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重建方式治疗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随访研究
1
作者 流小舟 黎承军 +1 位作者 施鑫 周光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7-364,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重建方式分为肿瘤型假体置换组和生物重建组。回顾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对比2组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最终保肢率,并总结生物重建失败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STS)、多伦多保肢评分(TESS)评价并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收集并筛选入组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8~71岁,平均(38.3±21.2)岁。随访15~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共存活67例,死亡20例,总生存率为77.01%;无瘤存活45例,无瘤生存率为51.72%。其中,假体置换组74例、生物重建组13例(瘤体骨灭活再植钢板重建2例、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11例)。生物重建组术后1年的MSTS评分及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假体置换组(28.33±2.09 vs 24.16±4.51、85.62±6.71 vs 80.82±3.85,P<0.01)。假体置换组术后生存率达到了75.68%。而生物重建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更达到了84.62%,且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无瘤生存(TFS)、总生存(OS)均无显著影响(P>0.05),复发和转移发生与否才是影响OS的预测因素(P=0.003和P=0.001)。而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生存率(P=0.0843)、复发率(P=0.5206)、转移率(P=0.3217)无显著相关性。假体置换组与生物重建组的二次手术率(29.73%vs 38.46%)及最终保肢率(83.78%vs 84.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瘤段切除后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的患者有11例,其中出现移植骨骨不连2例;愈合时间与年龄、术前肿瘤生长部位、术中截骨长度、取骨部位及植骨量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采用术前精准测量和周密设计的生物重建手术,可以发挥其在关节稳定、肢体功能、保障疗效等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取得较假体置换手术更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瘤段切除后的重建方式 功能评价 生存和保肢 复发和转移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44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组织病理学统计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连唐 刘子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57-461,共5页
目的:从大宗病例分析总结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发病情况及构成比率。方法:通过对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5444例的临床病理统计分析,观察各种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构成比及其在不同年龄组、性别及部位的发病情况。结果:5444例原发... 目的:从大宗病例分析总结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发病情况及构成比率。方法:通过对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5444例的临床病理统计分析,观察各种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构成比及其在不同年龄组、性别及部位的发病情况。结果:5444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男女比例为1.6:1,年龄组中11~31岁占55.70%。病变位于下肢长管骨占53.09%。其中主要的肿瘤发病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骨肉瘤(43.66%)、软骨肉瘤(20.52%)、纤维肉瘤(6.02%)、恶性淋巴瘤(5.62%)、尤文氏肉瘤(5.40%)、脊索瘤(5.36%)、骨髓瘤(5.0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97%)、恶性骨巨细胞瘤(2.50%)。结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较多发生于男性,好发年龄为11~30岁。病变部位较多位于下肢长管骨,其中以骨肉瘤最多见。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在我国的发生数、构成比等与北美等地区有着某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构成比 临床病理学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晓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49-1052,1055,共5页
目的检测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活性,以评价ICTP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2010年本院骨肿瘤科收治的78例恶性骨肿瘤患者,设为A组,其中49例为原发... 目的检测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活性,以评价ICTP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2010年本院骨肿瘤科收治的78例恶性骨肿瘤患者,设为A组,其中49例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10例为继发性恶性骨肿瘤、19例为骨转移性肿瘤患者,另选43例良性骨肿瘤患者为B组,同时,设52例同龄正常人为C组,均采用酶免疫测定(EIA)方法测定他们血清中的ICTP活性。结果B组患者血清ICTP活性为(6.75±3.34)μg/L,C组血清ICTP活性为(4.68±2.91)μg/L,A组患者血清ICTP活性为(14.84±8.49)μg/L,其中,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继发性恶性骨肿瘤、骨转移性肿瘤患者的血清ICTP活性分别为(17.47±10.86)μg/L、(8.02±6.19)μg/L、(8.14±5.45)μg/L A组中三类患者的血清ICTP活性与B组,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中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与继发性恶性骨肿瘤、骨转移性肿瘤组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CTP是反映骨肿瘤骨代谢的一个灵敏而简便的检测指标,并对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继发恶性骨肿瘤 骨转移肿瘤 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