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块东南缘寒武纪早期黑色页岩容矿的镍钼多金属矿床中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侯炳辰 徐林刚 付勇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7,共17页
扬子地块东南缘寒武系下部黑色页岩容矿的镍钼多金属矿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特色,但其成矿过程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识别出3种不同类型的黄铁矿。沉积—成岩早期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Py1)与钼硫碳集合体(MoSC)和胶... 扬子地块东南缘寒武系下部黑色页岩容矿的镍钼多金属矿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特色,但其成矿过程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识别出3种不同类型的黄铁矿。沉积—成岩早期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Py1)与钼硫碳集合体(MoSC)和胶状针镍矿共生,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δ^(34)S_(V-CDT)在-12.55‰~10.53‰之间(平均值为-3.38‰,n=25),其硫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控于海水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成岩晚期形成的团块状细粒黄铁矿(Py2)集合体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在1.98‰~23.54‰之间(平均值为11.88‰,n=16),硫同位素分馏受到受限制沉积盆地的局部硫化环境的影响。热液期形成的粗粒黄铁矿(Py3)与少量脉状针镍矿、脉状闪锌矿、黄铜矿和重晶石共生,说明早期形成的镍钼矿经历的热液叠加成矿作用,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在-21.67‰~-9.73‰之间(平均值为-16.87‰,n=10),反映了热液流体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沉积—成岩早期形成的黄铁矿与MoSC集合体和胶状针镍矿共生,说明虽然受到热液流体叠加的影响,但是镍和钼主要形成于沉积—成岩早期,寒武纪早期特殊的古海洋环境和海水化学性质依旧是控制镍钼多金属矿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钼多金属矿 原位硫同位素 黄铁矿 寒武纪早期 黑色页岩 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拿若斑岩型铜(金)矿床黄铁矿、黄铜矿原位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发桥 唐菊兴 +10 位作者 王立强 宋扬 李社 林彬 李海峰 杨欢欢 孙豪 旦增宗追 郭朵朵 李彦波 李建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09,共13页
拿若矿床是目前西藏多龙矿集区内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针对成岩成矿地质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其成矿物质硫的来源等成矿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针对拿若矿床中广泛发育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利用镜下鉴定、LA-MC-... 拿若矿床是目前西藏多龙矿集区内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针对成岩成矿地质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其成矿物质硫的来源等成矿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针对拿若矿床中广泛发育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利用镜下鉴定、LA-MC-ICP-MS同位素测试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矿相学特征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期查明其原位硫同位素特征,揭示其矿床成因并指示找矿勘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铁矿主要分为三类,从早到晚分别为:Py-Ⅰ→Py-Ⅲ→Py-Ⅱ→Py-Ⅲ,除Py-Ⅰ外,其他均与黄铜矿的形成密切相关。黄铁矿δ^(34)S值介于-4.05‰~3.49‰(均值为-0.2‰,n=53),黄铜矿表现出更小的δ^(34)S值特征,即δ^(34)S=-7.24‰~0.32‰(均值为-2.44‰,n=24),测试结果与矿集区内其他矿床数值相近。计算所得成矿流体总硫值(δ^(34)S_(Σ))为-3.06‰,表明硫的来源主要与岩浆硫有关。硫同位素黄铁矿-黄铜矿矿物对显示成矿温度介于255℃~590℃之间,成矿中心温度为320℃,证实了中温成矿环境。硫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从矿化中心到外围,δ^(34)S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某些碱性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本次研究认为,拿若矿床的成矿主要与中温环境和远端SO_(2)的脱气作用有关,该特征可作为拿若矿床重要的找矿勘查指示标志。本次研究丰富了对于拿若矿床硫的来源和成矿温度等成矿机制的认识,为下一步成矿理论和找矿勘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黄铜矿 原位硫同位素 拿若矿床 多龙矿集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洪梁 李光明 +5 位作者 丁俊 张志 卿成实 付建刚 凌晨 刘宇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89-1303,共15页
藏南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TH)东段发现的首个大型铅锌矿床,但其成因备受争议。本文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硐内具有"同心环带"或"热水蛋"构造的铅锌矿石中的黄铁矿、方铅矿和... 藏南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TH)东段发现的首个大型铅锌矿床,但其成因备受争议。本文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硐内具有"同心环带"或"热水蛋"构造的铅锌矿石中的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进行了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铅锌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在8.88‰~11.83‰之间,平均为10.50‰,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S)约为10.07‰。其中:7个黄铁矿(Py)测点的δ^34SPy值为10.29‰~11.14‰,平均为10.70‰;6个闪锌矿(Sp)测点的δ^34SSp值为10.78‰~11.83‰,平均为11.49‰;5个方铅矿(Gn)测点的δ^34SGn值为8.88‰~9.18‰,平均为9.04‰。总体表现为δ^34SSp>δ^34SPy>δ^34SGn,指示硫同位素未达到分馏平衡。利用方铅矿与闪锌矿矿物对硫同位素温度计计算可得,铅锌成矿温度介于224~280℃之间,平均值为259℃。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主成矿期硫源主要来自日当组(J1r)围岩地层,并可能有少量岩浆硫的混入,属受控于地层-构造-岩浆热液作用的中温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硫同位素 矿床成因 中温热液矿床 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川式铜矿的成矿作用及后期叠加改造:来自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5
