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一真 陈莲 +2 位作者 方园 储婧 黎绍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71-873,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对2例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活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发病年龄7、13岁,临床...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对2例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活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发病年龄7、13岁,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镜检:淋巴细胞和纤维间质背景中可见巢团状、条索状或散在分布的上皮样瘤细胞,胞核空泡状、异型,核仁明显。免疫表型:CK及p63均呈阳性。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阳性。2例均行化疗,1例同时行放疗,随访6~19个月,均存活。结论原发于纵隔的淋巴上皮癌组织学形态为淋巴细胞和纤维间质背景中可见上皮样瘤细胞,表达CK及p63,与EB病毒感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 EB病毒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2
作者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65-1472,共8页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 上皮卵巢 淋巴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方译萱 王安哲 +2 位作者 沈璐敏 袁潇 孔煜 《中国肺癌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40-848,共9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primary pulmon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PPLEC)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占所有肺恶性肿瘤的0.7%。目前,PPLEC被归类为鳞状细胞癌的特殊亚群。本研究旨在探讨PPLEC的两种亚型在临床病...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primary pulmon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PPLEC)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占所有肺恶性肿瘤的0.7%。目前,PPLEC被归类为鳞状细胞癌的特殊亚群。本研究旨在探讨PPLEC的两种亚型在临床病理学上的特征,以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学证实为PPLEC的1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及预后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PPLEC总计14例,其中Regaud型5例,年龄33-73岁,男性2例,女性3例;Schmincke型9例,年龄36-79岁,男性4例,女性5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或结节影,Reagud型以周围型肿块为主,Schmincke型以中央型为主。病理学示肿瘤细胞呈合胞体样生长,伴随淋巴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Regaud型边界清晰合并肉芽肿性炎性病变,Schmincke型肿瘤边界模糊。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CK、CK5/6、P40、P63阳性,Regaud型Ki-67增殖指数低于Schmincke型;其中8例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检测均呈阳性;EB病毒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阳性;在所有病例中,6例接受手术治疗,8例实施综合治疗,截至随访结束14例患者均存活。结论PPLEC是一种罕见的肺恶性肿瘤,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相关。该疾病可分为Regaud型和Schmincke型,二者在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上具有独特差异。在治疗方面,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则采取综合治疗,整体预后较好。对于PD-L1高表达的中晚期患者,免疫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淋巴上皮 亚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左敏 胡锦涛 +1 位作者 郭晓静 陈灼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8例子宫颈原发...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患者发病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4岁,临床分期均为ⅠB,淋巴结均无转移。眼观:5例子宫颈肿物呈菜花状,1例呈息肉样,其余呈浸润性增厚。镜下见肿瘤由未分化的大细胞组成,散在或成片巢状、条索状分布。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空泡状,核膜清楚,可见1个或数个突出的嗜酸性核仁,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样"分布。瘤细胞间被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CK阳性率100%,p63阳性率37.5%,p16阳性率62.5%,CK5/6阳性率75%,Ki-67增殖指数10%-30%,间质淋巴细胞以CD3和CD8阳性表达为主。原位杂交检测EBER阴性,1例间质淋巴细胞弱阳性。电话随访截止2013年6月,1例死亡,其余7例均存活。结论子宫颈原发性LELC罕见,其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好,明确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原发淋巴上皮瘤样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气管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则胜 熊国胜 +3 位作者 胡虹 黎辉 褚岚 尹小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88-488,共1页
关键词 支气管肿瘤 病例报告 原发气管淋巴上皮瘤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超声诊断卵巢正常大小的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文雪 吴小华 +2 位作者 李彦群 郭霞 刘姝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术前诊断卵巢正常大小的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经阴道超声对 32例卵巢正常大小的卵巢癌患者的诊断结果 ,观察其声像图特征 ,术后经病理组织学验证。结果 :经阴道超声检测卵巢正常大...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术前诊断卵巢正常大小的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经阴道超声对 32例卵巢正常大小的卵巢癌患者的诊断结果 ,观察其声像图特征 ,术后经病理组织学验证。结果 :经阴道超声检测卵巢正常大小的卵巢癌的准确率为 91%。