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前位的自动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丛钰玉 蒋维艳 +2 位作者 朱剑 郑碧清 杨燕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34-1141,共8页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睫状体前位自动评估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进行UBM检查的PACG...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睫状体前位自动评估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进行UBM检查的PACG患者378例726眼的2132张UBM图像,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1599张图像和测试集533张图像,采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模型。选取于黄石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PACG患者69例101眼的334张UBM图像进行外部测试。另选取110张UBM图像作为独立数据集进行人机比赛,以比较睫状体前位评估系统与3名高年资眼科医师的准确度及速度。此外,选取8名低年资医师对独立于数据集的110张UBM图像分别在模型辅助前后进行评估,并对2次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以评估模型辅助效果。结果本模型在内部测试集中对睫状体前位识别的准确率为93.43%,灵敏度为84.30%,特异度为97.78%。本模型在外部测试集中表现良好,准确率为92.81%。人机比赛结果显示,本模型识别的准确率与高年资眼科医师相近,并优于其中2名高年资眼科医师。3名高年资眼科医师平均总用时为726.73 s,模型分类总用时为58.30 s,高年资医师平均用时较长,约为模型分类的12.47倍。经模型辅助后,8名低年资医师诊断准确率为86.71%,明显高于辅助前的76.25%;评估总用时为(714.91±213.82)s,明显低于辅助前的(987.90±238.5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50,P<0.001;t=2.774,P<0.05)。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UBM图像分析系统在PACG睫状体前位诊断中展现出较高的准确率,为低年资医师的UBM识图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超声生物显微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睫状体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息态fMRI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百分比波动振幅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唐秋雨 黄冰林 +3 位作者 黄歆 谢雨燕 魏含蕾 黄琴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 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百分比波动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 目的 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百分比波动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 PerAF)的变化。材料与方法 共纳入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诊断的PACG患者31例。同期,31名性别、年龄、受教育时间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 HC)被纳入对照组。对每个受试者进行全脑rs-fMRI扫描,以收集PerAF信号。分别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双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组内和组间PerAF数据。结果 与HC组相比,PACG患者组在左侧额上回背外侧(t=-3.9421,P<0.001)、眶部(t=-3.4619,P<0.001),左侧眶部额中回(t=-3.6709,P<0.001),右侧额中回(t=-3.8257,P<0.001),右侧额下回三角部(t=-3.6708,t=-4.0375,P<0.001);左侧缘上回(t=-3.9570,P<0.001)、顶下缘角回(t=-3.8230,t=-3.8730,P<0.001),右侧顶上回(t=-4.4581,P<0.001)、中央后回(t=-3.7825,P<0.001),中央旁小叶(t=-4.0816,P<0.001);右侧颞中回(t=-3.8402,P<0.001);左侧舌回(t=-3.5758,P<0.001);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t=-3.4718,P<0.001)、补充运动区(t=-3.7209,P<0.001)以及右侧小脑下部7b区(t=-3.9479,P<0.001)的PerAF均显著降低(体素水平P<0.001,聚类水平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结论 PACG患者在多个大脑区域存在异常的PerAF值,涉及与视觉、情绪和认知调节相关的初级和高级视觉皮层和大脑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百分比波动振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55
3
作者 苟文军 杨旭 +3 位作者 方晏红 刘灵琳 龙波 刘思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4-886,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 Hg(1 k Pa=7.5 mm Hg)和(14.82±3.01)mm 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 Hg和(37.18±2.96)mm 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 mm 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梅 方敏 +3 位作者 卓业鸿 凌运兰 林明楷 葛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0-743,751,共5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术的PACG患者共11例(11只眼)。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22.6(S=14.7)月,超声乳化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5.6(S=22.8)月。小梁切除术后,所有眼的眼压均下降,且即使在施行白内障手术后,眼压仍能保持白内障手术前的眼压(P=0.010)。10只眼(90.9%)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mmHg以下。超声乳化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成功率为54.5%(6/11眼)。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虹膜损伤。【结论】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压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hlemm管手术是否适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 被引量:9
5