4
作者 殷学清 林海涛 +1 位作者 苏治坤 赵新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52,共19页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SSC型)的成因争论聚焦在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岩期并可能叠加有后期成矿作用,还是形成于成岩后盆地闭合过程和造山作用有关。产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东川式铜矿是中国SSC型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些矿床赋存在晚古元古界...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SSC型)的成因争论聚焦在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岩期并可能叠加有后期成矿作用,还是形成于成岩后盆地闭合过程和造山作用有关。产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东川式铜矿是中国SSC型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些矿床赋存在晚古元古界东川群岩石中,主要呈层状矿体产出,但也存在少量脉状矿体。文章选择东川铜矿田内因民、汤丹和滥泥坪3个典型矿床的层状和脉状矿体中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开展原位硫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矿床的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广:因民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4.7‰~22.1‰,汤丹和滥泥坪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3.3‰~3.1‰;因民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21.0‰~30.7‰,汤丹和滥泥坪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19.4‰~3.5‰。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表明形成2种产状矿体的硫来源不同。层状矿体较大的硫同位素组成差异指示了海相硫酸盐不同程度的热化学还原作用,表明初始成矿流体中的硫来源于循环盆地卤水中溶解的海相蒸发岩。脉状矿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则强烈受控于矿区的赋矿围岩,因民矿床硫化物中极高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的来源为地层中的海相蒸发岩,而汤丹和滥泥坪矿床中亏损^(34)S的特征则表明硫的来源为富含生物还原硫的碳质板岩。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和前人研究成果,文章认为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是2期独立成矿事件的产物,层状矿体形成于成岩作用时期,脉状矿体形成于后期独立的局部构造热成矿事件,也即SSC型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成岩期,但普遍遭受后期热液活动的叠加,并且在不同的成矿期中可能存在着多阶段的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原位硫同位素 东川式铜矿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 多期叠加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黔矿集区天宝山铅锌矿床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余亚莉 倪培 +4 位作者 王国光 戴宝章 杨涛 张鑫 赵连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137,共17页
川滇黔铅锌矿集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铅锌矿产地之一,文章以该矿集区内四川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为例,开展了LA-MC-ICP-MS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与LA-ICP-MS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为认识该类矿床硫源和矿床成因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微量元素... 川滇黔铅锌矿集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铅锌矿产地之一,文章以该矿集区内四川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为例,开展了LA-MC-ICP-MS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与LA-ICP-MS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为认识该类矿床硫源和矿床成因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微量元素数据计算所得成矿温度在130~170℃之间,是典型MVT型矿床的成矿温度。LA-MC-ICP-MS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分析得到的该矿床硫化物的δ;S值在+3.3‰~+12.0‰,在样品尺度上测量值之间的δ;S值变化可达4.5‰,远高于分析方法的精度(±1.2‰),此次测量值比前人用全岩粉末测得的δ;S值(+3.3‰~+4.8‰)偏大,成矿物质硫应为赋矿地层中的硫酸盐通过热化学还原作用生成,且是在原位还原的。此外,纵观不同产出位置硫化物的δ;S值发现,从矿床深部到浅部(海拔1900~2300 m),矿体产状没有显著变化,硫化物的δ;S值逐渐变大,反映了从低到高逐渐靠近成矿热液中心的趋势。综上所述,天宝山铅锌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天宝山铅锌矿床 川滇黔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镰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代军治 高菊生 +4 位作者 钱壮志 张龙斌 周金隆 李平 高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69-1682,共14页
