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斌 万谟彬 +3 位作者 李成忠 陈志辉 张迁 陈姬秀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 :本科 1 996年 8月~ 1 999年 1 2月诊治的 676例肝硬化患者中 38例并发SBP ,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并发SBP 38例 ,感染率为 5 .62 ...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 :本科 1 996年 8月~ 1 999年 1 2月诊治的 676例肝硬化患者中 38例并发SBP ,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并发SBP 38例 ,感染率为 5 .62 % ,例次率 6 .0 7% ;在 41例次SBP中 ,Child PughⅢ级约 75 .61 % ;其中低蛋白血症、脾功能亢进、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患者的发病率较高 (分别为 9.48% ;8.68% ;47.83 % ;41 .46 % ) ;1 6例次获阳性病原菌中 ,革兰阴性细菌 1 0株 ,革兰阳性细菌 2株 ,真菌 4株。结论 :SBP的危险因素与患者住院时间、血浆蛋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并发症 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危险因素 诊断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分布及其对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 被引量:4
2
作者 万谟彬 张迁 +3 位作者 李成忠 韩絮琳 刘建涌 张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4-356,共3页
目的 :研究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评价该药对肝硬化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疗效。方法 :收集 7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 g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 (0 .5、1、1.5、2、1... 目的 :研究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评价该药对肝硬化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疗效。方法 :收集 7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 g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 (0 .5、1、1.5、2、12 h)和腹水 (2、4、6、12 h)标本 ,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其中药物浓度并观察其动态变化 ;对 30例肝硬化并发 SBP患者予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g口服 ,2次 / d,连续 7~ 14d,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和腹水标本中均可测出药物浓度并随给药时间呈动态变化 ,血清中达高峰浓度时间 tmax约 1.5 h,高峰浓度 cmax(3.913± 1.388)μg/ m l,腹水中 tmax约 6 h迟于血清 ,cmax(2 .5 2 0± 1.2 13)μg/ m l,低于血清。血清和腹水中药物浓度达到高峰后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至 12 h两者趋于稳定。并发 SBP患者经治疗后发热、腹部体征、腹水性状和外周血象均有明显改善 ,未见明显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结论 :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均有分布并可形成高峰浓度 ,有效药物浓度持续时间长达 12 h以上 ;治疗 SBP特别是对轻中度患者疗效明显 ,并具有口服吸收好、给药次数少、无明显毒性及不良反应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氧氟沙星 药代动力学 肝硬化 血清 腹水 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