作者 唐莉 原慧萍 +6 位作者 唐广贤 范肃洁 卢岚 周民稳 谢琳 聂昕 张秀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致盲率高,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不依赖于滤过泡的青光眼微创手术治疗PACG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通过对Schlemm管的扩张、成...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致盲率高,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不依赖于滤过泡的青光眼微创手术治疗PACG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通过对Schlemm管的扩张、成形或切开,解决Schlemm管和小梁网功能障碍,重新开放房水引流通道,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既往多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治疗。然而,基于PACG的发病机制及其与POAG有共同的病理机制,Schlemm管手术是否可用于PACG的治疗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既往已有一些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单臂研究表明,各类Schlemm管手术联合白内障摘出和房角分离术在PACG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相关高质量、高循证等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望为PACG的治疗方式带来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术 SCHLEMM管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2 位作者 陈燕华 郑志坤 沈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6)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压、AS-OCT和A/B超检查。在局麻下对所有患者实施两步手术法。第一步:前房注气+睫状体扁平部放液术(部分病例联合虹膜根切);术后予口服泼尼松片、局部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常规联合降眼压滴眼液进一步控制眼压。3 d后进行第二步手术;第二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小梁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并行AS-OCT、裂隙灯、眼底、A/B超检查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眼压在第一步术后1 d、2 d和3 d分别为(15.3±2.2)mmH g(1 kP a=7.5 mmH g)、(16.0±2.7)mmH g和(17.6±2.1)mmH g,与术前眼压相比显著降低(t=18.902、16.237、15.812,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15.3±2.2)mmH g、(15.5±1.9)mmH g、(15.6±2.1)mmH g和(15.5±2.1)mmH g,与术前眼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57、45.070、40.827、39.250,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眼压与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8、-0.810、-0.389,P=0.470、0.421、0.699)。末次随访时100%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2.6%,部分成功率为7.4%,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有用的视力。除第二步手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9眼前房及瞳孔区纤维蛋白膜渗出、1眼脉络膜脱离外,未观察到恶性青光眼、脉络膜上腔出血、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分两步手术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减少了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并且获得良好的眼压控制,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持续高眼压状态 两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节缝线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建超 邝国平 +2 位作者 武正清 谭湘莲 刘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41-142,144,共3页
目的研究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 目的研究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2组术后1个月视力改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内眼压控制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眼压波动相对平稳,术后3个月时2组眼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2组滤过泡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控制患者术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黄斑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可调节缝线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观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形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赵军 胡连娜 +3 位作者 赵宏伟 肖静 高付林 郑红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8-971,共4页
目的应用频域-OCT观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ed glaucoma,PACG)患者视盘形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分析其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 目的应用频域-OCT观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ed glaucoma,PACG)患者视盘形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分析其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5例60眼PACG患者,根据视野损害程度分为早期及中晚期2组,与33例正常人进行频域-OCT对比检查。测量视盘形态学参数、整体平均RNFL厚度(RNFL-Avg)、上方平均RNFL厚度(RNFL-Sup)、下方平均RNFL厚度(RNFL-Inf)、整体平均GCC的厚度(GCC-Avg)、上方平均GCC厚度(GCC-Sup)、下方平均GCC厚度(GCC-Inf),并分析青光眼患者组视野MD与RNFL、GCC的相关性。结果视盘各形态学参数在各期PACG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视盘面积F=14.29、P=0.000;视杯面积F=11.31、P=0.000;盘沿面积F=6.27、P=0.002;盘沿容积F=10.41、P=0.000;视神经盘容积F=3.53、P=0.034;视杯容积F=10.99、P=0.000;杯盘比F=8.64、P=0.000;杯盘纵比F=3.14、P=0.048;杯盘横比F=4.20、P=0.012)。其中视盘面积差异表现为两个PACG组均较正常对照组大,而两个PAC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参数表现为:中晚期PACG组的视杯面积、视杯容积、杯盘比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而盘沿面积、盘沿容积和视神经盘容积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小。