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娄贤哲 苗同国 +2 位作者 张仕雅 马冬 南月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2-1099,共8页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被诊断为NBNC-HCC的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患者依据MHR值四分位数分为Q1(MHR<0.33,n=28)、Q2(0.33≤MHR<0.66,n=31)、Q3(0.66≤MHR<1.59,n=30)、Q4(MHR≥1.59,n=30)组。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状态、死亡时间等资料,主要观察终点为NBNC-H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绘制限制性立方样图(RCS)评估入院时MHR与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入院时MHR对NBNC-HCC患者3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NBNC-H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NBNC-HCC患者预后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Q1~Q4组患者糖尿病、接受手术比例、巴塞罗那分期(BCLC分期)、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C反应蛋白(CRP)、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尿素(UREA)、肌酐(S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单核细胞计数(MONO)、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MHR、MONO、HDL-C预测NBNC-HC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HR(AUC=0.822,95%CI=0.742~0.903,P<0.05)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优于MONO(AUC=0.723,95%CI=0.618~0.828)(Z=4.34,P<0.05)和HDL-C(AUC=0.216,95%CI=0.119~0.313)(Z=2.088,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B~D期、CRP和MHR是NBNC-HCC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调整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ALT、AST后,Q2(OR=1.926,95%CI=1.005~3.689,P=0.015)、Q3(OR=3.418,95%CI=1.774~6.586,P<0.05)、Q4组(OR=7.677,95%CI=3.773~15.621,P<0.05)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RCS结果显示,入院时MHR与NBNC-HCC患者预后的死亡风险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总趋势)<0.001,P_(非线性)<0.001),当入院时MHR>0.67时,HR>1,入院时MHR为NBNC-H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发现影响NBNC-HC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BCLC分期(100.0%)、血管侵犯(76.3%)、肝外转移(40.6%)、MHR(39.3%)、CRP(38.7%)、ALBI评分(35.5%)、总胆红素(35.0%)、MONO(34.8%)、NEUT(29.8%)等。Q1~Q4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6,P<0.001)。结论 MHR是NBNC-H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原发非病毒细胞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利霉素通过抑制AXL/c-Met/c-Myc信号轴调控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恶性行为的机制
2
作者 王童舒 周敏 +1 位作者 刘慧敏 朴红心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04-2310,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可利霉素(carrimycin,CAM)对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系,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CAM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IC50浓度;通过划痕实验验证CA...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可利霉素(carrimycin,CAM)对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系,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CAM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IC50浓度;通过划痕实验验证CAM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CAM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CAM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CAM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WB实验检测CAM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周期等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实验检测CAM对AXL/c-Myc/c-Met信号轴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AM能显著抑制HuCCT1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平板克隆结果显示,CAM能显著抑制HuCCT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P<0.05);划痕实验证实经CAM处理后,HuCCT1细胞迁移速度减缓,并且迁移面积变小(P<0.05)。经CAM处理的HuCCT1细胞G0/G1期占比上调,S期下调(P<0.05),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实,G1/S期转化关键蛋白CCND1和CDK4表达下调,p21表达上调(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提示,CAM能抑制HuCCT1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E-Cadherin表达上调(P<0.05),N-Cadherin以及Vimentin表达下调(P<0.0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经AXL重组蛋白处理后的HuCCT1细胞AXL、c-Met和c-Myc的表达上调(P<0.05),而经CAM联合AXL重组蛋白共同处理后HuCCT1细胞的上述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CAM可以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等过程从而发挥抗肿瘤特性,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AXL/c-Met/c-Myc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胆管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3
