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表征技术在锂硫电池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许旭鹏 许旭明 +5 位作者 陈虹艳 梁雅儒 雷维新 马增胜 陈国新 柯培玲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9-1252,共14页
商用锂离子电池的低能量密度已经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和电子设备迅速发展的需求,锂硫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绿色环保且成本低廉的储能器件,已经成为储能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氧化还原动力学缓慢、穿梭效应严重、电解液耗竭以及锂负极... 商用锂离子电池的低能量密度已经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和电子设备迅速发展的需求,锂硫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绿色环保且成本低廉的储能器件,已经成为储能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氧化还原动力学缓慢、穿梭效应严重、电解液耗竭以及锂负极的降解等问题依然阻碍着锂硫电池商业化的脚步。研究锂硫电池系统内各部件的基本反应机制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并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原位表征技术可用于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各部件结构变化与反应进程的实时观察与研究,对锂硫电池机理的揭示有望从材料设计层面大幅提升电池整体性能。本文通过对近期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介绍了锂硫电池在提高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上遇到的瓶颈性问题,简述了原位拉曼光谱、原位透射电镜、原位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原位红外光谱和原位核磁共振光谱等原位表征技术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并结合锂硫电池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多硫化物溶解、电解液对多硫化物的抑制以及锂负极降解等具体环节,重点分析了原位表征技术在这些具体环节中监测多硫化物转化过程和探究锂硫电池内部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原位表征技术在促进锂硫电池机理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多硫化物 原位表征技术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原位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文俊 郑杰允 +1 位作者 谷林 李泓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9-114,共16页
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与电子及离子在体相与界面的输运、反应、储存行为有关.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对电池材料在平衡态与非平衡态过程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的演化研究对于理解锂离子电池中各类构效关系至... 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与电子及离子在体相与界面的输运、反应、储存行为有关.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对电池材料在平衡态与非平衡态过程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的演化研究对于理解锂离子电池中各类构效关系至关重要,这需要综合多种原位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目前,基础研究处于前沿的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本文简介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合作,采用原位X射线衍射(in-situ XRD)、原位X射线吸收谱(in-situ XAS)、准原位/原位扫描电镜(quasi/in-situ SEM)、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HAADF/ABF-STEM)、扫描力曲线(Force-Curve)、中子衍射(Neutron Diffraction)、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质谱联用(TG-DSC-MS)、表面增强拉曼(SERS)等技术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结构演化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先进表征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原位表征技术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酸性析氧反应研究的原位表征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家豪 施兆平 +3 位作者 王意波 葛君杰 刘长鹏 邢巍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77-1890,共14页
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的阳极催化剂需要耐受强酸性环境以及析氧反应(OER)条件下的高氧化电位。为了加深对酸性介质中OER过程的理解以开发具有更好稳定性与更高活性的电催化剂,研究和发展原位表征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该综述介绍了几种用... 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的阳极催化剂需要耐受强酸性环境以及析氧反应(OER)条件下的高氧化电位。为了加深对酸性介质中OER过程的理解以开发具有更好稳定性与更高活性的电催化剂,研究和发展原位表征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该综述介绍了几种用于酸性OER研究的原位表征技术,包括: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原位X射线吸收谱技术、原位X射线衍射/散射技术、原位电化学红外技术、原位电化学拉曼技术、原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微分电化学质谱/在线电化学质谱技术、电化学石英微晶天平技术。