增大及缩小的程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化符合PACG神经损害的特点;而早期PACG组在上述参数中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RNFL及GCC的分析中,PACG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FL-Avg F=9.79、P=0.000;RNFL-Sup F=6.48、P=0.002;RNFL-Inf F=7.54、P=0.001;GCC-Avg F=6.62、P=0.002;GCC-Sup F=5.69、P=0.005;GCC-Inf F=6.45、P=0.003)。组间两两比较发现:中晚期PACG组上述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早期PACG组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晚期PACG组RNFL和GCC均与MD呈明显的正相关(r=0.689 5,P=0.001;r=0.527 1,P=0.010);早期PACG组RNFL及GCC与MD无相关性(r=-0.208 4、P=0.244;r=0.200 1、P=0.281)。结论频域-OCT是一种比较敏感的能够观察到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检查方法,但其对于早期青光眼的诊断仍具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频域-OCT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与窄房角正常眼的解剖结构比较 被引量:10
9
作者 冯朝晖 周爱意 +1 位作者 王肖华 孙乃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比较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临床前期眼和窄房角正常眼的眼部解剖结构差异。方法应用B超结合自行开发的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计算PACG临床前期眼36例36眼和窄房角正常... 目的比较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临床前期眼和窄房角正常眼的眼部解剖结构差异。方法应用B超结合自行开发的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计算PACG临床前期眼36例36眼和窄房角正常眼20例40眼的眼部解剖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PACG临床前期组的晶状体中央部厚度为(4.79±0.47)mm,大于窄房角正常组(4.45±0.32)mm(P<0.01);晶状体周边部厚度为(3.41±0.38)mm,大于窄房角正常组(3.21±0.27)mm(P<0.05);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为(566.56±116.99)μm,大于窄房角正常组(497.23±109.68)μm(P<0.05),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为(7.88±1.30)mm,小于窄房角正常组(10.33±2.52)mm(P<0.01);前房深度为(1839.89±171.40)μm,小于窄房角正常组(2237.45±284.45)μm(P<0.01);房角开放距离为(95.02±36.63)μm,小于窄房角正常组(236.25±82.73)μm(P<0.01);小梁睫状突距离为(724.15±176.10)μm,小于窄房角正常组(856.80±203.97)μm(P<0.01);小梁虹膜夹角(11.59°±4.45°),小于窄房角正常组(24.28°±7.66°)(P<0.01);虹膜晶状体夹角(18.12°±2.38°),小于窄房角正常组(20.01°±3.55°)(P<0.01);眼轴长度为(20.84±0.80)mm,小于窄房角正常组(21.91±1.09)mm(P<0.01);相对晶状体位置(0.2015±0.0112)较窄房角正常组(0.2157±0.0072)靠前(P<0.01)。结论PACG临床前期眼的眼部解剖结构明显不同于窄房角正常眼,其中以房角参数差异最显著。可以考虑将以上参数作为急性PACG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进一步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临床前期 眼部解剖参数 超声生物显微镜 B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涂运输 阴正勤 +1 位作者 李灿 李家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方法已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病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折...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方法已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病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9~24个月。观察术前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房角、房水流畅系数(C)与压畅比(PO/C)和降眼压用药数量等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最终平均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配对t检验,P<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配对秩和检验,P<0.01)。前房深度加深(配对t检验,P<0.01)。房角全部开放36眼(78.26%)。术后房水流畅系数(C)与压畅比(PO/C)有明显改善(配对t检验,P<0.01)。术后平均使用降眼压药数量明显减少(配对t检验,P<0.01)。另有7眼(15.21%)术后眼压仍>25mmHg,遂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结论晶状体摘除、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的一种有效的选择,但对房角关闭粘连超过270°以上,则有必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伊恩晖 张德秀 +1 位作者 王懿 赵宏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1231-1233,共3页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可调整缝线 前房注气 小梁切除术 低眼压 浅前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早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被引量:6
12
