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探究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和中枢机制。方法纳入25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作为观察组,招募性别、年龄相匹...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探究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和中枢机制。方法纳入25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作为观察组,招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予电针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入组时均接受rs⁃fMRI扫描,比较观察组与健康受试者脑功能活动局部一致性值(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差异;观察电针治疗前后观察组ReHo值的变化;并将ReHo变化值与VAS改善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SF⁃MPQ、ODI评分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共有7个脑区ReHo值发生改变,降低的脑区包括右侧楔前叶、右侧额下回、右侧角回、左侧角回、枕下小叶,增强的脑区有左侧颞上回和右侧脑干。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上述7个脑区的ReHo值中,左侧颞上回、右侧脑干明显下降(P<0.05),右侧楔前叶和右侧额下回明显增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后右侧楔前叶ReHo变化值与VAS改善差值呈负相关(r=-0.548,P=0.015)。结论电针治疗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部疼痛,右侧楔前叶脑区自发性脑活动改变可能是电针起效的中枢机制之一。展开更多
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评价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旨在为未来制定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核心指标集(COS)提供理论基础。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评价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旨在为未来制定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核心指标集(COS)提供理论基础。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ClinicalTrials.gov,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9月,纳入主题为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RCT,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采集,采用定性分析对结局指标进行总结。最终纳入319篇RCTs,涉及130种结局指标,累计出现2234次。指标分为6个领域:症状/体征指标25种(20.3%)、中医症状/证候指标6种(1.6%)、生化指标69种(38.2%)、骨密度21种(25.6%)、生活质量评价6种(1.5%)、安全性指标3种(12.8%)。目前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RCT在结局指标选择上存在差异性和不规范性,包括指标主次不清、偏重替代性指标、终点指标不足、中医症状/证候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盲法设计、复合指标规范和安全性指标亦需改进。为提升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循证证据水平,应引入中医特色评价标准,并遵循国际标准化流程,确保COS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推广性,从而优化治疗效果评估和临床指导。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患者下肢肌肉力量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患者为57名通过GE Express超声波跟骨骨密度仪检测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或骨量低下的绝经期女性患者;采用美国Biodex Medical Systems公司生产的Biodex...目的: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患者下肢肌肉力量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患者为57名通过GE Express超声波跟骨骨密度仪检测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或骨量低下的绝经期女性患者;采用美国Biodex Medical Systems公司生产的Biodex System 4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下肢肌力;采用单腿站立平衡检测(single leg balance test,SLBT)结果反映患者平衡功能,所得数据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优势腿单腿站立时间与慢速屈肌群相对峰力矩的相关系数r=0.540(P=0.000),与中速屈肌群相对峰力矩的相关系数r=0.523(P=0.000),与慢速伸肌群相对峰力矩相关系数r=0.378(P=0.004),与中速伸肌群相对峰力矩的相关系数r=0.282(P=0.034)。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优势腿伸肌肌力和屈肌肌力与平衡功能均呈正相关,其中屈肌肌力对平衡功能的影响大于伸肌肌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探究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和中枢机制。方法纳入25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作为观察组,招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予电针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入组时均接受rs⁃fMRI扫描,比较观察组与健康受试者脑功能活动局部一致性值(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差异;观察电针治疗前后观察组ReHo值的变化;并将ReHo变化值与VAS改善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SF⁃MPQ、ODI评分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共有7个脑区ReHo值发生改变,降低的脑区包括右侧楔前叶、右侧额下回、右侧角回、左侧角回、枕下小叶,增强的脑区有左侧颞上回和右侧脑干。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上述7个脑区的ReHo值中,左侧颞上回、右侧脑干明显下降(P<0.05),右侧楔前叶和右侧额下回明显增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后右侧楔前叶ReHo变化值与VAS改善差值呈负相关(r=-0.548,P=0.015)。结论电针治疗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部疼痛,右侧楔前叶脑区自发性脑活动改变可能是电针起效的中枢机制之一。
文摘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评价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旨在为未来制定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核心指标集(COS)提供理论基础。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ClinicalTrials.gov,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9月,纳入主题为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RCT,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采集,采用定性分析对结局指标进行总结。最终纳入319篇RCTs,涉及130种结局指标,累计出现2234次。指标分为6个领域:症状/体征指标25种(20.3%)、中医症状/证候指标6种(1.6%)、生化指标69种(38.2%)、骨密度21种(25.6%)、生活质量评价6种(1.5%)、安全性指标3种(12.8%)。目前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RCT在结局指标选择上存在差异性和不规范性,包括指标主次不清、偏重替代性指标、终点指标不足、中医症状/证候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盲法设计、复合指标规范和安全性指标亦需改进。为提升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循证证据水平,应引入中医特色评价标准,并遵循国际标准化流程,确保COS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推广性,从而优化治疗效果评估和临床指导。
文摘目的分析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肾虚血瘀证患者血细胞参数、血瘀评分和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从血瘀对骨代谢影响的角度探讨血瘀在PO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POP患者共99例,按年龄段每10岁1组,分为3组(A组:55~64岁;B组:65~74岁;C组:75~84岁),统计所有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和骨密度。检测所有患者血细胞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coefficient of vaviation,RDW-CV)、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骨代谢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并对患者进行血瘀量化评分,各项指标以直线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MCV水平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且A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量化评分随年龄增高呈升高趋势,A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密度随年龄增高呈降低趋势,A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瘀量化评分与MCV、RDW-CV呈低度正相关(r=0.233、0.257,P<0.05);骨密度与MCV、血瘀量化评分呈低度负相关(r=-0.248,P<0.05;r=-0.344,P<0.01);β-CTx、PINP与PDW均呈低度负相关(r=-0.199、-0.221;P<0.05),β-CTx与RDW-CV、MPV存在极低度负相关(r=-0.155、-0.154),PINP与MPV呈极低度负相关(r=-0.184)。结论女性POP患者随年龄增加,血细胞参数及血瘀量化评分呈逐渐加重倾向,骨密度呈逐渐降低倾向,血细胞参数水平与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呈负相关。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患者体内血瘀以及血细胞参数的异常改变引起骨内微循环障碍从而引起骨细胞代谢功能异常,导致旧骨吸收与新骨合成速率减慢,骨重建失衡,形成骨质疏松。研究表明血瘀是女性POP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文摘目的: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患者下肢肌肉力量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患者为57名通过GE Express超声波跟骨骨密度仪检测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或骨量低下的绝经期女性患者;采用美国Biodex Medical Systems公司生产的Biodex System 4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下肢肌力;采用单腿站立平衡检测(single leg balance test,SLBT)结果反映患者平衡功能,所得数据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优势腿单腿站立时间与慢速屈肌群相对峰力矩的相关系数r=0.540(P=0.000),与中速屈肌群相对峰力矩的相关系数r=0.523(P=0.000),与慢速伸肌群相对峰力矩相关系数r=0.378(P=0.004),与中速伸肌群相对峰力矩的相关系数r=0.282(P=0.034)。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优势腿伸肌肌力和屈肌肌力与平衡功能均呈正相关,其中屈肌肌力对平衡功能的影响大于伸肌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