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6
1
作者 黎彦宏 田华 杨建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关闭或粘连的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患者34眼(9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27眼(77%)术后不需给予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维持在21mmHg以下;术前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平均值分别为2.04±0.31mm、0.132±0.033μm、15.44°±3.10°,显著小于术后的平均值(3.26±0.29mm、0.407±0.038μm、34.26°±3.60°,均P<0.01);术后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较术前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焦军杰 万千 +2 位作者 李晓鹏 刘瑞芳 万新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mmHg(1kPa=7...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6眼)和对照组20例(28眼)。对照组术后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μg肌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川芎嗪注射液160mg加入50g·L-1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眼动脉(ocular artery,OA)、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S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时间平均最大血流速(time averaged maximum velocity,TAM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O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OA、SPC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OA和CRA的PSV、EDV、RI、TAMV有一定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能改善PCACG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降低SPCA的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川芎嗪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的临床研究(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秀兰 李昂 +3 位作者 滕蕾蕾 杜绍林 祝芸芸 葛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613-61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2000-01/2005-12中山眼科中心临床收治的38例50眼、年龄<40岁、临床确诊为进展期或晚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处理的病例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2000-01/2005-12中山眼科中心临床收治的38例50眼、年龄<40岁、临床确诊为进展期或晚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处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平均(23.6±7.5)mo;所有的病例都有完善的眼科检查。临床结果评价包括临床特点、手术结果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33.5±6.1岁;女性占60.5%;眼轴长平均(22.4±3.5)mm,其中短眼轴占18.0%,小眼球占14%;有60%的患者为浅前房(<1.9mm);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高褶虹膜构型占80.6%,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眼因眼压控制不理想,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浅前房(20%),恶性青光眼(12%)。结论:对进展期或晚期的年轻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术后容易出现浅前房、恶性青光眼。术前详细检查、手术操作精细以及有效处理术后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年轻人 高褶虹膜构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高阳 刘洁梅 张良 《临床眼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7月到2013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72只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42只眼)与对照组25例(3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7月到2013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72只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42只眼)与对照组25例(30只眼),观察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完全成功:观察组34只眼(80.95%),对照组16只眼(53.33%)(P=0.012),术后视力提高患眼数:观察组26只眼(61.90%),对照组11只眼(36.67)(P=0.035),术后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患眼:观察组1只眼(2.38%),对照组6只眼(20.00%)(P=0.018),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眼:观察组2只眼(4.76%),对照组7只眼(23.33%)(P=0.029),术后眼压:观察组(16.7±1.5)mmHg,对照组(18.9±2.5)mm Hg(P=0.036)。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能提高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生物羊膜移植术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8
5
作者 雷代坤 易湘龙 +2 位作者 董晓云 李霞 李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0-965,共6页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5-09/2017-06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9例183眼分为注气组和对照组,注气组(68例97眼)行复合式小...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5-09/2017-06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9例183眼分为注气组和对照组,注气组(68例97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对照组(61例8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时间3~6(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变化、眼压、滤过泡形成、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结果:注气组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总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同时间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2.394,P组别<0.001;F时间=7.373,P时间<0.001;F交互=23.903,P交互<0.001)。注气组术后1、3d眼压均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7d,3mo两组眼压均无差异(P>0.05)。术后1、3、7d,1mo两组前房闪辉情况均无差异(P>0.05),术后3mo两组视力变化、滤过泡形成均无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可降低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及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不会加重前房炎症反应,可以安全地保留患者的剩余视功能,同时还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对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成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前房注气术 浅前房 青光眼 非计划再次手术 住院天数 住院总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结构损害的定量研究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马英慧 徐辉 +3 位作者 石晶 付笑笑 董微丽 崔秀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71-974,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 GCC)厚度变化及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相关性。