作者 富名水 罗大卫 +1 位作者 唐敏 马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0-712,共3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早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59眼早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眼压>21 mmHg者再行SLT;SLT治疗后1 h、1 d、1周及1、3和6个月复查,观... 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早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59眼早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眼压>21 mmHg者再行SLT;SLT治疗后1 h、1 d、1周及1、3和6个月复查,观察不良反应、眼压以及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结果SLT术后1周及1、3、6个月眼压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SLT术后1个月和6个月不用药物而眼压≤21 mmHg的分别有30眼和28眼,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者眼压≤21 mmHg的分别有11眼和15眼,加用2种局部降眼压药物者眼压≤21 mmHg的分别有10眼和9眼,加用2种局部降眼压药物者眼压>21 mmHg的分别有8眼和7眼。结论早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SLT是安全有效的降眼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选择激光小梁成形术 周边虹膜成形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术中房角镜指导下房角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瑾 牟大鹏 +4 位作者 张烨 王悦 孙云晓 唐炘 王宁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房角镜指导下房角成形术(Phaco-GAAP)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22年4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纳入PACG合并白内...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房角镜指导下房角成形术(Phaco-GAAP)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22年4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纳入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2例25眼。所有患眼均接受Phaco-GAAP手术,术中先进行黏弹剂辅助下房角成形操作,再用房角镜观察并记录术眼360°房角周边前粘连(PAS)部位及范围,对未完全开放处的房角行二次房角成形操作,记录房角PAS范围。若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依然>180°,则术中联合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分别于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随访,主要效应指标包括眼压、房角PAS范围、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和手术并发症,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条件成功定义为术后联合药物应用眼压可控制到≤21 mmHg,完全成功定义为术后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术后1个月、3个月评估房角PAS范围。结果25眼术前、Phaco-GAAP术中第1次和第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分别为[270(225,360)°]、[165(110,215)°]和[100(35,17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2,P<0.001),其中术中第1次房角成形后PAS范围小于术前,第2次房角成形后PAS范围小于第1次房角成形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180°的比例由48%下降到24%。随访末期完成房角镜检查的13眼术前、术毕、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房角PAS范围分别为[240(195,305)°]、[60(25,182.5)°]、[170(120,275)°]和[180(140,28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31,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术眼PAS范围明显小于术前,但均大于术毕时房角PAS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4、0.011、0.003)。术眼手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眼压值分别为(40.19±17.23)、(15.80±7.98)、(13.89±5.09)、(12.80±3.79)和(13.24±2.78)mmHg(1 mmHg=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31,P<0.001),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眼术毕与术前PAS范围呈正相关(r_(s)=0.409,P=0.042)。所有术眼及术后各时间点抗青光眼药物使用均少于术前。术后1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均为95.8%,术后3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5.8%和100%。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前房角出血,发生率为68%,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Phaco-GAAP术中可定量观察房角PAS范围并指导二次房角成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成形术 周边前粘连 疗效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与微创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持续性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辉 吴苗琴 +1 位作者 张岚 郦晓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与微创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与微创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9例(35眼)...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与微创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与微创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9例(35眼),比较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眼均未发生严重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周20眼(57.14%)视力较术前提高2行或以上,在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提高至25眼(71.43%)及30眼(85.71%)。术前周边前房约为1/4角膜厚度(corneal thickness,CT)者12眼,〈1/4 CT者23眼;术后1 d周边前房深度约1/4 CT者6眼,〉1/4~1/2 CT者13眼,〉1/2~1 CT者14眼,2眼超过1 CT。术后所有患眼均较术前周边前房深度明显加深。术后3个月时31眼眼压恢复正常,2眼眼压需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控制,2眼因眼压控制不佳行小梁切除术。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眼眼压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与微创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不仅可有效降低眼压,避免了视神经的不可逆性损害,还为外滤过手术保留了完整的结膜组织,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持续高眼压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晶状体摘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立信 王智鹏 +2 位作者 姚瞻 史伟云 温莹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晶状体摘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小梁切除术联合同一切口的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2 6眼 ,术后平均随访 16个月( 12~ 18个月 )。