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韦中玲 黄东平 +3 位作者 苏贵平 汪兴洪 蒋艺枝 黄来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440,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1年08月-2014年01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1年08月-2014年01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为48岁;8例单侧乳腺受累,1例累及双侧乳腺;Ann arbor分期为I E期2例,II E期7例;所有患者均无B组症状;国际预后指数0分6例,1分3例;生发中心(GCB)型2例,非生发中心(non-GCB)型7例;伴双重打击(Double-Hit)3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确诊,其中3例行空芯针活检,5例行包块切除术,1例行改良根治术明确诊断。1例行单纯乳腺癌根治切除术;1例行单侧乳腺切除术联合化疗;1例活检后放弃治疗;1例行包块切除联合化放疗;5例行包块切除联合化疗;9例中1例进行中枢预防PBDLBCL,其中一线化疗后6例获得CR,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3例复发,5例死亡。结论:PBDLBCL多发于女性,病理类型以non-GCB伴Double-Hit型为主;空芯针取组织活检有助于明确PBL的诊断。治疗以R-CHOP或CHOP类方案化疗和(或)联合放疗为主,辅以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PBL中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淋巴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岳娜 叶明 +1 位作者 熊淑晨 刘艳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病理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4例PB-DLBCL的病理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24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9岁(28~81岁),22例表现...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病理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4例PB-DLBCL的病理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24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9岁(28~81岁),22例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左侧14例、右侧8例),2例为双侧乳腺肿块。组织学上,乳腺小叶、导管周围、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见中等至偏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免疫表型:24例均表达CD20和PAX-5,EBER原位杂交均为阴性,3例表达CD5;1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non-GCB),7例为生发中心型(GCB)。随访时间18~125个月,7例死亡,11例病情缓解生存,6例失访。结论PB-DLBCL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对于术中冰冻及穿刺活检组织,形态学更趋不典型,因此,需要提高对PB-DLBCL病例的认识,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乳腺淋巴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Eb病毒编码的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16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凌玉楠 马晶晶 +5 位作者 林之光 马燕 李情 康惠 张梦雪 陈波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定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PCNSL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头颅MR增强、全身PET-CT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223名初诊PCNSL患者,有187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有16例(8.56%)患者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2例骨髓活检示B淋巴瘤累及骨髓;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6位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患者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1个月;171位骨髓正常患者组的中位PFS为12.6个月。两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骨髓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性B细胞。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其有效。骨髓克隆性B细胞的存在对于PCNSL患者PFS无影响。PCNSL患者骨髓中克隆性B细胞的出现可能由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累及骨髓及存在共同前体细胞等。疑诊PCNSL患者的初始评估中应进行骨髓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 骨髓克隆b细胞 共同前体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鉴别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4
作者 曾延玮 曹鑫 +2 位作者 吕锟 徐智坚 耿道颖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BCL,并进一步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的108例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评估肿瘤的影像特征,包括数量、位置、是否累及脑膜或室管膜、最大和最小径、表观弥散系数(ADC)的比率、有无囊变或坏死、边缘是否规则、蝶翼征、握拳征、尖角征、脐凹征、瘤周水肿的程度和占位效应。结果:本研究包括70例non‑GCB型患者的84个肿瘤和38例GCB型患者的67个肿瘤。发现non‑GCB型患者年龄比GCB型更大(P=0.024)。此外,non‑GCB型肿瘤单发更多见(P=0.001),并且有更长的最大径(P<0.001)和最小径(P=0.001)、更高的囊变和坏死发生率(P=0.023)、更不规则的边缘(P=0.025)、更多见的握拳征(P=0.046)、更多累及脑膜(P=0.033),且表现出更明显的占位效应(P=0.045)。结论:多参数MRI特征在DLBCL的GCB和non‑GCB亚型间存在差异,这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制订个性化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磁共振成像 非侵入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异分析
5