方...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 GCC)厚度变化及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Vue100-2 OCT检测CPACG患者55例(55眼)早期、中期及晚期与正常人30例(30眼)平均、上方、下方m GCC厚度及平均、上方、下方RNFL厚度,比较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差异,分析m GCC厚度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早期CPACG组、中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平均、上方、下方m GCC厚度值分别为(95.15±8.21)μm、(96.11±7.77)μm、(95.05±9.94)μm,(76.04±8.58)μm、(83.04±8.72)μm、(74.17±9.71)μm,(64.40±10.13)μm、(68.83±13.26)μm、(63.34±12.61)μm。早期CPACG组、中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各RNFL及m GCC厚度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着青光眼病情的进展,RNFL厚度及m GCC厚度逐渐变薄,中期CPACG组各RNFL及m GCC厚度值均较早期CPACG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晚期CPACG组各RNFL及m GCC厚度值均较中期CPACG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PACG患者平均m GCC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上方m GCC厚度和上方RNFL厚度、下方m GCC厚度和下方RNFL厚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0.987、0.976、0.971,均为P=0.000)。结论频域OCT检测的CPACG患者的m GCC厚度随青光眼病情的进展逐渐变薄,与RNFL厚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慢性原发闭角青光眼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楠 马英慧 +2 位作者 崔秀成 董志军 许雪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CPACG患者58例(58眼)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3组,即早期CPACG组14例,进展期CPACG组23例... 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CPACG患者58例(58眼)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3组,即早期CPACG组14例,进展期CPACG组23例,晚期CPACG组21例,同时选择23名(23眼)健康无眼疾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RTVue-100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其黄斑区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黄斑区近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35.62±2.96)μm、(124.21±6.47)μm、(119.74±10.67)μm、(94.95±11.24)μm,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与晚期CPACG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晚期CPACG患者表现为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弥漫性变薄,早期患者仅有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厚度变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慢性原发闭角青光眼 黄斑区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于敬妮 杨新光 +5 位作者 郭斌 刘钊 马千丽 李捍民 刘建荣 潘爱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745-748,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评估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对视网膜功能的早期影响。方法:采用罗兰RETIscan(Version 3.15)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20位正常人进行mfERG检查...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评估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对视网膜功能的早期影响。方法:采用罗兰RETIscan(Version 3.15)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20位正常人进行mfERG检查。mfERG的分析对象为多焦电生理产生的鼻上(SN)、鼻下(IN)、颞下(IT)、颞上(ST)4个象限、6环以及总和反应的波形,对总和反应平均密度、P1和N1的潜伏期结果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CG组P1和N1波的总和反应平均密度分别为23.33±8.67,9.12±2.74nV/deg^2。PACG组P1波和N1波总和反应平均密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PACG组SN,IN,IT和ST象限P1反应波平均密度分别为24.89±10.18,24.64±9.27,23.79±7.97,21.45±7.88nV/deg^2,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N1反应波平均密度无明显差异。PACG组R1-R6P1,R1,2,3,5N1反应波平均密度分别为60.23±27.76,46.90±19.85,37.86±15.14,30.25±11.52,22.45±9.59,18.58±6.56,18.92±9.72,13.78±6.26,11.29±4.63,6.90±2.51nV/deg^2,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受到眼压变化的影响PACG可以出现mfERG的特征变化,总和反应平均密度明显降低,各象限和6环P1波以及内3环N1波反应的平均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原发闭角青光眼 眼压 视网膜 功能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HRT-Ⅱ视盘形态结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许育新 朱美玲 +2 位作者 张晓萍 廖荣丰 朱强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比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CACG)和正常眼视盘形态结构参数之间的差异,评价HRT-Ⅱ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Heidelberg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HRT)对早... 目的比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CACG)和正常眼视盘形态结构参数之间的差异,评价HRT-Ⅱ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Heidelberg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HRT)对早期、进展期CACG36例(60只眼)及正常人30例(60只眼)的视盘进行断层扫描,获得视盘平均地形图像和视盘结构诸参数。结果CACG与正常人视盘结构各参数中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沿容积、视杯形态测量、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存在明显差异。结论HRT-Ⅱ能够反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盘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断CACG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断层扫描仪 青光眼 慢性闭角 视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维娜 李成茂 吴晓玉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C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54例(74只眼),患者入院后均行白内障超声...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C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54例(74只眼),患者入院后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房角镜直视下360度房角分离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BCVA和眼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粘连性关闭(PAS)范围、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数,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和后续治疗方案。