结果 ...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晶状体摘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小梁切除术联合同一切口的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2 6眼 ,术后平均随访 16个月( 12~ 18个月 )。结果 眼压由术前 ( 2 9 82± 7 82 )mmHg降至术后 ( 13 94± 5 76 )mmHg ,其中 88 4 6 %的患眼不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即可将眼压控制在 2 1mmHg以下 ,5 0 %的患眼术后裸眼视力在 0 5以上。术前眼轴均值为 ( 2 2 6 6± 0 96 )mm ,晶状体厚 ( 4 86± 0 2 2 )mm ,前房深度 ( 2 35± 0 2 8)mm ,术后前房深度 ( 4 10± 0 37)mm。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对照组。结论 对明显有晶状体增厚、浅前房以及短眼轴特征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三联手术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治疗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晶状体摘出 浅前房 晶状体增厚 短眼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及UBM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一致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梁娟 刘伟 季健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Pentacam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央前房深度(ACD)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PACG患者77例(77眼),分为2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37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40例(40眼)。应用Penta... 目的探讨Pentacam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央前房深度(ACD)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PACG患者77例(77眼),分为2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37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40例(40眼)。应用Pentacam及UBM分别测量其中央ACD。结果APACG组Pentacam测得的ACD为(1.646 7±0.268 7)mm,UBM测得的ACD为(1.560 1±0.267 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9,P<0.01),2种方法在测量ACD时呈正相关(r=0.939,P<0.01)。CPACG组Pentacam测得的ACD为(2.062 2±0.231 7)mm,UBM测得的ACD为(1.964 8±0.217 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33,P<0.01),2种方法在测量ACD时呈正相关(r=0.967,P<0.01)。应用Bland-Altman分析对2种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2种方法测量ACD值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Pentacam作为一种新型的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在测量PACG的中央ACD时与UBM有一定差异,但其差异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其值可相互替代使用。在临床工作中应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TACAM 超声生物显微镜 前房深度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侧急性发作对侧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随访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海涛 杨华 徐英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1-655,共5页
背景对于有房角关闭高危因素的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行LPI术后2年内仍有28%发生房角关闭,因此有必要了解影响LPI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急性发... 背景对于有房角关闭高危因素的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行LPI术后2年内仍有28%发生房角关闭,因此有必要了解影响LPI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急性发作眼的对侧眼行LPI后眼压及房角变化情况,分析与手术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侧急性发作史的PACG患者(≥40岁)87例87眼,其对侧眼接受LPI,于术后1周,3、6、9、12个月随访眼压,并在裂隙灯下使用压陷式Goldmann单面房角镜观察LPI后颞、鼻、上、下各象限房角开放情况并按Shaffer房角分级标准记录,同时观察周边同位性房角关闭(AAC)范围以及周边房角黏连范围,与术前值进行比较。手术成功标准为:术后眼压在未使用药物情况下保持在6~21mmHg;并未出现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病变及相应的视野缺损;无需任何抗青光眼药物或手术治疗。对影响LPI成功率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共完成随访并纳入分析79例79眼,其中男33例(41.8%),女46例(58.2%),年龄(61.4±0.4)岁。手术前后6个组眼压差异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6,P〈0.01),LPI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角除下方之外各象限及平均Shaffer级别有所增加,LPI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3个月AAC范围较术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9、12个月的AAC范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PI成功者61例(77.2%),术前眼压、房角各象限及平均Shaffer级别、AAC范围在LPI手术成功与失败病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逐步回归分析发现,AAC范围与LPI生存率之间具有相关性(Wald=48.150,RR=1.963,P〈0.01),而术前眼压、房角各象限及平均Shaffer级别、年龄、性别与LPI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ACG急性发作眼的对侧眼行LPI后可使房角增宽、眼压降低,术后成功率与术前AAC的范围有关,提示在考虑术前ACC范围条件下,LPI可以更有效地预防房角关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对侧眼 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 眼压 房角 同位房角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瑾 侯胜平 +2 位作者 高小劲 胡泊 李平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410-1414,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11例汉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p...