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回顾性临床分析
1
作者 王兆辉 王绪栋 +5 位作者 罗荣华 孙燕 常光妮 孙俊霞 刘亚蒙 高婷婷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6期76-79,共4页
目的提高对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再认识,为儿童ITP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50例初诊为ITP的患儿,并随访至发病后6个月。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非重型IT... 目的提高对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再认识,为儿童ITP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50例初诊为ITP的患儿,并随访至发病后6个月。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非重型ITP为单用糖皮质激素(GCs)组,重型ITP为GCs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组。对年龄、性别、初诊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初诊骨髓巨核细胞数目、治疗反应、预后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0例初诊ITP患儿发病年龄为[4.50(0.25,13.00)]岁,其中男82例(54.67%),女68例(45.33%)。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GPⅠb抗体阳性32例(21.33%),抗GPⅨ抗体阳性15例(10.00%),抗GPⅡb抗体阳性86例(57.33%),抗GPⅢa抗体阳性76例(50.67%),抗GMP-140抗体阳性23例(15.33%),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阴性42例(28.00%);完全反应(CR)+反应(R)组初诊巨核细胞数为[476.00(259.00,684.00)]个/骨髓片,无效(NR)组初诊巨核细胞数为[58.00(47.00,89.00)]个/骨髓片。住院时间为[5.00(4.00,12.00)]d;单用GCs组反应时间为[4.00(3.00,10.00)]d,GCs联合IVIG组反应时间为[3.00(2.00,8.00)]d。随访至6个月,CR 86例(57.33%),R 58例(38.67%),NR 6例(4.00%)。单用GCs组及GCs联合IVIG组比较,GCs联合IVIG组反应时间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6个月,两组患儿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核细胞数较多者,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患儿以学龄前儿童更为常见,男孩多于女孩。GCs联合IVIG比单用GCs治疗反应时间短,预后无明显差异。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数目低,提示预后不良。不同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阳性预后有差异,其中GPⅡb/GPⅢa阳性预后较好,GPⅠb/GPⅨ阳性预后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抗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纬民教授基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辨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春燕 程纬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147-150,共4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是在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患者血小板数量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但大多数患者常伴有乏力、焦虑等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是在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患者血小板数量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但大多数患者常伴有乏力、焦虑等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毒虚致病”源于壮医毒虚学说,毒与虚共同导致疾病发生,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程纬民教授从壮医毒虚理论出发,认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致病因素关键在于风、湿、火、热毒邪,气血阴阳虚损可加快疾病进展,治疗原则上主张祛毒邪兼以扶正,把握致病关键因素,加强利于阻断致病因素中药,防病传变。最后附验案两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壮医 毒虚致病 治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征分析—来自12家中心的队列研究
3
作者 武奇 王向文 +13 位作者 侯慧 张称心 萨初然贵 王艳军 宁立华 萨日娜 经鑫爱 陈强 朱君 李朝晖 荣灵瑜 刘领灵 肖娟 张躲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40-248,共9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和更精准的分层诊疗提供依据,同时带动提升内蒙古地区ITP规范诊疗。方法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内蒙古地区12家医院近6年收...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和更精准的分层诊疗提供依据,同时带动提升内蒙古地区ITP规范诊疗。方法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内蒙古地区12家医院近6年收治的632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纳入研究的316例患儿中,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性别、ICR出血分级、黏膜出血、发病诱因、初诊PLT计数、MPV、ANA、A-ENA、免疫球蛋白、骨髓巨核细胞总数、骨髓粒系比例、不同的治疗方式及治疗后1、3、6、12个月的治疗效果、ITP的分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季节、补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蒙古地区儿童ITP发病高峰在4~18岁段,随年龄的增长女性逐渐多于男性;鼻黏膜出血占比、初诊PLT计数及MPV升高、ANA+、A-ENA+、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增高、骨髓粒系比例升高、GC+IVIG治疗、进展为慢性比率较高多分布在4~18岁组;<1岁组有起病诱因占比高于另外两组,且在第1、3、6、12个月的完全缓解率均高于另外2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特征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慢性病程预测分析
4
作者 史美龄 周敏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约有20%~30%患儿病程演变为慢性。该病预后目前仍然难以预测,在疾病初期寻找可以预测疾病慢性化的相关因素和指标,对于早期识别病程发展、避免过度治疗、优化...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约有20%~30%患儿病程演变为慢性。该病预后目前仍然难以预测,在疾病初期寻找可以预测疾病慢性化的相关因素和指标,对于早期识别病程发展、避免过度治疗、优化管理、提高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儿童ITP慢性化的相关影响和预测指标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儿童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细胞多参数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李丽君 乔志华 高毅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血细胞多参数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院95例ITP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95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入组时血细胞参数指标[血... 