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1
作者 程平 关军 +1 位作者 冯燕 程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7-783,共7页
目的:报告1例原发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CD8^(+)PCAECTL)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以加强对该罕见类型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CD8^(+)PCAECT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目的:报告1例原发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CD8^(+)PCAECTL)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以加强对该罕见类型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CD8^(+)PCAECT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患者为42岁女性,以鼻面部及背部皮肤浸润性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病损皮肤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等检查,确诊CD8^(+)PCAECTL,T3aN_(0)M_(0)期。予以CHOP/HD-MTX(甲氨蝶呤,6g/m^(2))方案交替化疗,4周期后评估达到完全缓解;DHAP方案(顺铂100mg/m^(2),d1+阿糖胞苷2g/m^(2),q12h,d2+地塞米松40mg/d,d1-4)化疗后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成功采集到足够数量的CD34+细胞。以BEAM方案进行预处理,然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巩固治疗。AHSCT后随访20个月,仍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论:CD8^(+)PCAECTL临床极为罕见,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以亲表皮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增生及侵袭性临床过程为主要特征。目前最佳治疗方案仍无统一标准,预后很差,诱导化疗缓解后行AHSCT巩固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 化疗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肿瘤DNA临床应用于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评估与复发监测
2
作者 潘璐 江新苗 +8 位作者 腾燕 王宁 黄玲 郭汉国 刘思初 魏小娟 陈菲莉 梁湛丽 李文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15,共9页
目的:探讨ctDNA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38例PM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疗效及生存状况。ctDNA监测采用靶向二代测序进行。结果:38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ctDNA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38例PM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疗效及生存状况。ctDNA监测采用靶向二代测序进行。结果:38例患者中,26例为女性,Ann Arbor分期早期(I-II)32例;5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74.7%和61.7%;男性、高aaIPI评分的患者预后较差。23例患者基线二代测序结果显示,STAT6(65.2%)、SOCS1(56.5%)、TNFAIP3(56.5%)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SD/PD患者表现出cell cycle、FoxO和TNF信号通路富集。29例患者进行了EOT PET/CT检查,其中16例进行了ctDNA监测,结果12例阴性;6例EOT PET/CT阳性(Deauville 4)患者中有4例进行了ctDNA监测,结果3例阴性,后续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目前仍处于持续缓解状态。结论:ctDNA或可结合PET/CT评估疗效,监测复发,指导PMBCL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循环肿瘤DNA PET/CT 疗效评估 复发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娄贤哲 苗同国 +2 位作者 张仕雅 马冬 南月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2-1099,共8页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被诊断为NBNC-HCC的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患者依据MHR值四分位数分为Q1(MHR<0.33,n=28)、Q2(0.33≤MHR<0.66,n=31)、Q3(0.66≤MHR<1.59,n=30)、Q4(MHR≥1.59,n=30)组。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状态、死亡时间等资料,主要观察终点为NBNC-H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绘制限制性立方样图(RCS)评估入院时MHR与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入院时MHR对NBNC-HCC患者3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NBNC-H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NBNC-HCC患者预后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Q1~Q4组患者糖尿病、接受手术比例、巴塞罗那分期(BCLC分期)、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C反应蛋白(CRP)、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尿素(UREA)、肌酐(S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单核细胞计数(MONO)、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MHR、MONO、HDL-C预测NBNC-HC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HR(AUC=0.822,95%CI=0.742~0.903,P<0.05)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优于MONO(AUC=0.723,95%CI=0.618~0.828)(Z=4.34,P<0.05)和HDL-C(AUC=0.216,95%CI=0.119~0.313)(Z=2.088,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B~D期、CRP和MHR是NBNC-HCC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调整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ALT、AST后,Q2(OR=1.926,95%CI=1.005~3.689,P=0.015)、Q3(OR=3.418,95%CI=1.774~6.586,P<0.05)、Q4组(OR=7.677,95%CI=3.773~15.621,P<0.05)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RCS结果显示,入院时MHR与NBNC-HCC患者预后的死亡风险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总趋势)<0.001,P_(非线性)<0.001),当入院时MHR>0.67时,HR>1,入院时MHR为NBNC-H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发现影响NBNC-HC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BCLC分期(100.0%)、血管侵犯(76.3%)、肝外转移(40.6%)、MHR(39.3%)、CRP(38.7%)、ALBI评分(35.5%)、总胆红素(35.0%)、MONO(34.8%)、NEUT(29.8%)等。Q1~Q4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6,P<0.001)。结论 MHR是NBNC-H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4