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BCVA分布等级与术前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患者BCVA均较术前提高。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前患者眼压最高,术后1周眼压下降最明显,之后缓慢升高。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01)。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PAS范围均小于术前(均P<0.001)。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8,P=0.846)。末次随访时69只眼压正常,5只眼>21 mmHg,随访期间1只眼再行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1只眼再行小梁切除术。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CPACG合并白内障,可以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阈值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雷霍 袁天国 解松 《临床眼科杂志》 2000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 观察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敏感度及光阈值丢失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美国眼力健公司Humphrey630自动静态视野分析仪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C30—2程序的视网膜光敏感度测定。结果 视网膜光敏度... 目的 观察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敏感度及光阈值丢失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美国眼力健公司Humphrey630自动静态视野分析仪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C30—2程序的视网膜光敏感度测定。结果 视网膜光敏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减少,上方视网膜光敏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方向,差异有显著性,颞侧视网膜的光阈值丢失多于其它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视网膜光阈值的定量检测可以做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中更早的视功能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视网膜光阈值 视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血液流变学测定
12
作者 乔健夫 刘晋林 王艳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S1期74-75,共2页
对24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CAG)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24例正常人作了对照。结果表明:CPCAG患者的血液粘度各测定值和血小板粘附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则无统... 对24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CAG)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24例正常人作了对照。结果表明:CPCAG患者的血液粘度各测定值和血小板粘附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AG的发病原因除与浅前房、房角窄、瞳孔阻滞等解剖因素有关外,还与其血液粘度增高所致视乳头及视网膜供血不足有关。提示:在治疗CPCAG时,除应积极给予降眼压药物或手术治疗外,还应考虑给予包括降低血液粘度方面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原发慢性闭角 血液流变学 血液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晓双 万修华 +1 位作者 降丽娟 孙大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2289-229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临床收集的80例96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和对照组(40例50眼...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临床收集的80例96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和对照组(40例50眼)。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平均视敏度值(mean sensitivity,MS)和中央前房深度改善状况,并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和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和中央前房深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5,P=0.351)。结论: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优于单纯超声乳化IOL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原发青光眼 闭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德尔随机化及其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袁创 查旭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孟德尔随机化在眼科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其工具变量法的思想能够避免许多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且研究方法便捷、成本低,在医学因果研究中具有先天优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复杂的青光眼疾病,具有遗传相关... 孟德尔随机化在眼科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其工具变量法的思想能够避免许多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且研究方法便捷、成本低,在医学因果研究中具有先天优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复杂的青光眼疾病,具有遗传相关性,同时与多种因素相互关联,但其诊断具有迟滞性,目前仍缺乏大量推论因果关系的有力研究。本文就孟德尔随机化在POAG疾病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POAG的因果关系研究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 原发开角青光眼 全身疾病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表的影响
15
作者 刘雪珂 马敏丽 +6 位作者 李文静 王慧娴 刘毅 甘霈 杨燕川 阿布都萨塔尔·艾山 李霞 《临床眼科杂志》 2025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P0AG患者61例(80只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NPTS联合角膜...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P0AG患者61例(80只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NPTS联合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组,对照组为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29例(40只眼),对照组34例(40只眼),其中有2例患者一眼行NPTS联合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另一眼行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I(SIt)、脸板腺缺失评分、结膜印迹细胞学Nelson分级及杯状细胞密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OSDI评分,BUT,SIt,Nelson分级,杯状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脸板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OSDI评分,BUT,杯状细胞密度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OSDI评分,BUT、SIt、Nelson分级,杯状细胞密度均有所恢复。术后3个月观察组OSDI评分、脸板腺评分、Nelson分级、杯状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BUT、SIt较术前有所改善(均P<0.05),对照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均P>0.05)。结论NPTS联合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较小梁切除术对POAG患者的眼表早期影响更小,术后眼表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穿透小梁手术 小梁切除术 角膜基质透镜 眼表 原发开角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一级亲属眼前节结构特点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文青 潘桂珍 +2 位作者 孙萍 张旭 杨璐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一级亲属的眼前节结构特点。