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伟 杨文奇 +1 位作者 孟翔凌 汪恭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原发 胆管结石 病因学 胆道疾病 胆汁淤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爽颗粒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周保仓 曹亚伟 +1 位作者 刘泉 赵晓婷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38,共4页
目的 探讨肝爽颗粒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于2019年12月—2022年3月在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PBC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 目的 探讨肝爽颗粒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于2019年12月—2022年3月在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PBC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片,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肝爽颗粒。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oglobin oxygenase-1,HO-1),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 B组治疗3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为97.06%(33/34),高于A组的76.47%(26/34)(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GGT)、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层黏连蛋白(laminin, LN)、Ⅲ型前胶原肽(typeⅢprocollagen peptide, PCⅢ)及IL-6水平均比治疗前低,且与A组进行比较,B组较低;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Nrf2、HO-1水平均比治疗前高,且与A组进行比较,B组高于A组(P<0.05)。B组及A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5%(6/34) vs 11.76%(4/34),P>0.05]。结论 肝爽颗粒可有效减轻PBC患者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并抑制患者肝纤维化,进一步提高患者肝功能,具有较高临床疗效,且其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汁胆管 熊去氧胆酸 爽颗粒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
3
作者 党富涛 唐映梅 +3 位作者 付海艳 李焕龙 徐加敏 谭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5-961,共7页
目的评估血浆置换(PE)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6例PB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 目的评估血浆置换(PE)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6例PB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并进行倾向性匹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MELD评分变化,评价人工肝治疗PBC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3、6、12个月累计生存率,评估人工肝治疗对PBC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7%vs.55.8%,χ^(2)=4.214,P=0.040)。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TBIL为影响PBC患者3、6、12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有效缓解PBC患者临床症状,能降低ALT、AST、TBIL,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MELD评分,对PBC患者3、6、12个月的生存结局有改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管 人工 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菌群导致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任江平 邱锦飞 +3 位作者 邹杨 蔡晓蓓 徐承雷 李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7-482,共6页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S)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发和难治性疾病,在初始治疗后,部分患者仍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手术。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发现部分特异性菌群能在肝内胆管定植,导致胆道系统慢性感染及炎症。这些特异菌群可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等...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S)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发和难治性疾病,在初始治疗后,部分患者仍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手术。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发现部分特异性菌群能在肝内胆管定植,导致胆道系统慢性感染及炎症。这些特异菌群可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等代谢产物,在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致石菌群”。本文对PIS发病机理中致石菌群的作用研究进展予以分析探讨,以期为PIS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管结石 胆道菌群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金俊哲 于浩 +2 位作者 姜洪磊 许东 林国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41-1142,共2页
选择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开放性胆道手术中和术后经腹壁窦道采用纤维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128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发现纤维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能有效地治疗术中及术后的肝内外胆管结石,
关键词 胆道镜 钬激光碎石 内外胆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 被引量:40
6