作者 郑立明 刘津含 +3 位作者 李洪 柳龙根 郑国军 戴思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7-443,共7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及IFN-α水平,以期为PBC致病机制的研...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及IFN-α水平,以期为PBC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01-01/2024-06-30期间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初次诊断为PBC的住院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纳、排标准的152例PBC住院患者和9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病历资料。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检验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倾向性得分匹配平衡后,每组最终各纳入61例患者,确保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在两组间均衡可比。结果分析显示,PBC患者外周血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31.9%vs 17.8%),以CD4^(+)T细胞升高为主(46.77%vs 41.19%),而CD8^(+)T细胞显著降低(19.73%vs 22.07%)。CD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T细胞和CD8^(+)PD-1^(+)T细胞明显升高,且CD8^(+)PD-1^(+)T细胞与PBC患者的肝脏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41)。CD4^(+)T细胞线粒体质量(MM)显著升高,而CD8^(+)T细胞MM及T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未见异常改变。此外,PBC患者血浆中IL-4、IL-8、IL-10及IFN-α水平存在异常升高,IL-5和IL-1β与PBC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52)。结论PBC患者CD4^(+)T细胞过度活化和增殖,CD8^(+)T细胞受到抑制,PD-1的高表达导致T细胞耗竭,揭示了PBC患者的免疫状态发生显著改变,这种改变与疾病的进展相关。此外,细胞因子可能参与PBC的免疫调节过程,对疾病的致病机制产生影响。通过对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监测,有助于评估PBC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疾病活动性,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汁胆管炎(PBC) 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介入治疗肝细胞癌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变化预测患者总生存期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晓松 杜端明 +6 位作者 曾振鹏 吴颖 肖陈婕 马欢 吴育民 刘春霖 洪跃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观察首次介入治疗肝细胞癌(HCC)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预测患者总生存期(O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首次接受TACE或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的HCC患者,根据治疗后与治疗前NLR比值(NLRR)分为<1.29组(n=54... 目的观察首次介入治疗肝细胞癌(HCC)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预测患者总生存期(O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首次接受TACE或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的HCC患者,根据治疗后与治疗前NLR比值(NLRR)分为<1.29组(n=54)与≥1.29组(n=38)、治疗后与治疗前NLR差值(ΔNLR)分为<0.87组(n=60)及≥0.87组(n=32)。比较组间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观察NLRR及ΔNLR预测OS的价值。结果NLRR<1.29组与≥1.29组,ΔNLR<0.87组与≥0.87组间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92例患者中位OS为30.90个月;其中,NLRR<1.29组长(55.10个月)于≥1.29组(22.30个月,P=0.005),ΔNLR<0.87组(55.10个月)长于≥0.87组(14.20个月,P=0.003)。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远处转移、腹腔积液、NLRR≥1.29及ΔNLR≥0.87均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分别以1.29及0.87为最佳截断值,NLRR及ΔNLR预测O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0及0.610。结论NLRR及ΔNLR有助于预测首次介入治疗HCC后患者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细胞 淋巴细胞 存活 化学栓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疗进展
5
作者 郭玉祥 王茂森 +4 位作者 刘中原 张旭东 马鹏飞 王向坤 李仁锋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9-364,共6页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且容易误诊,以往认为其是疾病进展至晚期的表现,且预后不佳,治疗常具有挑战性。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诊断和治疗理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主要采取以手术...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且容易误诊,以往认为其是疾病进展至晚期的表现,且预后不佳,治疗常具有挑战性。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诊断和治疗理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在临床治疗策略选择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就该病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预后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胆管 诊断 治疗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神经束侵犯
6
