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原因,为制订促进患者及时就医的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质性研究文...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原因,为制订促进患者及时就医的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质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3年10月。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提炼出27个研究结果,归纳为9个类别,整合成3个结果:决策延迟、转运延迟、院内延迟。结论就医延迟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通过加强卒中知识的普及宣传、提供有效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完善医疗体系建设等措施,可减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提升患者的早期诊治率。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不明原因脑栓塞(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和心源性脑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所致颅内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目的·比较不明原因脑栓塞(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和心源性脑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所致颅内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及浙江大学附属丽水市中心医院2012年11月—2019年4月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资料,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定量资料进行比较,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定性资料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ESUS组30例,CS组87例。ESUS组平均年龄较小(64岁vs 75岁,P=0.003)、平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低(12分vs 15分,P=0.020),平均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低(10分vs 12分,P=0.033),平均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低(2分vs 4分,P=0.015),但两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264,95%CI 0.099~0.704,P=0.008)、基线NIHSS评分(OR=0.758,95%CI 0.673~0.853,P=0.00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CS患者相比,ESUS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起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预后较好,但均有较高的死亡率。两者机械取栓再通率相似。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S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梗死同侧颈动脉与对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多发斑块的发生率、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例以及颈动脉斑块厚度等特征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1例ESUS患者,平均年龄60.7±14.1岁,男性72例(71.3%)。梗死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6.3%(67/101),梗死对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55.4%(5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梗死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发生率为41.6%(42/101),梗死对侧多发斑块发生率为31.7%(3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梗死同侧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梗死对侧颈动脉(39.6%vs.23.8%,P<0.001)。另外,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大于梗死对侧颈动脉(2.8 mm vs.2.1 mm,P<0.001)。结论本研究急性ESUS患者中,梗死灶同侧的颈动脉较对侧颈动脉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多发斑块、斑块不稳定的比例也更高,斑块平均厚度更大,提示ESUS的发生与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展开更多
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卒中患者的70%。在IS中,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和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分别占20%~30%和30%~40%。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卒中患者的70%。在IS中,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和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分别占20%~30%和30%~40%。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不仅有助于IS病因的确认,还可以揭示IS新的发病机制。本文阐述了IS患者CMR检查的必要性、CMR检查技术的价值及在IS患者中的应用适应证,并推荐了IS患者的CMR检查流程,以便更好地为IS的病因诊断、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帮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原因,为制订促进患者及时就医的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质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3年10月。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提炼出27个研究结果,归纳为9个类别,整合成3个结果:决策延迟、转运延迟、院内延迟。结论就医延迟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通过加强卒中知识的普及宣传、提供有效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完善医疗体系建设等措施,可减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提升患者的早期诊治率。
文摘目的·比较不明原因脑栓塞(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和心源性脑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所致颅内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及浙江大学附属丽水市中心医院2012年11月—2019年4月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资料,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定量资料进行比较,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定性资料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ESUS组30例,CS组87例。ESUS组平均年龄较小(64岁vs 75岁,P=0.003)、平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低(12分vs 15分,P=0.020),平均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低(10分vs 12分,P=0.033),平均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低(2分vs 4分,P=0.015),但两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264,95%CI 0.099~0.704,P=0.008)、基线NIHSS评分(OR=0.758,95%CI 0.673~0.853,P=0.00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CS患者相比,ESUS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起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预后较好,但均有较高的死亡率。两者机械取栓再通率相似。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S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梗死同侧颈动脉与对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多发斑块的发生率、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例以及颈动脉斑块厚度等特征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1例ESUS患者,平均年龄60.7±14.1岁,男性72例(71.3%)。梗死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6.3%(67/101),梗死对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55.4%(5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梗死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发生率为41.6%(42/101),梗死对侧多发斑块发生率为31.7%(3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梗死同侧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梗死对侧颈动脉(39.6%vs.23.8%,P<0.001)。另外,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大于梗死对侧颈动脉(2.8 mm vs.2.1 mm,P<0.001)。结论本研究急性ESUS患者中,梗死灶同侧的颈动脉较对侧颈动脉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多发斑块、斑块不稳定的比例也更高,斑块平均厚度更大,提示ESUS的发生与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文摘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卒中患者的70%。在IS中,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和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分别占20%~30%和30%~40%。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不仅有助于IS病因的确认,还可以揭示IS新的发病机制。本文阐述了IS患者CMR检查的必要性、CMR检查技术的价值及在IS患者中的应用适应证,并推荐了IS患者的CMR检查流程,以便更好地为IS的病因诊断、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