作者 易思 李霞 +5 位作者 陶欢 马洪兵 季杰 吴俣 牛挺 贾永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1718,共8页
目的:探讨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N-DLBCL)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谱特点、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华西医院就诊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82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基因... 目的:探讨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N-DLBCL)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谱特点、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华西医院就诊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82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基因突变谱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382例EN-DLBC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18-89)岁。男女比例为1.12∶1,常见原发部位为胃肠道(31.7%)、韦氏环(19.1%)及乳腺(7.1%)。基因突变共累及51种,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为TP53(32.5%)、MYD88(32.5%)、CD79B(30.0%)。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4.5%,5年总生存(OS)率为89.6%。影响患者PFS的不良因素有:>1个结外部位受累(P<0.001)、P53≥50%(P<0.001)、C-myc>50%/Bcl-2>70%的高双表达(hDEL)(P<0.001);影响患者OS的不良因素有:>1个结外部位受累(P<0.001)、P53≥50%(P<0.001)、高双表达(hDEL)(P<0.001)。化疗联合局部放疗有助于改善患者PFS(P=0.041)和OS(P=0.003);R-CHOP+X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未能显示PFS(P=0.075)及OS(P=0.767)获益。在40例中高危行二代测序患者中,MYD88和/或CD79B突变阳性(MCD亚型)患者均联合BTKi治疗与MYD88及CD79B突变均阴性患者在PFS(P=0.849)与OS(P=0.500)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N-DLBCL可累及全身多处结外器官或组织,TP53、MYD88及CD79B是EN-DLBCL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中高危MCD亚型阳性的患者采用BTKi的疗效不劣于MCD阴性的对照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点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股沟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5
作者 金光俊 刘蕾 王永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8-1733,共6页
目的:分析1例腹股沟精原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该类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原发性腹股沟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表现和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43岁,因偶... 目的:分析1例腹股沟精原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该类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原发性腹股沟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表现和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43岁,因偶然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入院,专科查体肿块、边界尚清,表面欠光整,可触及结节和局部波动感,活动欠佳,无表皮溃疡,肤温略高,双侧睾丸形态和大小正常且无压痛。辅助检查,甲胎蛋白(AFP)2.3 mg·L^(-1)、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0.1 IU·L^(-1)、乳酸脱氢酶(LDH)254.31 IU·L^(-1),肝功、肾功、血常规和凝血常规均正常,胸部CT、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胆脾胰彩超和后腹膜彩超均未见异常。肿瘤科术前穿刺病理结果提示精原细胞瘤,经临床综合分析后决定行腹股沟肿物切除术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与术前病理结果一致,均为精原细胞瘤且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术后1、3、6和8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不适,能从事轻度体力活动,且病情稳定,无进展表现,目前已于肿瘤科行3次放化疗。结论:原发性腹股沟精原细胞瘤治愈率高,恶性度普遍较低,对放疗和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肿物 原发性精原细胞 甲胎蛋白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异分析
6
