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东南南秧田钨矿床白钨矿原位Sr同位素对成矿的指示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忠强 李超 +3 位作者 张定才 江小均 周利敏 严清高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5-299,共15页
南秧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W-Sn矿集区,地处扬子地块和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地质背景复杂并遭受了多期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事件,其成矿时代和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矽卡岩型和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开展了年代学、原位微量元素、Sr同... 南秧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W-Sn矿集区,地处扬子地块和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地质背景复杂并遭受了多期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事件,其成矿时代和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矽卡岩型和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开展了年代学、原位微量元素、Sr同位素研究,分析了两类白钨矿年龄、成因以及物质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长石-石英脉内与白钨矿共生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51.0±1.3Ma,明显晚于矽卡岩矿体年龄,属于后期成矿事件。矽卡岩型白钨矿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强烈亏损,Eu呈明显负异常(δEu=0.46),∑REE平均含量为65.60μg/g,Mo平均含量为240.16μg/g,Sr平均含量为883.43μg/g;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稀土呈Eu正异常(δEu=2.8)的平坦型,∑REE平均含量为194.40μg/g,Mo平均含量为16.01μg/g,Sr平均含量为129.26μg/g。以上两者微量、稀土元素含量的差别显示它们具有性质明显不同的流体来源,Eu异常指示矽卡岩型白钨矿形成于氧逸度较高的环境,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形成于还原性环境。矽卡岩白钨矿87 Sr/86 Sr值相对较低,并且比较均一,介于0.71319~0.71491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87 Sr/86 Sr值较高且变化范围大,介于0.71537~0.72803之间,平均0.72079,呈现出变质流体特征。两种不同类型白钨矿Sr同位素都具有二元混合的特征,显示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对矽卡岩型白钨矿有叠加改造作用,成矿流体与围岩的强烈交代作用是白钨矿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原位sr同位素 成矿时代 成矿流体来源 南秧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荒田钨矿床白钨矿原位U-Pb年代学、Sr同位素组成及成矿启示
2
作者 王中良 林木森 周瑞辉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荒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多金属成矿区北缘,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白钨矿床。尽管前人已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演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其成矿时代的精细厘定仍显不足,成矿物质来源也存在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界对其... 荒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多金属成矿区北缘,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白钨矿床。尽管前人已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演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其成矿时代的精细厘定仍显不足,成矿物质来源也存在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界对其成矿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详细的钻孔岩心记录和矿物显微组构研究,本文针对荒田钨矿床主成矿期I阶段的白钨矿进行了原位U-Pb定年和原位Sr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荒田白钨矿U-Pb年龄为(64.6±3.7 Ma)(n=35,MSWD=1.6),反映出成矿作用发生在古新世初期。结合矿区地质背景,推测成矿作用与矿段南段的深部隐伏花岗岩体密切相关。荒田白钨矿^(87)Sr/^(86)Sr值范围为0.72025~0.72840,明显高于大陆地幔,显示出明显的壳源特征。与此同时,荒田白钨矿与老君山花岗岩Sr同位素初始比值比值一致,指示二者可能系来自同一热液系统(长寿命岩浆房)的产物。