作者 谭智霖 刘子蔚 +3 位作者 张榕 陈新杰 罗纯 胡秋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0-607,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神经束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机构1)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机构2)经病理确诊为ICC的患者共217例,其中来...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神经束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机构1)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机构2)经病理确诊为ICC的患者共217例,其中来自机构1的136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及内部验证集,来自机构2的81例作为外部验证集。通过病理判定将ICC患者分为PNI阳性组和PNI阴性组。在训练集中,比较两组之间的增强CT影像特征、临床特征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预测PN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构建最佳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模型实现个体化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集验证。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OR=1.007;95%CI:1.000~1.013;P=0.043)、肿瘤位置(OR=5.018;95%CI:1.670~15.079;P=0.004)、肿瘤包膜(OR=5.102;95%CI:1.345~19.355;P=0.017)、动脉期肿瘤周围强化(OR=4.013;95%CI:1.468~10.969;P=0.007)是PNI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及外部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95%CI:0.729~0.897)、0.838(95%CI:0.684~0.963)、0.754(95%CI:0.643~0.866)。结论:术前增强CT影像联合临床特征可无创性预测ICC患者发生PNI的风险,并通过列线图模型实现个体化预测,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胆管细胞 神经束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临床特征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T MRI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7
作者 陈旭丹 李少朋 +4 位作者 音大为 黄亮亮 董立军 宋潇鹏 刘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2-716,729,共6页
目的探讨5.0T 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肝细胞癌(HCC)和肿块型肝内胆管癌(MIC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3年3月-2024年11月安徽省立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6例HCC和36例MICC,由2位医师独立分析SWI序列中两组病灶周围低信号... 目的探讨5.0T 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肝细胞癌(HCC)和肿块型肝内胆管癌(MIC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3年3月-2024年11月安徽省立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6例HCC和36例MICC,由2位医师独立分析SWI序列中两组病灶周围低信号环、病灶内出血及病灶与血管关系,进行组间一致性分析;比较两组上述特征的差异,并与MRI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对比;对于病灶内出血,通过计算其内部磁敏感信号量化出血对两者的诊断价值。结果2位医师对HCC组和MICC组SWI上病灶低信号环、出血及病灶与血管关系一致性较好(Kappa=0.802~0.929,P<0.001)。与MRI平扫相比,SWI显著提高了肿瘤周围低信号环及肿瘤内出血的检出率(χ^(2)=89.409、46.210,P<0.001),这两种征象在HCC组更常见;磁敏感信号分级HCC以3级为主,MICC以1级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059,P<0.05);与增强扫描相比,SWI诊断两组病灶与血管之间的关系准确度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5、0.247,P=0.871、0.619);HCC组肿瘤与血管关系主要表现为受压及癌栓形成,MICC组肿瘤与血管关系表现为侵犯改变(包括包裹、狭窄或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09,P<0.001)。结论5.0T MRI SWI序列可以清晰地显示HCC和MICC内部及周边结构,并能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准确显示病灶与血管的关系,对于两者鉴别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胆管上皮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超高场强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及CT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肝细胞癌患者首次TACE后急性肝功能恶化
8
作者 任泳年 唐昌乾 +3 位作者 魏星博 李冬筱 王连才 李德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58,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治疗前临床及CT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ML)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首次TACE后急性肝功能恶化(ALF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20例接受首次TACE的HCC患者,按4:1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256)与测试集(n=64);根据TACE后2周内临床、... 目的观察基于治疗前临床及CT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ML)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首次TACE后急性肝功能恶化(ALF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20例接受首次TACE的HCC患者,按4:1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256)与测试集(n=64);根据TACE后2周内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所见评估有无ALFD。以单因素分析比较训练集有、无ALFD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TACE前CT所示病灶直径,基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分别以9种ML算法构建ML模型,以测试集验证模型效能并筛选最优模型。于测试集评估最优模型校准度和临床价值,并以SHAP法分析各参数贡献度。结果训练集76例ALFD、180例非ALFD;测试集18例ALFD、46例非ALFD。9种ML模型中,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在测试集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曲线下面积、F1值及Kappa值分别为85.12%、89.34%、88.08%、0.927、0.811及0.725,为最优模型;其对于测试集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良好,临床净获益较高;患者年龄、TACE前CT所示病灶直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TACE用时对该模型的贡献均较大。结论基于治疗前临床及CT特征构建的XGBoost模型能有效预测HCC患者首次TACE后ALF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 机器学习 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惠恩 韩文德 回昱昕 《放射学实践》 2000年第5期315-316,319,共3页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本院 1993年 7月~ 1999年 4月经病理证实的3 5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 :CT检查见 3 4例病灶呈低密度 ( 97.1% ) ,其中 2 5例 ( 71.4% )病灶内见囊性更低密度区 ...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本院 1993年 7月~ 1999年 4月经病理证实的3 5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 :CT检查见 3 4例病灶呈低密度 ( 97.1% ) ,其中 2 5例 ( 71.4% )病灶内见囊性更低密度区 ;病灶均可强化 ,多为轻、中度强化 ( 2 8/3 2 ,80 % ) ,可延时强化 ( 5 /6) ;表现为“边缘分叶征”2 1例 ( 60 % ) ,“边缘凹陷征”7例 ( 2 0 % ) ,“胆管包绕征”6例 ( 17.1% )。结论 :本病有一些CT表现特征 ,尤以胆管包绕征具有诊断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
