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潘集阳 赵耕源 +3 位作者 麦慈任 张晋碚 黄铎香 雷卓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0-241,共2页
目的 了解在临床医疗机构就诊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以及伴随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使用PSQI,SCL 90评定原发性失眠症患者 ( 65例 )和正常对照组 ( 67例 )。结果 显示两组PSQI所有因子和总分比较 ,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 目的 了解在临床医疗机构就诊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以及伴随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使用PSQI,SCL 90评定原发性失眠症患者 ( 65例 )和正常对照组 ( 67例 )。结果 显示两组PSQI所有因子和总分比较 ,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两组SCI 90所有因子、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比较 ,除敌对因子外 (P >0 .0 1 ) ,其它因子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患者睡眠质量与其躯体化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日间功能和总分与SCL 90各成分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结论 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表现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差 ,入睡时间延长 ,睡眠时间缩短 ,睡眠效率降低 ,服安眠药物多和睡眠紊乱。患者的心理状况比健康对照组差。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 ,除积极治疗睡眠障碍外 ,还应对伴有的心身症状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症 睡眠质量 心理健康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序数据Meta分析模型评价针灸疗效研究:原发性失眠症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强 王秀娟 +1 位作者 赵颖 黎波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37,共4页
目的:基于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PI)的高质量临床证据与有序数据Meta分析模型,评价针灸治疗PI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全面收集针灸治疗PI的高质量临床证据。按照Jadad评分法评价证据质量,采用最大似然法来拟合累积... 目的:基于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PI)的高质量临床证据与有序数据Meta分析模型,评价针灸治疗PI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全面收集针灸治疗PI的高质量临床证据。按照Jadad评分法评价证据质量,采用最大似然法来拟合累积比数模型,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有序数据Meta分析及效应量统计评价。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有序数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相对于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疗效标准提高疗效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等级的可能性增加了161%/1179%,以PSQI总分减分率疗效标准提高疗效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等级的可能性增加了144%/150%。结论:基于现阶段高质量临床证据,针灸治疗PI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可显著提高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原发性失眠症 有序数据 META分析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干预作用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义 冯慧 +5 位作者 莫亚莉 毛洪京 刘文娟 尹岩 徐莲莲 余正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5-668,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刺与唑吡坦干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将6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和针刺组(31例),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 目的:比较针刺与唑吡坦干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将6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和针刺组(31例),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监测睡眠结构相关指标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的平均睡眠潜伏时间(mean sleep latency,MSL)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药物组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缩短、觉醒次数(number of awake1nings,NWAK)、入睡后清醒时间(wake after sleep onset,WASO)减少,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增多、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明显增高(均P<0.01),药物组治疗后非快速眼动3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 3,N3)较本组治疗前增多,N1、N2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REM)比例较本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针刺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SOL、NWAK、WASO、TST、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较药物组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药物组缩短(P<0.05)。结论:针刺较唑吡坦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更有利于调节其过度觉醒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原发性失眠症 过度觉醒 神经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试验设计要点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常诚 熊宁宁 +2 位作者 姜亚军 吴明华 周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50-1551,共2页
依据失眠和睡眠质、量及睡眠结构评定的医学进展,从受试者的纳入、疗效评价、依从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探讨原发性失眠中药安眠作用的临床试验设计要点。
关键词 中药新药 原发性失眠症 临床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失眠症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优 应豪睿 +3 位作者 汪小琳 富小菲 袁慧鑫 赵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120-122,共3页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讨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方法,通过对2000—2013年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辨证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证候规范及证候要素提取,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频...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讨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方法,通过对2000—2013年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辨证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证候规范及证候要素提取,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频数、频率分析。结果:66个证候类型中出现频率前3位的证候是心脾两虚证、痰火扰神证、肝郁气滞证;出现频率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心、肝、脾;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火/热、气虚、阴虚。结论:原发性失眠症的主要病机为心脾两脏的气、阴虚,肝脏气郁或气郁化火。目前原发性失眠症中医临床证候类型分布较为分散,而证候要素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症 证候 证候要素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9
6
作者 钟代曲 蒋晓江 +1 位作者 马国重 曾昌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28-31,34,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exmedetomidine induce sleep balance treatment,DISBT)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2012年2-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治疗的62例慢性顽固...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exmedetomidine induce sleep balance treatment,DISBT)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2012年2-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治疗的62例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患者,按其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DISBT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 d,共行3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情况及睡眠结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情况、睡眠结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脑皮质过度觉醒水平,纠正紊乱的睡眠-觉醒通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正确做好治疗前、中、后护理,是保障治疗安全和保持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原发性失眠症 过度觉醒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证型多导睡眠图特点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范宇鹏 曾亮 杨志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0-491,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症肝郁化火与心脾两虚两大证型不同的多导睡眠图特点。方法:对62例进行辨证分型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与数据统计。结果:原发性失眠症心脾两虚组的睡眠潜伏期往往在正常范围内,而肝郁化火组的...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症肝郁化火与心脾两虚两大证型不同的多导睡眠图特点。方法:对62例进行辨证分型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与数据统计。结果:原发性失眠症心脾两虚组的睡眠潜伏期往往在正常范围内,而肝郁化火组的睡眠潜伏期、S1%较心脾两虚组增加,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睡潜伏期与S1%可以作为临床原发性失眠肝郁化火与心脾两虚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症 多导睡眠图 中医证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慰剂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潘胜珂 李惠 +2 位作者 魏燕燕 姚培芬 李华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5-513,共9页