目的:分析血细胞多参数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院95例ITP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95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入组时血细胞参数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例(P-LCR)],比较研究组不同预后ITP患儿入组时病情程度、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前后血细胞参数指标的差异,分析治疗后血细胞参数指标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ITP患儿疾病转归的价值。结果:入组时,研究组MPV、PDW、P-LCR[(11.45±1.75)fL、(17.15±2.38)%、(42.45±6.74)%]水平高于对照组[(9.49±1.55)fL、(14.37±2.09)%、(23.10±4.57)%],PLT[(45.62±8.83)×10^(9)/L]低于对照组[(228.97±48.2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预后良好患儿MPV、PDW、P-LCR低于预后不良患儿,PLT高于预后不良患儿(P<0.05);治疗1、2个月后,MPV、PDW、P-LCR与疾病转归呈负相关(1个月r=-0.481、-0.550、-0.579;2个月r=-0.541、-0.583、-0.645,P均<0.05),PLT与疾病转归呈正相关(1个月r=0.530;2个月r=0.582,P均<0.05);治疗1、2个月后,MPV、PLT、PDW、P-LCR联合预测患儿疾病转归的AUC分别为0.830、0.871,敏感度分别为77.78%、83.33%,特异度分别为88.31%、90.91%,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联合检测MPV、PLT、PDW、P-LCR可辅助评估ITP病情,且在预测患儿疾病转归方面具有较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细胞多参数 动态监测 病情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6
作者 杜金环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2期125-128,共4页
目的 分析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IT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 目的 分析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IT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单独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52±2.14)×109/L、(123.11±25.82)×109/L,对照组分别为(7.51±2.04)×109/L、(75.43±15.77)×109/L;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6.67%,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慢性化危险因素研究--单中心5年研究
7
作者 史美龄 徐倩 周敏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4年第6期412-417,438,共7页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判断疾病预后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初诊ITP儿童为研究对象,规律随访时间至少1年。收集患者临床...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判断疾病预后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初诊ITP儿童为研究对象,规律随访时间至少1年。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验结果、治疗方式、转归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62例ITP儿童,其中550例初诊后1年内缓解,112例未缓解,慢性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隐匿病程、出血分级、初诊血小板计数大于10×10^(9)/L、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减少、甲状腺功能异常、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和IgA、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在慢性组与非慢性组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和隐匿病程与儿童ITP慢性化发生显著相关,初诊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1.5×10^(9)/L可能是保护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持续大于12个月后自发缓解率降低。结论初诊年龄较大、起病隐匿是影响儿童ITP慢性化的危险因素。初诊是否治疗对疾病预后无显著影响,对于ITP患儿应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管理;病程迁延者自发缓解率降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儿童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切除治疗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程艳丽 郝国平 +6 位作者 王晓欢 常虹 史红鱼 陆海燕 王丽 王静 侯朝辉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268-271,共4页
目的研究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脾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3年12月间在山西省儿童医院确诊的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例,均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病程... 目的研究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脾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3年12月间在山西省儿童医院确诊的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例,均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病程〉1年,年龄〉6岁,且有活动性出血需反复住院,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行脾切除治疗后分析其疗效。结果除1例术后随访8年,血小板持续低于20×10-9/L,但出血症状减轻外,远期总有效率达83.3%;另1例血小板恢复正常,但在术后半年发生化脓性脑膜炎,2年后因发热、白细胞高确诊结缔组织病(未分化型)外,余4例患者均治愈,且无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脾切除治疗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对经一线及二线药物治疗仍无明显效果的患者可以选择脾切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脾切除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 被引量:8
9
