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 电化学催化中的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法 被引量:7
1
作者 孙世刚 贡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6-814,共9页
关键词 固体催化剂 研究方法 电化学催化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在表面合金电催化剂上还原过程的循环伏安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声培 黄桃 +2 位作者 张麒 贡辉 孙世刚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93,共3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碳载表面合金电催化材料 (Surfacealloy/GC)作为研究电极 ,通过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等技术 ,对该催化剂在电有机合成中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所研制的Surfacealloy/GC对草酸的加氢还原表现出很高的... 采用自行研制的碳载表面合金电催化材料 (Surfacealloy/GC)作为研究电极 ,通过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等技术 ,对该催化剂在电有机合成中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所研制的Surfacealloy/GC对草酸的加氢还原表现出很高的电催化活性 ,草酸的还原电位为 - 0 .40V ,与通常用的阴极铅材料相比 ,正移约6 0 0mV ;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结果指出 ,草酸的还原产物主要为乙醛酸 ,表明该电极在较低的过电位下就能还原草酸生成乙醛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 表面合金电催化剂 还原过程 循环伏安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研究 乙醛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膜电极上CN^-吸附的电化学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甄春花 范纯洁 孙世刚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8-222,共5页
应用循环伏安(CV)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研究碱性介质中氰(CN-)在纳米金膜电极(nm-Au/GC)上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当研究电极电位低于0.0 V时,CN-可稳定吸附在nm-Au/GC电极表面,高于0.0 V,则发生氧化脱附.发现nm-Au/GC表面具... 应用循环伏安(CV)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研究碱性介质中氰(CN-)在纳米金膜电极(nm-Au/GC)上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当研究电极电位低于0.0 V时,CN-可稳定吸附在nm-Au/GC电极表面,高于0.0 V,则发生氧化脱附.发现nm-Au/GC表面具有异常红外效应(AIREs),即吸附态CN-谱峰呈现出与本体Au电极不同的方向倒反、红外吸收增强(39.2倍)以及半峰宽增加的异常光谱特征.本研究将纳米薄膜材料的这一AIREs从过渡金属拓展到币族金属,进一步证明AIREs是迄今研究的金属及合金纳米材料的普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膜电极 氰吸附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异常红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介质中甘氨酸在Pt电极上解离吸附和氧化反应的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肖晓银 孙世刚 +2 位作者 吴启辉 周志有 陈声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1288-1292,共5页
运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了碱性介质中甘氨酸在 Pt电极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反应行为 ,并利用纳米 Pt膜电极的异常红外效应鉴定反应过程中生成的表面吸附物种 .结果表明 :甘氨酸在 Pt电极上极易发生解离 ,生成强吸附于电极表面上的氰基... 运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了碱性介质中甘氨酸在 Pt电极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反应行为 ,并利用纳米 Pt膜电极的异常红外效应鉴定反应过程中生成的表面吸附物种 .结果表明 :甘氨酸在 Pt电极上极易发生解离 ,生成强吸附于电极表面上的氰基负离子 ,该吸附物种在低于 0 V电位下能稳定存在 ,并抑制甘氨酸的进一步反应 .当电位高于 0 .2 V时 ,氰基负离子被氧化为氰酸根离子进入溶液 ,使甘氨酸发生氧化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解离吸附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铂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界面原位红外显微镜和步进扫描时间分辨FTIR反射光谱及其在纳米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孙世刚 贡辉 +4 位作者 周志有 陈声培 陈友江 司迪 李君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1-433,共3页