10
作者 于书敏 常秀娟 +4 位作者 谷月月 贾晓东 黄加干 宫嫚 曾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4-1143,共10页
目的 探讨术前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阴性的HBV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7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手术切除的97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HBV相关性ICC(H... 目的 探讨术前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阴性的HBV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7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手术切除的97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HBV相关性ICC(HBV-ICC)组(n=62)与非HBV相关性ICC(Con-ICC)组(n=35)。其中,HBV-ICC组包括HBV表面抗原阳性(HBsAg+)且HBV核心抗体阳性(HBcAb+)患者34例,HBsAg-且HBcAb+患者28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Con-ICC与HBV-I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差异,以及Con-ICC、HBsAg-/HBcAb+HBV-ICC与HBsAg+/HBcAb+HBV-ICC患者的OS和RFS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致病因素、有无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谷氨酰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分化、有无微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肝切除范围、有无胆囊切除和有无后续治疗等指标中影响患者OS、RFS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因素。结果 97例中位年龄56岁,其中男79例(81.4%);中位随访时间92.2个月,其中88例(90.7%)复发,73例(75.3%)死亡。HBV相关病因及CA199>37 k U/L是ICC患者术后OS(HR=0.45,95%CI 0.26~0.77,P=0.003;HR=2.10,95%CI 1.24~3.57,P=0.006)、RFS(HR=0.43,95%CI 0.27~0.68,P<0.001;HR=1.78,95%CI 1.12~2.81,P=0.014)及早期复发(HR=0.42,95%CI 0.26~0.70,P=0.001;HR=2.02,95%CI 1.20~3.39,P=0.008)的独立影响因素。AJCC分期Ⅲ期是ICC术后RFS(HR=1.81,95%CI 1.04~3.14,P=0.037)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是ICC患者术后RFS及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3,95%CI 1.07~2.77,P=0.024;HR=1.90,95%CI 1.12~3.24,P=0.017)。HBsAg-/HBcAb+HBV-ICC患者与Con-ICC患者的OS、RFS及早期复发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HBcAb+是ICC患者术后OS(HR=0.32,95%CI 0.16~0.62,P=0.001)、RFS(HR=0.32,95%CI 0.18~0.55,P<0.001)及早期复发(HR=0.29,95%CI 0.15~0.54,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HBV-DNA阴性HBV-ICC患者的预后优于Con-ICC患者。HBsAg-/HBcAb+HBV-ICC患者的预后较HBsAg+/HBcAb+HBV-ICC患者差,而与Con-ICC患者预后相似。应重视对HBV-ICC患者的术后分层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胆管细胞 乙型炎病毒 早期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药微球TACE联合系统治疗用于不同位置肝细胞癌效果
11
作者 闫杏丽 李臻 +9 位作者 李杰 胡炉淇 李一帆 赵亚楠 张玉元 刘俊英 詹鹏超 李鑫 吕培杰 张延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8-242,共5页
目的 观察载药微球TACE(DEB-TACE)联合系统治疗用于不同位置肝细胞癌(HCC)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4例经DEB-TACE及系统治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的HCC患者,根据病灶解剖学位置将86例位于门静脉主干或其第1属支1 cm以内者归为中央型组,以位... 目的 观察载药微球TACE(DEB-TACE)联合系统治疗用于不同位置肝细胞癌(HCC)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4例经DEB-TACE及系统治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的HCC患者,根据病灶解剖学位置将86例位于门静脉主干或其第1属支1 cm以内者归为中央型组,以位于其他处的118例归为周围型组。DEB-TACE后规律随访至2024年8月,对比组间DEB-TACE后1、3、6及12个月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对全部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2.6个月;期间164例死亡。组间DEB-TACE后1及3个月ORR[77.91%(67/86) vs. 89.83%(106/118)、34.88%(30/86) vs. 54.24%(64/118)]、DEB-TACE后3及6个月DCR[51.16%(44/86) vs. 66.95%(79/118)、34.88%(30/86) vs. 50.00%(59/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周围型组患者PFS[30.18(9.12,48.54)个月vs.20.11(11.35,28.87)个月]及OS[37.36(17.79,56.68)个月vs.23.24(3.11,43.47)个月]均长于中央型组(χ^(2)=3.971、4.162,P=0.048、0.041)。结论 DEB-TACE联合系统治疗用于周围型HCC效果优于中央型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解剖学 化学栓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
12
作者 季杰 朱迪 +4 位作者 谢玉官 王福安 吕朋华 周卫忠 闫乐乐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0-314,共5页
