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青梅 丁艳华 +1 位作者 娄金凤 朱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64-1265,共2页
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bypertension,EH)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eft ventficular hypertrophy.LVH)。无论在人类还是在动物模型的研究均发现.高血压本身只能解释部分心脏指数改变的原因,其余高达60%的原因归咎... 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bypertension,EH)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eft ventficular hypertrophy.LVH)。无论在人类还是在动物模型的研究均发现.高血压本身只能解释部分心脏指数改变的原因,其余高达60%的原因归咎于基因因素。关于高血压左室肥厚(EHLVH)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很多,大多集中于高血压相关系统的几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现分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 基因多态位点 心脏指数 动物模型 基因因素 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比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效果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江莲 谢波 +5 位作者 李一梅 胡乾佩 刘静 韩琳娜 罗天勇 郑泰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59-146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1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rrheCochraneLibrary、OVID、PubMed、MEDLINE、Embase、CBM、CNKI、维普、万方数据资源(从建库至2012年12月),... 目的:系统评价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1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rrheCochraneLibrary、OVID、PubMed、MEDLINE、Embase、CBM、CNKI、维普、万方数据资源(从建库至2012年12月),人工检索相关杂志,使用谷歌学术搜索、百度等互联网上资源,进行引文追踪。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简单评价法,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评价质量后,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检索出文献291篇,经筛选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其中中文6篇,英文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缬沙坦与氨氯地平相比。两者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逆转高血压LV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10,95%CI=6.61—17.60,P=0.000),显示缬沙坦的效果优于氨氯地平。(2)不良反应发生率:缬沙坦与氨氯地平(OR=0.54,95%CI=0.25-1.16,P=0.1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与氨氯地平相比缬沙坦治疗高血压LVH效果更好。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少、方法学质量较低且缺乏以临床事件为结局指标的试验研究。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RCTs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氨氯地平 肥厚 原发高血压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剑峰 汤圣兴 +3 位作者 王俊 朱卫平 李必龙 朱正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方法:EH患者49例,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室间隔厚度(IVS...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方法:EH患者49例,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H的诊断标准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LVH一组。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ALAS法)测定血浆PAPP-A浓度和运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高敏CRP(hs-CRP)浓度。结果:LVH+组PAPP—A及hs-CRP均高于LVH-组[分别为8.28(5.90~30.91)mIU/L vs 4.39(3.02~6.98)n1IU/L和8.58(0.90~35.80)mg/L vs 1.90(0.50~2.23)mg/L,P均〈0.05J。PAPP-A与LVMI及hs-CRP与LVMI的相关分析显示:PAPP-A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5),hs-CR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441,P〈0.05)。结论:EH伴LVH患者PAPP-A及CRP较LVH-组显著升高,并且PAPP-A、hs-CR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PAPP—A与CRP可能参与EH患者LVH的形成。PAPP—A与CRP可能是EH患者合并LVH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肥厚 妊娠相关蛋白 -A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峰 李彬 李玉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8-480,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左室肥厚 (LVH)患者血浆内皮素 1 (ET 1 )的变化及缬沙坦降压和逆转左室肥厚的机制。方法 :测定EH伴LVH(EH +LVH组 ,n =30 )和不伴LVH(EH组 ,n =2 7)者缬沙坦治疗 2 4周前后及健康对照组 (n =30 )的血压、...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左室肥厚 (LVH)患者血浆内皮素 1 (ET 1 )的变化及缬沙坦降压和逆转左室肥厚的机制。方法 :测定EH伴LVH(EH +LVH组 ,n =30 )和不伴LVH(EH组 ,n =2 7)者缬沙坦治疗 2 4周前后及健康对照组 (n =30 )的血压、左室质量指数 (LMI)及血浆ET 1水平。结果 :治疗前EH +LVH组血压、LVMI和血浆ET 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EH组比较 ,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LVMI及ET 1水平较高 ;LVMI与血浆ET 1浓度呈正相关 (r=0 .4 1 3,P <0 .0 5 )。缬沙坦治疗后EH及EH +LVH组患者血压、血浆ET 1水平均下降 ;EH +LVH组LVMI下降明显 (P <0 .0 1 ) ,EH组未有变化 (P >0 .0 5 )。结论 :ET 1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LVH的发生发展 ,缬沙坦降压及逆转LVH机制可能部分源于对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原发高血压 肥厚 血浆内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sST2信号通路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邢布点 魏婷 +4 位作者 卢园园 冷俊杰 康品方 王洪巨 张宁汝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1期1621-1626,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33(IL-33)和可溶性ST2(sST2)水平,进而探讨其与EH并发LVH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EH患者220例为实验组,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33(IL-33)和可溶性ST2(sST2)水平,进而探讨其与EH并发LVH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EH患者220例为实验组,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其分为无左室肥厚组(NLVH,n=108)和左室肥厚组(LVH,n=112)。