结合红外显微镜和步进扫描FTIR光谱仪 ,发展了固 /液界面电化学原位显微镜红外反射光谱和步进扫描快速时间分辨FTIR反射光谱 ,并应用于纳米材料特殊性能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研制纳米结构Pt微电极 ,获得CO吸附的红外特征随纳米结... 结合红外显微镜和步进扫描FTIR光谱仪 ,发展了固 /液界面电化学原位显微镜红外反射光谱和步进扫描快速时间分辨FTIR反射光谱 ,并应用于纳米材料特殊性能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研制纳米结构Pt微电极 ,获得CO吸附的红外特征随纳米结构和纳米尺度变化的原位显微镜红外谱图。利用纳米结构Pt微电极的异常红外效应 ,显著提高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的灵敏度 ,获得分辨率达 5 0 μs的步进扫描时间分辨光谱。不仅发展了固 /液界面显微镜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新方法 ,并且拓展了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在纳米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异常红外效应 步进扫描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合金电催化剂上甲酸氧化的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声培 黄桃 +3 位作者 甄春花 张麒 贡辉 孙世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3-275,共3页
运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FTIRS)和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甲酸在三种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特性。结果表明甲酸在碳载铂电极(Pt/GC)上的电催化氧化机理与本体铂电极(Pt)相类似,即可以通过活性中间体或毒性中间体氧化至CO_2。Pt/GC对甲酸... 运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FTIRS)和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甲酸在三种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特性。结果表明甲酸在碳载铂电极(Pt/GC)上的电催化氧化机理与本体铂电极(Pt)相类似,即可以通过活性中间体或毒性中间体氧化至CO_2。Pt/GC对甲酸的氧化比Pt具有更高的电催化活性。Pt/GC表面以Sb吸附原子修饰的电极(Sb-Pt/GC)上,甲酸氧化的起始电位(E;)提前至-0.10V,氧化电流峰电位(Ep)提前至0.34V,氧化峰电流(jp)值增加了7.28倍,半峰宽(FWHM)为0.30V。同样,Surface al-loy/GC电极上,E_I为-0.12V,E_p为0.32V和j_p为7.25mA·cm^(-2),相对Pt/GC分别负移了0.22,0.02V和增大了8.15倍,半峰宽(FWHM)为0.5V。表明Sb-Pt/GC和Surface alloy/GC电极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毒性中间体CO的生成,而且还可以显著地提高其对活性中间体的氧化的电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表面合金电催化剂 甲酸 氧化 铂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111)电极表面浮动磷脂双层膜的原位偏振红外反射光谱研究(英文)
7
作者 Annia Kycia J.Jay Leitch Jacek Lipkowski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7-404,共18页
应用电化学原位偏振红外反射光谱法研究了构建于金(111)电极表面的浮动磷脂双层膜.金电极表面先自组装一层巯基葡萄糖单层来增加表面的亲水性,浮动磷脂双层膜通过LB-LS技术构建在巯基葡萄糖单层上.双层膜由双肉豆蔻磷脂酰胆碱(DMPC)、... 应用电化学原位偏振红外反射光谱法研究了构建于金(111)电极表面的浮动磷脂双层膜.金电极表面先自组装一层巯基葡萄糖单层来增加表面的亲水性,浮动磷脂双层膜通过LB-LS技术构建在巯基葡萄糖单层上.双层膜由双肉豆蔻磷脂酰胆碱(DMPC)、胆固醇和神经节苷脂GM1构成.GM1分子中的糖链可以物理吸附在巯基葡萄糖表面,在双层膜和基底间形成一个富含水的隔层.红外光谱表明浮动双层膜中的DMPC分子比传统的支撑双层膜中的DMPC分子有更强的水合作用,证实了双层膜和基底间水层的存在.该浮动双层膜更接近于实际的生物膜体系,并且在金电极表面有宽的电位区间,非常适于进一步的离子通道蛋白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偏振红外反射光谱 金(111)电极 浮动磷脂双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乙醇电氧化过程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8
作者 朱复春 涂昆芳 +1 位作者 李广 姜艳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2-146,共5页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因其优异的性能备受关注。乙醇的电催化氧化并非简单的燃烧,涉及多种催化反应过程。乙醇的C-C键断裂选择性低,以及乙醇氧化中间产物C1分子由于没有及时氧化离开催化剂表面而造成的催化剂中毒,是制约其应用的瓶颈问题。...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因其优异的性能备受关注。乙醇的电催化氧化并非简单的燃烧,涉及多种催化反应过程。乙醇的C-C键断裂选择性低,以及乙醇氧化中间产物C1分子由于没有及时氧化离开催化剂表面而造成的催化剂中毒,是制约其应用的瓶颈问题。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是在电化学反应的同时,原位采集反应物种特定官能团的振动信息,可在分子水平揭示反应过程,推测反应机理。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醇电氧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合理的设计高性能乙醇燃料电池催化剂。选用高性能的PtRh/RGO催化剂,结合同位素示踪法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乙醇的电氧化过程。循环伏安研究表明,乙醇电氧化性能及其C-C键断裂的程度为PtRh/RGO (45℃)>PtRh/RGO (25℃)>商业Pt/C。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从分子水平跟踪了乙醇的电氧化过程,观察到随着电位的增加, CO2, CO,-CH3,-C-O特征峰的强度逐渐增加。CO2和CH3COOH分别归属于乙醇完全氧化和不完全氧化的终产物,因此红外光谱中两种物质特征峰积分面积的比值[CO2]/[CH3COOH]可做为CO2选择性的量度。用来定量标定CH3COOH的特征峰是位于1 280 cm-1的-C-O振动峰,但对于PtRh/RGO催化剂的红外光谱而言,它的乙酸特征峰振动峰位1 280 cm-1附近出现1 214 cm-1甲醇衍生物的振动峰,通过一种反射红外光谱与标样透射红外光谱差减扣除叠加峰方法,定量计算了叠加峰中1 280 cm-1特征峰的积分强度,从而计算出PtRh/RGO的CO2选择性。结果表明对比25℃时, 45℃下PtRh/RGO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0.3 V时提高48.1%, 0.5和0.6 V时略有提高, 0.4 V时降低,这可能是乙醇中β-C和水中OH竞争吸附所致。在两种反应温度条件下, CO2选择性都在电位高于0.4 V时呈现下降趋势。