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吕露露 祝万洁 +2 位作者 肖明洋 李祎珂 张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28-2233,共6页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勺型组(83例)、非勺型组(83例)和反勺型组(42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IL-6、hs-CRP、ox-LDL/β2GPI复合物等指标的检测,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hsCRP、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及颈部血管斑块占比均高于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非勺型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呈正相关(r=0.424、0.245、0.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091,95%CI=1.007~1.182)、hs-CRP(OR=5.141,95%CI=1.700~15.541)、ox-LDL/β2GPI复合物(OR=1.033,95%CI=1.023~1.044)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更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更高。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有望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昼夜节律 超敏C反应蛋白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相关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张俊仕 杨晓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目的 探究颈动脉超声病变指标在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心脏中心并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4 6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 目的 探究颈动脉超声病变指标在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心脏中心并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4 6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已完成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收集临床基线资料,通过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了量化,结合颈动脉超声指标,包括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值、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值、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进行详细评估,为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对颈动脉病变分层数据,构建了6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的PI、RI、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I左:r=0.041,P=0.005;PI右:r=0.035,P=0.017;RI左:r=0.119,P<0.001;RI右:r=0.032,P=0.027;IMT:r=0.043,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状态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P<0.001),而在校正性别、年龄、学历、吸烟史、收缩压等因素的模型2和进一步校正血液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肌酐、血脂等的模型3中,内膜增厚与CAD风险降低显著相关(P=0.009)。颈动脉病变分层分析表明,在内膜增厚合并斑块形成的模型5和斑块形成合并狭窄的模型6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形成+狭窄与CAD风险增加显著相关(P<0.001),而在单纯内膜增厚的模型4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结论 颈动脉超声的病变特征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风险密切相关,颈动脉病变可作为评估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SSO-Cox回归模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黄艳军 张景亮 +2 位作者 刘先松 刘佳昕 贾莉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基于LASSO-Cox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发高血压患者325例,其中308例完成2年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 目的基于LASSO-Cox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发高血压患者325例,其中308例完成2年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是否≥1.5 mm)分为发生组85例和未发生组22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的表达水平,应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因子,并以Cox回归模型探究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年龄、体质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合并糖尿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显著低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hsa-circ-0105130、hsa-circ-0109569、hsa-circ-0072659、hsa-circ-0079586以及hsa-circ-006468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sa-circ-0109569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P<0.01),HDL-C水平为保护因素(P<0.01)。hsa-circ-0109569、HDL-C、同型半胱氨酸联合预测颈动脉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977(95%CI:0.953~0.991,P<0.01)。结论高hsa-circ-0109569、同型半胱氨酸以及低HDL-C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环状 原发高血压 动脉狭窄 LASSO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硫酸硫转移酶样结构域2抗体与老年高血压和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4
作者 白洁 周茜 张芸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76,共3页
目的 研究血清硫代硫酸硫转移酶样结构域2(thiosulfate sulfurtransferase-like domain containing 2,TSTD2)抗体与年龄≥60岁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和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 目的 研究血清硫代硫酸硫转移酶样结构域2(thiosulfate sulfurtransferase-like domain containing 2,TSTD2)抗体与年龄≥60岁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和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ubA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高血压科收治的≥60岁890例患者,根据是否确诊EH分为EH组384例和对照组506例。根据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EH患者分为subAS组122例和无subAS组262例。用均相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TSTD2抗体水平,并分析血清TSTD2抗体与EH和subAS的关系。结果 EH组血清TSTD2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315.50(1414.50,8782.00)AU vs 2106.50(666.25,5934.00)AU,P<0.01];subAS组血清TSTD2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无subAS组[8051.0(5004.75,11998.25)AU vs 2660.0(1078.75,6682.50)AU,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STD2抗体水平预测EH患者发生subAS的曲线下面积为0.799。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是血清TSTD2抗体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调整多种风险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STD2抗体高水平是EH患者发生sub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070,95%CI:7.161~31.712,P=0.000)。结论 血清TSTD2抗体水平升高与≥60岁EH患者subA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新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动脉疾病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秦瑞丹 张娟 +2 位作者 梁营营 吕露露 李祎珂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3359-3364,共6页