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IL-33、sST2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LVH组及LVH组(各6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33的表达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其与LVMI关系,进而研究IL-33、sST2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与NLVH组相比,LVH组患者血清IL-33、sST2活性水平显著增高,且WB显示:LVH组的IL-33蛋白表达水平(1.07±0.08)高于NLVH组(0.63±0.05)(P<0.05);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IL-33、sST2与LVMI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IL-33、sST2水平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IL-3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发生、发展可能与IL-33、sST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IL-33 sST2 肥厚 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价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6
作者 武丽娜 秦俊昌 +5 位作者 师文强 张姗 高路 刘源 安金斗 段会参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价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OCM合并PAF患者29例(HOCM合并PAF组),另选取29例HOCM不合并PAF患者(HOCM组)及29名...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价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OCM合并PAF患者29例(HOCM合并PAF组),另选取29例HOCM不合并PAF患者(HOCM组)及29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所有HOCM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正常(≥50%)。采集常规超声指标,应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获取左室心肌力学指标,包括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面积应变(GAS),比较3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CM组、HOCM合并PAF组最大左室壁厚度、左房前后径、E/e′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P<0.05);与HOCM组比较,HOCM合并PAF组左房前后径增大(P<0.05)。3组间LVEF、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OCM组、HOCM合并PAF组GLS、GRS、GAS均降低,且HOCM合并PAF组上述3指标均低于HOCM组(P<0.05);HOCM合并PAF组GCS低于HOCM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所测得的左室心肌力学指标GLS、GRS、GAS较LVEF更为敏感,可早期评价HOCM合并PA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损伤,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四维自动定量分析 阵发心房颤动 收缩功能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病变及左心室肥厚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曹立平 徐青 +1 位作者 洪丽萍 严卫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病变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将384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分为高血压1级者82例,高血压2级者196例,高血压3级者106例,另选79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同...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病变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将384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分为高血压1级者82例,高血压2级者196例,高血压3级者106例,另选79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并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者(258例)及无左心室肥厚者(126例),比较两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随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出现升高;高血压2级者、3级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1级者、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进展关系密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病变及左心室肥厚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原发高血压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新军 舒德芬 +3 位作者 王业钊 谢冬梅 张小君 章茂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0-342,共3页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肥厚 (LVH)的影响。  方法 :选择 93例年龄≥ 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通过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内径、室间...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肥厚 (LVH)的影响。  方法 :选择 93例年龄≥ 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通过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 ,并测算左心室重量指数。选择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 5 4例患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治疗组 (伊贝沙坦组 ) 3 0例 ,吲达帕胺对照组 (吲达帕胺组 ) 2 4例。治疗 12周后两组患者再次接受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比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参数的变化。  