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层组装法制备核壳SiO2/Pt粒子及其CO电氧化和原位电化学FTIR光谱
1
作者 李永军 周宥辰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73-1778,共6页
采用层层组装法合成了核壳SiO2/Pt粒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原位电化学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SiO2/Pt粒子对CO分子的氧化和吸附行为.透射电子显微研究表明:包覆SiO2的Pt壳是由团聚的Pt纳米微粒构成,其平均厚度大约为26nm... 采用层层组装法合成了核壳SiO2/Pt粒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原位电化学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SiO2/Pt粒子对CO分子的氧化和吸附行为.透射电子显微研究表明:包覆SiO2的Pt壳是由团聚的Pt纳米微粒构成,其平均厚度大约为26nm.CO在SiO2/Pt粒子修饰的玻碳(GC)电极上的主氧化峰为0.49V(vsSCE),表现出比本体Pt金属好的催化性能.电化学FTIR光谱研究发现:线性CO在SiO2/Pt粒子上的IR吸收带的方向发生倒反,而且在不同的研究电位下,每个吸收带劈裂为两个间隔约为14cm-1的吸收带,这种劈裂现象在饱和吸附CO的Pt金属表面上是很难观察到的.这些异常的红外吸收现象可能是由SiO2/Pt粒子的结构效应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粒子 一氧化碳 电氧化 原位电化学ftir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位漫反射光谱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露露 李浩冉 +1 位作者 刘维祎 王伟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1,共8页
发展原位电化学光谱方法对深入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并最终提高电池性能有着重要价值。建立在这一认识之上,能够应用于电池体系的原位光谱电化学表征技术被认为是表征电池电极材料性能的有效方法。但是受限于电池严格密封的不透明外壳和... 发展原位电化学光谱方法对深入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并最终提高电池性能有着重要价值。建立在这一认识之上,能够应用于电池体系的原位光谱电化学表征技术被认为是表征电池电极材料性能的有效方法。但是受限于电池严格密封的不透明外壳和当前商用电池体系严格隔绝水氧的客观要求,开发更贴近真实电池工作条件的原位光谱电化学表征技术仍有较大需求。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传统纽扣电池架构的原位电化学池,该装置通过特殊设计实现了在尽可能模拟电池工作环境的前提下拥有透明的上盖,从而使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同时进行光学检测成为可能。利用这一电化学池,本文以锂离子电池中常用的正极材料LiFePO_(4)(LFP)、NCM811和LiCoO_(2)(LCO)为例,对其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漫反射光谱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定量地揭示了不同种类电极材料在一般反射光路架构下对不同波长可见光的响应关系,并能够直接用于对单色光检测场景下的波长优化提供指导和依据。更进一步,本文还对不同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光谱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其光谱特征同材料内在能级状态间的相关性。综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漫反射光谱的原位光谱电化学表征方法,作为对光谱电化学应用于电池体系的有效补充,本方法能够为评估电极材料性能提供一种全新且简单直接的途径,并最终助力电池性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漫反射光谱电化学 原位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碳电极电化学活化的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戴鸿平 孙世刚 +1 位作者 吴辉煌 周绍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1635-1639,共5页
用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法研究了玻碳电极电化学活化过程中表面含氧功能团的生成及其表面过程。结果表明,该电极在高电位下氧化时生成了表面含氧功能团,并有一部分进一步氧化成CO_2,表面类醌基在随后的循环伏安扫描过程中部分转化成酚... 用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法研究了玻碳电极电化学活化过程中表面含氧功能团的生成及其表面过程。结果表明,该电极在高电位下氧化时生成了表面含氧功能团,并有一部分进一步氧化成CO_2,表面类醌基在随后的循环伏安扫描过程中部分转化成酚基,最终形成稳定的表面氧化还原对。表面类醌基同羟基之间存在强的氢键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碳电极 电化学活化 ftir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原位步进扫描时间分辨显微镜FTIR反射光谱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志有 孙世刚 +2 位作者 陈声培 司迪 贡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89-993,共5页