背景高血压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长期血压增高会导致心、脑、肾、眼底等多种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左心室作为... 背景高血压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长期血压增高会导致心、脑、肾、眼底等多种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左心室作为终末器官损伤的主要靶点,其结构改变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0月—2023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收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入院后24 h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患者分为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组)87例、LVH组80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Lp-PLA2水平及AIP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究血清Lp-PLA2水平及AIP对高血压患者合并LVH的诊断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LVH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后壁厚度(LVWP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ESd)、Lp-PLA2水平、AIP、LVM及LVMI高于NLVH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MI与Lp-PLA2、AIP、NT-proBNP、hs-CRP、年龄、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LVWPT与Lp-PLA2、AIP、NT-proBNP、hs-CRP、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IVST与Lp-PLA2、AIP、hs-CRP、年龄、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LVEDd与Lp-PLA2、AIP、NT-proBNP、hs-CRP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升高(OR=1.249,95%CI=1.007~1.548,P=0.043)、NT-proBNP升高(OR=1.009,95%CI=1.002~1.017,P=0.011)、AIP升高(OR=14.557,95%CI=1.220~173.753,P=0.034)、Lp-PLA2升高(OR=1.042,95%CI=1.024~1.059,P<0.001)是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AIP、Lp-PLA2及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AUC分别为0.649(95%CI=0.566~0.733)、0.780(95%CI=0.705~0.854)、0.804(95%CI=0.733~0.874)。结论血清Lp-PLA2水平及AIP值与左心室形态结构改变紧密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早期临床诊断,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肥大 左心室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肱动脉内皮功能与内皮素1、C-反应蛋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俊 罗开良 +6 位作者 刘增长 殷耀辉 佘强 淡学川 邓昌明 胡容 吕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斑块、内皮功能与内皮素 1和C 反应蛋白的关系。  方法 :选择 10 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5 6例 ,女性 5 3例 ,平均年龄 (60 8± 6 2 )岁。应用B型超声对所有病例颈动脉、肱动脉进...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斑块、内皮功能与内皮素 1和C 反应蛋白的关系。  方法 :选择 10 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5 6例 ,女性 5 3例 ,平均年龄 (60 8± 6 2 )岁。应用B型超声对所有病例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 ,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粥样斑块 ,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分别测量肱动脉内径 ,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然后分析超声结果与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的关系。  结果 :随着IMT增厚 ,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亦增大 ,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粥样斑块 1、 2、3级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高于粥样斑块 0级 (P <0 0 5 )。加压充血后 ,肱动脉管径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low MD)与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是 -0 62 7、 -0 693 (P <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肱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 内皮功能 内皮素l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晶 关欣 +2 位作者 梁伯平 梁春卉 梁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4期286-28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9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频谱参数及观察斑块的存在与否,了解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9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频谱参数及观察斑块的存在与否,了解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斑块发生率增加(P<0.01),颈动脉内径增大,血流速度减低,阻力和搏动指数增加。随着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增高及病程延长,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密切,有助于监测原发性高血压的进展及预后,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熊秀勤 杜文华 +1 位作者 王晖 王淑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12 0例 ,依据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分为左心室肥厚 (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 (NLVH)组 ,并选取 4 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 ,使用彩色多...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12 0例 ,依据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分为左心室肥厚 (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 (NLVH)组 ,并选取 4 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双侧颈总动脉 (CCA)、颈内动脉 (ICA)、颈外动脉 (ECA)的管腔内径 (D)、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左心室各相关参数。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VH组和NLVH组患者CCA、ICA、ECA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LVH组又高于NLVH组。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 ,IMT D值、IMT值是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相互关系 研究 原发高血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钱俨 吴明烨 +3 位作者 陈春怡 刘勇 胡燕萍 毛一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13-201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机制。方法6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亚组,同期非高血压病患者53例。对所有患者行血尿酸值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各组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血...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机制。方法6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亚组,同期非高血压病患者53例。对所有患者行血尿酸值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各组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尿酸均值高血压病组为(339.3±121.3)μ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5.1±89.8)μmmol/L(P<0.05);高血压病Ⅲ级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者(P<0.01)。