结果 :9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合并左心室肥厚者 5 3例 ,其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为 42例 (79 2 % ) ;40例无LVH患者中昼夜节律消失者为 12例 (3 0 0 % ) ,合并LVH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显著多于无LVH者 (P <0 0 0 5 ) ,有极显著性差异 ;5 4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治疗 12周后昼夜节律恢复者伊贝沙坦组 2 2例 (2 2 /3 0 ) ,吲达帕胺组 9例 (9/2 4)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伊贝沙坦组高血压合并LVH者治疗后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无显著性改变 ,但左心室重量指数与治疗前及吲达帕胺组比较均有下降 (P均 <0 0 5 ) ,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贝沙坦 老年 原发高血压 昼夜节律 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傲亚 朱永芳 王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4-728,共5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血压变异和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9月高血压科患者581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肥厚组(n=161)和非肥厚组(n=4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血压变异和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9月高血压科患者581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肥厚组(n=161)和非肥厚组(n=4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VH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LVH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836,P=0.03),肥厚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肥厚组(t=-11.540,P〈0.001)。肥厚组诊室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肥厚组(t=-3.805,P〈0.001),两组间24 h收缩压血压负荷、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平均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t〉2.77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674,P=0.044)、24 h收缩压负荷(OR=1.021,P=0.003)与LVH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与24 h收缩压负荷密切相关,并且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动态血压参数 血压变异 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长期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彭晓玲 林泽鹏 +3 位作者 张治伟 赵有生 秦迁 王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入选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左心室肥厚患者 72例 ,随机分配到缬沙坦组 (口服 80~ 160mg/d)或阿替洛尔组 (口服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入选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左心室肥厚患者 72例 ,随机分配到缬沙坦组 (口服 80~ 160mg/d)或阿替洛尔组 (口服 2 5~ 5 0mg/d) (n均 =3 6) ,治疗 8个月 ,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 ,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左心功能参数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 8个月后 ,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15 9/10 1mmHg至 14 2 /89mmHg ;161/10 3mmHg至 14 5 /90mmHg ,1mmHg =0 13 3kPa) (P均 <0 0 1)。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 8个月后 ,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均 <0 0 5 ) ,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 (P均 <0 0 1) ;而在阿替洛尔治疗 8个月后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无明显变化 ,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 (P <0 0 5 )。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 8个月后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加 (P <0 0 5 ) ,而在阿替洛尔治疗 8个月后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无明显变化 ,两组间比较则有明显差别 (P <0 0 5 )。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肥厚 心功能 缬沙坦 治疗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长期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林泽鹏 张治伟 +2 位作者 赵有生 秦迁 方卫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9-221,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厄贝沙坦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左室肥厚 12 0例 ,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6 0例。厄贝沙坦组口服 15 0~ 30 0mg·d-1厄贝沙坦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厄贝沙坦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左室肥厚 12 0例 ,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6 0例。厄贝沙坦组口服 15 0~ 30 0mg·d-1厄贝沙坦 ,阿替洛尔组口服 2 5~ 5 0mg·d-1阿替洛尔 ,疗程为 8个月。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 ,分析治疗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及左心功能参数变化 ,并分析 2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 (P <0 .0 1)。厄贝沙坦组治疗后 ,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显著下降 (P <0 .0 5 ) ,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 (P <0 .0 1) ;阿替洛尔组治疗后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无明显的变化 ,而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 (P <0 .0 5 )。厄贝沙坦组治疗后左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加 (P <0 .0 5 ) ,阿替洛尔组无明显变化 ,厄贝沙坦组比阿替洛尔组左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厄贝沙坦治疗 8个月后可使左室肥厚显著逆转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 ,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优于阿替洛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原发高血压 肥厚 心功能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成喜 蒙荣森 +1 位作者 熊肇军 董吁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分析3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且服用二甲双胍治疗6月以上者110例(A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未服用二甲双胍治疗... 【目的】探讨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分析3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且服用二甲双胍治疗6月以上者110例(A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未服用二甲双胍治疗者97例(B组),单纯高血压组100例(C组)。