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韩义明 蒋春樊 梁晋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0-530,共1页
患者女,73岁。发现左上腹包块3d。查体: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大小约8cm×10cm包块,质硬,无压痛。伴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T检查:平扫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达7个肋单元,其内密度不均,见不规则大片状低密度灶,CT值为30~65Hu;... 患者女,73岁。发现左上腹包块3d。查体: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大小约8cm×10cm包块,质硬,无压痛。伴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T检查:平扫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达7个肋单元,其内密度不均,见不规则大片状低密度灶,CT值为30~65Hu;增强示脾脏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脾血管瘤。全麻下行脾切除术后送病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 上腹包块 血小板减少 占位病变 脏体积 CT检查 低密度灶 脏巨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2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田翠翠 宋昊 +2 位作者 姜祎群 孙建方 陈浩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报告2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MH)。例1.患者女,38岁,左手背红色丘疹6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蚕豆大红色结节,质硬,轻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境界不清的肿瘤团块,中央可见灶状坏死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外形... 报告2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MH)。例1.患者女,38岁,左手背红色丘疹6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蚕豆大红色结节,质硬,轻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境界不清的肿瘤团块,中央可见灶状坏死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外形不规则,可见核分裂象,肿瘤团块周围部分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ETS相关基因蛋白(ERG)及CD31均(+);增殖核抗原(Ki-67)(10%+);CD34、P63、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蛋白均(-)。诊断:PMH。例2.患者男,69岁,左足底紫红色丘疹伴疼痛5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足底散在紫红色丘疹,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中下部可见境界不清的肿瘤细胞团块,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部分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红染,细胞核轻度异形,偶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波形蛋白及ERG均(+);CD31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部分+);CD34、D2-40、S-100蛋白、EMA及结蛋白均(-);Ki-67(3%+)。诊断:P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肌源血管内皮 上皮样肉瘤血管内皮 软组织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原发性血管内皮肉瘤(附2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夏文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1985年第1期63-65,共3页
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罕见。我科自1958年迄今,在30 ,747例外检中,具本瘤2例。一例因病理性脾破裂,一例因巨脾,行开腹术。病例报告例1,女性,43岁,病历号72-7272,1972年12月16日入院。20天前,在劳动中突感左上腹刀割样痛,持续加剧,向肩... 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罕见。我科自1958年迄今,在30 ,747例外检中,具本瘤2例。一例因病理性脾破裂,一例因巨脾,行开腹术。病例报告例1,女性,43岁,病历号72-7272,1972年12月16日入院。20天前,在劳动中突感左上腹刀割样痛,持续加剧,向肩背部放射。有发冷发热,有时寒战、恶心及频繁呕吐。曾疑诊为胰腺炎、肾周围炎、脾周脓肿等,后因出现左腰部剧痛,直腰困难及加压腹部时疼重,而急诊入院。既往有喘息及胃病,多年嗜烟史,月经正常。体检:血压90/60mmHg,消度,急性病容,痛楚。无黄疸,全身浅在淋巴结不肿大。头颈未见异常。心脏无著变。肺闻喘鸣音。肝浊音区存在。腹部无曲张静脉,无肠型及蠕动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肉瘤 原发 肿物 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肾上腺低分化血管肉瘤1例
4
作者 王康杰 尚攀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1-234,共4页
原发性肾上腺血管肉瘤(primary adrenal angiosarcoma,PAA)是一种罕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低分化PAA更为少见。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术前很难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术后病理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该病恶性程度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 原发性肾上腺血管肉瘤(primary adrenal angiosarcoma,PAA)是一种罕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低分化PAA更为少见。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术前很难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术后病理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该病恶性程度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预后较差。本院2023年6月收治1例低分化PAA,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肉瘤 影像学检查 程度 肾上腺 术后病理检查 明确诊断 原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
5
作者 黄兆同 任晓莉 +2 位作者 杨淑云 李颖 张红兵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03-803,共1页
关键词 肿瘤 原发血管肿瘤 病例报告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评价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帅秀芳 郑慧 +6 位作者 王邦宁 江洁 靳松 姚文 姚翀 李晓金 王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仪检测早期EH患者与正常对照者IMT、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的变化,并分析早期EH患...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仪检测早期EH患者与正常对照者IMT、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的变化,并分析早期EH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MD)与IMT相关性。结果早期EH组基础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较正常对照组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r=-0.679,P<0.01)。结论早期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IMT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增厚,FMD与IMT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高频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以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董立华 李华 +3 位作者 王凡 李甫强 周鸿鹰 羊惠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8-321,共4页