结合步进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红外显微镜,建立了电化学原位步进扫描时间分辨显微镜FTIR反射光谱.采用微电极和利用纳米结构表面的异常红外效应,显著提高表面吸附物种的红外检测灵敏度和红外电极表面对极化电位的响应速度,使广泛... 结合步进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红外显微镜,建立了电化学原位步进扫描时间分辨显微镜FTIR反射光谱.采用微电极和利用纳米结构表面的异常红外效应,显著提高表面吸附物种的红外检测灵敏度和红外电极表面对极化电位的响应速度,使广泛应用的外反射型薄层红外电解池的时间常数(τ=R1Cd)从使用常规盘电极的约40ms降低到0.65ms.研究了酸性介质中CO在Pt电极上的吸附过程,谱图的时间分辨率达50μ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原位步进扫描时间分辨显微镜 ftir 反射光谱 时间分辨红外光谱 红外显微镜 铂微电极 CO 吸附 一氧化碳 酸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纳米微粒自组装体系的电化学和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卫 孙世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17-819,共3页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铂金属纳米微粒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表征纳米Pt微粒的平均直径为 2 5nm。通过二硫醇将Pt纳米微粒组装到多晶金电极表面。以Fe(CN) 4- 3-6 的氧化还原作为探针反应的电化学研究表明 ,Au表面组装二硫醇后抑制了电...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铂金属纳米微粒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表征纳米Pt微粒的平均直径为 2 5nm。通过二硫醇将Pt纳米微粒组装到多晶金电极表面。以Fe(CN) 4- 3-6 的氧化还原作为探针反应的电化学研究表明 ,Au表面组装二硫醇后抑制了电极 /溶液界面的电子传递过程 ,而在二硫醇上再组装铂纳米微粒后 ,电子传递又可进行。运用电化学FTIR反射光谱研究了Pt纳米微粒组装电极在酸性介质中CO的吸附 ,检测到CO的线型、桥式吸附态 ,分别在 2 0 30和 184 5cm- 1 附近给出红外吸收谱峰 ,并且有增强红外效应。此外 ,还观察到Pt纳米微粒上的CO孪生吸附态。红外吸收峰位于 2 10 0cm- 1 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纳米微粒 自组装体系 电化学 原位ftir反射光谱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介质中正丁醇在铂电极上吸附和氧化的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和EQCM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国良 林珩 +4 位作者 文莉 郑子山 周建章 陈声培 林仲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9-1832,共4页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原位FTIR反射光谱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等方法研究了碱性介质中正丁醇在Pt电极表面吸附和氧化行为。结果表明:正丁醇电氧化过程与溶液酸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酸性介质中正丁醇在Pt电极上的CV曲线有2个...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原位FTIR反射光谱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等方法研究了碱性介质中正丁醇在Pt电极表面吸附和氧化行为。结果表明:正丁醇电氧化过程与溶液酸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酸性介质中正丁醇在Pt电极上的CV曲线有2个正向氧化峰,而碱性介质中只有1个正向氧化峰,第2个氧化峰的消失可能是由于碱性介质中Pt电极表面钝化引起的。原位FTIR反射光谱检测到,在实验条件下,碱性介质中正丁醇电氧化过程的最终产物只有丁酸根。EQCM研究还从电极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正丁醇反应机理的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ftir反射光谱 EQCM PT电极 正丁醇 碱性介质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Ⅵ(N)(NH_3)_4](CF_3SO_3)_3电化学还原过程的原位FTIR光谱研究
7
作者 陈声培 黄国贤 孙世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30-631,共2页
运用原位FTIRS ,UV/Vis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乙腈溶液中 [OsⅥ(N) (NH3 ) 4](CF3 SO3 ) 3 在GC和Pt电极上的还原过程。结果首次在Pt电极上检测到桥氮物种ν(N≡N)的红外谱峰 ,位于 2 0 19和 1970cm-1附近 ,分别指认为 [Ⅲ ,Ⅱ ]和 [Ⅱ ,... 运用原位FTIRS ,UV/Vis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乙腈溶液中 [OsⅥ(N) (NH3 ) 4](CF3 SO3 ) 3 在GC和Pt电极上的还原过程。结果首次在Pt电极上检测到桥氮物种ν(N≡N)的红外谱峰 ,位于 2 0 19和 1970cm-1附近 ,分别指认为 [Ⅲ ,Ⅱ ]和 [Ⅱ ,Ⅱ ]混合价桥氮锇络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ftirS 电化学诱导桥氮偶联 氮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多晶表面CO_2还原过程的电化学和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洪双进 周志有 +2 位作者 孙世刚 邵国强 区泽堂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23-927,共5页