镰子沟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金矿矿集区西部,矿体赋存于太华群上部岩层内,受断裂构造和石英脉控制,带状钾长石化是矿床典型的围岩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重晶石±磁铁矿。为了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 镰子沟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金矿矿集区西部,矿体赋存于太华群上部岩层内,受断裂构造和石英脉控制,带状钾长石化是矿床典型的围岩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重晶石±磁铁矿。为了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采用LA-MC-ICP-MS技术对镰子沟金矿床黄铁矿进行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获得单颗粒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为-15.27‰^-11.98‰,平均-13.35‰,小于共生重晶石硫同位素值9.8‰~12.4‰。根据硫化物与共生硫酸盐矿物,估算成矿热源总硫值为-3.6‰,与新太古界太华群和燕山期华山花岗岩均不同。综合矿化蚀变、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认为太华群对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影响较华山花岗岩明显,但非主要来源,金矿床成矿与深部流体或隐伏岩体有关,矿床受深部流体和构造控制,深部仍有寻找构造蚀变型或微细浸染型金矿体的潜力,但规模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子沟金矿床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物质 深源流体 小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洞嘎金矿床地质特征、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何青 郎兴海 +7 位作者 王旭辉 邓煜霖 王涌涛 吴伟哲 谢鸿儒 詹宏宇 刘洲基 姜楷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0-1016,共17页
洞嘎金矿位于西藏雄村矿集区,是冈底斯成矿带较早发现且投入开采的金矿,但研究程度低,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开展了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分析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探讨洞嘎金矿的成因。洞嘎金矿体受控... 洞嘎金矿位于西藏雄村矿集区,是冈底斯成矿带较早发现且投入开采的金矿,但研究程度低,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开展了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分析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探讨洞嘎金矿的成因。洞嘎金矿体受控于雄村组凝灰岩中的裂隙系统,矿体呈脉状产出,已探获金金属资源量9.55 t,达到中型规模。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细脉状构造,金主要以包裹金和粒间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洞嘎金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主成矿期,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成矿早阶段、成矿主阶段及成矿晚阶段。洞嘎金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1.57‰~+5.26‰,平均值+1.69‰,具明显的塔式分布,表明硫源具岩浆硫的特点。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数据,我们认为洞嘎金矿属于斑岩铜金成矿系统外围的热液脉型金矿床,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金矿床,找矿潜力极大。洞嘎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地幔,有少量的地壳物质(俯冲沉积物)加入。洞嘎金矿床的金与绿泥石密切相关,该绿泥石主要为溶蚀-迁移-结晶机制形成,绿泥石形成过程导致含金热液流体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得成矿流体中的金发生卸载,最终在凝灰岩的裂隙系统中形成洞嘎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嘎金矿 地质特征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尾若金矿床载金矿物EPMA分析与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馨月 胡煜昭 刘晓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7,共10页
尾若金矿位于南盘江盆地西北部,是烂泥沟金矿区外围的小型金矿床,找矿潜力较好。该矿床的黄铁矿按其矿物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可划分为浸染状黄铁矿阶段(S1)和细脉状石英-黄铁矿阶段(S2)。为了查明该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和硫化物中硫的来源,... 尾若金矿位于南盘江盆地西北部,是烂泥沟金矿区外围的小型金矿床,找矿潜力较好。该矿床的黄铁矿按其矿物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可划分为浸染状黄铁矿阶段(S1)和细脉状石英-黄铁矿阶段(S2)。为了查明该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和硫化物中硫的来源,在金属硫化物组构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采用了电子探针(EPMA)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金属硫化物中Au、As、S、Fe等元素的含量和δ34S组成。结果表明,尾若金矿床的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金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Au0)形式存在,少部分以固溶体(Au+)形式存在。