重点讨论了这些技术的原位装置设计以及它们在酸性OER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这些技术的特征,并指出用于酸性OER的原位表征技术的发展之有待解决的问题,即新技术的研发与原位技术间的联用、原位装置的改进及时空分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 水电解 析氧反应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表征技术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永辉 傅杰 +1 位作者 李先锋 张长昆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71-2984,共14页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因活性分子结构和性质可调,低成本等潜在的优势近些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面临着活性分子种类繁多,分子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不明确,且分子的稳定性较差、副反应较多等问题。原位表征技术特别是原位...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因活性分子结构和性质可调,低成本等潜在的优势近些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面临着活性分子种类繁多,分子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不明确,且分子的稳定性较差、副反应较多等问题。原位表征技术特别是原位谱学技术对解析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中有机活性分子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机理以及优化电池的内部结构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中原位谱学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原位核磁共振波谱对于分子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结构演变的揭示作用、红外光谱原位表征分子与水的分子间氢键作用和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原位紫外光谱观测分子信号的周期性变化来确定其分子电化学反应的稳定性以及利用原位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来确定自由基浓度和反应速率常数等一系列原位光谱应用技术。另外,通过多种原位表征手段的联用,有望实现功能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电池运行状态以及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表征技术 谱学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表征技术在固态电池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常毅 李焯华 赵瑞瑞 《新能源进展》 2022年第4期340-347,共8页
原位表征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固态电池(SSB)的界面研究中,为揭示SSB充放电过程中界面结构演化以及工作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相比,原位表征技术不需要对SSB进行拆卸,避免了外界环境对固态电解质(SE)和电极材料造成污染,... 原位表征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固态电池(SSB)的界面研究中,为揭示SSB充放电过程中界面结构演化以及工作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相比,原位表征技术不需要对SSB进行拆卸,避免了外界环境对固态电解质(SE)和电极材料造成污染,提高测试的准确性。总结了电极/SE界面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原位表征技术,包括原位X射线衍射(XRD)、原位拉曼光谱(RS)、原位扫描电镜(SEM)、原位透射电镜(TEM)以及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并结合相关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固态电解质 界面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反应中的界面双电层:理论、表征与应用
6
作者 曹雪婷 察爽爽 龚鸣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共33页
界面双电层是电催化反应的核心区域。催化剂表面原子、反应物、中间体、产物、溶剂分子和离子等组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反应网络。这种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赋予界面双电层以特殊的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电催化反应的路径与结果。本文将以电... 界面双电层是电催化反应的核心区域。催化剂表面原子、反应物、中间体、产物、溶剂分子和离子等组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反应网络。这种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赋予界面双电层以特殊的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电催化反应的路径与结果。本文将以电催化反应中的双电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双电层理论模型及其历史沿革、双电层的实验表征方法和双电层对电催化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方面,以若干电催化反应前沿研究为例,阐述双电层与电催化反应之间的关联,并介绍一些特定情形下电催化双电层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双电层 电极/电解液界面 理论模型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球压痕法的玻璃材料强度原位快速表征技术
7
作者 刘小根 齐爽 +3 位作者 万德田 孙与康 包亦望 郑德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53-4261,共9页
提出基于球压技术的玻璃材料强度原位快速表征技术,研究压入载荷与环形裂纹直径变化的关系。基于均强度理论,推导玻璃局部强度与初始环形裂纹直径之间的关系式,设计通过测量初始环形裂纹直径来反演玻璃强度及残余应力的原位快速测试方... 提出基于球压技术的玻璃材料强度原位快速表征技术,研究压入载荷与环形裂纹直径变化的关系。基于均强度理论,推导玻璃局部强度与初始环形裂纹直径之间的关系式,设计通过测量初始环形裂纹直径来反演玻璃强度及残余应力的原位快速测试方法及装置,并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达到临界载荷时,玻璃表面产生的初始环形裂纹直径存在一个稳定区,仅当压入载荷递增至临界载荷的120%以上时,初始环形裂纹的圆环内玻璃才破碎开裂,并形成次环形裂纹,次环形裂纹直径随压入载荷增大而减小。初始环形裂纹直径与玻璃开裂时刻的强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 强度 球压痕法 初始环形裂纹 原位快速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原位表征进展
8
作者 沈菊李 史鸿鑫 +1 位作者 国海光 刘化章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505-510,共6页