目的·探讨安慰剂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效果及影响程度。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数据库,以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声明为参照标准进行入组和评价文献。收集纳入... 目的·探讨安慰剂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效果及影响程度。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数据库,以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声明为参照标准进行入组和评价文献。收集纳入文献中安慰剂治疗前后的客观和主观睡眠评定指标,采用RevMan 5.3和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7篇文献(18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980例,根据年龄进行亚组(成人组和老年组)分析。客观评定指标中,觉醒次数仅在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睡眠潜伏期、睡眠发作后的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间在2个亚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效应值绝对值的范围为0.153~0.414。主观评定指标中,主观总睡眠时间、睡眠发作后的主观觉醒时间、主观觉醒次数在2个亚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观睡眠潜伏期仅在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总效应值绝对值的范围为0.289~0.474。结论·安慰剂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和客观睡眠评定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影响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慰剂 原发性失眠症 META分析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失眠症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臧书晗 史华伟 +2 位作者 张旭冉 朱丽虹 周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03-507,共5页
系统分析原发性失眠症(primary insomnia,PI)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像学改变,从全脑、脑区、脑区间功能连接和脑网络四个层次分别说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总结文献发现,PI的发生、发展与海马、杏仁核、扣带回、岛叶、额叶和丘脑等多个... 系统分析原发性失眠症(primary insomnia,PI)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像学改变,从全脑、脑区、脑区间功能连接和脑网络四个层次分别说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总结文献发现,PI的发生、发展与海马、杏仁核、扣带回、岛叶、额叶和丘脑等多个脑区的组织结构、功能、代谢变化相关,情绪、认知相关的脑区变化和脑网络功能紊乱与失眠症状和严重程度有关。基于影像学方法和技术研究PI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对理解PI病理生理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症 神经影像学 磁共振成像 脑区 功能连接 脑网络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失眠症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静文 魏燕燕 +4 位作者 苏彤 潘霄 崔轶 李自强 唐云翔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43-1148,共6页
原发性失眠症(PI)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会影响人的认知、情绪调节等功能。多项研究表明PI涉及广泛的脑区异常。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PI的研究,它可以客观、间接地分析大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有助于阐... 原发性失眠症(PI)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会影响人的认知、情绪调节等功能。多项研究表明PI涉及广泛的脑区异常。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PI的研究,它可以客观、间接地分析大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有助于阐明PI的神经病理学机制,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和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在PI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症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失眠患者与有失眠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神经肽Y和P物质水平 被引量:33
11
作者 廖继武 黄俏庭 +1 位作者 潘集阳 刘亚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0-494,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症与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肽Y(NPY)和P物质(SP)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之相应诊断标准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42例、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35例及38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症与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肽Y(NPY)和P物质(SP)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之相应诊断标准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42例、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35例及38例正常对照,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PY及SP水平,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抑郁、焦虑症状和主观睡眠质量状况。结果:原发性失眠症组与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组血清NP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6±3.9)ug/mL,(5.8±1.8)ug/mL vs.(8.7±5.0)ug/mL,P<0.05],血清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0±1.5)ug/mL,(6.3±2.0)ug/mL vs.(3.7±1.2)ug/mL,均P<0.05],且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组血清SP水平高于原发性失眠组(P<0.05),但两病例组间血清NP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SP水平与病种、病程、性别、HAM A总分、HAM D总分、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明显相关(r=0.01~0.15,均P>0.05),NPY水平仅与PSQI中的主观睡眠质量因子呈负相关(r=-0.24,P<0.05)。结论:原发性失眠症与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均可能存在外周NPY及SP能神经元功能紊乱,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SP能神经功能紊乱可能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症 抑郁症 神经肽Y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血清P物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俏庭 刘亚平 +3 位作者 廖继武 石顺治 马萍 潘集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患者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原发性失眠患者46例(患者组)及睡眠正常的健康对照42例(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患者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原发性失眠患者46例(患者组)及睡眠正常的健康对照42例(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和贝克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定受试者的主观睡眠状况及焦虑、抑郁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受试者血清SP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血清SP水平,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所有受试者血清SP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组血清SP水平高于对照组([6.68±3.10)ng/mL vs(.5.27±2.4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血清SP与PSQI总分(β=0.143,P<0.05)、BDI总分(β=0.116,P<0.05)分别呈正关联;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及SAI、TAI总分无统计学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PSQI总分为血清SP水平的影响因素(β=0.143,P<0.05)。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存在外周血SP水平紊乱,SP可能参与了原发性失眠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症 P物质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