作者 谢嘉玲 施晴 +1 位作者 鲍其远 董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变异谱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11例DLBCL样本中CD5^(+)DLBCL患者46例(14.7%)。CD5^(+)DLBCL与CD5^(-)DLBCL、CD5^(+)DLBCL伴MYD88 L265P变异和不伴MYD88 L265P变异相比,患者性别、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5^(+)DLBCL组BCL2过表达率(69.5%vs 49.4%,P=0.003)、BCL2和C-MYC双表达率(26%vs 14%,P=0.04)均高于CD5^(-)DLBCL组;CD5^(+)伴MYD88 L265P变异组C-MYC(53%vs 20%)、BCL6(93.3%vs 61.3%)、Ki67(93.3%vs 64.5%)等标记及双表达(46.7%vs 20.8%)均高于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表明,CD5^(+)DLBCL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比CD5^(-)DLBCL组患者更差(P=0.09)。此外,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优于CD5^(+)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P=0.04)。NGS检测发现,CD5^(+)DLBCL和CD5^(-)DLBCL两组患者在伴随突变基因的分布有差异。结论CD5^(+)标记以及CD5^(+)伴MYD88 L265P变异,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不佳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5 MYD88 L26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浆细胞白血病诊疗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欢 李建勇 +1 位作者 孙超 周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37-1841,共5页
原发浆细胞白血病(primary plasma cell leukemia,PPCL)属于高度侵袭性的浆细胞疾病。与多发性骨髓瘤相比,PPCL有其独特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化疗,新药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联合应用提高了PPCL患者的预后... 原发浆细胞白血病(primary plasma cell leukemia,PPCL)属于高度侵袭性的浆细胞疾病。与多发性骨髓瘤相比,PPCL有其独特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化疗,新药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联合应用提高了PPCL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而不同的遗传及基因表达谱亦与不同预后相关。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部分靶向药物如CD38单克隆抗体和CD138-CAR-T等也为PP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近年来PPCL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有PPCL的诊断,PPCL的临床及生化特征,PPCL的治疗及预后和PPCL新药研究现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白血病 诊断 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原发肝细胞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颜政 方驰华 高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04-1306,共3页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特征。方法取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分离、培养肝癌细胞,按照卵圆细胞表面标记(CD34、c-Kit、Thy-1、CK7、CK14、CK19)分选肿瘤细胞,各个表面标记阳性与阴性肿瘤细胞亚群细胞分别异体移植裸鼠,检测体...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特征。方法取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分离、培养肝癌细胞,按照卵圆细胞表面标记(CD34、c-Kit、Thy-1、CK7、CK14、CK19)分选肿瘤细胞,各个表面标记阳性与阴性肿瘤细胞亚群细胞分别异体移植裸鼠,检测体内成瘤能力差异,并且稀释成瘤能力强的细胞亚群,分析低密度下强成瘤能力细胞亚群与相应阴性细胞亚群成瘤差异。结果(1)CD34、c-kit、CK7等3个标记的阳性与阴性肿瘤细胞移植裸鼠后,成瘤能力差异显著(P<0.05)。(2)在低细胞密度下,CD34-、CK7+、c-kit+肿瘤细胞亚群成瘤能力仍强于对应阴性或阳性肿瘤细胞亚群。结论(1)人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细胞中存在成瘤能力差异巨大的肿瘤细胞亚群。CD34-、CK7+、c-kit+可能是人肝细胞癌干细胞的部分表面标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 细胞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于泳 刘君 +2 位作者 傅西林 方志沂 只向成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少见,占乳腺癌的0.07%~2.00%。我院44年间(1956~2000年)经治疗乳腺癌12836例,其中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仅13例,占0.1%。发病年龄39~79岁,中位54岁。全部以乳腺...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少见,占乳腺癌的0.07%~2.00%。我院44年间(1956~2000年)经治疗乳腺癌12836例,其中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仅13例,占0.1%。发病年龄39~79岁,中位54岁。全部以乳腺单个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根据TNM分期,其中Ⅰ期1例,Ⅱ期7例,Ⅲ期5例。治疗以改良根治术为主,术后辅助放疗及化疗。乳腺鳞状细胞癌归类于浸润性特殊型癌,病理形态特殊,恶性度较低,预后较好。结果:本组13例,5年生存率为75.0%(6/8),10年生存率为66.7%(4/6),优于相同期别的浸润性非特殊型癌。结论:由于其临床表现与一般乳腺癌无特征性差别,确诊需靠组织学诊断,并排除其他类型乳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及由皮肤或表皮样囊肿发生的鳞状细胞癌。本组13例镜下观察结果支持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起源于导管上皮鳞状上皮化生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 组织发生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脑卒中症状首发的原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特点 被引量:7
10
作者 孟然 周晋 +2 位作者 吉训明 李丽敏 杨宝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4-346,共3页