应用程序电位扫描法和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从定量角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CO2在Rh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性能.红外光谱结果指出CO2还原的吸附产物为线型和桥式吸附态CO物种.在所研究的还原电位范围(-0.15~-0.... 应用程序电位扫描法和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从定量角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CO2在Rh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性能.红外光谱结果指出CO2还原的吸附产物为线型和桥式吸附态CO物种.在所研究的还原电位范围(-0.15~-0.40V)和相同还原时间,CO2还原吸附物种的氧化电量随还原电位的负移而增大,在每个还原电位下,时间超过250s时都可达到一个相应的饱和值.原位红外光谱和电化学研究结果均表明,CO2的还原与Rh电极表面氢吸附反应密切相关,同时需要一定数量相邻表面位的参与.因此生成的CO不能在Rh电极表面达到满单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还原 原位ftir反射光谱 程序电位扫描法 二氧化碳 铑电极 多晶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田中群 任斌 +1 位作者 佘春兴 陈衍珍 《电化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13,共13页
常规电化学研究方法是以电信号为激励和检测手段,它提供的是电化学体系的各种微观信息的总和,难以准确地鉴别复杂体系的各反应物、中间物和产物,并解释电化学反应机理.近年来,由谱学方法(以光为激励和检测手段)与常规电化学方法... 常规电化学研究方法是以电信号为激励和检测手段,它提供的是电化学体系的各种微观信息的总和,难以准确地鉴别复杂体系的各反应物、中间物和产物,并解释电化学反应机理.近年来,由谱学方法(以光为激励和检测手段)与常规电化学方法相结合产生的谱学电化学技术得到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原位拉曼光谱 SERS 原位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技术对金电极表面生物分子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霞琴 曹晓卫 +2 位作者 王浙苏 孟晓云 章宗穰 《电化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21-427,共7页
报道腺嘌呤在裸金电极及其修饰的金电极上的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图 ,着重分析了不同电位下腺嘌呤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金电极上的吸附及其相互作用 ,初步讨论了腺嘌呤对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电子传递过程的作用机制 .
关键词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 腺嘌吟 SOD 金电极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胺与邻-氨基苯磺酸电化学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文华 王百木 +1 位作者 郎秋华 张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8-373,共6页
运用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分别研究了苯胺(AN)和邻-氨基苯磺酸(ABSA)在0.1mol/L HClO4溶液中的单独聚合及共聚过程。结果表明,在AN和ABSA的共聚过程中,ABSA首先被氧化生成其阳离子自由基,然后ABSA阳离子自由基与继而生成... 运用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分别研究了苯胺(AN)和邻-氨基苯磺酸(ABSA)在0.1mol/L HClO4溶液中的单独聚合及共聚过程。结果表明,在AN和ABSA的共聚过程中,ABSA首先被氧化生成其阳离子自由基,然后ABSA阳离子自由基与继而生成的AN阳离子自由基和溶液中的AN及ABSA单体发生交互反应,生成混合低聚物中间体,在吸收光谱中对应于550 nm处的吸收峰。另外,随着混合溶液中AN浓度的增加,AN的聚合逐渐占主导地位,说明AN与ABSA的共聚过程与单体浓度比有关。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BSA有效地连接在聚苯胺(PAN)骨架上,得到了自掺杂聚苯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邻-氨基苯磺酸 电化学共聚 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 电化学催化中的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世刚 贡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6-814,共9页
关键词 固体催化剂 研究方法 电化学催化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电化学原位测试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华均 马淳安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5期501-507,共7页