目的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手术切除的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FABP、V... 目的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手术切除的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FABP、VEGF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RT-PCR结果显示,肝癌L-FABP以及VEGF在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FABP:0.97±0.12,0.83±0.14,t=5.21,P<0.05;VEGF:0.92±0.11,0.59±0.15,t=11.79,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L-FABP阳性反应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浆,肝癌组阳性反应物灰度值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73±7.67,癌旁对照组:82.83±6.90,t=7.44,P<0.05),阳性细胞计数肝癌组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18±4.44,癌旁对照组:84.52±6.43,t=5.94,P<0.05);肝癌细胞胞浆有VEGF阳性反应物,在癌旁组织细胞则偶见VEGF阳性反应物,差异有显著性(肝癌组:88.69±5.56,癌旁对照组:77.61±5.93,t=8.7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L-FABP以及VEGF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L-FABP、VEGF基因以及蛋白质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上调,并且二者具有正相关性,我们推测L-FABP在获取更多的脂肪酸的同时可以促进血管的增生,进而促进了肝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发肝癌 RT-PCR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蟾素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光辉 薛涛 +3 位作者 李萍 俞雪梅 莫建民 许丽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5期1086-1088,共3页
目的:评价华蟾素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肝癌患者均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 目的:评价华蟾素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肝癌患者均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同时对照组应用西药护肝及增加能量药物,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基础上,加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果:TACE治疗后30 d,观察组总有效率64.44%高于对照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后5 d,两组肝癌患者P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ACE治疗后30 d,观察组PA水平(2.45±0.75)mmol·L-1高于对照组PA水平(2.14±0.64)m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后30 d,观察组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后5d、30d,两组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ACE治疗后30 d,观察组VEGF水平(167.2±37.2)pg·mL-1低于对照组VEGF水平(246.5±39.5)p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TACT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华蟾素注射液能有效地提高TACE术后肝癌患者的血清PA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华蟾素注射液能有效抑制TACE术后肝癌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注射液 原发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血清 前白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大红 朱卫国 岳顺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癌的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癌标本、30例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68.3%,显著高于癌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癌的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癌标本、30例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68.3%,显著高于癌旁组(40.0%)和正常对照组(33.3%),有统计学差异(P<0.05);包膜不完整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为92.9%,显著高于包膜完整组织(P<0.05);远处转移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96.6%,显著高于无转移组织(P<0.05);而VEGF阳性表达在不同的TNM分期之间、肿瘤分化程度之间以及不同的病灶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VEGF表达与肿瘤包膜有无和是否发生远处转移有关,VEGF在肝癌血管生成、生长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发肝癌组织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经肝动脉灌注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22
10
作者 颜鹏 方志勇 向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经肝动脉灌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并根据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分组...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经肝动脉灌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并根据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分组,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定期行实验室指标及肝脏CT/MRI/DSA评价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富血管肿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乏血管肿瘤组患者(85.7%比33.3%,P<0.05),临床随访数据表明多数富血管的患者通过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有效,生存时间6个月以上者达57.1%(16/28),对于乏血管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病情进展的仅为26.7%(4/15)。结论 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肝癌 奥沙利铂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经肝动脉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CT灌注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贾中芝 黄渊全 +1 位作者 冯耀良 施海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得到血清VEGF、肿瘤...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CTPI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肝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T灌注成像 经导管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华琦 李东宝 +1 位作者 陈海翎 刘荣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71-73,共3页
为研究比索洛尔的降压疗效及其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选择 72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口服比索洛尔 4周 ,观察治疗前后诊室血压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内皮素质量浓度和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发... 为研究比索洛尔的降压疗效及其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选择 72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口服比索洛尔 4周 ,观察治疗前后诊室血压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内皮素质量浓度和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发现 :比索洛尔治疗 4周后 ,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幅度分别为 2 .16kPa( 16 .2 3mmHg)和 1.0 2kPa( 7.6 5mmHg) ,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降低 ,一氧化氮升高 (P <0 .0 5) ;而内皮素、一氧化氮 /内皮素比值无明显变化。提示 :比索洛尔能够有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索洛尔 原发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对比氯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任爽 李必迅 黄天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10-112,共3页