【结果】3组之间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血压水平、血脂、肾功能、主要用药情况等无明显差别;A组和B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C组,而A组和B组之间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c)水平无明显差异。各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射血份数,EF)无明显差异,与B组及C组相比,A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明显降低(P<0.05);LVH发生率分别降低41.6%及34.4%(P<0.05);E/A比值明显减小,舒张功能不全(E/A比值<1)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能改善了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构,减轻心肌肥厚,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值得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这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肥厚 二甲双胍 超声心动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伴劳损的临床意义与随访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广辉 侯建民 +1 位作者 王召军 陈明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2年第3期251-253,共3页
本文对48例左室肥厚伴劳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并与48例不伴有左室肥厚及劳损患者作对照。结果证寒:(1)左室肥厚伴劳损组(Ⅰ组)的运动诱发ST段压低、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伴劳损组(Ⅱ组)(P<... 本文对48例左室肥厚伴劳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并与48例不伴有左室肥厚及劳损患者作对照。结果证寒:(1)左室肥厚伴劳损组(Ⅰ组)的运动诱发ST段压低、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伴劳损组(Ⅱ组)(P<0.001),(2)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Ⅰ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Ⅱ组(P<0.01),(3)Ⅰ组随访病死率明显高于重组(P<0.001)。因此,左室肥厚伴劳损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项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高血压 肥厚伴劳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曹阳 赵水平 +1 位作者 罗琳 李乔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3-255,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 87例高血压病患者及 2 6例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和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 (LVMI)的测定。结果 :高血压病组LVMI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关分析结...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 87例高血压病患者及 2 6例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和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 (LVMI)的测定。结果 :高血压病组LVMI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组的LVMI与 2 4h平均收缩压 (2 4h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 (n SBP)及舒张压 (n DBP)呈显著正相关 (分别为r =0 .183,P <0 .0 5 ;r =0 .2 75 ,P <0 .0 1;r =0 .2 4 3,P <0 .0 5 ) ,与 2 4h收缩压变异性 (2 4h SBPV)、白昼收缩压变异性 (d SBPV)呈显著负相关 (分别为r =- 0 .2 5 3,P <0 .0 1;r =- 0 .186 ,P <0 .0 5 ) ;高血压病组伴左室肥厚 (LVH)者 2 4h SBPV显著低于无LVH者 ,而d SBPV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 (n SBPV)在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2 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血压变异 肥厚 动态血压监测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瘦素、NO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涛 简立国 +2 位作者 李莉 崔天祥 樊清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血清瘦素(Leptin)、一氧化氮(NO)水平的关系及缬沙坦(val-sartan)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并LVH患者(Ⅰ组),60例EH无LVH患者(Ⅱ组);分别进行血清Leptin、NO水平测定,并将Ⅰ组的左室...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血清瘦素(Leptin)、一氧化氮(NO)水平的关系及缬沙坦(val-sartan)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并LVH患者(Ⅰ组),60例EH无LVH患者(Ⅱ组);分别进行血清Leptin、NO水平测定,并将Ⅰ组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Leptin、NO进行相关分析。Ⅰ组给予24周valsartan干预后,复测血清Leptin、NO水平。血清Leptin测定采用放免法,血清NO水平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结果:Ⅰ、Ⅱ组血清Leptin、NO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VMI与Leptin呈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Ⅰ组经valsartan24周干预前后比较各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eptin、NO分别是促进和抑制LVH的重要物质;缬沙坦降低血清Leptin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可能是其抗LVH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原发高血压 肥厚 瘦素 一氧化氮 E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宝刚 郝瑩 +2 位作者 李乃静 白雪 周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慢性压力负荷致左心室肥厚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血清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0例,健康对照组132例,测定MMP-3、MMP-9和TIMP-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慢性压力负荷致左心室肥厚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血清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0例,健康对照组132例,测定MMP-3、MMP-9和TIMP-1;行心脏彩超检查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高血压组LVMI升高[(113.7±9.9)vs(88.3±10.4),P<0.001)],MMP-3、MMP-9和TIMP-1增高[(488.32±100.32 vs 314.59±99.78;340.56±43.21 vs 290.15±33.98;389.16±57.53 vs243.45±62.31;P<0.001)]。以LVMI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因素为年龄、SBP、MMP-3、MMP-9和TIMP-1(r2=0.78,P<0.001)。高血压组按LVMI分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A组)、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B组),A组SBP、MMP-3、MMP-9和TIMP-1升高[(178±31 vs 166±25);(490.14±99.13 vs 405.56±53.12);(340.56±43.21 vs 290.15±33.98);(393.45±47.69vs 301.58±39.57);P<0.05]。