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血压病组为52.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85%(P<0.05);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高血压病组为2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32%(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UA检出率不同分级高血压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并发HUA患者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率升高至61.11%,高于未并发HUA者的48.8%(P>0.05)和对照组单纯HUA的11.32%(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容易发生HU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高血压病合并HUA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 原发高血压 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关立克 金振一 +3 位作者 李华 丁大植 李香 杨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14例EH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4组: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舒张末期内颈(DD)、收缩末...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14例EH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4组: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舒张末期内颈(DD)、收缩末期内径(DS)、DD与DS之差与DD的变化率DD-DS/DD(%)及粥样斑块。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DS、DD、DD-DS/DD(%)值下降,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较好地预测EH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11
作者 赵志钢 祝之明 +1 位作者 于军 周方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7-457,共1页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特征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2
作者 袁坚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3期2804-2807,共4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6例合并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H型高血压组(A组)、42例未合并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6例合并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H型高血压组(A组)、42例未合并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非H型高血压组(B组)、6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和心脏超声,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采集血清并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和心肌重塑指标。结果:A组和B组患者颈动脉的IMT、β1、β2、Ep以及左心室的IVSd、LVPW、LVEDd、LVMI以及血清ox-LDL、MDA、MCP-1、VE-cadherin、TGFβ1、FGF23、PICP、ICTP、PIIIN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C显著低于对照组;A组患者颈动脉的IMT、β1、β2、Ep以及左心室的IVSd、LVPW、LVEDd、LVMI以及血清ox-LDL、MDA、MCP-1、VE-cadherin、TGFβ1、FGF23、PICP、ICTP、PIIINP含量均显著高于B组,AC显著低于B组。结论:合并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促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心肌重塑及纤维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24
13
作者 蔡文花 李丽敏 +4 位作者 王雪敏 孙翠清 赵海伟 王辉 刘瑞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751-753,75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动脉检出斑块者设为颈动脉硬化组,IMT正常者设为单纯高...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动脉检出斑块者设为颈动脉硬化组,IMT正常者设为单纯高血压组;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将颈动脉硬化组以血压变异(BPV,以9.57为界)分为低BPV(7.02~9.57)组和高BPV(〉9.57~14.29)组。采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血压监测,测量时间为日间6:00~21:59,每30min测量一次,夜间为22:00~5:59,每60min测量一次,记录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血压变异(BPV)采用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CV)表示。结果:颈动脉硬化组dSBP、nSBP、24hSBP、24hDBP,24hSCV值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 DBP、nDBP及24hDC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BPV组两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IMT和平均IMT均高于低BPV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多于低B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V参与动脉功能与结构改变过程而导致靶器官损伤,临床测定颈IMT对评价高血压早期血管损伤、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血压诊治过程中应加强BPV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血压变异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敏 茅臻贞 +1 位作者 缪培智 郑宏超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8例,按照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157例)和亚临床甲减组(61例)。所有患者均检测血...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8例,按照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157例)和亚临床甲减组(61例)。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同时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上述危险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亚临床甲减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 2±0. 3) mm比(1. 1±0. 3) mm,P=0. 001]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57. 4%比38. 9%,P=0. 015)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此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促甲状腺激素、年龄、空腹血糖、舒张压的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促甲状腺激素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升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加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吴晓春 季乃军 +1 位作者 吴少琴 王建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8-820,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98例血脂正常的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98例血脂正常的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每天1次,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血压、caIMT及baP-wV的变化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IMT值与baP-wV值相关性分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96,r=0.418,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C、LDL-C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baP-wV均较基础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BP、DBP及baP-wV降低的程度均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CaIM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CaIMT值较治疗前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正常的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进一步改善血脂谱、降低血压,降低CaIMT和baP-wV。瑞舒伐他汀有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原发高血压 瑞舒伐他汀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34