综述了光谱电化学和扫描电化学显微测试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和最新的进展。光谱电化学原位测试技术主要介绍了原位紫外可见反射光谱法、原位拉曼光谱法和红外反射光谱法在电化学体系中的测试;而扫描电化学显微测试技术则介绍了新型... 综述了光谱电化学和扫描电化学显微测试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和最新的进展。光谱电化学原位测试技术主要介绍了原位紫外可见反射光谱法、原位拉曼光谱法和红外反射光谱法在电化学体系中的测试;而扫描电化学显微测试技术则介绍了新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活性和研究微区电化学动力学、生物过程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测试 光谱电化学 扫描显微电化学 反射光谱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现场FTIR及UV/Vis光谱电化学的高质量简单结构的光透薄层电化学池(英文)
14
作者 马永钧 郑建明 朱世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1-67,共7页
设计制作了一种应用于紫外可见、红外电谱电化学的新型光透薄层电化学池(OTTLE),并以铁氰化钾水溶液、二茂铁乙腈溶液体系进行了表征。池腔几何结构的合理设计使电位降和边缘效应降至最低。该池有良好的伏安响应特性并可用它得... 设计制作了一种应用于紫外可见、红外电谱电化学的新型光透薄层电化学池(OTTLE),并以铁氰化钾水溶液、二茂铁乙腈溶液体系进行了表征。池腔几何结构的合理设计使电位降和边缘效应降至最低。该池有良好的伏安响应特性并可用它得到高质量的UV/Vis和IR光谱。由于简单的结构及低廉的造价使适用于光谱电化学研究的电化学池变得更容易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透薄层 电化学 紫外可见光谱 红外光谱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电极界面反应过程的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敏 董金超 李剑锋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0,共7页
自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利用原位光谱技术(拉曼、红外等)对电化学界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而发展出原位谱学电化学的研究方向,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表面灵敏度和能量分辨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表面反应信息,进而从微观上揭示反应机理.伴随着纳米... 自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利用原位光谱技术(拉曼、红外等)对电化学界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而发展出原位谱学电化学的研究方向,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表面灵敏度和能量分辨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表面反应信息,进而从微观上揭示反应机理.伴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近来,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shell-isolated nanoparticl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HINERS)技术更是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SHINERS的出现为研究单晶模型电极上的催化反应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原位光谱技术.本文主要对原位电化学SHINERS技术在单晶电极界面研究的具体应用及其发展前景进行相关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 谱学电化学 单晶电极 原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胺和邻-氨基苯磺酸电化学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16
作者 郭成叶 袁文娟 +1 位作者 郎秋华 张雷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8-342,共5页
运用原位光谱电化学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二苯胺(DPA)和邻氨基苯磺酸(ABSA)在4.0mol/L H2SO4中单独聚合,及二者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过程。CV结果表明,DPA和ABSA单独聚合与二者共聚过程具有不同的电化学行为,且共聚过程与... 运用原位光谱电化学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二苯胺(DPA)和邻氨基苯磺酸(ABSA)在4.0mol/L H2SO4中单独聚合,及二者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过程。CV结果表明,DPA和ABSA单独聚合与二者共聚过程具有不同的电化学行为,且共聚过程与二者浓度比有关。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研究采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为工作电极,电位保持为0.8V。结果表明,在DPA与ABSA的共聚过程中有中间体生成,此中间体是由DPA阳离子自由基和ABSA的阳离子自由基发生交互反应产生的,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对应于570nm处的吸收峰。另外,随着混合溶液中DPA浓度的增加,DPA的聚合逐渐占主导地位,说明DPA与ABSA的共聚过程与单体浓度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胺 邻-氨基苯磺酸 电化学共聚 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对-辛酰氧基 )苯基卟啉锰的现场光谱电化学研究
17
作者 柳巍 陶建中 +1 位作者 刘义杰 师同顺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5-97,共3页