结论血清MMP-3、MMP-9和TIMP-1水平是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1 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平均脉压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修明文 郭乐凌 芦涤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与24h平均脉压(PP)和大动脉内径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0例EH患者24h平均PP,左心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分LVH组和无LVH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与24h平均脉压(PP)和大动脉内径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0例EH患者24h平均PP,左心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分LVH组和无LVH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h平均PP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EH有LVH组和无LVH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PP(r=0.3,P<0.01)和主动脉根部内径(r=0.5,P<0.01)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24h平均PP和大动脉内径增大,提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在EH发生LVH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超声心动图 脉压 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婴 尹一兵 +4 位作者 杨明清 陶建虹 尹立雪 黄文芳 杜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 探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EH LVH)的相关性以及在EH LVH产生中的多基因协同作用。方法 对 10 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 (EH)患者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以及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 目的 探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EH LVH)的相关性以及在EH LVH产生中的多基因协同作用。方法 对 10 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 (EH)患者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以及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血液白细胞染色体DNA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I D) ]、血管紧张素原 [AGT(M2 35T) ]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 R(A116 6C) ]基因多态性 ;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质量 (LVM)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结果 ACE(I 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频率在EH LVH组中明显增高 (χ2 =4 .6 9,P=0 .0 30 ) ,男性EH患者中 ,ACE(I D)基因型构成比与LVH有关联 (χ2 =9.5 5 ,P =0 .0 0 8)。协同存在AGT TT型时 ,ACE(I D)基因多态性与EH LVH有关 (χ2 =6 .2 2 ,P =0 .0 4 4 ) ,且D等位基因在EH LVH明显增高 (χ2 =6 .91,P =0 .0 0 9) ,该类EH患者发生LVH的相对危险度增高 (OR :2 .5 0 ,95 %CI:1.2 5~ 5 .0 0 )。结论 ACE(I 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可能是LVH的独立危险因子。ACE基因多态性与AGT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协同效应表明 ,同时携带AGT TT型时 ,具有ACE(I 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的EH患者更易发生LV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基因多态 原发高血压 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对无胰岛素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爱芝 熊攀 刘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58-960,共3页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无胰岛素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无胰岛素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60例,随机分成吡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吡格列酮组给予依那普利和吡...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无胰岛素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无胰岛素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60例,随机分成吡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吡格列酮组给予依那普利和吡格列酮治疗,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水平。结果吡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LVMI、血清TNF-α、IL-1β、IL-6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MI、血清TNF-α、IL-1β、IL-6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通过抗炎作用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胰岛素抵抗 高血压 原发 肥厚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后壁心肌肥厚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闽溪 沈庆乐 +2 位作者 李培英 林美明 黄馨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6期452-452,462,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肥厚与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bFGF)之间的临床关系及意义。方法住院高血压患者共243例,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高血压左心室后壁心肌肥厚>11.1mm108例;高血压左心室后壁厚度≤11mm 135例。采用...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肥厚与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bFGF)之间的临床关系及意义。方法住院高血压患者共243例,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高血压左心室后壁心肌肥厚>11.1mm108例;高血压左心室后壁厚度≤11mm 135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bFGF。结果高血压左心室后壁心肌肥厚组、高血压非左心室后壁肥厚组bFGF水平分别为(342.42±11.611)μg/ml、(269.43±8.01)μg/m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bFGF水平高血压左心室后壁心肌肥厚组>高血压非左心室后壁肥厚组>正常对照组。bFGF在心肌重构、心肌肥厚及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心肌肥厚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