评述了催化剂原位表征的进展和应用。回顾了第 1 2届国际催化会议上有关原位表征的研究结果 ,阐明了原位研究对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分原位FT IR、原位XAFS、“原位”XPS、联合原位表征技术及新的原位表征技术五个方面概述了原... 评述了催化剂原位表征的进展和应用。回顾了第 1 2届国际催化会议上有关原位表征的研究结果 ,阐明了原位研究对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分原位FT IR、原位XAFS、“原位”XPS、联合原位表征技术及新的原位表征技术五个方面概述了原位表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原位FT IR在催化剂原位表征仍占主导地位 ,是获取催化剂表面上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结构和浓度信息的一种有力手段。原位XAFS富含化学和结构信息。讨论了“原位”XPS的实施方法和运用。介绍了三种新的原位表征技术 :流出物响应分析、镜样分析、高温高压下的原位STM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原位表征 联合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电解液多功能添加剂:作用机制及先进表征 被引量:3
9
作者 贾铭勋 吴桐 +3 位作者 杨道通 秦小茜 刘景海 段莉梅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7,共12页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存储转化装置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现如今储能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但电池充放电时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及长链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影响电池循环寿命。电解液是锂硫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存储转化装置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现如今储能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但电池充放电时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及长链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影响电池循环寿命。电解液是锂硫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放电过程中肩负着离子转移和电子传递的作用。近年来,锂硫电池多功能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脱颖而出,在电解液中引入添加剂可实现催化多硫化锂转化反应、保护金属锂、调控界面等功能。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综述了利用电解液添加剂提升电池充放电反应动力学和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策略,着重介绍了无机共盐、有机含硫、有机含氟、有机含硒/碲添加剂,重点分析了上述添加剂对多硫化物调控的作用机制。在探究电池内部的反应机理方面,介绍了多种具有实时性和精准性的原位表征仪器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综合分析了锂硫电池电解液多功能添加剂的研究进展,针对多种类型添加剂的作用机制进行讨论;指出原位表征技术对揭示催化机理和设计功能添加剂的指导作用,并对锂硫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电解液添加剂 多硫化物 作用机制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合金压气机盘锻件纵断面中铌分布的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海舟 李美玲 庄景云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10期19-27,共9页
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GH169高温合金压气机盘纵断面不同部位铌分布的规律。以所得到的与样品原位置相对应的数以万计原始信号系统解析为基础,进而获得压气机盘锻件的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定量统计分布信息以及加工工艺... 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GH169高温合金压气机盘纵断面不同部位铌分布的规律。以所得到的与样品原位置相对应的数以万计原始信号系统解析为基础,进而获得压气机盘锻件的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定量统计分布信息以及加工工艺过程中铌的迁移规律。准确计算判定了盘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最大偏析度,提出了95%置信度时中位值置信扩展率,即统计偏析度(S)新参数,用以表征铌在压气机盘中分布的均匀度;提出了所有数据在特定含量区间(C0±R)的频度(权重)比率,即统计符合度(F)新参数,用以表征预设质量控制区间铌含量的一致性的概率。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的表征方法,准确定量地评定了高温合金压气机盘件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分布均匀度和符合度,为加工后盘件的质量控制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 高温合金压气机盘 统计偏析度 统计符合度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池电极过程可视化与定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思奇 李娜 +2 位作者 陈浩森 焦树强 宋维力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5-817,共23页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明确了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对发展新能源电池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在电池服役过程中,电极过程反映了电化学系统中的工作机制与演化规律,随着高比能电池体系的开发...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明确了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对发展新能源电池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在电池服役过程中,电极过程反映了电化学系统中的工作机制与演化规律,随着高比能电池体系的开发应用以及单体电池体积的增大,电池电极过程的不均匀程度更加突出。然而,电池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存在多尺度、多层级、多过程、多步骤及多场耦合的复杂特点。本综述重点整理了不同活性离子体系电池的电极过程,包括液相传质、表面电子转移、固相扩散三个主要步骤,并以高比能电池、功率型电池、长寿命电池为例,分析了电位、过电位、扩散系数、不同尺度的几何参数等对各种电池设计目标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尺度下电极过程的非均匀对电池性能衰减的影响机制。基于已开发的电极过程可视化方法与定量化分析技术,系统总结了锂离子电池与铝电池的典型电极过程,深入分析了这两类电池电极过程的差异,为基于理解电极过程设计材料体系与优化电池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建立电极过程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并展望了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为科学指导电池设计与制造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池 电极过程 多尺度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池储能系统状态估计综述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玉树 龚一莼 +4 位作者 董亮 王晓晨 闫月君 唐西胜 党艳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0-2333,共14页