作者 贾少艳 刘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9期1656-1658,共3页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ITP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接受地塞...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ITP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接受地塞米松治疗,试验组接受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9.79%(44/49)]高于对照组[71.42%(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16%(4/49)]与对照组[12.24%(6/49)]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数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小板达最高峰时间及停药后血小板恢复治疗前水平时间长于对照组,血小板最高峰值平均计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ITP效果显著,可增加血小板数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Treg细胞、Th17细胞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汪嘉佳 李哲 +2 位作者 江继发 程玮 金凤祥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8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Treg细胞、Th17细胞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80例成人原发性ITP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给予一线的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后评估疗效(完全反应、有... 目的探讨Treg细胞、Th17细胞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80例成人原发性ITP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给予一线的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后评估疗效(完全反应、有效、无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外周血Treg细胞、Th17细胞百分比,计算Treg/Th17,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成人原发性ITP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降低,Th17细胞百分比升高,Treg/Th17降低(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治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高,Th17细胞百分比低,Treg/Th17高(P均<0.05)。治疗后,完全反应、有效、无效者组间外周血Treg、Th17细胞百分比及Treg/Th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取4.740%时,诊断IT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4,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77.5%;当Th17细胞百分比取1.775%时,诊断ITP的AUC为0.872,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8.7%;当Treg/Th17取2.585时,诊断ITP的AUC为0.901,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80.0%。结论成人原发性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降低、Th17细胞百分比升高、Treg/Th17降低,且其水平变化与患者治疗效果有关,可辅助用于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REG细胞 TH17细胞 疗效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二线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9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筱旌 马静瑶 +6 位作者 陈振萍 谢幸娟 张佳璐 马洁 姚佳峰 张利强 吴润晖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367-371,389,共6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二线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疗效预判因素,为开展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地收集2018年1月—2021年3月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单剂或四剂二线治疗的9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二线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疗效预判因素,为开展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地收集2018年1月—2021年3月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单剂或四剂二线治疗的9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90例患儿中,中位用药年龄6.9(1.1~15.9)岁,中位病程9(2~98)个月;其中63例使用四剂方案,27例使用单剂方案,两种方案患者基线齐同。总有效(OR)率为35.6%,完全有效(CR)率为21.1%,部分有效(PR)率为14.4%;中位起效时间为2(1~12)周;持续有效(SR)率为31.1%,中位持续时间为49(15~51)周。用药1年后OR率为25.6%:CR率为15.6%,PR率为10%。半年后复发率为12.5%,1年时复发率为28.1%,中位复发时间为35(16~52)周。无长期不良反应发生及感染风险增加。比较OR、无效(NR)两组病例,仅抗甲状腺抗体阳性患者NR率较高(P=0.027);比较SR、非SR两组病例,仅抗甲状腺抗体阳性患者SR率较低(P=0.002)。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二线治疗儿童ITP有效、安全,适用于儿童ITP的二线治疗;抗甲状腺抗体阳性可能预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疗效不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儿童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 疗效 安全 预后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祛湿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湿热内蕴证63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译 刘松山 +3 位作者 胡琏 肖利 车虹 赵冰洁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800-1802,共3页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湿热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静脉滴注妥昔单抗。实验组在对...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湿热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静脉滴注妥昔单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热祛湿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的紫癜密集、黏膜出血、倦怠困重、肢体酸楚、大便搪塞、小便偏黄等症状进行评分比较。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2(IL-22)的水平。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对比两组的血小板计数的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比对照组(74.5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紫癜密集、黏膜出血、倦怠困重、肢体酸楚、大便搪塞、小便偏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IL-6、IL-17、IL-22明显降低且实验组降低地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12周,两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祛湿方可提高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湿热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升高血小板计数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祛湿方 难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湿热内蕴证 因子 血小板计数 证候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成人初治或复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倪蓓文 钟璐 +2 位作者 殷婷玉 陈芳源 韩晓凤 《循证医学》 CSCD 2014年第5期277-284,共8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或复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2012年12月前公开发表的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或复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或复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2012年12月前公开发表的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或复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3篇,共558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初治患者总反应率为82.2%(95%可信区间78.1%-85.7%),完全缓解率为65.5%(95%可信区间58.9%-71.6%);复治患者的总反应率为52.4%(95%可信区间43.1%-61.4%),复治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28.8%(95%可信区间21.2%-37.8%)。