该矿床的硫同位素值介于10.6‰~14.0‰之间,2个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具有较为相似的硫同位素值,表明2期热液中硫的来源相同,均来自于海相硫酸盐,TSR(热化学还原作用)是尾若金矿床硫酸盐的还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若金矿 金赋存状态 电子探针 原位硫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来自黄铁矿Rb-Sr定年、原位硫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制约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美云 李杰 +3 位作者 宋明春 张丽鹏 唐宗源 丁正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1515,共15页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是胶东半岛唯一的一个金、银、铅、锌、铜共生的多金属矿床。与胶东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胶北地体不同,大邓格矿床处于苏鲁-大别造山带最东端的威海超高压变质带。准确限定大邓格矿床的成矿年龄和成矿...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是胶东半岛唯一的一个金、银、铅、锌、铜共生的多金属矿床。与胶东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胶北地体不同,大邓格矿床处于苏鲁-大别造山带最东端的威海超高压变质带。准确限定大邓格矿床的成矿年龄和成矿物质来源对深入理解胶东晚中生代成矿作用及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中的黄铁矿开展Rb-Sr同位素定年和原位硫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以此限定成矿时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结果显示黄铁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09.8±1.7Ma(MSWD=1.4),与该区域的钼、铜等有色金属矿床成矿时代一致,略晚于胶东大规模金矿爆发的时代(~120Ma)。主成矿阶段的硫同位素在-1.20‰~6.65‰之间,平均值为5.31‰。黄铁矿中富集Cu、Pb、Zn、Co、Ni等亲硫元素和铁族元素,Co/Ni比值介于0.03~1.36之间。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产于伟德山岩体的崮庄岩石单元外围,且成岩、成矿时代一致,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综合分析认为,胶东早白垩世成矿作用受控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有关的热隆-伸展构造环境,俯冲板块向东后撤造成了西早东晚的区域成矿时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 黄铁矿Rb-Sr测年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机制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芒康县西渠河桥铜金矿床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研究
10
作者 白奥冬 李波 +4 位作者 唐果 王新富 舒华伟 岳言 李玉彬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9,共14页
西渠河桥铜金矿床位于藏东南芒康县金沙江西侧。黄铁矿作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对其Au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机制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区域多金属成矿规律的全面认识。本文运用LA-ICP-MS技术对西渠河桥铜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开展了原位微量元... 西渠河桥铜金矿床位于藏东南芒康县金沙江西侧。黄铁矿作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对其Au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机制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区域多金属成矿规律的全面认识。本文运用LA-ICP-MS技术对西渠河桥铜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开展了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西渠河桥铜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可分为两种类型,Py I为自形-半自形黄铁矿,以立方体晶形为主,粒径粗大,相对富集Cu、Pb、Bi、Sb等元素;Py II为中-细粒他形晶黄铁矿,粒径0.02~1 mm,相对富集Au、As、Ag等元素。Co、Ni、As在两种类型黄铁矿中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而Cu、Pb、Bi、Sb以纳米、微米级颗粒矿物的形式分布于Py I和Py II晶体中。西渠河桥矿床Au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在Py II中,As在Au的迁移、富集和沉淀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Py I、Py II的微量元素二元图解和Co-Ni-As图解表明,Py I为岩浆成因,Py II为热液成因。两种类型黄铁矿的δ~(34)S值非常相似(Py I:+2.17‰~+3.79‰,Py II:+0.64‰~+1.02‰),均为典型岩浆硫,指示硫来自于岩浆岩(花岗闪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硫同位素 西渠河桥铜金矿床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硫-铅同位素对胶东旧店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约束
11
作者 汪浩 孙唯品 +3 位作者 李华 张拴亮 于小亮 陈华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3-974,I0024-I0041,共30页
胶东旧店金矿床位于胶西北地区招平断裂西南缘,属于石英脉型金矿床,是招掖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对旧店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的矿相学研究及多种原位微区同位素分析,旨在探讨成矿物质的来源。该矿床发育两期... 胶东旧店金矿床位于胶西北地区招平断裂西南缘,属于石英脉型金矿床,是招掖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对旧店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的矿相学研究及多种原位微区同位素分析,旨在探讨成矿物质的来源。该矿床发育两期独立的金矿化阶段:黄铁矿-烟灰色石英阶段以及石英-菱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在两阶段中,金矿物均与黄铁矿呈现紧密的共生关系。笔者利用LA-MC-ICP-MS对两阶段发育的黄铁矿进行了原位S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两阶段黄铁矿的S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δ^(34)S值集中在7.59‰~8.66‰,表明其S同位素可能主要继承自前寒武系荆山群变质岩与玲珑花岗岩,这明显不同于招平断裂带中段-北段金矿床存在中基性脉岩同源硫的加入,这一差异可能是造成招平断裂带南北成矿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笔者还对两阶段中与金矿物共生的方铅矿开展了原位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两阶段方铅矿的Pb同位素组成也较为相近,^(206)Pb/^(204)Pb为17.007~17.100,^(207)Pb/^(204)Pb为15.440~15.464,^(208)Pb/^(204)Pb为37.519~37.615。结合区域金矿床原位Pb同位素测试结果并排除变质岩可能的贡献后,表明旧店金矿的Pb同位素可能与中基性脉岩同源的深部物质密切相关。因此,招平断裂南段缺乏大型-超大型金矿可能与深源物质(特别是深源硫)的加入较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店金矿床 原位-Pb同位素 LA-MC-ICP-MS 招平断裂带 成矿物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阿布纳布大型锑矿床成因:来自硫化物微区组分与S同位素的证据
