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期后路清创椎间植骨融合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闭合式灌洗引流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雷昌宇 韩尧政 +3 位作者 苏林涛 江剑峰 余秋宇 康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清创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敷料封闭切口联合闭式灌洗引流术(closed continuous douche,CCD)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采...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清创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敷料封闭切口联合闭式灌洗引流术(closed continuous douche,CCD)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采用一期后路清创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联合VSD敷料封闭切口+CCD治疗的18例腰椎原发性感染的病例资料,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22~80岁(53.2±16.0岁)。采用mNGS测序联合病原学培养鉴定患者感染病原体,制定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通过检测术前3d~术后60d(间隔3d)的ESR和CRP,评估感染的控制状况;通过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腰椎JOA评分,计算BI、JOA评分与对应的改善率(改善率≥60%为显效),评估临床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Frankel分级评价脊髓损伤恢复;观察患者术后随访时的CT,记录植骨融合时间。结果:mNGS测序联合病原学培养结果阳性17例(17/18),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大肠埃希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布鲁氏杆菌均为1例,均采用了相应的序贯治疗。术后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18.0±8.2个月),CRP和ESR的平均水平于术后42d和45d分别恢复并持续维持在正常范围。术前BI为63.7±11.3分,术后3个月为89.8±7.0分,16例达到显效(88.9%);术前JOA评分14.2±3.4分,术后3个月25.7±3.1分,16例达到显效(88.9%)。术后3个月的随访时,2例Frankel C级患者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其余14例Frankel 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术后植骨融合时间平均6.0±1.5个月。结论:一期后路清创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联合VSD封闭切口+CCD技术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可以充分清创、有效控制感染,植骨融合可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原发性感染 椎旁脓肿 负压封闭引流 闭式灌洗引流 植骨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髓卟啉单胞菌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内的定植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红 纪海 +2 位作者 何艳艳 杨圣辉 侯本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采用16s r DNA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分析和比较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将12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单根管患牙按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分为2组,每组60颗... 目的采用16s r DNA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分析和比较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将12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单根管患牙按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分为2组,每组60颗。采用16s r DNA PCR分析P.endodontalis在两种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对于P.endodontalis检出阳性者用RTFQ-PCR比较P.endodontalis在两种感染根管内的DNA相对表达量。结果 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再感染根管的检出率(P=0.001)。RTFQ-PCR检测结果表明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的DNA表达量和再感染根管内D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结论 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内均有定植,但与原发性感染根管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卟啉单胞菌 原发性感染根管 感染根管 根尖周炎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原发性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3
作者 由弘 张文宝 +6 位作者 甫拉提 古努尔 哈斯也提 吐尔洪 吾斯曼 张壮志 王进成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3年第2期9-12,F002,F003,共6页
将细粒棘球绦虫 (E.g)虫卵在孵化脱壳后 ,通过腹腔、静脉或皮下注入鼠体内 ,使其发育为包囊 ,这一动物模型的建立为人们对宿主免疫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和前景。本论文通过静脉、腹腔、皮下感染六钩蚴及口服感染虫卵 4种途径感染昆... 将细粒棘球绦虫 (E.g)虫卵在孵化脱壳后 ,通过腹腔、静脉或皮下注入鼠体内 ,使其发育为包囊 ,这一动物模型的建立为人们对宿主免疫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和前景。本论文通过静脉、腹腔、皮下感染六钩蚴及口服感染虫卵 4种途径感染昆明小鼠 ,感染率分别达到 10 0 %、10 0 %、83 %和 81% ,建立了适合新疆家养绵羊株 E.g的模型小鼠。并对六钩蚴感染方式与产生包囊寄生部位的对应关系以及寄生在不同部位包囊的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为包虫病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发性感染 动物模型 宿主免疫反应 感染 包虫病 中间宿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4
作者 杨军民 王明荣 曾会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708-709,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性感染心内膜炎 外科手术 手术时机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儿童原发性EB病毒感染发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立飞 周凯 胡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71-147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原发性EB病毒感染(EBI)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4组。结果:婴儿组24例(7.27%)、幼儿组172例(52.12%)、学龄前期组88例(26.67%)、学龄期组46例...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原发性EB病毒感染(EBI)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4组。结果:婴儿组24例(7.27%)、幼儿组172例(52.12%)、学龄前期组88例(26.67%)、学龄期组46例(13.94%)。季节分布幼儿组秋季高发,其余各组春季高发。各年龄段临床表现中均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发生率最高(43.6%),呼吸道感染(41.2%)次之,其中婴儿组咳嗽、皮疹发生率最高(P<0.05),学龄前期组肝脾大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8.2%、59.1%;检验方面血CD4+/CD8+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P<0.05),婴儿组肝损最大ALT(241±101.85)IU/L,婴儿组血清EBV-DNA阳性率为87%,EBV-CA-Ig M阳性率为13%,相差最大。结论:不同年龄组EBI在发病高峰、季节分布、临床表现、检验方面不完全相同,血清EBV-DNA有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EB病毒感染 小儿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浸润性肺真菌感染的CT表现(附2例报告) 被引量:14