结论 :经阴道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地早期诊断卵巢正常大小的原发性卵巢上皮癌综合征 ,可作为该病患者术前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以二维阴道超声为基础 ,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可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超声 诊断 卵巢 原发卵巢上皮 综合征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诊断及复发预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丁朝霞 闫丽萍 +3 位作者 孙华芹 魏颖 李宁凤 陈爱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评价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诊断及预测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47例良性卵巢肿瘤和134例上皮性卵巢... 目的:评价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诊断及预测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47例良性卵巢肿瘤和134例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术前外周血NLR诊断EOC的价值并选取最佳截断值;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患者5年内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术前NLR对诊断EOC最佳截断值为2.04。术前NLR<2.04组与NLR≥2.04组患者在年龄、FIGO分期、CA125水平、腹水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与不同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单或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LR≥2.04为EOC患者术后5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OC患者术前NLR升高与癌症的存在及多种临床侵袭性指标相关,是影响EO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卵巢 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诊断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于纵隔的男性绒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8
作者 罗曼 彭红 +3 位作者 宋敏 周钱辉 龙要梅 陈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22-1227,共6页
男性原发性纵隔绒癌并不多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可发现男性乳腺女性化、睾丸缩小,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常显著升高,肺部CT主要表现为纵隔巨大肿块伴双肺多发转移灶,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 男性原发性纵隔绒癌并不多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可发现男性乳腺女性化、睾丸缩小,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常显著升高,肺部CT主要表现为纵隔巨大肿块伴双肺多发转移灶,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1例原发于纵隔的男性绒癌患者,以"咳嗽、咯血"就诊,经多次穿刺活检确诊。本病预后差,定期全面体检、早期发现及诊断对于改善疾病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纵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及弥漫性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被引量:8
9
作者 刘陶文 陈森 +2 位作者 邱小芬 陈煌基 李西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55-656,共2页
关键词 甲状腺原发乳头状 弥漫大B细胞恶淋巴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低分化癌与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邓红艳 李璐 +5 位作者 束华 卢文娟 陈文琴 薛海燕 邹道远 叶新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71-1475,共5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低分化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PDTC)和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临床表现和超声特征,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PDTC和PT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 目的:研究甲状腺低分化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PDTC)和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临床表现和超声特征,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PDTC和PT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南京其他两所医院进行检查并治疗的PDTC患者19例和PTL患者31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和超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和超声特征的差异。结果:淋巴瘤组平均年龄为(53±16)岁,低分化癌组平均年龄为(68±9)岁。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年龄、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颈静脉有无癌栓、气管有无侵犯、发病部位、边界、是否钙化、是否有囊性变等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L患者发病年龄较PDTC早,且甲状腺基础背景多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多为双侧叶发病。PDTC的患者中囊性变、边界不清、钙化、合并颈静脉癌栓、气管侵犯的发生率更高(P <0.05)。而性别、颈部是否突然增大史、是否有周围组织压迫史、是否合并淋巴结病变、发病叶是否增大、病灶数目、最大左右径、内部回声、形态、血流分级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分辨率超声检查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最敏感的首选检查方法,掌握PDTC与PTL的临床表现及超声特征,有助于对PDTC和PTL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低分化 原发甲状腺淋巴 超声特征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及与胰腺癌的鉴别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永超 李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74年10月至2011年3月原发性胰腺淋巴瘤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6例患者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腹部包块、体重减轻、黄...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74年10月至2011年3月原发性胰腺淋巴瘤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6例患者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腹部包块、体重减轻、黄疸为主。术前CA19-9均正常,其中5例初步诊断为胰腺占位,1例初步诊断为胃占位;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体尾3例;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开腹探查加肿物切检术,2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B细胞型和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5例术后接受了不同方案的化疗;除1例术后5天死亡外,其余生存期分别为133、73、35、12、10个月。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治疗方法及预后与胰腺癌有较大不同,在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而采取不必要的治疗措施,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原发淋巴 胰腺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钙粘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艳玲 梁后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2-412,415,共2页