目的观察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78例巨块型HCC,其中22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TACE+AC组)、56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TACE+A组),通过倾向性匹配... 目的观察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78例巨块型HCC,其中22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TACE+AC组)、56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TACE+A组),通过倾向性匹配以1∶2比例在TACE+A组中确定44例与TACE+AC组相匹配,以之为TACE+A'组;记录各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TACE+AC组中位OS为17.8(95%CI:17.5~18.1个月、中位PFS为8.8(95%CI:5.4~12.3)个月,TACE+A'组分别为9.8(95%CI:7.6~12.1)个月及5.5(95%CI:2.7~8.3)个月;TACE+AC组总体OS率及总体PFS率均高于TACE+A'组(P均<0.05)。TACE+AC组甲状腺功能异常、免疫性肺炎及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的发生率高于TACE+A'组(P均<0.05)。各组均无不良反应相关性死亡。结论相比TACE联合阿帕替尼,进一步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HCC可带来更多生存获益且不良反应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肿瘤负荷 化学栓塞 治疗 抗肿瘤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Ⅱb/Ⅲa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泽鑫 李佳清 +4 位作者 李婉慈 仲斌演 张帅 沈健 朱晓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0-555,共6页
目的 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一线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Ⅱb/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ACE一线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或单纯TACE治疗... 目的 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一线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Ⅱb/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ACE一线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或单纯TACE治疗的患者共198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为联合组(TACE联合靶免)与单纯TACE组各50例,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中位生存期(m 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 PFS)进行计算。依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 RECIST)评估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依据通用不良事件术语5.0标准(CTCAE v5.0标准)评估不良事件。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时间进行估计并计算95%CI,采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m OS以及m PFS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mOS为30.1个月(95%CI:21.9~38.3),单纯TACE组为14.5个月(95%CI:11.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P<0.001);联合组m PFS为10.3个月(95%CI:8.8~11.8),单纯TACE组为7.1个月(95%CI:5.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P<0.001)。联合组和单纯TACE组的ORR和DCR分别为84%、94%和58%、80%,两组ORR及D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和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且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所致的死亡。结论 与单纯TACE相比,TACE一线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CNLCⅡb/Ⅲa期HCC患者效果更好,且不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 系统治疗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的免疫组化鉴别 被引量:4
14
作者 Lok T Chen L +2 位作者 Lin F 王慧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16-1116,共1页
在肝脏活检标本中,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PDA)组织学上难以区分,但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实验对41例ICCs和60例PDAs分别进行SLOOP、pVHL、IMP3、肿瘤抑制基因蛋白maspin、MUC5AC及CKl7蛋... 在肝脏活检标本中,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PDA)组织学上难以区分,但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实验对41例ICCs和60例PDAs分别进行SLOOP、pVHL、IMP3、肿瘤抑制基因蛋白maspin、MUC5AC及CKl7蛋白的免疫表型评估,以了解这些标志物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显示:29例(71%)ICCs表达pVHL,PDAs中仅3例(5%)出现pVHL表达。S100P、MUC5AC和CKl7在PDAs中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7例(95%)、40例(67%)和36例(60%),ICCs中S100P、MUC5AC和CK17分别为11例(27%)、5例(12%)及5例(12%)表达。IMP3在ICCs和PDAs中阳性率均为90%。60例(100%)PDA和30例(73%)ICC患者存在maspin的阳性表达。作者对上述标志物表达情况进行归纳后发现,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呈SLOOP-/pVHL+/MUC5AC-/CK17-时提示ICC,呈SLOOP+/pVHL-/MUC5AC+/CK17+和S100P+/pVHL-/MUC5AC-/CK17+时则提示PDA。据此可有效将ICC和PDA鉴别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 胰腺导管腺 免疫组化 化鉴别 转移 MUC5AC MASPIN IC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FP靶点的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研究
15
作者 张洁 汤丁越 +5 位作者 王成烨 高雅文 徐文青 刘思雅 肖啸 吴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7,共9页