目的分析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2例以脑卒中首发的原发性PV患者的临床表现、CT/MRI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分别与12例单纯原发PV和3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对比,并对其治疗反应和预后跟踪评价。结... 目的分析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2例以脑卒中首发的原发性PV患者的临床表现、CT/MRI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分别与12例单纯原发PV和3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对比,并对其治疗反应和预后跟踪评价。结果①单纯PV组平均发病年龄为(34±8·5)岁,肝脾肿大发生率为66.7%(8/12),以脑血管病首发的PV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16·5)岁,肝脾肿大发生比例为4/22。②PV继发脑梗死常规治疗中脑梗死复发比例为9/19,单纯动脉硬化脑梗死组为1/30。③PV继发脑梗死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比例为12/19,有4/19合并了颅外其他部位梗死。结论①以脑血管病首发的PV年龄较大,肝脾肿大可不明显。②PV继发的脑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最多见。③对治疗中反复发作的脑梗死应排查PV,红细胞比容应列为常规检查。④PV继发的脑梗死抗血栓常规治疗同时必须对PV治疗,血液稀释的同时放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脑梗死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nascin-C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尹传昌 廖晓峰 +3 位作者 陈雯 郭跃清 易继林 李兴睿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8-283,共6页
目的研究Tenascin-C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探讨Tenascin-C与HCC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HCC、32例肝硬化、17例正常肝组织中Tenascin-C的表达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 目的研究Tenascin-C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探讨Tenascin-C与HCC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HCC、32例肝硬化、17例正常肝组织中Tenascin-C的表达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enascin-C mRNA,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Tenascin-C在HCC、肝硬化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4、6和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6,P<0.01);Tenascin-C在HCC组织内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织[(162.15±9.77)vs.(149.24±8.25),t=2.192,P<0.05]。HCC组织Tenascin-C mRNA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织[(0.593±0.110)vs.(0.138±0.089),t=2.894,P<0.05]。有包膜浸润的HCC组织中Tenascin-C表达量明显高于无浸润者(t=2.248,P<0.05),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中HCC属Ⅲ~Ⅳ级的Tenascin-C含量明显高于Ⅰ~Ⅱ级者(t=2.698,P<0.05),HCC有转移的Te-nascin-C含量明显高于无转移者(t=2.785,P<0.01)。HCC组织中Tenascin-C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r=0.68,P<0.05)。获随访的46例(85.2%)HCC患者在随访期间(3~30个月,平均11.5个月),Tenascin-C阴性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Tenascin-C阳性表达的患者[(22.01±6.95)月vs.(15.08±7.06)月,P<0.05,log-rank test]。结论 Tenascin-C对HCC的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起着重要作用。Tenascin-C和MVD可以作为预测HCC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ASCIN-C 原发性肝细胞 微血管密度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注射液与卡铂联合诱导原发性肝癌细胞凋亡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金弢 胡伟琦 +1 位作者 方迪龙 韩石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6期1472-1474,共3页
目的:分析苦参注射液与卡铂联合应用对人原发性肝癌细胞凋亡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以HEP肝癌细胞作为Ⅰ组,SMMC-7721肝癌细胞作为Ⅱ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此化疗方案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其对肿瘤细胞增... 目的:分析苦参注射液与卡铂联合应用对人原发性肝癌细胞凋亡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以HEP肝癌细胞作为Ⅰ组,SMMC-7721肝癌细胞作为Ⅱ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此化疗方案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其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分析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苦参注射液凋亡指数(AI)分别为(23.6±2.4)%(Ⅰ组)、(24.3±3.3)%(Ⅱ组),卡铂的AI分别为(32.2±3.9)%(Ⅰ组)、(29.7±3.2)%(Ⅱ组)。两者联合AI分别为(41.5±3.6)%(Ⅰ组)、(36.8±4.1)%(Ⅱ组)(P值均<0.05)。苦参注射液抑瘤率(IR)分别为(41.1±4.3)%(Ⅰ组)、(39.9±5.3)%(Ⅱ组),卡铂的IR分别为(48.9±4.9)%(Ⅰ组)、(45.7±5.8)%(Ⅱ组)。两者联合IR分别为(65.2±5.8)%(Ⅰ组)、(54.1±6.3)%(Ⅱ组)(P值均<0.05)。苦参注射液阻滞于G0/G1期的比例分别为(40.8±3.5)%(Ⅰ组)、(38.2±4.9)%(Ⅱ组),卡铂比例分别为(53.4±4.3)%(Ⅰ组)、(51.1±5.2)%(Ⅱ组)。两者联合的比例分别为(72.4±4.7)%(Ⅰ组)、(68.2±5.6)%(Ⅱ组)(P值均<0.05)。结论:苦参注射液与卡铂联合应用能更加有效诱导肝癌细胞株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注射液 卡铂 原发性肝癌细胞 凋亡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56 CgA Syn在92例原发食管小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冬云 李夏 +6 位作者 库建伟 刘松 要建超 王静 张唐娟 赵学科 王立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4-209,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神经细胞黏附分子56(neuron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56,CD56)、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在92例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esophageal small cell carcinoma,PESC)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神经细胞黏附分子56(neuron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56,CD56)、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在92例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esophageal small cell carcinoma,PES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间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y,IHC)检测PESC中CD56、CgA、Syn分子表达;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Kaplan-Meier法、Cox多因素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法比较各组间生存曲线差异。