荒田白钨矿中的高Ca浓度主要源于花岗岩类斜长石的绢云母化,且钨元素的提取遵循“正岩浆成矿模式”从花岗岩浆中获得。本研究对荒田钨矿床成矿时代的厘定和成矿物质源区的追溯为深化理解成矿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丰富了对滇东南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规律的认识,为该区域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 白钨矿 原位U-Pb定年 原位sr同位素 成矿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努日Cu-W-Mo矿床白钨矿原位微量元素、Sr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
作者 吴志山 汤立伟 +5 位作者 巴桑元旦 陈文庆 陈斌 杜庆安 侯海峰 缪恒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3-739,共17页
西藏努日Cu-W-Mo矿床是目前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唯一具有Cu-W-Mo矿化组合的大型矿床。然而,自该矿床上世纪发现以来,关于其成因类型,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研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对矿床成矿阶段进行了精确的划分,并以氧化物阶段和石... 西藏努日Cu-W-Mo矿床是目前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唯一具有Cu-W-Mo矿化组合的大型矿床。然而,自该矿床上世纪发现以来,关于其成因类型,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研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对矿床成矿阶段进行了精确的划分,并以氧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的白钨矿(Sch-A和Sch-B)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测试分析,对矿床成矿流体来源、演化过程及成因进行深入探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SEM-CL)图像显示,白钨矿Sch-A具有两个世代,暗色均质Sch-A1被浅色均质Sch-A2不规则交代;而白钨矿Sch-B具有“核-边”结构,核部Sch-B1呈深灰色、具有均匀生长环带,边部为浅灰色、均质的Sch-B2。白钨矿Sch-A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特征和Sr同位素数据指示,成矿流体早期来源于花岗闪长斑岩,后期因强烈的水-岩反应而有围岩物质混入,而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的强烈水-岩反应也是白钨矿大量沉淀的重要机制。其高Mo和低Sr含量的特征,也符合岩浆-热液型矿床中白钨矿的特点。因此,综合努日矿床地质特征,白钨矿微量元素、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流体来源、演化过程及矿床成因的指示,认为努日矿床属于斑岩-夕卡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sr同位素 斑岩-夕卡岩型矿床 努日 冈底斯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包金山金(钨)矿床金、钨共生-分离机制
4
作者 鲁玉龙 张求识 +5 位作者 王鹏 黄建中 彭建堂 丁海洋 汪飞 文春华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7-1998,共22页
江南造山带发育大量的金、金-钨和钨矿床,金和钨在这些矿床中既有共生的特征,又有分离的特征,但是其共生-分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包金山金(钨)矿床是该成矿带中的一个中型金(钨)矿。该矿床可划分为5个成矿阶段,且发育3个世代的白钨... 江南造山带发育大量的金、金-钨和钨矿床,金和钨在这些矿床中既有共生的特征,又有分离的特征,但是其共生-分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包金山金(钨)矿床是该成矿带中的一个中型金(钨)矿。该矿床可划分为5个成矿阶段,且发育3个世代的白钨矿,其中阶段Ⅰ发育与金分离的白钨矿Sch(Ⅰ),阶段Ⅱ发育与金共生的白钨矿Sch(Ⅱa)以及与金分离的白钨矿Sch(Ⅱb)。因此,包金山金(钨)矿是研究金、钨共生-分离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在详细显微镜和CL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利用LA(-MC)-ICP-MS对白钨矿开展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分析,并与区域冷家溪群、板溪群板岩以及紫云山花岗岩的全岩Sr同位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包金山金(钨)矿中3个世代白钨矿的稀土元素替换机制均主要为2Ca^(2+)■REE^(3+)+Na^(+)。其中与金分离的白钨矿Sch(Ⅰ)受起源于地层的还原性变质流体控制,而与金共生的白钨矿Sch(Ⅱa)受起源于紫云山I型花岗岩的氧化性岩浆流体和水-岩反应控制。另外,与金分离的白钨矿Sch(Ⅱb)主要是由于在Sch(Ⅱa)形成时自然金大量沉淀引起流体中金含量降低导致的。金、钨的沉淀富集与流体-围岩反应有关。因此,本文提出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可能是控制江南造山带金、钨共生-分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sr同位素 白钨矿 包金山金(钨)矿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地幔包体的矿物学特征——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 被引量:1