作者 谢嘉玲 施晴 +1 位作者 鲍其远 董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变异谱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11例DLBCL样本中CD5^(+)DLBCL患者46例(14.7%)。CD5^(+)DLBCL与CD5^(-)DLBCL、CD5^(+)DLBCL伴MYD88 L265P变异和不伴MYD88 L265P变异相比,患者性别、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5^(+)DLBCL组BCL2过表达率(69.5%vs 49.4%,P=0.003)、BCL2和C-MYC双表达率(26%vs 14%,P=0.04)均高于CD5^(-)DLBCL组;CD5^(+)伴MYD88 L265P变异组C-MYC(53%vs 20%)、BCL6(93.3%vs 61.3%)、Ki67(93.3%vs 64.5%)等标记及双表达(46.7%vs 20.8%)均高于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表明,CD5^(+)DLBCL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比CD5^(-)DLBCL组患者更差(P=0.09)。此外,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优于CD5^(+)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P=0.04)。NGS检测发现,CD5^(+)DLBCL和CD5^(-)DLBCL两组患者在伴随突变基因的分布有差异。结论CD5^(+)标记以及CD5^(+)伴MYD88 L265P变异,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不佳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 免疫组织化学 CD5 MYD88 L26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7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银华 王素芬 +3 位作者 徐洪海 李佳嘉 徐国祥 卢林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7例原发性乳腺DLBCL,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分析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结果7...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7例原发性乳腺DLBCL,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分析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结果7例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51岁;左乳5例,右乳2例。乳腺及同侧腋窝无痛性包块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镜下见肿瘤细胞中等大小或偏大,弥漫一致浸润分布于乳腺小叶间、导管周围、间质及脂肪组织中,部分呈单行条索状排列。1例为ALK-1阳性DLBCL,6例为DLBCL,非特殊类型。免疫表型分型:5例为非生发中心型,2例为生发中心型;Ki-67增殖指数60%-95%;Ann Arbor分期:I EA期2例,II EA期5例;IPI评分:4例0分,3例1分。7例患者中1例行改良根治术,4例行包块切除术,2例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2例未行化疗而死亡,5例行4-6周期( CHOP/R-CHOP)化疗或联合放疗,4例获得完全缓解( complete response, CR),1例进展死亡。随访1-1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1年总生存期( overal survival, OS)为57.1%,5年OS为14.3%。结论原发性乳腺DLBCL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免疫表型分型以非生发中心型为主,治疗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为宜,预后需多因素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7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因子2基因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皮肤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表现及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4
8
作者 何慕真 张盛箭 +2 位作者 马明平 吴晓兰 黄海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3-74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MRI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MRI及病理学特征。结果: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1岁。临床触及肿块18例,6例在短...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MRI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MRI及病理学特征。结果: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1岁。临床触及肿块18例,6例在短期内迅速增大。MRI检查共发现病灶25处,其中单发病灶13例,单侧多发病灶2例,双侧多发病灶3例。病灶在T1WI上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呈肿块样强化19处(76.0%),其中形态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16处(84.2%),内部均匀强化14处(73.7%);非肿块样强化6处,其中内部不均匀强化3处(50.0%);10处病灶内可见"血管造影征"。伴有皮肤增厚7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0例。病理学镜下表现为肿瘤性淋巴样细胞较大或中等大小,弥漫性分布,部分呈单行索条状排列。结论: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了其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淋巴 原发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丹 米粲 +4 位作者 姜清明 叶秀峰 李昱 高敏娜 罗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0-653,共4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治疗情况,探讨该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SP法对每例行CD20、CD79a、CD3、CD45RO、CD10、Bcl6、MUM1、Ki-67、CK和... 目的:观察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治疗情况,探讨该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SP法对每例行CD20、CD79a、CD3、CD45RO、CD10、Bcl6、MUM1、Ki-67、CK和EMA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WHO(2008年)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12例DLBCL并对每例进行详细的病理分型及随访。结果:女性10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49岁,右乳7例,左乳5例。12例均为AnnArborⅠE期,1例IPI2分,2例IPI1分,9例IPI0分。单侧乳腺无痛性肿块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50%)获得随访资料,其中4例存活,存活时间11~31个月;2例死亡,存活时间分别7、19个月。5例(41.7%)有淋巴上皮病变(Lymphoepithelial lesions,LEL)。7例(58.3%)为中心母细胞性变型,5例(41.7%)为免疫母细胞性变型。8例(66.7%)Bcl6阳性表达,12例(100%)MUM1阳性表达,12例(100%)CD10阴性表达,免疫套餐分型12例DLBCL(100%)全部为non GCB型。Ki-67指数中位40%,7例(58.3%)≥40%。结论:原发性乳腺DLBCL罕见,表现为non GCB型,病理活检加免疫表型检测有助确诊,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加放疗等的综合治疗方案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淋巴 b细胞 淋巴 细胞 弥漫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乳腺梭形细胞变异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鲁昌立 王军臣 +2 位作者 符雪莲 卢婉平 石凤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68-669,共2页
