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X-2组织悬液原位种植与Panc-1细胞悬液原位种植在家兔胰腺癌模型建立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梓旭 孟鑫 +4 位作者 周蕾 陈曲 申洪远 黄钰 郝利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目前有关家兔的胰腺癌模型制作方法报道较为少见,文中比较Panc-1细胞悬液原位种植与VX-2组织悬液原位种植在家兔胰腺癌模型建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家兔30只,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组织悬液组(n=15)、细胞悬液组(n=15)。组织悬液... 目的目前有关家兔的胰腺癌模型制作方法报道较为少见,文中比较Panc-1细胞悬液原位种植与VX-2组织悬液原位种植在家兔胰腺癌模型建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家兔30只,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组织悬液组(n=15)、细胞悬液组(n=15)。组织悬液组采取VX-2组织悬液原位种植,细胞悬液组采取Panc-1细胞悬液原位种植,种植后观察模型的建立情况。通过B超、3.0T磁共振以及CT等辅助检查评价两种建模结果。结果组织悬液组第3周内有5只家兔出现十二指肠、结肠、盲肠、腹膜壁出现大量肿瘤组织种植性转移,3只家兔大网膜出现肿瘤组织种植性转移,MR T2见胃体后高信号影。细胞悬液组第3周内1只家兔十二指肠出现肿瘤组织种植性转移,MR LAVA见胃体后方稍高信号影。组织悬液组中15只模型全部建立成功,细胞悬液组仅发现3例建模成功。与组织悬液组比较,细胞悬液组第3、4周肿瘤种植成功率明显降低(46.66%vs 6.67%,100%vs 20.00%,P<0.05)。结论 VX-2组织悬液原位种植较Panc-1细胞悬液原位种植的更具有可行性,更易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组织悬液 Panc-1细胞悬液 原位种植 胰腺癌模型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癌完整组织块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2
作者 苏晓妹 许玲 +4 位作者 陈亚琳 张涛 魏东 程朋 刘建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42-1043,共2页
目的 :建立人胃癌完整组织块裸鼠原位种植高转移模型。方法 :人胃腺癌 SGC- 790 1细胞株 ,裸鼠皮下注射 (2× 10 6 /L 细胞悬液 ) ,成瘤后反复传代形成实体瘤 ,以第 6代瘤源为组织材料 ,打开腹腔 ,通过“生物胶粘贴法”用 OB医用生... 目的 :建立人胃癌完整组织块裸鼠原位种植高转移模型。方法 :人胃腺癌 SGC- 790 1细胞株 ,裸鼠皮下注射 (2× 10 6 /L 细胞悬液 ) ,成瘤后反复传代形成实体瘤 ,以第 6代瘤源为组织材料 ,打开腹腔 ,通过“生物胶粘贴法”用 OB医用生物胶将瘤块粘贴在裸鼠胃壁胃大弯血管分布稠密处 ;待荷瘤鼠出现衰竭体征濒临死亡时处死解剖检查。 结果 :术后 3~ 4周左右 ,上腹可触及 0 .1~ 0 .4 cm结节 ,5~ 6周时逐渐增大。 8~ 10周时肿块明显增大 ,局部包块透壁可见 ,直径约 1.0~ 1.9cm。此后动物极度消瘦 ,部分动物腹水形成 ,活动受限 ,逐渐衰竭 ,濒临死亡。解剖见原位肿瘤成瘤率 10 0 % ,病理学检查胃周淋巴结转移率10 0 % ,肝脏转移率 72 .7% ,部分动物腹膜、胰腺转移。结论 :人胃癌完整组织块通过“生物胶粘贴法”原位种植于裸鼠胃壁 ,能较好地重现胃癌的临床转移过程 ,为人类胃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原位种植 裸鼠 转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监测裸鼠前列腺原位种植肿瘤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力 张万蕾 +2 位作者 何宝华 徐涛 李建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8-190,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裸鼠前列腺原位种植肿瘤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裸鼠前列腺原位种植肿瘤模型42只。肿瘤接种后分别在第2~8周,随机抽取6只裸鼠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肿瘤的形态、回声、边界,测量肿瘤大小,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裸鼠前列腺原位种植肿瘤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裸鼠前列腺原位种植肿瘤模型42只。肿瘤接种后分别在第2~8周,随机抽取6只裸鼠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肿瘤的形态、回声、边界,测量肿瘤大小,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的血流分布情况。每次超声检查后,立即麻醉、解剖裸鼠。分离出前列腺肿瘤组织.卡尺测量肿瘤的大小,而后行HE染色。分析超声测量结果与卡尺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高频超声与游标卡尺测量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996,P<0.001)。超声观察前列腺种植肿瘤呈椭圆形,边缘规则,中低回声,2~3周肿瘤体积变化很小,4~6周肿瘤生长最快。彩色血流信号最丰富;7~8周生长减慢,内部出现无回声的液化坏死区,彩色血流信号减少,与周围边界不清。结论高频超声能准确监测裸鼠前列腺原位种植肿瘤模型的生长,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前列腺肿瘤 原位种植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拉非尼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大鼠肝肿瘤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楠 陈斌 +4 位作者 黄勇慧 林润 戴海涛 唐可禺 杨建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371,共8页
