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三叠纪发育库北断裂、巴什—依奇克里克断裂、克拉—阳北断裂... 基于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采用印模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同沉积断层进行了研究,恢复了三叠系沉积前古地貌,并阐明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三叠纪发育库北断裂、巴什—依奇克里克断裂、克拉—阳北断裂以及克深断裂共4排同沉积逆断层,结构上呈叠瓦状,前锋带到达克拉苏构造带以南。②研究区三叠纪古地貌形态近东西向展布,北部与南部分别为南天山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中部为库车坳陷的构造低部位,受制于局部低凸起,发育乌什凹陷、拜城凹陷和阳霞凹陷3个凹陷;原型盆地北边界位于现今盆地边界以北24~51 km,原型盆地面积较现今大11913 km^(2)。③研究区三叠系的沉积与演化受控于古构造格局,总体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增厚的楔状体,自西向东也有增厚的趋势,且南北向的地层分布具不对称性;由于南天山的造山作用减弱,三叠系具有完整的前陆盆地的“挤压—松弛”的变化规律,俄霍布拉克组发育扇三角洲,克拉玛依组和黄山街组下部为半深湖-深湖沉积,黄山街组上部及塔里奇克组为半深湖-深湖向曲流河的泛滥平原转化,纵向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陆相湖盆演化的沉积旋回;同沉积逆断层上升盘都具备次级物源功能,与下盘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是有利的潜在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 同沉积逆断层 原型盆地恢复 印模法 三叠纪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沉积盆地与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15
6
作者 胡修棉 薛伟伟 +3 位作者 赖文 王建刚 安慰 李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9-158,共20页
造山带原型盆地恢复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板块构造研究的难点与前沿,对于理解造山带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原型盆地恢复的方法出发,评述了前人根据碎屑组成、元素地球化学和碎屑单矿物年代学来进行原型盆地恢复... 造山带原型盆地恢复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板块构造研究的难点与前沿,对于理解造山带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原型盆地恢复的方法出发,评述了前人根据碎屑组成、元素地球化学和碎屑单矿物年代学来进行原型盆地恢复的原理、方法和效果。基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盆地的实践,提出造山带原型盆地恢复的五个要素:盆地顶底界面、古地理环境、物源分析、构造分析和盆地外围研究。详细介绍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后碰撞阶段的沉积盆地的地质特征,包括印度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日喀则弧前盆地、雅鲁藏布海沟盆地、林周弧后-弧背叠合盆地、桑单林同碰撞盆地,以及后碰撞阶段的冈仁波齐盆地、柳区盆地和札达-吉隆裂谷盆地。基于沉积盆地研究反演了喜马拉雅大洋俯冲-大陆碰撞的演化过程,探讨了沉积盆地与大陆动力学之间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沉积盆地 原型盆地恢复 大陆动力学 喜马拉雅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边缘洼陷油气勘探潜力——以西江36洼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何金海 彭光荣 +7 位作者 吴静 李振升 蔡国富 汪晓萌 杜晓东 赵超 石创 朱定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6-158,共13页
近几年的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部分边缘洼陷同样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发育大量低勘探程度的边缘洼陷,系统梳理这些洼陷的结构、构造演化和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珠江口盆地边缘洼陷西江36洼... 近几年的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部分边缘洼陷同样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发育大量低勘探程度的边缘洼陷,系统梳理这些洼陷的结构、构造演化和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珠江口盆地边缘洼陷西江36洼为例,基于重处理三维地震、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洼陷结构演化研究、原型盆地恢复、地震相对比和油气运移分析,系统梳理了西江36洼的洼陷结构、烃源潜力和成藏特征。研究表明:(1)西江36洼受NE向断层控制,为“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湖盆;(2)西江36洼发育一定规模的中深湖相烃源岩且已经成熟,具备较好烃源条件;(3)受区域泥岩盖层和油源断层断距的影响,西江36洼具有深层古近系近源成藏的特征,宜围绕古近系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勘探。该研究认识有助于推动西江36洼的勘探进程,并为其他边缘洼陷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洼陷 洼陷结构 原型盆地恢复 地震相 烃源岩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