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11例汉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以及422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对照组),并根据诊断标准将PACG组分为急性(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和慢性(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并采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CR)技术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结果 GSTT1缺失基因型在PACG组中分布频率为53.1%,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53.8%,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028 6,P=0.866);将PACG组分为APACG组和CPACG组后,GSTT1缺失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6.3%和55.4%,A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126 7,P=0.722),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36 2,P=0.849)。在PACG组中GSTM1的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58.3%,对照组中GSTM1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56.3%,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6 3,P=0.650)。GSTM1在APACG组以及CPACG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1.1%及56.3%,A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7 9,P=0.867);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 4,P=0.936)。此外,将GSTT1和GSTM1基因型联合进行分析,发现其4种基因型在各个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都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重庆地区的中国汉族人群中,未发现GSTT1缺失基因型和GSTM1缺失基因型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易感性相关,联合比较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易感性,也未发现明显相关性,而且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类也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基因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马瑞 刘伟 季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58-1060,共3页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药物可以控制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药物可以控制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药物可以控制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药物可以控制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通过测量前房深度、距离巩膜突500μm的房角开放距离和小梁睫状突距离来观察前房结构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1.781±0.260)mm、(3.249±0.741)mm、(3.473±0.196)mm,术后1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加深(均为P<0.001)。术后上方、颞侧、鼻侧和下方4个象限距离巩膜突500μm的房角开放距离较术前都有显著增加(均为P<0.001),分别平均增加0.114mm、0.147mm、0.149mm和0.110mm;4个象限的小梁睫状突距离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均为P<0.001),分别平均增加0.087mm、0.142mm、0.094mm和0.121mm。4个象限的距离巩膜突500μm的房角开放距离与小梁睫状突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对于药物可以控制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手术可使中央前房加深,前房角增宽,睫状突位置后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生物显微镜 超声乳化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海涛 徐亮 +2 位作者 陈长喜 徐英英 马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发作病史且无青光眼视神经和视野改变患者41例,均接受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视野、视盘立体照相等检查,眼前节结构采用裂隙灯式OCT测量,参数包括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度数、房角开放距离、虹膜根部弯曲角度、虹膜根部弯曲距离、房角关闭象限数。结果急性发作眼中央前房深度为(1.66±0.24)mm,与对侧眼(1.83±0.22)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急性发作眼平均房角度数和房角开放距离为(4.49±5.25)°和(0.04±0.05)mm,与对侧眼(10.17±5.93)°和(0.09±0.06)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角度为(164.60±6.27)°,与对侧眼(160.00±3.2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距离(1.30±0.23)mm,与对侧眼(1.19±0.22)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眼房角关闭象限数为2.90±1.20,与对侧眼1.50±1.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房角关闭率,急性发作眼中各象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侧眼颞侧较其他象限小(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其颞侧、鼻侧及上方的房角关闭率大于对侧眼相应象限(均为P<0.05)。通过判别分析发现,房角关闭象限数是具有判别急性发作眼和对侧眼能力的参数(P=0.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具有不同的眼前节形态特征,提示在原发性房角关闭发展过程中最易发生房角关闭的部位是下方,之后依次是上方、鼻侧及颞侧,房角关闭象限数有助于从形态学方面分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房角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发作 眼前节 房角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