结果:食管下段癌组织中CgA阳性表达率高于食管中、上段(72.2%vs.41.1%vs.1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56、CgA、Syn表达与患者性别(P=0.262,0.998,0.931)、年龄(P=0.250,0.998,0.703)、肿瘤浸润深度(P=0.253,0.997,0.061)、淋巴结有无转移(P=0.767,0.998,0.613)无关;N1、N0的PESC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PESC混合鳞癌(HR=2.58;95%CI:1.11~5.98)及CgA阳性表达PESC(HR=1.87;95%CI:1.02~3.43)预后优于单纯PESC及CgA阴性表达患者。结论:CgA表达与PESC肿瘤部位有关;淋巴结有无转移不影响PESC患者预后;组织学类型及CgA表达是PESC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食管小细胞 嗜铬粒蛋白A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nD1、CyclinE、CDK6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4
作者 郑美蓉 阮庆大 +3 位作者 程玲 胡志红 梁淑凡 吴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49-51,共3页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yclinE、CDK6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和细胞图象分析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各20例)、正常肝组织(5例)中CyclinD1、CyclinE和CDK6m...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yclinE、CDK6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和细胞图象分析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各20例)、正常肝组织(5例)中CyclinD1、CyclinE和CDK6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yclinD1、CyclinE和CDK6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75%和25%,正常肝组织呈阴性表达;肝细胞癌组织中CyclinD1和CyclinE的阳性表达与癌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yclinD1和CyclinE的过表达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 细胞周期素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分子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方法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等级预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桐桐 董怡 +8 位作者 韩红 戴猛 姚钊 郭威 张炜彬 曹佳颖 罗惠高 余锦华 王文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本文基于影像组学方法,用常规灰阶超声(GS-US)图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微血管侵犯(MVI)指标和肿瘤分化等级进行预测。方法:根据影像组学的基本流程,本研究通过四个步骤: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特征筛选和分类判别,分别建立对经... 目的:本文基于影像组学方法,用常规灰阶超声(GS-US)图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微血管侵犯(MVI)指标和肿瘤分化等级进行预测。方法:根据影像组学的基本流程,本研究通过四个步骤: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特征筛选和分类判别,分别建立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病人的两个指标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回顾性预测。结果:结果表明,肝脏的二维图像和MVI以及分化等级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留一法(LOOCV)使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预测,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下的面积(ROC)分别达到0.76(MVI)、0.89(肿瘤分化)。结论:灰阶超声图像蕴含和MVI以及肿瘤分化相关的相关信息,对HCC的灰阶超声图像的影像组学研究有助于患者的术前诊断和预后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高通量特征 原发性肝细胞 微血管侵犯 分化等级 灰阶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附6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保庆 王桂琦 +8 位作者 翟瑜 曹富民 刘俊峰 王福顺 王其彰 崔东辰 赵秀清 王晓玲 吴国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42-744,共3页
关键词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 诊断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 化疗 放射疗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博 张希梅 +4 位作者 徐利明 刘宁波 赵路军 袁智勇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391-1394,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PCALC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例PC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发...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PCALC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例PC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发病年龄为54(38~60)岁,男女各3例;单发皮损3例,多发皮损3例。患者初期出现红斑或红色片状皮下结节样皮损,结节多高于皮面,界清、质硬,多不伴疼痛,部分患者伴皮损处瘙痒,结节逐渐增大,多发者相邻皮损可出现融合,部分皮损可表现为自限性或反复出现,搔抓后伴脱屑,随着病情发展,皮损颜色由红变暗,皮损表面可破渍。仅1例出现皮肤外浅表淋巴结侵犯。