方法:选择2020-09/2022-10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40-60岁PACG一级亲属48例48眼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同年龄段、无青光眼及青光眼家族史的健康体检者40例40眼为...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一级亲属的眼前节结构特点。方法:选择2020-09/2022-10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40-60岁PACG一级亲属48例48眼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同年龄段、无青光眼及青光眼家族史的健康体检者40例40眼为对照组,按年龄分为低龄组(40-49岁)和高龄组(50-6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使用camera measure测量软件进行测量,主要测量指标包括前房深度(ACD)、前房面积(ACA)、前房宽度(ACW)、眼前节深度(ASD)、房角开放距离(AOD 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小梁虹膜间面积(TISA_(500))、晶状体拱高(LV)、虹膜曲率(IC)、虹膜厚度(IT 500)、巩膜睫状突夹角(SCPA)及虹膜睫状突距离(ICPD)。比较两组各指标。结果:观察组ACD、ACA、AOD 500、TISA_(500)、TIA均比对照组小,LV、IC均比对照组大(均P<0.05)。高龄观察组ACD、ACA、AOD 500、TISA_(500)、TIA明显小于同龄对照组,LV、IC大于同龄对照组(均P<0.05);低龄观察组ACD、AOD 500、TISA_(500)、TIA明显小于同龄对照组,LV、IC显著大于同龄对照组(均P<0.05)。高龄观察组的ACD、ACA、AOD 500、TISA_(500)、TIA均显著小于低龄观察组,LV、IC显著大于低龄观察组(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ACD分布有差异(P<0.05),其中中重度浅前房的占比约为对照组的10倍。相关性分析表明,TISA_(500)与ACD、ACA呈正相关,与LV、IC呈负相关,TISA_(500)主要受LV影响。IC与LV呈正相关,与ACD、ACA呈负相关。结论:正常眼轴的PACG一级亲属存在房角关闭的高风险性。PACG一级亲属的眼前节结构较正常人拥挤,晶状体前移可能是导致房角狭窄的始动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一级亲属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前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基于OCTA的研究
17
作者 陈静 胡利 +1 位作者 王观峰 王双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7-971,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眼处于急性发作期,另一眼处于临床前期)为研究对象;将处于急性发作期的23眼作为观察组,对侧处于临床前期的23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眼眼压控制良好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观察组手术2周后对照组患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OCTA检测两组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相关参数、黄斑中心凹旁和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观察组患眼裸眼视力低于对照组,眼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患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观察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眼FAZ周长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眼术后FAZ面积、周长有下降趋势,FAZ圆度指数有升高趋势;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小于术前,圆度指数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两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相对于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面积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较临床前期眼FAZ面积、周长增大,圆度指数减小,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减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安全有效,术后患眼FAZ面积、周长减小,圆度指数增大,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增加。OCTA可以很好地评估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 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樱銮 齐艳秀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89-391,共3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导致失明的常见原因,房角关闭是PACG的一个基本病理过程。随着眼科设备的发展,对PACG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了传统的瞳孔阻滞、高褶虹膜机制,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不仅与异常眼球解剖结构相关,还与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导致失明的常见原因,房角关闭是PACG的一个基本病理过程。随着眼科设备的发展,对PACG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了传统的瞳孔阻滞、高褶虹膜机制,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不仅与异常眼球解剖结构相关,还与眼部动态变化因素、遗传因素和心理生理应激因素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PACG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作用,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房角关闭 青光眼 原发房角关闭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54
19
作者 苟文军 杨旭 +3 位作者 方晏红 刘灵琳 龙波 刘思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4-886,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 Hg(1 k Pa=7.5 mm Hg)和(14.82±3.01)mm 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 Hg和(37.18±2.96)mm 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 mm 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慢性原发闭角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霍显青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评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 目的评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前、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8.00%)较对照组(86.00%)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23±0.08)、眼压为(43.60±3.45)mm Hg(1 mm Hg=0.133 kPa)、前房深度为(2.35±0.27)mm、前房角宽度为(13.52±2.63)°,对照组分别为(0.24±0.10)、(43.52±4.17)mm Hg、(2.46±0.35)mm、(13.44±3.07)°;术后3个月,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47±0.03)、眼压为(15.26±1.75)mm Hg、前房深度为(3.30±0.14)mm、前房角宽度为(30.21±1.27)°,对照组分别为(0.38±0.04)、(18.38±2.07)mm Hg、(3.02±0.25)mm、(26.35±1.14)°。两组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均高于术前,眼压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更高,眼压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00%)较对照组(20.00%)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方案与配合房角分离术方案均能取得一定效果,其中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方案的应用能获取优质的效果,更好改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等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原发闭角青光眼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