【目的】探索sorafenib(索拉非尼)在不同干预时机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瘤效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肝脏接种Wakler256肿瘤细胞形成的裸鼠皮下瘤块,10 d后行MR扫描,选取建模成功的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A... 【目的】探索sorafenib(索拉非尼)在不同干预时机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瘤效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肝脏接种Wakler256肿瘤细胞形成的裸鼠皮下瘤块,10 d后行MR扫描,选取建模成功的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A组,对照组,仅注射VEGF;B组,sorafenib先于VEGF 72 h导入组;C组,sorafenib与VEGF同时导入组;D组,sorafenib后于VEGF 72 h导入组。观察并比较4组实验动物肿瘤的生长及中位生存时间。待实验动物死亡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肿瘤的VEGF的表达。【结果】服用sorafenib 10 d后,MR显示各组大鼠肝脏肿瘤明显增大,sorafenib组肿瘤大小小于对照组(5.40 c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实验动物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9.6±1.8)d、(31.2±7.0)d、(27.4±4.9)d、(26.5±4.6)d。服用sorafenib组大鼠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将死亡实验大鼠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四组实验动物的VEGF值分别为88.3±13.6、42.8±8.0、71.9±15.7、73.6±13.7,sorafenib组与对照组数值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sorafenib组之间数值差异较大。【结论】Sorafenib能延长肝肿瘤大鼠的生存时间,减少肿瘤血管生成。Sorafenib服用时间早于VEGF一过性升高前的生存获益明显好于VEGF升高后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种植性肝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索拉非尼 生存获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对结肠癌增殖和转移抑制效应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登山 沈美玲 +1 位作者 卢根福 孙吉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2-346,共5页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对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对结肠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完整组织块于裸小鼠原位种植,建立结肠癌转移裸小鼠模型。种植后第1周开始皮下注射内皮抑素,每天1...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对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对结肠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完整组织块于裸小鼠原位种植,建立结肠癌转移裸小鼠模型。种植后第1周开始皮下注射内皮抑素,每天1次,剂量为0mg/kg(对照组)、5mg/kg(实验Ⅰ组)、10mg/kg(实验Ⅱ组)、20mg/kg(实验Ⅲ组),共用6周。种植后第7周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体积、抑瘤率,检测MMP13、微血管密度(MVD),观察腹膜、肝脏及其它脏器转移情况。结果内皮抑素剂量为0、5、10和20mg/kg时,原位肿瘤体积分别为(1.42±0.45)、(0.54±0.38)、(0.31±0.28)、(0.22±0.16)cm3;抑瘤率分别为0、62.0%、78.2%、84.5%;MMP13分别为81.8%、58.3%、42.9%、21.4%;MVD分别为(11.20±3.9)、(6.10±2.6)、(2.40±1.6)、(1.22±0.4);腹膜转移率分别为81.8%、50.0%、28.5%、7.1%;肝脏转移率分别为63.6%、33.3%、14.3%、0。实验Ⅰ~Ⅲ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结肠癌增殖与转移的抑制作用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MP13可能是结肠癌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素之一;内皮抑素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裸小鼠结肠癌增殖和转移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素 增殖 实验观察 抑制效应 微血管密度(MVD) 细胞株SW1116 MMP-1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基质金属蛋白酶 抑制作用 裸小鼠模型 原位种植 人结肠癌 皮下注射 肿瘤体积 生成因素 对照组 抑瘤率 转移率 组织块 癌转移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wis肺癌细胞与其衍生细胞系的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菲 谭娟 曹友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对比Lewis肺癌细胞(LLC)及LLC原位接种后获得的第一代衍生细胞(R1-LLC)和R1-LLC原位接种后获得的第二代衍生细胞(R2-LLC)间的生物学特性,比较该三种细胞在原位种植模型中的侵袭转移能力。方法离体实验:采用cck8法、克隆球形成实验、... 目的对比Lewis肺癌细胞(LLC)及LLC原位接种后获得的第一代衍生细胞(R1-LLC)和R1-LLC原位接种后获得的第二代衍生细胞(R2-LLC)间的生物学特性,比较该三种细胞在原位种植模型中的侵袭转移能力。方法离体实验:采用cck8法、克隆球形成实验、Tanswell侵袭试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形态;活体实验:观察在7、14、21 d时LLC、R1-LLC、R2-LLC细胞分别原位种植模型中的成瘤与转移情况,统计成瘤率与成瘤时间。结果 LLC、R1-LLC、R2-LLC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侵袭能力R2-LLC>R1-LLC>LLC(P<0.05)。活体实验显示LLC、R1-LLC、R2-LLC成瘤率分别为66.67%、80%、93.33%(P<0.05)。结论在离体及活体实验中,R2-LLC比R1-LLC及LLC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及转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C肺癌 原位种植模型 绿色荧光蛋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