初治患者的长期反应率为59.5%(95%可信区间54.8%-64.2%),复治患者的长期反应率为29.6%(95%可信区间20.4%-40.7%)。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对于初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佳,长期缓解率高,而对于复治患者疗效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大剂量地塞米松 初治 复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滋阴凉血膏方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5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乔子玉 徐瑞荣 《国医论坛》 2021年第3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滋阴凉血膏方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ITP患者给予滋阴凉血膏方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出血情况,服膏方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激素撤减率等。结果:经治3月,45例ITP... 目的:观察滋阴凉血膏方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ITP患者给予滋阴凉血膏方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出血情况,服膏方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激素撤减率等。结果:经治3月,45例ITP患者有效率达88.9%(40/45)。45例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其中完全缓解(血小板计数≥100×10^(9)/L)13例,PLT平均计数为115.7×10^(9)/L;有效(血小板计数≥50×10^(9)/L)27例,PLT平均数为73.6×10^(9)/L;无效(血小板计数<50×10^(9)/L)8例,PLT平均数41.1×10^(9)/L。34例存在出血症状的患者,在服用膏方1~3月后,出血症状明显改善。45例ITP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大便次数增多。36例服用激素患者,经3月滋阴凉血膏方治疗后,激素撤减者24例,激素撤减率为66.7%(24/36)。结论:滋阴凉血膏方能有效升高ITP血小板数量,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减少患者对激素的依赖,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滋阴凉血膏方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预后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峰 娜斯曼·尼加提 +1 位作者 黎瞳 苏其利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预后的临床指标,重点评价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13—2019年收治的236例ITP患儿临床资料,将10项临床指标与预后做统计学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预后的临床指标,重点评价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13—2019年收治的236例ITP患儿临床资料,将10项临床指标与预后做统计学分析,着重研究初诊ALC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发病前有感染及预防接种史、初诊ALC、治疗方式及治疗后疗效与预后相关,性别、季节、出血情况、初诊WBC和血小板计数与预后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示儿童慢性ITP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发病前有诱因和初诊AL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初诊ALC为3.850×10^(9)/L是预测儿童ITP持续性和慢性的分界值,按ALC>3.850×10^(9)/L和ALC≤3.850×10^(9)/L比较各年龄组患儿12个月内缓解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初诊ALC是儿童ITP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不同年龄段均可作为评判ITP预后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淋巴细胞绝对值 儿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7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鲍静 夏瑞祥 《安徽医学》 2012年第4期426-428,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ITP患者170例的年龄、性别、初始症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70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女比例为l∶1.6...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ITP患者170例的年龄、性别、初始症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70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女比例为l∶1.68,<60岁的男女比例为1∶2.1,≥60岁男女比例为l∶1.4。出血的部位依次为:皮肤(40%),黏膜(34.7%),月经增多(10.6%),无出血症状(10.6%),内脏出血(4.1%)。低年龄组(<60岁)无出血症状比例显著高于高年龄组(≥60岁),内脏出血比例显著低于高年龄组(P<0.05)。170例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5×109L-1,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106例(77.4%)。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85.7%,HDIVIG 82.1%,达那唑76.5%,免疫抑制剂11.1%,脾切除66.7%。高年龄组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与低年龄组相仿(P>0.05)。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者(P<0.05)。结论成人ITP好发于年轻女性,60岁以后男女发病比例接近;皮肤黏膜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老年ITP患者更易引起致命出血;糖皮质激素仍然是目前治疗ITP的首选药物,治疗前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好;老年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但需注意防治相关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免疫性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艳丽 郝国平 +3 位作者 王晓欢 陆海燕 王丽 王静 《临床医药实践》 2020年第10期762-76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和PAIgM)及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和GPⅠb/Ⅸ)的检测,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和特异性抗体在ITP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不同特异性抗体类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和PAIgM)及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和GPⅠb/Ⅸ)的检测,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和特异性抗体在ITP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不同特异性抗体类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ITP患者81例,包括急性ITP患者56例(急性ITP组)和持续性及慢性ITP患者25例(持续性/慢性ITP组);另选同期非ITP血小板减少患者30例(非ITP血小板减少组)及同期健康对照者30例(健康对照组)。