为了进一步研究CO2来源于α-C或β-C的完全氧化,使用同位素标记的13CH312CH2OH做为探针分子,通过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25和45℃下PtRh/RGO电极上乙醇电氧化过程。结果表明,β-C完全氧化为CO2的起始电位与温度无关,都为0.3 V。通过用13CO2/12CO2积分面积的比值定量分析,发现45℃下,该比值在电位0.3~0.5 V时相比于25℃下分别增加0.11, 0.18和0.22,表明随着温度或电位的增加,β-C完全氧化的选择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Rh 乙醇电氧化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同位素示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介质中L-丝氨酸在Pt电极上解离吸附和氧化的原位FTIR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孔德文 朱天玮 +3 位作者 曾冬梅 甄春花 陈声培 孙世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40-2044,共5页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研究了中性介质中L-丝氨酸在Pt电极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中性溶液中,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的丝氨酸可以在很低的电位下(-0.6 V,vs.SCE)在Pt电极表面发生解离吸附,...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研究了中性介质中L-丝氨酸在Pt电极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中性溶液中,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的丝氨酸可以在很低的电位下(-0.6 V,vs.SCE)在Pt电极表面发生解离吸附,生成强吸物种一氧化碳(COL)、(COB)和氰负离子(CN-).研究结果还表明,当电位低于0.7 V(vs.SCE)时,CN-能稳定存在于电极表面,抑制丝氨酸的进一步反应.在更高电位时则主要为丝氨酸分子的氧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丝氨酸 中性介质 PT电极 解离吸附 氧化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DRIFTS在SCR过渡金属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张兴华 王宽岭 +1 位作者 王学海 李龙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0-589,共10页
概述了4类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发现状,归纳了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在NH3和NO吸附转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SCR的反应机理及路径,并对原位DRIFTS在SCR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基于原... 概述了4类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发现状,归纳了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在NH3和NO吸附转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SCR的反应机理及路径,并对原位DRIFTS在SCR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基于原位DRIFTS技术可遴选出影响催化剂SCR活性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NH3和NO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方式、物种间的活化转化、中间体及(副)产物的生消过程等,这对针对性合成具有特殊结构和形貌的高活性催化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 选择性催化还原 过渡金属催化剂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Pb-Pt/GC电极上二氧化碳还原过程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夏盛清 陈声培 孙世刚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84-86,共3页
研制纳米薄膜合金电极 (Sb Pb Pt/GC电极 )用于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运用循环伏安、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和微电极技术对二氧化碳的电还原过程和还原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二氧化碳在此电极上的起始还原电位为 - 0 43V ,主要还原... 研制纳米薄膜合金电极 (Sb Pb Pt/GC电极 )用于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运用循环伏安、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和微电极技术对二氧化碳的电还原过程和还原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二氧化碳在此电极上的起始还原电位为 - 0 43V ,主要还原产物为有机羧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还原 二氧化碳 Sb-Pb-Pt/GC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在铅电极上电催化还原过程的in situ FTIRS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桃 陈声培 +1 位作者 周志有 孙世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7-550,共4页