3例单发皮损患者完全手术切除后行辅助化疗和(或)放疗,均无病生存。3例多发皮损患者以化疗为主,2例出现复发,1例无病生存。中位随访时间24(11~35)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66.7%,总生存率100%。结论:对于单发局限病灶,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控制率。化疗可试用于控制多发病灶及有真皮外侵犯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治疗 预后 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粒细胞肉瘤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成英 杨华 +5 位作者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5-42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粒细胞肉瘤(primary granulocytic sarcoma,PG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15例PG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化疗组8例(包括单纯化疗、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化疗加异基因...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粒细胞肉瘤(primary granulocytic sarcoma,PG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15例PG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化疗组8例(包括单纯化疗、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化疗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非化疗组7例(手术、手术加放疗)。化疗均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方案。结果表明:化疗组与非化疗组PGS患者进展成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85.7%(P<0.05),化疗可以显著减少进展为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化疗组与非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6.06±14.97个月和12.21±6.83个月(P<0.05),化疗可以延长PGS患者的生存时间,特别是2例经过化疗结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目前尚活存,生存时间分别为39个月和45个月。结论:采用AML化疗方案治疗PGS,可以降低进展为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化疗结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粒细胞肉瘤 化疗 手术 急性髓系白血病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检测Glypican-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媛媛 周陈杰 +3 位作者 李静 周玲 李明松 肖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60-106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检测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对60例PHC,60例转移性肝癌,50例肝硬化,5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20例肝囊肿,20例脂肪肝,20例肝血管瘤,20例药物性肝炎... 目的探讨血清检测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对60例PHC,60例转移性肝癌,50例肝硬化,5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20例肝囊肿,20例脂肪肝,20例肝血管瘤,20例药物性肝炎及40例健康人血清中GPC3进行定量检测。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HC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水平,并对治疗前后PHC患者血清中GPC3及甲胎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HC组血清GPC3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肝癌、肝硬化及病毒性肝炎组血清GPC3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血清GPC3水平与甲胎蛋白水平及肝功能状况无关。GPC3与甲胎蛋白诊断PHC的阳性率分别为65%和56.7%,两者联合检测可将PHC的诊断率提高至85%。在23例治疗有效的PHC患者中,15例患者血清中GPC3水平较治疗前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而仅有10例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呈现与疗效相似的下降趋势。结论 GPC3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有望提高PHC的早期诊断率,同时血清GPC3的不同阈值或可在PHC及其他各类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发挥作用。GPC3具有较甲胎蛋白更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或可成为判断PHC治疗疗效的一种特异性血清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肿瘤标志物 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 甲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分离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如琳 孟炜 +4 位作者 陆鸿雁 江峰 沈福民 林文尧 姜庆五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 对海门市 10 0个原发性肝细胞癌先证者家系的遗传方式进行研究 ,探讨肝癌可能的遗传模式。方法 应用Li Mantel Gart法和SEGRANB软件进行简单分离分析 ,拟合确认概率π ,分离比 p和散发概率x。用PPAP软件进行综合分离分析 ,估计... 目的 对海门市 10 0个原发性肝细胞癌先证者家系的遗传方式进行研究 ,探讨肝癌可能的遗传模式。方法 应用Li Mantel Gart法和SEGRANB软件进行简单分离分析 ,拟合确认概率π ,分离比 p和散发概率x。用PPAP软件进行综合分离分析 ,估计原发性肝癌可能的遗传模式。结果 Li Mantel Gart法估计的分离比为0 .10 72 46 38,95 %可信限为 0 .0 432 49~ 0 .139898。应用SEGRANB软件 ,以最大似然法拟合的确认概率为0 .2 30 330 3,分离比为 0 .1134 16 1,散发概率为 0 .46 92 795。结果提示肝癌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用PPAP综合分离分析结果提示符合多主基因遗传模式 ,估计的基因频率为 3.0 96 75 1× 10 -2 。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 ,伴有一定的散发病例 ,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 分离分析 遗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