12
作者 李保亮 王立强 +2 位作者 高腾 何逸飞 何云龙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6-1643,共18页
阿布纳布锑矿床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发现的首例大型锑矿床, 但其矿床成因尚未厘定。本文基于对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主要硫化物矿相学、原位微量元素与S同位素组成, 探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性质, 以揭示矿床成因。矿区主要赋矿围岩... 阿布纳布锑矿床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发现的首例大型锑矿床, 但其矿床成因尚未厘定。本文基于对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主要硫化物矿相学、原位微量元素与S同位素组成, 探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性质, 以揭示矿床成因。矿区主要赋矿围岩为辉长岩, 其强硅化部位形成锑矿体。阿布纳布锑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一个热液成矿期, 包含四个矿化阶段: 碳酸盐-硫化物阶段、石英(粗粒)-硫化物阶段(PyⅡ、PyⅡ、ApyⅡ)、石英-辉锑矿阶段(ApyⅡ、Stb)和石英(细粒)-硫化物阶段。其中, 石英-辉锑矿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各阶段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微区Co、Bi含量和δEu等特征指示, 阿布纳布锑矿床成矿流体在黄铁矿形成时具有较高的温度, 随着流体温度的逐渐降低使得毒砂、辉锑矿开始结晶并沉淀成矿;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 流体由初始弱氧化条件逐渐转变为较强还原环境, 最终导致辉锑矿大量沉淀。成矿流体温度的降低与流体由氧化向强还原环境的转变, 系矿化元素富集并沉淀成矿的两重重要机制。另外, 阿布纳布锑矿床属热液成因, 矿床成矿流体源自岩浆且初始成矿流体具有明显富As和成矿元素Sb的特征, 高含量的Sb和As组成为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辉锑矿中As、Cu、Pb之间存在2Sb^(3+)↔Cu^(+)+Pb^(2+)+As^(3+)的置换机制, 辉锑矿原位S同位素组成、Cu、Pb之间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代表了热液成因的辉锑矿床成矿流体具岩浆来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硫同位素 矿床成因 阿布纳布锑矿床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来自载金黄铁矿NanoSIMS多元素Mapping及原位微区硫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6
13
作者 赵静 梁金龙 +2 位作者 李军 倪师军 向启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是中国"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和毒砂是水银洞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背散射电子图像和NanoSIMS高分辨率元素面扫描分析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是中国"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和毒砂是水银洞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背散射电子图像和NanoSIMS高分辨率元素面扫描分析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差别。如增生环带富集Au、Cu、As元素,而核部则相对贫这些元素,富Se。同时,即使在富Au环带中,Au和微量元素也并非均匀分布,环带之中又发育次一级环带。这表明热液来源呈现阶段性和"脉冲式"特征。在元素面扫描分析(Mapping)基础上,本次研究对载金黄铁矿中不同成分特征的核部和环带分别进行了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核部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3‰~6.5‰,而富金环带的δ34S值为-3.5‰~7.4‰。与国内外同类矿床的硫同位素特征比较之后发现,这些硫同位素显示岩浆硫特征,暗示载金黄铁矿的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计算表明,有部分沉积硫混入了成矿流体。最终,我们为水银洞金矿建立了岩浆-热液模式:从深源岩浆分异出的超临界气-液流体携带Au、As等元素沿区域深断裂上升,在区域不整合面和灰家堡背斜轴部破碎带等构造薄弱部位,通过充填、交代围岩的方式沉淀成矿。大气降水的淋滤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银洞金矿 环带黄铁矿 元素Mapping原位硫同位素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虎头崖铅锌多金属矿床原位硫、铅同位素组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圆圆 易立文 +3 位作者 谢炳庚 李秋平 刘程爱 于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上的虎头崖矿床是典型的多金属矿床。本文运用原位微区硫、铅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矿床Ⅱ号脉、Ⅵ号脉不同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和Ⅶ号脉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数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并分析矿床类型。结果表明... 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上的虎头崖矿床是典型的多金属矿床。