16
作者 王雪敏 蔡文花 +4 位作者 李丽敏 孙翠清 赵海伟 王辉 刘瑞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300-1302,1306,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次,1次/晚,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次,1次/d,2周后血压未降至140/90mmHg以下者,剂量增加至10mg/次,两组用药周期均为6个月;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G、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及斑块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有效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缩小颈IMT,临床联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动脉硬化 阿托伐他汀钙 苯磺酸氨氯地平 护理干预 血脂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田朝伟 晋荣 +2 位作者 王丽 钟赟 刘世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EH患者9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EH患者9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结果:EH组的血清UA明显高于对照组[(361.51±83.81)μmol/L vs(317.03±62.22)μmol/L,P<0.05];EH组IMT及异常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69±0.14)mm vs(0.60±0.12)mm,42.39%vs 10.00%,P<0.05];45例EH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随着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增高,血清UA水平依次增高[(285.25±78.41)μmol/L、(341.19±63.99)μmol/L和(401.33±88.49)μmol/L,P<0.05];软斑块组(n=11)的血清UA水平较硬斑块组(n=34)显著增高[(389.00±69.45)μmol/L vs(323.03±72.71)μmol/L,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FPWV与年龄(r=0.414)、收缩压(r=0.224)、脉压(r=0.270)和血清UA(r=0.219)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增高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UA水平可反映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及稳定性,EH患者随着血清UA水平增高大动脉弹性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尿酸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僵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评价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帅秀芳 郑慧 +6 位作者 王邦宁 江洁 靳松 姚文 姚翀 李晓金 王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仪检测早期EH患者与正常对照者IMT、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的变化,并分析早期EH患...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仪检测早期EH患者与正常对照者IMT、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的变化,并分析早期EH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MD)与IMT相关性。结果早期EH组基础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较正常对照组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r=-0.679,P<0.01)。结论早期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IMT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增厚,FMD与IMT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 动脉内-中膜厚度 高频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6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初探 被引量:19
19
作者 桂明泰 符德玉 +10 位作者 周训杰 姚磊 徐邦杰 徐立思 李建华 叶玲玲 祖亮华 谭圆圆 金露 姚望 戴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752-175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硬化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集EH患者血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关病史、中医症状,结合四诊情况由一名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及两名中...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硬化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集EH患者血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关病史、中医症状,结合四诊情况由一名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及两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同时检测颈动脉超声,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老年组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1);男性组与女性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个常见高血压中医证型中颈动脉硬化分布均>70%;肝火亢盛型(82.40%)>阴阳两虚型(80.15%)>痰湿壅盛型(73.53%)>阴虚阳亢型(71.14%)。肝火亢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间的颈动脉硬化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夹瘀组与非夹瘀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夹痰组发生率高于非夹痰组(P<0.05);(3)对26个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的3个症状中,眩晕、耳鸣症状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各证型中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分布均>70%,肝火亢盛型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最高,老年患者及夹痰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硬化,有颈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眩晕及耳鸣的症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中医证型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分型与斑块积分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雪玲 韦艾凌 +3 位作者 骆峰 雷蓓 伍业冬 李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9-691,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例),痰湿壅盛证(14例),阴虚阳亢证(28例),肝火亢盛证(8例)及3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对颈总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测量,同时注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高血压病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的IMT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高血压病组各证型之间IMT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IMT值比较,阴阳两虚、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斑块积分值比较,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结论: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法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辨证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中医分型 动脉内中膜厚度 斑块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