关键词 双侧原发乳腺梭形细胞变异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 乳腺 梭形细胞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1
作者 易思 李霞 +5 位作者 陶欢 马洪兵 季杰 吴俣 牛挺 贾永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1718,共8页
目的:探讨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N-DLBCL)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谱特点、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华西医院就诊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82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基因... 目的:探讨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N-DLBCL)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谱特点、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华西医院就诊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82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基因突变谱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382例EN-DLBC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18-89)岁。男女比例为1.12∶1,常见原发部位为胃肠道(31.7%)、韦氏环(19.1%)及乳腺(7.1%)。基因突变共累及51种,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为TP53(32.5%)、MYD88(32.5%)、CD79B(30.0%)。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4.5%,5年总生存(OS)率为89.6%。影响患者PFS的不良因素有:>1个结外部位受累(P<0.001)、P53≥50%(P<0.001)、C-myc>50%/Bcl-2>70%的高双表达(hDEL)(P<0.001);影响患者OS的不良因素有:>1个结外部位受累(P<0.001)、P53≥50%(P<0.001)、高双表达(hDEL)(P<0.001)。化疗联合局部放疗有助于改善患者PFS(P=0.041)和OS(P=0.003);R-CHOP+X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未能显示PFS(P=0.075)及OS(P=0.767)获益。在40例中高危行二代测序患者中,MYD88和/或CD79B突变阳性(MCD亚型)患者均联合BTKi治疗与MYD88及CD79B突变均阴性患者在PFS(P=0.849)与OS(P=0.500)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N-DLBCL可累及全身多处结外器官或组织,TP53、MYD88及CD79B是EN-DLBCL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中高危MCD亚型阳性的患者采用BTKi的疗效不劣于MCD阴性的对照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特点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2
作者 卫锦杰 王列样 +1 位作者 赵志强 苏丽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7-1413,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8例乳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乳腺DLBCL(PB-DLBCL)13例、继发性乳腺DLBCL(SB-DLBCL)15例对其临床表... 目的: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8例乳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乳腺DLBCL(PB-DLBCL)13例、继发性乳腺DLBCL(SB-DLBCL)15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案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B-DLBCL患者与SB-DLBCL患者在IPI评分、LDH、β_(2)-微球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规律治疗的23例乳腺DLBCL患者中,13例初始治疗达到完全缓解(PB-DLBCL 9例,SB-DLBCL 4例),至随访截止日期,11例患者复发或进展(PB-DLBCL 5例,SB-DLBCL 6例),9例患者死亡(PB-DLBCL 3例SBDLBCL 6例)。PB-DLBCL组、SB-DLBCL组患者5年OS率分别为(75.0±15.3)%和(32.3±17.1)%,PFS率分别为(59.1±19.8)%和0,PB-DLBCL患者5年OS率及PFS率均高于SB-DLBCL患者(P<0.05);联合中枢预防治疗组5年OS率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乳腺DLBCL分为PB-DLBCL和SB-DLBCL两大类,PB-DLBCL与SB-DLBCL相比,具有IPI评分、LDH水平、β_(2)-微球蛋白较低等特点,且PB-DLBCL患者生存期更长。此外,接受中枢预防治疗患者的预后更为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被引量:9
13
作者 顾康康 费强 +3 位作者 张鑫 靳晶 王坤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49-95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CNS-DLBCL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MRI平扫、Flair、DWI及增强扫描,增强均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3个位置扫描。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24个病灶,7例(63.6%)为单发病灶,4例(36.4%)为多发病灶;21个(87.5%)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个(12.5%)病灶位于幕下。病灶在T1WI相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相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所有病灶均可见占位效应,周围水肿程度轻重不一;绝大部分病灶在DWI相上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片状、环形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个病灶(12.5%)中可见囊变,囊变区无强化;5个病灶(20.8%)强化信号不均匀,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结论 PCNS-DLBCL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恶性肿瘤,表现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但影像学上有自身的特点,认真分析其影像及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原发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及弥漫性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陶文 陈森 +2 位作者 邱小芬 陈煌基 李西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55-656,共2页