6
作者 应逸凤 杨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78-379,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浸润肺真菌感染 CT表现 诊断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晓峰 裴斐 +2 位作者 张军 万俊哲 张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3-524,共2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体会。方法自1995年5月至2008年8月我院行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92例,其中男62例,女30例,年龄373(29.66±12.38)岁;其中原发性IE82例,继发性IE 10例。合并器... 目的回顾性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体会。方法自1995年5月至2008年8月我院行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92例,其中男62例,女30例,年龄373(29.66±12.38)岁;其中原发性IE82例,继发性IE 10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情况:先天性心脏病31例,瓣膜病变59例,左房黏液瘤1例。92例患者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其中择期手术80例(87%),急诊12例(13%)。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原发性IE组择期手术70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3%);急诊手术12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25%);继发性IE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30%),术后随访时间24月,随访83例,随访率100%。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Ⅰ级68例,Ⅱ级15例。结论早期诊断、适当的手术时机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和敏感抗生素选用是治疗IE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感染心内膜炎 继发感染心内膜炎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感染及遗传性代谢病的产前筛查
8
作者 陈子江 颜军昊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1-132,共2页
关键词 病毒感染 产前筛查 遗传代谢病 原发性感染 产前诊断 开始时间 先天感染 母亲 风险 传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SA法观察小鼠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抗体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丁嘉烽 《中国畜禽种业》 2013年第7期47-48,共2页
在ELISA法作用之下应用高纯度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抗原、以及囊液抗原,分别针对一次感染、以及二次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小鼠血清进行测定,用ELISA法对所测定结果详细分析。对模型小鼠原发性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后,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规律... 在ELISA法作用之下应用高纯度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抗原、以及囊液抗原,分别针对一次感染、以及二次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小鼠血清进行测定,用ELISA法对所测定结果详细分析。对模型小鼠原发性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后,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规律展开分析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模型小鼠 原发性感染 六钩蚴抗原 OD峰值 特异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治
10
作者 李少停 李金岭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年第3期35-35,共1页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的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缓慢。 1病原体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的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缓慢。 1病原体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是原发性感染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甲骨 两极染色 多杀巴氏杆菌 不发酵糖类 β溶血 球杆菌 接触传染病 原发性感染 革兰氏染色 带菌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锯术治疗马副鼻窦炎病例报告
11
作者 马翀 尚高盼 +8 位作者 彭煜师 丁儒欣 李伟 赵建强 陈广乾 卢靖铵 王志永 曹杰 齐长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1-43,I0003,共4页
副鼻窦炎是副鼻窦的炎症,可见于马、牛等家畜。但在临床上,马的副鼻窦炎相对发病较多,而牛、羊、小动物的副鼻窦炎很少见。马的副鼻窦炎可由细菌或真菌原发性感染,也可继发于牙病、面部创伤、鼻窦囊肿、进行性筛窦血肿或鼻窦肿瘤。马的... 副鼻窦炎是副鼻窦的炎症,可见于马、牛等家畜。但在临床上,马的副鼻窦炎相对发病较多,而牛、羊、小动物的副鼻窦炎很少见。马的副鼻窦炎可由细菌或真菌原发性感染,也可继发于牙病、面部创伤、鼻窦囊肿、进行性筛窦血肿或鼻窦肿瘤。马的鼻窦炎多为单侧发病,但也有双侧发病的报道。无品种、年龄或性别易感性。无论哪种类型的鼻窦炎,临床表现常都包括单侧脓涕、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和溢泪,偶可见面部肿胀、眼球突出、呼吸音异常、摇头、不喜训练等症状[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突出 病例报告 副鼻窦炎 圆锯术 原发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猪死流产风暴及其防治(下)
12
作者 杨宜生 《湖北畜牧兽医》 1990年第2期8-11,共4页
二、病的诊断母猪死流产风暴的原因较为复杂,迅速地、直接地作出诊断是困难的,加上引起流产和胎猪死亡的原发性病原多不会长存及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更增加了诊断的困难性。引起母猪死流产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生殖道的原发性感染... 二、病的诊断母猪死流产风暴的原因较为复杂,迅速地、直接地作出诊断是困难的,加上引起流产和胎猪死亡的原发性病原多不会长存及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更增加了诊断的困难性。引起母猪死流产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生殖道的原发性感染,约有30—40%的流产,死胎和胎儿干尸化与之有关;二为母猪的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垂直感染、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干尸化 继发感染 原发性感染 原发 垂直感染 全身疾病 伪狂犬病 无季节 繁殖障碍 猪丹毒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Ⅲ号防虾病
13
作者 唐文 《中国农村科技》 1995年第1期45-45,共1页
“中国对虾流行性病毒病防治技术研究”经唐山课题组历时3年多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抗病毒 中国对虾 防治技术 流行病毒 阶段成果 弧菌感染 虾病 养殖对虾 病毒感染 原发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诺卡菌病1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左文伟 吴芹萍 龙川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8-210,共3页
原发性皮肤诺卡菌感染在临床上比较罕见,主要表现为皮肤脓疱、脓皮病、脓肿、溃疡、肉芽肿或蜂窝织炎,主要由巴西诺卡菌感染所致[1]。本文报道1例由巴西诺卡菌合并荒尾诺卡菌感染所致的原发性皮肤感染病例,以供临床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 原发性皮肤诺卡菌感染在临床上比较罕见,主要表现为皮肤脓疱、脓皮病、脓肿、溃疡、肉芽肿或蜂窝织炎,主要由巴西诺卡菌感染所致[1]。本文报道1例由巴西诺卡菌合并荒尾诺卡菌感染所致的原发性皮肤感染病例,以供临床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长期从事鱼庄杀鱼工作。2019年11月22日因"左前臂、背部红肿热痛4d余"入院,患者自诉入院前1周,在杀鱼过程中左手小鱼际处被桂鱼刺刺伤,第3天晨起后左前臂桡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诺卡菌 荒尾诺卡菌 原发皮肤诺卡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