以现场紫外 -可见及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四 (对 -辛酰氧基 )苯基卟啉锰在二甲亚砜中的电还原过程 .结果表明 ,该金属卟啉配合物在非质子介质中经历了二步单电子还原反应 ,氧化态敏感带出现在 1 52 2 cm- 1,1 464cm- 1,1 2 0 4 cm... 以现场紫外 -可见及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四 (对 -辛酰氧基 )苯基卟啉锰在二甲亚砜中的电还原过程 .结果表明 ,该金属卟啉配合物在非质子介质中经历了二步单电子还原反应 ,氧化态敏感带出现在 1 52 2 cm- 1,1 464cm- 1,1 2 0 4 cm- 1,1 0 0 5cm- 1和 80 7cm- 1附近 ,随中心金属氧化态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还原 原位光谱电化学 TOPPMnCL 锰卟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原位紫外可见反射谱用于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表征
18
作者 王家正 刘佳 +2 位作者 周剑章 吴德印 田中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73-374,共2页
在锁相放大技术的基础上,搭建了光检测系统与恒电位系统联用的电化学原位紫外-可见电反射光谱测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表面等离激元体系的反射率表征。对光滑银电极和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进行了电化学原位反射光谱测量,得到在不同电位下的... 在锁相放大技术的基础上,搭建了光检测系统与恒电位系统联用的电化学原位紫外-可见电反射光谱测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表面等离激元体系的反射率表征。对光滑银电极和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进行了电化学原位反射光谱测量,得到在不同电位下的反射光谱变化,发现在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产生强的反射谱峰。推测这种谱峰来自于纳米间隙结构造成的热点效应,电位可显著地调控纳米间隙结构的光散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可见光谱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电化学原位光谱 纳米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FTIR光谱法研究联萘基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许凯 陈鸣才 +1 位作者 张秀菊 刘红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77-2380,共4页
用原位FTIR光谱方法分析了联萘基环氧单体DGEBN与胺类和酚类固化剂的固化反应.固化体系中,在环氧与固化剂混合之后和反应之前就存在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作用),这可能是由环氧-固化剂产生的环状中间体络合物使环氧基的伸缩振动... 用原位FTIR光谱方法分析了联萘基环氧单体DGEBN与胺类和酚类固化剂的固化反应.固化体系中,在环氧与固化剂混合之后和反应之前就存在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作用),这可能是由环氧-固化剂产生的环状中间体络合物使环氧基的伸缩振动频率产生红移所致.随着固化反应的进行,环氧基的振动吸收峰分裂成二重峰,分裂转变时间所对应的转化度接近理论凝胶点.4种固化剂与DGEBN进行固化反应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活性.用FTIR和DSC两种方法分别得到的转化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萘环氧单体 原位ftir光谱 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与紫檀芪抗氧化活性差异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余沐洋 张萌 +1 位作者 高凌峰 何建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2,共5页
为揭示白藜芦醇(反式)与其衍生物紫檀芪的抗氧化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对两种物质的氧化机理进行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pH值、富集时间对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薄层长光程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原位监测氧化产物的形成。结果表明:紫檀... 为揭示白藜芦醇(反式)与其衍生物紫檀芪的抗氧化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对两种物质的氧化机理进行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pH值、富集时间对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薄层长光程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原位监测氧化产物的形成。结果表明:紫檀芪在油性碳糊电极表面上的吸附富集作用远强于白藜芦醇;两者的初始氧化都发生在对位羟基上,通过一电子一质子传递步骤生成苯氧自由基中间体;紫檀芪自由基中间体易于耦合迅速转化为二聚体产物,而白藜芦醇自由基在碱性介质中需经历较难进行的中间双键断裂途径,转化为可溶性小分子产物。紫檀芪较强的亲脂性引起的富集作用以及氧化中间体的快速二聚化,是其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活性 白藜芦醇 紫檀芪 循环伏安法 原位光谱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