关键词 原发肝细胞 上皮钙粘蛋白 基因表达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E-CADHER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区原发性绒毛膜上皮癌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进 黄乔 许新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030-4030,共1页
患者女,16岁。困多饮、多尿10个月,伴停经、视力下降5个月于2009年2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抑郁症”,未行特殊处理;后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2009年3月转我院行cT检查,提示鞍区占位,遂转入武汉同济医院治疗:2009年3月4日同济医... 患者女,16岁。困多饮、多尿10个月,伴停经、视力下降5个月于2009年2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抑郁症”,未行特殊处理;后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2009年3月转我院行cT检查,提示鞍区占位,遂转入武汉同济医院治疗:2009年3月4日同济医院鞍区MRI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图1),大小约2.5cm×3.2cm.考虑为垂体瘤或颅咽管瘤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占位病变 原发绒毛膜上皮 2009年 视力下降 同济医院 CT检查 医院治疗 颅咽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癌淋巴转移的诊治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铿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32-733,共2页
关键词 卵巢上皮 淋巴转移 卵巢患者 妇科恶肿瘤 国际妇产科联盟 诊治 生殖系统 手术病理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上纵隔(心包内外)恶性淋巴瘤1例
15
作者 龙湘党 李淑媛 侯永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83-183,197,共2页
关键词 淋巴 原发 纵隔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内外 心包 纵隔巨大肿瘤 浅表淋巴 全身症状 肺呼吸音 CT检查 心前区 无杂音 隆起 左侧 受压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黏液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东瑾 焦娟 +1 位作者 曹志星 郑巧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黏液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真皮层内,呈腺管状、筛状或实体状排列的肿瘤细胞漂浮于黏液湖中。例2少许腺管外周可见肌上皮细胞包绕。部分肿瘤细胞...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黏液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真皮层内,呈腺管状、筛状或实体状排列的肿瘤细胞漂浮于黏液湖中。例2少许腺管外周可见肌上皮细胞包绕。部分肿瘤细胞呈靴钉样排列于巢团周,内部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异形明显,可见核仁及较多核分裂。例2 P63、细胞角蛋白(CK)5/6及钙调蛋白(calponin)阳性,例3散在表达calponin。例2及例4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高表达。4例均表达大疱病液蛋白(GCDFP)-15、乳珠蛋白(mammoglobin)、GATA结合蛋白(GATA)-3、CK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MUC1及MUC2。例1多次复发。结论:原发性皮肤黏液癌较为罕见,好发于眼周。肌上皮标志物阳性提示原位病变的存在,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液 原发 上皮细胞 鉴别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00免疫染色在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39,共1页
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前纵隔胸腺B细胞的大B细胞性淋巴瘤,该病好发于年轻女性,免疫组化除了表达全B细胞标记外,还不同程度表达CD30、BCL一2、BCL-6和CDl0。同时该病还表达CD23、MAL、TRAF和,
关键词 B细胞淋巴 纵隔 原发 CD200 诊断价值 免疫染色 BCL-6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类癌(附7例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皇甫功 胡崇珠 +1 位作者 张建国 张熙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60-861,共2页
关键词 原发纵隔 肿瘤切除 嗜银细胞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合并肝门淋巴结转移手术疗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勇勇 石洁 程树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8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合并肝门淋巴结转移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2月28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中发现肝门淋巴结肿大行肝门淋巴结清扫术,将有肝门淋巴结转移的15例设为淋巴结转移组,无肝门淋巴结转移的13例设为非淋...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合并肝门淋巴结转移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2月28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中发现肝门淋巴结肿大行肝门淋巴结清扫术,将有肝门淋巴结转移的15例设为淋巴结转移组,无肝门淋巴结转移的13例设为非淋巴结转移组,对2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结转移组生存2~13个月,中位生存期4个月,无瘤生存1~8个月,无瘤中位生存期3个月;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生存3~69个月,中位生存期11个月,无瘤生存2~32个月,无瘤中位生存期7个月。2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显著性差异(χ2=5.786,P=0.038;χ2=3.963,P=0.045)。结论伴有肝门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手术疗效较差,即使行肝门淋巴结清扫也不能达到根治效果,并不能显著提高该病人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门静脉 肝门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原发性癌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玉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0-580,共1页
关键词 CT征象分析 淋巴结转移 原发 腹部 平均年龄 原发 临床资料 病理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