采用电化学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electrochemical in situ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reflec-tion spectroscopy,in situFTIRS)研究了草酸在铅电极上电催化还原过程。多步电位阶跃FTIRS(MSFTIRS)和时间分辨FTIRS(TRFTIRS)的结... 采用电化学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electrochemical in situ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reflec-tion spectroscopy,in situFTIRS)研究了草酸在铅电极上电催化还原过程。多步电位阶跃FTIRS(MSFTIRS)和时间分辨FTIRS(TRFTIRS)的结果表明:当研究电位为-0·70V(vs·SCE)时,即可明显检测到乙醛酸生成;研究电位为-0·85V时,电极表面累积生成乙醛酸的量达到最大值。随着电位的负移,生成的乙醛酸的量减少。同时在-0·95V时即可明显检测到乙醛酸进一步被还原,生成的乙醇酸在1093cm-1附近为—CH2OH的CO伸缩振动吸收。当研究电位为-1·50V时,电极表面的乙醛酸几乎都被还原成乙醇酸。另外,随着电位的负移,并没有检测到其他新物种的出现,表明乙醇酸在电极表面不会进一步发生还原反应。研究电位为-0·75V的原位时间分辨红外反射光谱显示反应产物乙醛酸在1750cm-1左右CO的伸缩振动吸收谱峰的左右积分强度随时间线性增加;而研究电位在-1·60V原位时间分辨红外反射光谱还观察到乙醇酸在1093cm-1附近—CH2OH的C—O伸缩振动吸收。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技术有利于对反应中各物种官能团振动吸收的检测,为草酸电催化还原反应机理提供直接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草酸 乙醛酸 乙醇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介质中L-赖氨酸在纳米金膜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瑾 陈声培 +3 位作者 田利 曾冬梅 甄春花 孙世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41-1845,共5页
采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碱性介质中L-赖氨酸在纳米金膜电极(nm-Au/GC)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溶液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赖氨酸[-OOC—CH—NH2—(CH2)4—NH2]在低电位区间(-0.95^... 采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碱性介质中L-赖氨酸在纳米金膜电极(nm-Au/GC)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溶液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赖氨酸[-OOC—CH—NH2—(CH2)4—NH2]在低电位区间(-0.95^-0.80 V,vs.SCE)发生部分解离,生成AuCN-物种(约2110 cm-1),同时赖氨酸阴离子的羧基侧还可通过两个氧原子与金电极表面相互作用.随着电位的升高,吸附态CN-氧化产生NCO-,OCN-和AuCN,其对应的红外吸收峰分别位于2254,2168和2226 cm-1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赖氨酸 纳米金膜电极 吸附 氧化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聚铂纳米粒子电极在甲醇氧化中的电催化特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卫 孙世刚 +1 位作者 司迪 陈声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1-444,共4页
用H2还原法并以Nafion作为稳定剂合成团聚的Pt纳米粒子,附载于玻碳表面制备电催化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指出,团聚Pt纳米粒子的平均尺寸约为400nm.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 用H2还原法并以Nafion作为稳定剂合成团聚的Pt纳米粒子,附载于玻碳表面制备电催化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指出,团聚Pt纳米粒子的平均尺寸约为400nm.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insituFTIRS)研究甲醇的氧化过程,发现团聚Pt纳米粒子电极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原位FTIRS研究结果检测到甲醇在所制备的电催化剂上氧化的中间体为线型吸附态CO物种,其红外吸收给出异常红外效应的光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铂纳米粒子 纳米粒子电极 甲醇 电催化氧化 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电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Fe_2O_3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性能及其对NH_3和NO的表面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梁辉 查贤斌 归柯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5734-5740,共7页
采用γFe2O3纳米粉末制备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sis reduction,SCR)脱硝催化剂,通过XRD、BET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此催化剂的低温SCR脱硝性能在一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考察;此外通过原位红外漫反射光谱法(diffuse reflectan... 采用γFe2O3纳米粉末制备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sis reduction,SCR)脱硝催化剂,通过XRD、BET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此催化剂的低温SCR脱硝性能在一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考察;此外通过原位红外漫反射光谱法(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DRIFTS)研究了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结果表明,实验所采用的Fe2O3为纯γ相,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脱硝效率。DRIFTS实验研究表明,NH3主要吸附到γFe2O3催化剂表面L酸位形成吸附态的NH3,在小于270℃时有部分NH3吸附到B酸位生成NH4+;O2的存在能促进吸附到L酸位上的NH3发生脱氢反应生成NH2,并能够大大促进NO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生成硝酸盐和吸附态的NO2,从而促进低温下的SCR反应。在90~360℃的温度区间内可能遵循两种反应途径,主要反应是吸附在L酸位的NH3脱氢生成NH2,然后和气态的NO反应生成N2和H2O;在低于240℃时,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反应途径,中间产物NO2(NH4^+)2与NO反应生成N2、H2O和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Fe2O3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脱硝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界面电化学研究