作者 秦明放 赵宏志 +2 位作者 王庆 勾承月 李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 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的最佳方法. 方法 2000年10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肝内外胆管结石1 669例,根据病人结石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内镜、腹腔镜联合微创治疗方案:一镜方案(单纯十二指肠镜治疗),二镜方案①(... 目的 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的最佳方法. 方法 2000年10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肝内外胆管结石1 669例,根据病人结石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内镜、腹腔镜联合微创治疗方案:一镜方案(单纯十二指肠镜治疗),二镜方案①(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或②(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三镜方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手助腹腔镜肝切除方案治疗,对术后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 应用内镜、腹腔镜联合的微创方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 636例,总成功率为98.0%(1 636/1 669),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将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进一步扩大了微创治疗的范围,提高了成功率,充分体现了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镜 腹腔镜 胆道镜 内外胆管结石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内冲击波液电碎石治疗复杂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 被引量:15
7
作者 田大广 黄洁 +3 位作者 张捷 魏晓平 董国海 胡明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582-582,共1页
关键词 胆管残余结石 碎石治疗 内外 体内 纤维胆道镜取石 波液 胆道探查 胆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被引量:10
8
作者 梁中骁 罗建强 +3 位作者 黄顺荣 赫军 刘天奇 邹全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 3月 ,1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I期缝合胆总管或胆总管T管引流。 结果 手...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 3月 ,1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I期缝合胆总管或胆总管T管引流。 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 ,无中转开腹。除 1例术后胆漏经保守方法治愈外 ,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 2例胆道残余结石 ,经门诊胆道镜取净残余结石。 结论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有效的新技术 ,但应掌握好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胆管结石 腹腔镜 纤维胆道镜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下空肠盲袢处理肝内外胆管术后再发结石 被引量:5
9
作者 徐智 徐建 +4 位作者 王立新 张能维 张同琳 陆少美 周孝思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78-479,共2页
目的 评价经皮下空肠盲袢处理肝内外胆管再发结石的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 1 989年 1月~ 2 0 0 3年 1月经皮下空肠盲袢处理肝内外胆管再发结石及急性胆管炎 2 4例。 结果  2 4例肝内胆管再发结石中 ,1 0例共 1 8例次急性胆管炎发... 目的 评价经皮下空肠盲袢处理肝内外胆管再发结石的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 1 989年 1月~ 2 0 0 3年 1月经皮下空肠盲袢处理肝内外胆管再发结石及急性胆管炎 2 4例。 结果  2 4例肝内胆管再发结石中 ,1 0例共 1 8例次急性胆管炎发作 ,都经皮下空肠盲袢置管引流 ,胆管炎均缓解 (1 8/ 1 8) ;1 4例共 1 7例次肝内外胆管再发结石 ,择期经皮下空肠盲袢置管引流。所有肝内外胆管再发结石均经皮下空肠盲袢用胆道镜等取石 ,结石取净率 79 2 % (1 9/ 2 4 )。 结论 经皮下空肠盲袢处理肝内外胆管再发结石是一便捷、微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胆管再发结石 微创外科 皮下空肠袢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尾状叶代偿性肥大4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德烽 陈宇峰 +1 位作者 韩明瑞 李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4-466,共3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尾状叶代偿性肥大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我院2003-2009年肝内胆管结石并尾状叶代偿性肥大患者4例的治疗。其中3例合并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脾亢,1例怀疑结石合并胆管癌,1例同时合并肝脓肿。结果:1例行脾切除...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尾状叶代偿性肥大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我院2003-2009年肝内胆管结石并尾状叶代偿性肥大患者4例的治疗。其中3例合并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脾亢,1例怀疑结石合并胆管癌,1例同时合并肝脓肿。结果:1例行脾切除+门奇断流+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8d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近右半肝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证实为结石并胆管癌变;1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道镜取石术+二期门奇断流术;1例切除胆囊并胆总管切开取石,肝Ⅴ、Ⅵ段脓肿开窗引流术,术后胆道镜取石术,3个月后二期行脾脏切除术。结论:患者肝功能分级、尾状叶代偿情况、门脉高压严重程度对决定手术方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 结石 尾状叶代偿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难取性肝内胆管结石 被引量:22
11
作者 周东海 刘京山 赵期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31-232,共2页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肝内胆管难取性结石的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7月,采用纤维胆道镜下用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肝内胆管难取性结石(嵌顿结石或结石>1 cm)37例,功率0.8~1.2 J/5~10Hz。结果 37例行钬激光碎石1...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肝内胆管难取性结石的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7月,采用纤维胆道镜下用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肝内胆管难取性结石(嵌顿结石或结石>1 cm)37例,功率0.8~1.2 J/5~10Hz。结果 37例行钬激光碎石1~12次,平均2.6次。1例因结石位于四级胆管,胆道镜无法进入,未完全取净,36例结石全部取净,成功率为97.3%(36/37),碎石过程中无胆管壁灼伤、胆道穿孔。36例结石取净者术后随访3~25个月,平均12.3月,B超复查未发现结石复发。结论对于术后肝内胆管难取性结石,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镜 钬激光碎石 术后难取胆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诊断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继萍 姜卫国 +1 位作者 贺永斌 衣闯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92-293,共2页