5
作者 颜雪 王力圆 +1 位作者 陈洲鑫 张文慧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3-482,共20页
福建新生代玄武岩广泛发育且携带了大量地幔包体,其矿物元素特征能够反演岩石圈地幔性质。本文对福建沿海的厦门及内陆地区的明溪、闽清等地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橄榄岩包体中的矿物进行了电子探针、单斜辉石LA-ICP-MS微量元素和原位Sr同位... 福建新生代玄武岩广泛发育且携带了大量地幔包体,其矿物元素特征能够反演岩石圈地幔性质。本文对福建沿海的厦门及内陆地区的明溪、闽清等地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橄榄岩包体中的矿物进行了电子探针、单斜辉石LA-ICP-MS微量元素和原位Sr同位素分析,探究福建地区岩石圈地幔属性特征及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玄武岩及其橄榄岩包体中单斜辉石主要为透辉石,橄榄岩包体根据矿物学特征分为A、B两组,A组(Mg^(#)>90)代表了古老难熔岩石圈地幔,B组(Mg^(#)<90)代表了经改造后年轻饱满岩石圈地幔。A组橄榄岩包体中的单斜辉石高场强元素Nb、Ti轻微负异常,Hf、Zr、Ta强烈负异常。B组橄榄岩包体中的单斜辉石有所不同,高场强元素Zr、Hf轻微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Ba强烈负异常。玄武岩斑晶和基质中的单斜辉石均呈现LREE富集、HREE亏损的特征,且单斜辉石斑晶边部比核部亏损高场强元素Th、N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Eu。橄榄岩包体中大部分A组和B组单斜辉石都经历了硅酸盐熔体交代,少数A组单斜辉石介于硅酸盐熔体交代和碳酸盐熔体交代之间。单斜辉石原位Sr同位素范围在0.70257~0.70367之间,大多单斜辉石边部的^(87)Sr/^(86)Sr值比核部要高,可能受到了高^(87)Sr/^(86)Sr值物质交代作用。福建橄榄岩包体很可能代表的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软流圈地幔经历减压上升后新改造的岩石圈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玄武岩 橄榄岩包体 矿物学 原位sr同位素 岩石圈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长城岭晚白垩世斜斑玄武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与岩石成因制约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帆 黄小龙 李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7-171,共15页
斜斑玄武岩能较好地记录岩浆作用过程、动力学机制和构造环境。本文对华南南岭中段晚白垩世长城岭斜斑玄武岩的斜长石环带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制约其岩浆作用过程和岩石成因机制。长城岭斜斑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具强... 斜斑玄武岩能较好地记录岩浆作用过程、动力学机制和构造环境。本文对华南南岭中段晚白垩世长城岭斜斑玄武岩的斜长石环带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制约其岩浆作用过程和岩石成因机制。长城岭斜斑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具强烈Pb正异常和轻微Ti正异常;其全岩^(87)Sr/^(86)Sr较高且较均匀(0.7088~0.7089),较低(-0.95^-0.94),而斜长石斑晶原位^(87)Sr/^(86)Sr变化相对较大(0.706~0.710)。斜长石斑晶普遍显示反环带结构,从核部到边部的An组分以及MgO、FeO、TiO_2含量明显升高而K_2O含量降低;另外,反环带结构斜长石斑晶的核部An含量不均匀,但边部成分一致,指示岩浆补给作用。总体上,斜长石斑晶的边部相对较窄,指示补给岩浆在岩浆房中的驻留时间较短,补给岩浆的加入造成了玄武岩浆的快速喷发。斜长石斑晶的^(87)Sr/^(86)Sr比值与Sr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岩浆房演化过程中存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作用。^(39)Ar-^(40)Ar定年结果显示,由基质斜长石获得的坪年龄(83.45±0.44Ma)略老于由斜长石斑晶获得的坪年龄(79.02±0.43Ma),为驻留时间较短的补给岩浆受地壳混染作用影响而具有偏低的初始^(39)Ar/^(40)Ar的结果。长城岭斜斑玄武岩在2Nb-Zr/4-Y图解中落在板内拉斑玄武岩区域内,并具有与板内拉斑玄武岩相似的斜长石An(60~70),应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华南地区晚白垩世基性岩浆活动,包括沿海地区的永泰玄武岩(~85Ma)和内陆地区的长城岭斜斑玄武岩(~79Ma)、衡阳玄武岩(~70Ma)及禾埠玄武岩(~63Ma)等,显示逐渐从岛弧玄武岩转变为板内碱性玄武岩的趋势,其Sr-Nd同位素也显示逐渐亏损的特征;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华南内陆在晚白垩世期间经历了持续的拉张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斑玄武岩 原位sr同位素 岩浆作用 晚白垩世 长城岭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