16
作者 陈松妹 周剑章 +3 位作者 林仲华 曾冬梅 黄楠 万国江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electrochemical in-situ FTIR)等研究了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界面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吸附使电极的析氢与氧脱附过程减弱,影响程度随扫速的增加而增强;同样纤... 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electrochemical in-situ FTIR)等研究了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界面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吸附使电极的析氢与氧脱附过程减弱,影响程度随扫速的增加而增强;同样纤维蛋白原的吸附会降低亚铁氰化钾-铁氰化钾电对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和电流;在-0.1~0.6V(vs.SCE)扫描范围内没有出现纤维蛋白原的特征“氧化还原”峰.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测试表明纤维蛋白原在0.3~0.5V(vs.SCE)间发生化学反应,有新的产物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吸附 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γFe_2O_3催化剂SCR脱除NO_x化学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辉 归柯庭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8-922,共5页
为了研究纳米γFe2O3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反应机理,采用微分反应器测量了纳米γFe2O3催化剂上SCR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构建了SCR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NH3,NO和O2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0.78~0.93和0.09~0.11,... 为了研究纳米γFe2O3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反应机理,采用微分反应器测量了纳米γFe2O3催化剂上SCR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构建了SCR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NH3,NO和O2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0.78~0.93和0.09~0.11,反应活化能为57.3 k J/mol.原位红外漫反射光谱(DRIFTS)实验结果表明:NH3能够强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并达到饱和,进一步增加NH3的浓度并不能增加NO的转化速率;NO在有氧条件下能吸附到催化剂表面生成吸附态NO2和亚硝酸盐;在低于270℃的情况下SCR反应遵循Langmuir-Hinshelw ood(L-H)反应机理,在高于270℃的情况下则主要遵循Eley-Rideal(E-R)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γFe2O3 化学反应动力学 活化能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选择性催化还原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和NO_2在高岭石表面的反应和协同效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静 朱洪飞 +3 位作者 何静 蔺尾燕 祝婕 邓文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高岭石是一种含铝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大气中常见的气体在其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大气环境中化学反应过程。文章采用自行搭建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光谱(DRIFTS)检测系统,考察了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 高岭石是一种含铝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大气中常见的气体在其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大气环境中化学反应过程。文章采用自行搭建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光谱(DRIFTS)检测系统,考察了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对照SO_2和NO_2分别在高岭石颗粒物表面发生的非均相反应过程,以及SO_2和NO_2协同反应效应。实验结果表明,SO_2与高岭石颗粒物的非均相反应均较弱,仅在干态下检测到亚硫酸盐物种,并且存在较大的CO_2的红外吸收峰。NO_2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均检出了硝酸盐物种,适宜的湿度有利于硝酸盐的生成。在SO_2和NO_2共同与高岭石反应的过程中,发现四氧化二氮(N_2O_4)取代了亚硝酸盐成为反应的中间体,同时亚硫酸盐被氧化为硫酸盐。SO_2和NO_2在高岭石颗粒物表面的反应中相互影响,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射红外傅里叶光谱(DRIFTS) SO2 NO2 高岭石颗粒物 非均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