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对6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螺 旋CT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准确率达98.5%;因结石的密度不同可分为3类,即高密度、低密度和混杂密度结石; 肝内胆管扩张包括柱状和囊状扩张,肝... 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对6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螺 旋CT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准确率达98.5%;因结石的密度不同可分为3类,即高密度、低密度和混杂密度结石; 肝内胆管扩张包括柱状和囊状扩张,肝外胆道呈圆形扩张;螺旋CT可准确显示结石和诊断其并发症。螺旋CT是 肝内外胆管结石及合并症有效的诊断手段,其中薄层CT及MPR分析对结石更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胆管结石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引起胆管消失综合征的病理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立红 王翀奎 +4 位作者 金鹏 赵亮亮 张海丛 刘志权 唐亚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9-363,共5页
目的比较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引起的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患者的病理学特征,总结临床鉴别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2018年1月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经肝穿刺病理明确诊断合并VBDS的DILI患者(D-VBDS组) 42例... 目的比较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引起的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患者的病理学特征,总结临床鉴别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2018年1月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经肝穿刺病理明确诊断合并VBDS的DILI患者(D-VBDS组) 42例、PBC患者(P-VBDS组) 43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学指标等数据,观察病理形态学特征。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组患者均以40~50岁女性多见。D-VBDS组发生皮肤巩膜黄染较P-VBDS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 683,P=0. 017)。肝生化各指标高峰值比较,D-VBDS组TBil(Z=-2. 020,P=0. 043)、DBil (Z=-2. 910,P=0. 004)明显高于P-VBDS组。病理形态学分析显示,P-VBDS组在汇管区炎症、汇管区纤维化、汇管区肉芽肿病理形态学评分高于D-VB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 136、-2. 710、-2. 913,P值分别为0. 002、0. 007、0. 005);肝小叶内形态学评分结果分析显示,D-VBDS组在小叶内炎症、毛细胆管胆栓、活化吞噬细胞的病理形态学评分高于P-VB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 255、-2. 455、-4. 398,P值分别为0. 001、0. 014、<0. 001)。结论肝组织病理形态特点是D-VBDS与P-VBDS较为客观准确的鉴别点,对明确诊断、了解病变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损伤 原发胆汁胆管 疾病特征 病理学 临床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解剖性行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89-1991,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解剖性行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56例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住院观察指标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试...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解剖性行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56例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住院观察指标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9%稍低于对照组的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解剖性行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具有出血量少,住院短、下床时间早及恢复快的优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未增加,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下 解剖 部分切除 胆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玉坤 凌建新 +3 位作者 蔡珍福 杨安宁 袁波 阚芬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470-470,共1页
患者,女,47岁。因进行性巩膜皮肤黄染1年,于2004年6月30日入院。于2003年5月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后出现恶心、乏力及全身皮肤瘙痒、腹胀、牙龈出血等症状。在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予保肝、退黄治疗,病... 患者,女,47岁。因进行性巩膜皮肤黄染1年,于2004年6月30日入院。于2003年5月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后出现恶心、乏力及全身皮肤瘙痒、腹胀、牙龈出血等症状。在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予保肝、退黄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既往无其他病史,家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76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10/60mmHg。全身皮肤色素沉着。巩膜皮肤重度黄染,心肺(-),肝肋下10em,质硬,边缘钝,无压痛,表面不光滑。脾肋下2cm,质中等,无压痛,表面光滑.移动性浊音(-),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B超:肝硬化、脾大。胸片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硬化胆管 移植治疗 进行加重 皮肤黄染 巩膜黄染 皮肤色素沉着 移动浊音 皮肤瘙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法骨化醇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梓珊 张耀武 +1 位作者 董晓明 高雪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1-1167,共7页
目的:探究阿法骨化醇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疗效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5羟维生素D即25(OH)D_(3)<50 nmol/L的PBC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 目的:探究阿法骨化醇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疗效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5羟维生素D即25(OH)D_(3)<50 nmol/L的PBC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为阿法骨化醇联合UDCA治疗;对照组为UDCA单独治疗。