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在4组中均可以检出,提示血小板相关抗体诊断ITP特异性差。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在ITP患者中抗GPⅡb/Ⅲa阳性率61.7%,抗GPⅠb/Ⅸ阳性率17.2%,单一抗体阳性率79.0%,而健康对照组无一例阳性,非ITP血小板减少组抗GPⅢa阳性率20%,抗GPⅠb/Ⅸ全部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和抗GPⅡb/Ⅰb/Ⅸ对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异性强。其中抗GPⅡb/Ⅲa检出率明显高于抗GPⅠb/Ⅸ,且抗GPⅡb/Ⅲa阳性的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6.7%,而抗GPⅠb/Ⅸ阳性者经治疗总有效率仅33.3%,抗体双阳性者总有效率更低(20.0%),且抗GPⅠb/Ⅸ阳性患者转为慢性ITP的比例更高(单GPⅠb/Ⅸ阳性66.7%,抗体双阳性80.0%),而抗体双阴性患者总有效率92.0%,仅有8.0%的患者转为慢性ITP。结论:血小板GPⅡb/Ⅲa和GPⅠb/Ⅸ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有特异性,根据抗体的类型可以早期判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对抗GPIb/IX阳性患者避免多次反复免疫球蛋白(IVIG)及激素治疗,以减少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及避免激素不良反应,而应尝试应用新的治疗方案如神经氨酶抑制剂奥司他韦等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特异抗体 血小板相关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玲玲 张彦 +1 位作者 刘开蕾 李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7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ITP患者(ITP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3~5mL,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ITP患者(ITP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3~5mL,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结果 ITP组患者治疗前的CD3^+、CD4^+、CD4^+/CD8^+分别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ITP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CD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接近正常水平。治疗后,初诊、复诊ITP患者的后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CD3^+、CD4^+、CD8^+及CD4^+/CD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TP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与ITP发病具有密切关系,部分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常,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参数,对ITP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淋巴细胞亚群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治疗的国际共识 被引量:3
19
作者 卢新天(编译)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283-286,共4页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程较短,2/3以上在6个月内自发缓解。症状和体征在个体间差别较大,很多患儿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皮肤出血,而有的则有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广泛皮肤黏膜出血、颅内出血(ICH)。血小板减少即可能发...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程较短,2/3以上在6个月内自发缓解。症状和体征在个体间差别较大,很多患儿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皮肤出血,而有的则有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广泛皮肤黏膜出血、颅内出血(ICH)。血小板减少即可能发生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诊断治疗 儿童 原发 国际 皮肤黏膜出血 皮肤出血 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血液指标的比较
20
作者 赵华林 刘津源 赵早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5期159-163,共5页
目的 探讨临床血液指标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为ITP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确诊的ITP住院患者124例,比较ITP不同中医... 目的 探讨临床血液指标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为ITP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确诊的ITP住院患者124例,比较ITP不同中医证型之间临床血液指标(凝血功能、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 124例ITP患者根据不同证型分为气虚不摄组(36例)、阴虚血热组(27例)、瘀血内阻组(15例)、血热妄行组(46例)。各组性别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血热组、瘀血内阻组年龄大于气虚不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阴虚血热组年龄大于血热妄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组住院天数长于气虚不摄、血热妄行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瘀血内阻组纤维蛋白原低于阴虚血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组白细胞计数低于阴虚血热组、血热妄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血热组血红蛋白高于气虚不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瘀血内阻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其他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妄行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低于阴虚血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妄行组CD3/CD8比值低于阴虚血热组、瘀血内阻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血热妄行组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低于其他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妄行组肿瘤坏死因子-α高于其他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不同中医证型在血液指标中存在差异,可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中医证型 临床血液指标 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