为了提高多场景应用的技术经济性,本文对电池储能系统状态估计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电池性能衰减的机理,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物理建模和数据建模方法,进而对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和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进行了定义与... 为了提高多场景应用的技术经济性,本文对电池储能系统状态估计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电池性能衰减的机理,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物理建模和数据建模方法,进而对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和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进行了定义与关联性分析,并对电池及其系统的状态估计方法进行了汇总;其次,为了获取更多精确的电池运行数据,重点介绍了能够刻画电池内部演化机理的原位/非原位表征技术,进而分析了嵌入式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实际应用的主流开发路线;第三,提出了基于联邦学习的电池储能系统状态估计方法,基于轻量化模型在本地进行电池储能系统SOC的估计以保证控制实时性,基于大数据驱动策略在云中心进行其SOH估计以保证容量可信度,由此实现云边的交互与协同;最后,对电池储能系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活性锂损失是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退的主要原因,高温、低温、过充放等滥用也会加速电池性能衰减;数据驱动在电池系统级建模与状态评估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利用原位/非原位表征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电池内部状态数据,基于FPGA的BMS轻量化建模更易实现,基于联邦学习的状态评估方法能够提高电池储能系统的智慧化运维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储能系统 性能衰减机理 状态估计 原位/非原位表征技术 轻量化BMS 联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漫反射红外光谱考察SAPO-34分子筛表面酸性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平 王乐夫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1,共3页
将程序升温 -漫反射红外光谱用于表征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_34表面酸性质 ;结果表明 ,SAPO_34分子筛中的桥联羟基Si—OH—Al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 ;结合NH3 探针考察表明 ,SAPO_34分子筛具有B酸和L酸两种酸中心 ,其中B酸较强 ,是SAPO_34酸... 将程序升温 -漫反射红外光谱用于表征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_34表面酸性质 ;结果表明 ,SAPO_34分子筛中的桥联羟基Si—OH—Al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 ;结合NH3 探针考察表明 ,SAPO_34分子筛具有B酸和L酸两种酸中心 ,其中B酸较强 ,是SAPO_34酸性的主要部分 ,而L酸中心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硅铝分子筛 SAPO-34分子筛 羟基 酸性 程序升温-漫反射红外光谱 原位表征技术 B酸中心 L酸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过程中铜基催化剂活性位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时永兴 林刚 +3 位作者 孙晓航 蒋韦庚 乔大伟 颜彬航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87-298,共12页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研究对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Cu/ZnO/Al_(2)O_(3)为代表的铜基催化剂因其反应活性高、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受限于催化剂中Cu物种的电子结构多样性与表征技术的发展水平,铜基催化剂的真实活性位...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研究对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Cu/ZnO/Al_(2)O_(3)为代表的铜基催化剂因其反应活性高、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受限于催化剂中Cu物种的电子结构多样性与表征技术的发展水平,铜基催化剂的真实活性位点、反应机理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过程中铜基催化剂活性位点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原位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其反应机理进行综述。研究人员结合多种先进表征手段确定了活性位点的结构和组成,同时揭示了不同催化剂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原位表征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观察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结构变化,揭示了反应关键步骤和催化剂的作用方式。未来可以结合更多原位表征技术和计算模拟方法,探索催化剂微观结构和反应机理,以更高的反应性能制备绿色甲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合成 铜基催化剂 活性位点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