持续治疗6月后检查患者的25(OH)D_(3)、血小板、肝功能、免疫球蛋白、肝硬度(LSM)和药物不良反应,计算FIB-4指数(fibrosis 4 score)、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GLOBE评分和UK-PBC评分,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_(25),P_(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应答率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应答率分别为42.85%和71.42%;γ-谷氨酰转肽酶(GGT)分别为160(128,194)、85(72,102)U/L,碱性磷酸酶(ALP)分别为156(123,264)、110(56,141)U/L;免疫球蛋白M(IgM)分别为(3.51±0.84)、(2.71±0.81)g/L;25(OH)D_(3)分别为(40.21±3.25)、(57.06±14.76)nmol/L;肝硬度分别为10.8(8.3,15.1)、8.9(6.7,12.2)Kpa;FIB-4指数分别为2.28(0.99,3.66)、1.46(0.97,2.55);APRI评分分别为0.65(0.33,1.09)、0.30(0.17,0.53);GLOBE评分分别为0.85±0.73、0.13±0.51;UK-PBC评分分别为0.024(0.018,0.060)、0.021(0.012,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联合UDCA较单独应用UDCA可显著提高PBC患者治疗应答率,而且阿法骨化醇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肝纤维化,有助于PBC的病情改善,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OH)D_(3) 熊去氧胆酸 原发胆汁胆管 治疗效果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逊行为系统理论在一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并发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丽平 唐利彬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1期1656-1656,1665,共2页
关键词 约翰逊行为系统理论 内外胆管结石 抑郁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通过调节糖代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骆文龙 尹怡 +6 位作者 李姗 刘湘花 徐晨曦 梁帅 陈政伟 李文茜 王祥麒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40-1845,共6页
原发性肝癌(PL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时大多数已为晚期,且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疗效一般,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研究发现糖代谢与PLC的形成、进展密切相关,在多种病因所致肝癌临... 原发性肝癌(PL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时大多数已为晚期,且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疗效一般,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研究发现糖代谢与PLC的形成、进展密切相关,在多种病因所致肝癌临床病例和动物模型中均发现有糖代谢的参与,为PL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医药对PLC整体疗效十分确切,特别是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以及降低肿瘤复发风险等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糖代谢 中医药 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 研究进展 病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可以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无肝移植生存率
19
作者 陈林 李婉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98-2098,共1页
【据《J Hepatol》2019年4月报道】题:熊去氧胆酸可以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无肝移植生存率(作者Harms MH等)由于缺乏明确的随机对照试验,熊去氧胆酸(UDCA)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中的临床疗效仍然存在争议。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胆管 胆汁 原发 生存率 移植 患者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合并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 被引量:5
20
作者 庞相军 辛桂杰 +1 位作者 张娟 闫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9-381,共3页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8岁,间断乏力7个月,肝功能异常4个月,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于2017年7月3日入本院。7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乏力,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未治疗。4个月前乏力无缓解,就诊于大连某医院检查:ALT 52 U/L,ALP 110 U/L,G...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8岁,间断乏力7个月,肝功能异常4个月,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于2017年7月3日入本院。7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乏力,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未治疗。4个月前乏力无缓解,就诊于大连某医院检查:ALT 52 U/L,ALP 110 U/L,GGT 44 U/L,ANA阳性,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250 mg,3次/d,口服。2个月前复查肝功能ALT 236.9 U/L,AST 650.2 U/L,ALP 197.9 U/L,GGT 220.8 U/L,Alb 37.9 g/L,Glo 33.9 g/L,TBil 65.5μmol/L,DBil 42.7μmol/L,加用美能片50 mg,3次/d,口服。1个月前患者外地出差时乏力加重伴目黄、尿黄,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IgG 19.23 g/L,IgM 3.22 g/L,丙种球蛋白28.4%,抗AMA-M2(+++),ANA:着丝点(+++)。肝功能:AST 446 U/L,ALT 301 U/L,ALP 153 U/L,GGT 103 U/L,Alb 26 g/L,Glo 30 g/L,TBil 263.8μmol/L,DBil 216μmol/L。凝血常规:PT 20.9 s,APTT 54.9 s,PTA 35.5%。HBcAg(+),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N)0.2 g/L,甲、丙、戊型肝炎及EBV、CMV抗体均阴性。肝脏彩超:肝实质弥漫性损伤,脾大,少量腹水。FibroScan检测结果为46.4 kPa,肝纤维化F4期( >17.5 kPa),胃镜:反流性食管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考虑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AIH重叠综合征、亚急性肝衰竭、肝硬化”。加用醋酸泼尼松30 mg,1次/d,口服(1周后改为20 mg,1次/d),硫唑嘌呤50 mg,1次/d,口服,并保肝、降酶、促进胆汁酸排泄及对症支持治疗半月余,转氨酶及胆红素下降(未见化验单),但仍乏力、黄疸,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本院。既往体健,否认饮酒史及药物应用史,无相关家族史。查体:一般状态差,皮肤巩膜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扑翼样震颤阴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RBC 2.77×10 12/L,Hb 87 g/L,PLT 36×10 9/L。肝功能:AST 52.5 U/L,ALP 207.0 U/L,GGT 62.1 U/L,胆碱酯酶1762 U/L,Alb 30.3 g/L,TBil 114.1μmol/L,DBil 65.0μmol/L。凝血常规:TT 24.4 s,PT 18.1 s,PTA 49%。IgG 11.60 g/L,IgM 2.50 g/L,HBcAg(+),甲、丙、戊型肝炎抗体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汁胆管 自身免疫 豆状核变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