目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氯沙坦治疗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双盲法分组标准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1月—2019年2月接收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61)采用氨... 目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氯沙坦治疗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双盲法分组标准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1月—2019年2月接收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61)采用氨氯地平治疗,研究组(n=61)采用氯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总疗效接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压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氯沙坦或氨氯地平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氯沙坦的作用更显著,优于氨氯地平,值得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氯沙坦 生活质量 氨氯地平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胸膜上皮样血管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娜 王志敢 +1 位作者 罗海军 刘爱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8-73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膜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 E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例原发性胸膜EA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47、45岁,均以呼吸系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膜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 E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例原发性胸膜EA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47、45岁,均以呼吸系统症状就诊。影像学发现左侧胸膜增厚或包块。镜检见异型上皮样细胞及含红细胞的空泡状瘤细胞,胞质嗜伊红色或透明,胞核圆形空泡状或不规则形,核仁增大,局部见梭形瘤细胞,核分裂象5~12/HPF,坏死多少不等。瘤组织排列呈实性巢片状、条索状、窦隙状脉管样及乳头状。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1、ERG弥漫阳性,CD34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40%~60%。患者未行放、化疗,均于确诊后短期内死亡。结论 原发性胸膜EAS十分罕见,其高度恶性、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易误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需与转移癌、恶性间皮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黑色素瘤及大细胞淋巴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肿瘤 原发 上皮样血管肉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群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lu298Asp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狄群 占伊扬 +1 位作者 程蕴琳 丁小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群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基因Glu2 98Asp多态性的分布 ,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及住院病例中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95例为研究组 ,同时选择性别、年龄与研究组相匹配的体检...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群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基因Glu2 98Asp多态性的分布 ,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及住院病例中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95例为研究组 ,同时选择性别、年龄与研究组相匹配的体检正常者 95例作为对照组 ,分别测定他们的空腹血脂、身高、体重及坐位血压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RFLP)检测eNOS基因Glu2 98Asp多态性 ,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 研究组Glu Asp基因型构成比为 2 6 3 % ,对照组为 1 2 6 % ,两组eNOS基因Glu2 98Asp构成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 =5 67,P <0 0 5)。 2 98Asp等位基因频率研究组为 1 3 2 % ,对照组为 6 3 % ,两组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 (χ2 =5 0 6 ,P <0 0 5)。结论 eNOS基因Glu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原发高血压 基因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新军 李峻 +1 位作者 田景坤 章茂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6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经普伐他汀(pravastatin)1... 目的:探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6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经普伐他汀(pravastatin)10mg每日1次治疗12周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与40例安慰剂组和15例正常血压组对照。 结果: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血浆NO水平则较正常血压组显著降低。治疗组血浆E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降低26.7 %,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NO水平比治疗前平均上升248.3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浆ET和NO水平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提示普伐他汀可能具有改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ET和NO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且其对ET和NO的影响与LDL-C水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原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 普伐他汀 HMG-COA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世刚 陈平 +3 位作者 朱瑾 张林 李颖 丁纪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07-709,共3页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研究其体外特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出肝癌组织微血管片段,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依次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对...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研究其体外特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出肝癌组织微血管片段,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依次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对所获得的人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所获人肝癌血管内皮细胞呈FⅧ-RAg阳性;CD34,CD105阳性;电镜下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生长状态良好、可传代培养。结论本研究摸索并建立了人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所获人肝癌血管内皮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肝癌血管内皮细胞 分离培养 组织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丁 向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8-1021,共4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肿瘤的形成及发展的多个过程。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迁移和抑制核因子k B活化等生物学功能。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肿瘤的形成及发展的多个过程。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迁移和抑制核因子k B活化等生物学功能。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生理学特性与VEGF作用相关。现就VEGF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发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华琦 李东宝 +1 位作者 陈海翎 刘荣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比索洛尔 原发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 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被引量:8
20
作者 邸茹杰 华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一氧化氮 GMP140 T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