关键词 甲状腺原发乳头状癌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洁 王涛 +2 位作者 马东来 方凯 晋红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02-704,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女,82岁。左小腿出现3个红色结节2个月,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无嗜表皮现象,细胞体积大,肿瘤细胞CD20(+),CD79α(+),Bcl-2(+),Bcl-6(+),Ki-67 70%(+),MUM-1(+),Pax-5(...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女,82岁。左小腿出现3个红色结节2个月,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无嗜表皮现象,细胞体积大,肿瘤细胞CD20(+),CD79α(+),Bcl-2(+),Bcl-6(+),Ki-67 70%(+),MUM-1(+),Pax-5(+),CD10(-),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全身检查未发现皮肤以外系统受累证据,行局部肿瘤切除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b细胞 原发皮肤弥漫 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瑛 王莉 +6 位作者 范磊 田甜 屈晓燕 许戟 张闰 徐卫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2-456,共5页
目的:探讨PB-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例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因自觉乳腺肿块就诊,行手术切除或肿块穿刺而... 目的:探讨PB-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例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因自觉乳腺肿块就诊,行手术切除或肿块穿刺而发现本病。Ann Arbor分期I期41.7%(5/12),II期58.3%(7/12)。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生发中心型(GCB)来源1例(11.1%),非生发中心型(non-GCB)来源8例(89.9%),其余3例未明确细胞起源。中位随访53(12-92)个月,除1例未接受相关治疗的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PB-DLBCL较罕见,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患者对化疗敏感,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弥漫大b细胞淋巴 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原发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7
作者 石峰 高颖 +3 位作者 陈奕至 周全 张继新 昌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方法对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慢性淋巴水肿患者继发上肢皮肤CD5+DLBCL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方法对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慢性淋巴水肿患者继发上肢皮肤CD5+DLBCL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于1995年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继发左上肢淋巴水肿,2006年发现左上肢尺侧肿物,肿物切除后5年于左上肢前侧见另一肿物,再次行肿物切除术,镜下见脂肪及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免疫母细胞、中心母细胞及中心细胞弥漫增生,并富于淋巴细胞,小血管增生并血管内皮增生。病理诊断为CD5+DLBCL,术后行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9个月后肿瘤原切口肿瘤复发。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a、CD5、BCL-2、BCL-6、CD10、Pax-5及MUM1,不表达CD15、CD30、Cyclin D1及EMA,Ki-67增殖指数为30%。原位杂交EB病毒(EBV)阴性,PCR基因重排结果:B细胞重链基因重排阳性。结论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CD5+DLBCL极为罕见,目前其治疗及预后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CD5阳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乳腺癌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涂金花 姚丽青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4
19
作者 夏云 陈柳青 +3 位作者 陈龙 黄萌 陈金波 段逸群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84,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87岁。右下肢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下肢内侧可见8 cm×8 cm肿块,周围可见数个大小不等黄豆至蚕豆大的散在褐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可见单一核细胞呈团块状浸润...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87岁。右下肢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下肢内侧可见8 cm×8 cm肿块,周围可见数个大小不等黄豆至蚕豆大的散在褐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可见单一核细胞呈团块状浸润,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胞核淡染,并见核异形性和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Bcl-2(+)、MUM-1(+)。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 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俐强 闵志波 +2 位作者 周珍 贾钰铭 雷开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2-264,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男,77岁。双小腿出现多个红褐色斑块和结节半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无嗜表皮现象,表皮与真皮之间可见一条无细胞的透明带,真皮内可见较大的异形淋巴细胞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体...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男,77岁。双小腿出现多个红褐色斑块和结节半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无嗜表皮现象,表皮与真皮之间可见一条无细胞的透明带,真皮内可见较大的异形淋巴细胞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大部分呈明显的圆形,细胞核大异形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D20(+)、CD79α(+)、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Bcl)-2(+)、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1,MUM1)(+)、肌酸激酶(CK)(-)、CD3(-)、Bcl-6(-)、CD10(-)、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黑色素A(Melan A)(-)、CD7(-)、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Gr B)(-)、CD30(-)、CD56(-)、CD4(-)、CD8(-)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约80%(+)。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腿型。经过R-CHO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后,肿块明显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皮肤 原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