本文运用原位微区硫、铅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矿床Ⅱ号脉、Ⅵ号脉不同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和Ⅶ号脉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数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并分析矿床类型。结果表明,Ⅱ号脉、Ⅵ号脉黄铜矿、黄铁矿的δ^(34)S值为+5‰~+6.76‰,平均6‰,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岩浆,并受围岩影响,两矿脉硫同位素均值的差异,可能与围岩中硫的不同及参与成矿的程度有关;Ⅶ号脉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值分别为38.410~38.504、16.627~15.656、18.552~18.583),铅同位素增长曲线图显示铅同位素散点主要分布于造山带和上地壳铅演化线范围内,反映Ⅶ号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通过硫同位素的变化范围并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虎头崖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铅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虎头崖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交生硫化物微区主量元素、硫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赛华 任涛 +2 位作者 白鑫 叶勤富 韩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1-750,共10页
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中国3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该矿床发育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密切共生结构,即硫化物交生结构。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和LA-MC-ICPMS对具有交生结构的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 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中国3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该矿床发育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密切共生结构,即硫化物交生结构。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和LA-MC-ICPMS对具有交生结构的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和毒砂进行了微区主量元素和硫同位素测试,以期明确其成因及硫的来源。主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闪锌矿中的w(Zn)为52.23%~57.22%,w(S)为33.06%~36.10%,w(Fe)为9.92%~12.24%,w(Cu)为0.11%~0.30%;黄铜矿中的w(Cu)为33.95%~35.08%,w(S)为33.49%~35.27%,w(Fe)为30.74%~31.41%,w(Zn)为0.04%~1.50%;磁黄铁矿中的w(Fe)为49.30%~51.94%,w(S)为38.36%~39.69%,w(Zn)为9.35%~11.01%,w(Cu)为0.05%~0.15%。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包裹体边部和核部成分均一,且投影点全部落在固溶体出溶区域,说明都龙矿床交生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是固溶体分离成因。原位S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的δ^(34)S为0.9‰~3.2‰,磁黄铁矿的δ^(34)S为0.6‰~2.1‰,毒砂的δ^(34)S为2.9‰~4.2‰,黄铜矿的δ^(34)S为0.6‰~2.8‰,均显示为岩浆来源特征。主量元素温度计估算的闪锌矿-黄铜矿的形成温度介于285~394℃,指示该矿床主要硫化物形成于中高温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交生化物 原位硫同位素 温度计 都龙矿床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祁雨沟189号斑岩型金矿床围岩蚀变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约束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馨 闫建明 +2 位作者 吴少魁 万利敏 叶会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30-1546,共17页
豫西祁雨沟189号金矿床是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近年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角闪二长花岗岩体内,上部为细脉浸染状金矿化,下部为岩浆热液角砾岩型金矿化,总体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尽管前人开展过研究工作,但对于... 豫西祁雨沟189号金矿床是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近年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角闪二长花岗岩体内,上部为细脉浸染状金矿化,下部为岩浆热液角砾岩型金矿化,总体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尽管前人开展过研究工作,但对于矿床蚀变分带和成矿过程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在野外调查划分蚀变分带的基础上,运用微区分析技术对不同蚀变带中的黄铁矿主、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开展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围岩蚀变具有面型分带特征,由矿体中心到外围发育钾长石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金主要以裂隙金、粒间金和包体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等硫化物中,不可见金的含量低。从钾长石化带,经绢英岩化带到青磐岩化带,Ag、Bi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As、Sb、Zn、Mn、Mo、Sn等总体变化不明显。原位硫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对金矿成矿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络合物和Te-Bi熔体对Au的迁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过程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硫同位素 黄铁矿 蚀变分带 祁雨沟189号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