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30例PCNSL患者的...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30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切除组和活检组,比较两组的安全性及疗效,包括化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结果:切除组的ORR、2年OS率、2年PFS率与活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R:63.2%vs.62.8%;2年OS率:68.6%vs.73.7%;2年PFS率:35.2%vs.40.7%,P>0.05),切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活检组(29.3%vs.11.4%,P=0.04)。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活检组费用较少(P<0.01)。结论:对PCNSL患者,接受活检和切除的疗效相当,但与切除相比,活检的安全性较好,且住院费用更少。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MRI成像病灶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强化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经病理证实的35...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MRI成像病灶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强化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经病理证实的35例PCNSL患者的MRI表现。记录MRI上病灶的部位、大小、数目、强化特点、瘤周水肿大小、胼胝体有无受累等表现。结果35例患者共检出51个病灶,其中26例患者为单发,9例患者为多发。病灶从1个到5个,最多见的部位是大脑半球(52.9%),其次依次为基底节-丘脑区域(17.7%),所有病灶均表现有强化,但强化的程度有所不同,均匀强化的病灶有34个,不均匀强化的病灶有17个。瘤周水肿1级14个,2级31个,3级6个。35例患者中6例表现有胼胝体受累及。35例中有9例是经立体定向活检病理诊断,取材部位均为强化处或病灶边缘。结论PCNSL多数位于大脑半球,有占位效应,MRI成像强化明显,直径多大于20mm,侵犯胼胝体的病灶体积更大。MRI成像病灶强化明显或者病灶的边缘部位是立体定向脑活检的最佳部位。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福莫司汀、培美曲塞、地塞米松方案(R-FPD)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探索生物标志物在PCNSL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福莫司汀、培美曲塞、地塞米松方案(R-FPD)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探索生物标志物在PCNSL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Ⅱ期临床试验。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初治PCNSL患者。全组患者均接受R-FPD方案一线化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研究终点为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结果:共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4个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6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3例。ORR为66.7%,DCR为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7个月(95%CI:4.4~9.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S,mOS)为10.5个月(95%CI:6.1~14.9个月)。R-FPD化疗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为16.7%和25.0%。c-myc蛋白高表达(>40%)可能与预后无关。结论:R-FPD对于初治的PCNSL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案。c-myc高表达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脑脊液细胞学方法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脊液细胞学阳性的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PCNSL的诊断综合应用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目的研究脑脊液细胞学方法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脊液细胞学阳性的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PCNSL的诊断综合应用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脑脊液淋巴细胞基因分析和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结果 21例患者临床-神经影像学分型包括脑脊膜型13例,实质型4例,室管膜(下)型3例,眼型1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21例均见淋巴瘤细胞或异型淋巴细胞。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检查17例呈B淋巴细胞优势,符合B淋巴细胞来源淋巴瘤,10例Ki67阳性细胞比例在40%~60%。7例流式细胞分析中5例以B细胞为主,B细胞比例66%~87%;1例以NK/T细胞为主。脑脊液淋巴细胞基因重排检测3例为IgH单克隆,1例为T细胞受体单克隆。最终6例行脑活检并确诊PCNSL。综合上述结果,21例确诊PCNSL,其中B细胞型19例,T细胞型2例。结论综合应用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基因重排检测和流式细胞分析的脑脊液学方法,是诊断PCNSL的重要途径。展开更多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仅累及脑实质、脊髓、眼、颅神经及脑膜,无中枢神经(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以外部位受累的一类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治疗主要是以大剂量甲氨蝶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仅累及脑实质、脊髓、眼、颅神经及脑膜,无中枢神经(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以外部位受累的一类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治疗主要是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联合大剂量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或减量的全脑放疗。但缓解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大。研究显示,10%~15%的患者对诱导化疗原发耐药,即使治疗有效,仍有50%的患者复发。近年来,PCNSL遗传学和分子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小分子药物和靶向药物治疗的前景可观,有望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提高患者缓解率、延长寿命。本文主要对目前PCNSL的新治疗方向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30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切除组和活检组,比较两组的安全性及疗效,包括化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结果:切除组的ORR、2年OS率、2年PFS率与活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R:63.2%vs.62.8%;2年OS率:68.6%vs.73.7%;2年PFS率:35.2%vs.40.7%,P>0.05),切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活检组(29.3%vs.11.4%,P=0.04)。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活检组费用较少(P<0.01)。结论:对PCNSL患者,接受活检和切除的疗效相当,但与切除相比,活检的安全性较好,且住院费用更少。
文摘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MRI成像病灶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强化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经病理证实的35例PCNSL患者的MRI表现。记录MRI上病灶的部位、大小、数目、强化特点、瘤周水肿大小、胼胝体有无受累等表现。结果35例患者共检出51个病灶,其中26例患者为单发,9例患者为多发。病灶从1个到5个,最多见的部位是大脑半球(52.9%),其次依次为基底节-丘脑区域(17.7%),所有病灶均表现有强化,但强化的程度有所不同,均匀强化的病灶有34个,不均匀强化的病灶有17个。瘤周水肿1级14个,2级31个,3级6个。35例患者中6例表现有胼胝体受累及。35例中有9例是经立体定向活检病理诊断,取材部位均为强化处或病灶边缘。结论PCNSL多数位于大脑半球,有占位效应,MRI成像强化明显,直径多大于20mm,侵犯胼胝体的病灶体积更大。MRI成像病灶强化明显或者病灶的边缘部位是立体定向脑活检的最佳部位。
文摘目的研究脑脊液细胞学方法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脊液细胞学阳性的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PCNSL的诊断综合应用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脑脊液淋巴细胞基因分析和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结果 21例患者临床-神经影像学分型包括脑脊膜型13例,实质型4例,室管膜(下)型3例,眼型1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21例均见淋巴瘤细胞或异型淋巴细胞。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检查17例呈B淋巴细胞优势,符合B淋巴细胞来源淋巴瘤,10例Ki67阳性细胞比例在40%~60%。7例流式细胞分析中5例以B细胞为主,B细胞比例66%~87%;1例以NK/T细胞为主。脑脊液淋巴细胞基因重排检测3例为IgH单克隆,1例为T细胞受体单克隆。最终6例行脑活检并确诊PCNSL。综合上述结果,21例确诊PCNSL,其中B细胞型19例,T细胞型2例。结论综合应用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基因重排检测和流式细胞分析的脑脊液学方法,是诊断PCNSL的重要途径。
文摘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仅累及脑实质、脊髓、眼、颅神经及脑膜,无中枢神经(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以外部位受累的一类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治疗主要是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联合大剂量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或减量的全脑放疗。但缓解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大。研究显示,10%~15%的患者对诱导化疗原发耐药,即使治疗有效,仍有50%的患者复发。近年来,PCNSL遗传学和分子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小分子药物和靶向药物治疗的前景可观,有望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提高患者缓解率、延长寿命。本文主要对目前PCNSL的新治疗方向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