甲胎蛋白(AFP)在大约70%~80%的肝细胞癌患者中表达,可作为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的靶点。目前大多以AFP为靶点的肿瘤疫苗的临床实验效果欠佳,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更有效的、基于AFP抗原的治疗性肿瘤疫苗。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构建了一种... 甲胎蛋白(AFP)在大约70%~80%的肝细胞癌患者中表达,可作为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的靶点。目前大多以AFP为靶点的肿瘤疫苗的临床实验效果欠佳,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更有效的、基于AFP抗原的治疗性肿瘤疫苗。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构建了一种肝癌治疗性病毒载体Ad-hAFPm。该载体通过表达AFP/HSP70(热休克蛋白70)融合蛋白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来实现AFP抗原的特异性靶向治疗。在两种过表达人源AFP(hAFP)的细胞系皮下移植瘤模型中模拟验证了Ad-hAFPm病毒载体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Ad-hAFPm病毒在两种皮下移植瘤模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肿瘤抑制效果,肿瘤内免疫细胞浸润水平显著升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靶向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AFP 免疫疗法 腺病毒 治疗肿瘤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TACE抵抗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博冉 张立欧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5-428,共4页
TACE是用于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一线治疗手段,但部分可出现治疗抵抗。目前对于TACE抵抗尚无统一定义,且其分子机制亦未完全阐明。本文就HCC TACE抵抗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细胞 化学治疗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狄 邰文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因素导致进行性小胆管破坏,胆汁淤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巨噬细胞作为一群具有功能异质性的群体,在PBC整个疾病进程中发挥着不同...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因素导致进行性小胆管破坏,胆汁淤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巨噬细胞作为一群具有功能异质性的群体,在PBC整个疾病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归纳了巨噬细胞参与PBC发病机制的可能方式,讨论了其对PBC的影响及相关潜在治疗靶点。本文指出巨噬细胞主要参与了PBC损伤中的先天性免疫,且与肠道微生物失调相联系,在疾病后期与胆汁淤积、肝纤维化、肝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汁胆管 巨噬细胞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肝干细胞的起源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阁 索金友 +7 位作者 邓婧 杨进 郑继军 王红中 胡庆 李增鹏 肖华亮 王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肝干细胞的活化、分布、来源和免疫表达特征。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方法观察94例肝细胞癌(HCC)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10例混合型肝癌的肝干细胞情况,用5例肝硬化和4例正常肝组织为对...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肝干细胞的活化、分布、来源和免疫表达特征。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方法观察94例肝细胞癌(HCC)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10例混合型肝癌的肝干细胞情况,用5例肝硬化和4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在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干细胞免疫标志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可观察到肝干细胞向肝癌细胞的转化,以混合型肝细胞癌中肝干细胞免疫表型表达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肝癌组织中均存在不同分化状态和不同来源的肝干细胞,可能由于肝干细胞(hepaticstemcell,HSC)分化不全或分化异常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细胞 发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FP、CEA、CA19-9和CA125检测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8
19
作者 翁洋 王吉魁 +1 位作者 温艳惠 矫树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0-472,共3页
分别检测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和19例转移性肝细胞癌(MHC)患者外周血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抗原125(CA125)水平,并对2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PHC和MHC患者相比,血清AFP、CEA... 分别检测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和19例转移性肝细胞癌(MHC)患者外周血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抗原125(CA125)水平,并对2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PHC和MHC患者相比,血清AFP、CEA和CA19-9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检测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AFP和CEA对于诊断PHC和MHC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胚抗原 糖类抗原19-9 肿瘤抗原125 原发细胞 转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王立静 苗同国 +2 位作者 宁更献 张建集 蔡丽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HC患者TACE术前1 d与术后1、2、3和4周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及CD4/CD8、CD4CD25/CD4的比值变化。结果 PHC患者术前外周血T...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HC患者TACE术前1 d与术后1、2、3和4周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及CD4/CD8、CD4CD25/CD4的比值变化。结果 PHC患者术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8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4周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PL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与术前比较,术后1、2周外周血CD4CD25/CD4 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术后4周外周血CD4CD25/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结论 TACE可以改善PHC患者的免疫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动脉化疗栓塞术 T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