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条件下不同土壤中N_2O的通量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良谟 伍期途 +1 位作者 李振高 潘映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4-27,共4页
本文研究了原位条件下3种土壤中氧化亚氮的通量。结果表明,湖积物发育的潜育性水稻土施用硝酸铵时,水稻苗期土壤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为5.71微克N/平方米·秒;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潴育性)和黄泛沉积物发育的淹育性水稻... 本文研究了原位条件下3种土壤中氧化亚氮的通量。结果表明,湖积物发育的潜育性水稻土施用硝酸铵时,水稻苗期土壤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为5.71微克N/平方米·秒;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潴育性)和黄泛沉积物发育的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施用硝酸钾时,水稻苗期土壤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分别为9.57和1.53微克N/平方米·秒。湿润条件下,石灰性水稻土硝化过程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为1.75微克N/平方米·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通量 原位条件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原位条件下应力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盛英帅 胡清雄 +5 位作者 高辉 师永民 党永潮 邵飞 杜书恒 方媛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25-1033,共9页
为探讨围压和孔隙压力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及岩石渗透率敏感性评价的新方法,选取松辽盆地3块低渗透储层岩样,采用岩石伺服三轴实验系统,分别做常规条件和原位条件下的应力敏感性评价,得到三方面结果。1)3块样品的渗透率随围压增大而降低... 为探讨围压和孔隙压力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及岩石渗透率敏感性评价的新方法,选取松辽盆地3块低渗透储层岩样,采用岩石伺服三轴实验系统,分别做常规条件和原位条件下的应力敏感性评价,得到三方面结果。1)3块样品的渗透率随围压增大而降低,随着孔隙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原位条件下,物性越差的样品储层应力敏感性越强。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恒速压汞实验,解释了低渗透储层敏感性差异存在的机理。储层岩石喉道的大小和形态、黏土含量和类型、矿物胶结程度是决定渗透率敏感性差异的原因。3)塑性矿物含量和类型是决定渗透率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即云母、黏土等塑性矿物含量越高,致密岩石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越强。在实际工作中,评价岩石渗透率敏感性时一般只考虑围压单因素的影响,会对评价结果带来较大的人为误差,而岩样地层所处的孔隙压力等条件对渗透率影响不容忽视。为准确地认识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特征,制定更合理的生产压差,建议进行岩样渗透率敏感性评价时,恢复地下原位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条件 渗透率 应力敏感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条件下致密储层岩体力学动静态参数校正 被引量:7
3
作者 盛英帅 张玉广 +4 位作者 顾明勇 梁耀欢 师永民 方媛媛 杜书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为更加准确测量储层岩体力学动、静态参数,归纳两者关系并探讨差异的影响因素,对岩体地下所处条件(即综合考虑围压、孔隙压力、温度和饱和流体的影响)进行了恢复,同步测量了49块不同地区储层岩样的动、静态参数。结果表明:1在原位条件... 为更加准确测量储层岩体力学动、静态参数,归纳两者关系并探讨差异的影响因素,对岩体地下所处条件(即综合考虑围压、孔隙压力、温度和饱和流体的影响)进行了恢复,同步测量了49块不同地区储层岩样的动、静态参数。结果表明:1在原位条件下动、静态杨氏模量相关性好;2对于低渗透储层,动态杨氏模量普遍大于静态,而且随着岩样致密程度的增大差异变大;3针对不同样品,根据物性细分,各自建立动、静态参数图版,大大地提高了相关性和准确性。最后根据中国陆相松辽、鄂尔多斯两个大型盆地低渗透储层样品物性的差异,建立了原位条件下杨氏模量动、静态校正图版,为进一步建立低渗透油气藏岩体力学参数场和地应力场,优化压裂参数设计和提高施工成功率提供较可靠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条件 静态参数 杨氏模量 岩体力学 致密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条件PDC钻头破岩机理研究与现场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彬 姚建林 喻可彬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4,共7页
文章以四川盆地蓬莱气区沙溪庙底、自流井组、须家河组地层为例,开展了原位温度、压力下的抗压强度和可钻性研究。探索了原位参数对岩石特性的影响规律:原位条件下,地层强度呈非线性增长,岩石塑性增强,切削过程由体积破岩转化为研磨性破... 文章以四川盆地蓬莱气区沙溪庙底、自流井组、须家河组地层为例,开展了原位温度、压力下的抗压强度和可钻性研究。探索了原位参数对岩石特性的影响规律:原位条件下,地层强度呈非线性增长,岩石塑性增强,切削过程由体积破岩转化为研磨性破岩;揭示了原位可钻性变化规律:沙溪庙底、自流井组和须家河组在地表和原位条件下的可钻性级值分别为5~6、7~8、6~7,原位条件下上述地层平均钻速分别降低50.6%、61.2%和43.8%,破岩效率显著降低。基于离散元法建立了原位温度压力下的自流井组地层-异形齿互作用模型并开展了破岩模拟研究,获得了针对自流井组的最佳切削齿齿形和钻头结构参数,即最佳齿形三棱齿、后倾角20°、齿径16 mm。基于理论研究成果研发的PDC钻头在四川盆地蓬深X井自流井组地层开展现场试验,平均机械钻速同比邻井提高27.2%。现场试验表明文章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蓬莱气区自流井组地层钻头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气区 原位条件 岩石力学试验 可钻性试验 离散元破岩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参与下煤储层原位微生物甲烷化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苏现波 汪露飞 +3 位作者 赵伟仲 夏大平 周艺璇 王乾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9-126,共8页
超临界CO_(2)能够破坏煤分子结构,提高生物甲烷的产量。为研究微生物在超临界CO_(2)参与的煤储层原位条件下的产气潜力,以新疆地区某煤层气区块目标煤层的初始储层压力、温度和气体组分作为原位储层条件,通过自主设计的煤储层原位厌氧... 超临界CO_(2)能够破坏煤分子结构,提高生物甲烷的产量。为研究微生物在超临界CO_(2)参与的煤储层原位条件下的产气潜力,以新疆地区某煤层气区块目标煤层的初始储层压力、温度和气体组分作为原位储层条件,通过自主设计的煤储层原位厌氧发酵装置,模拟煤储层原位储层条件下的厌氧发酵过程,并对生物气产量、煤的官能团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_(2)参与的煤储层原位条件下,生物甲烷产量达到了32.9 mL/g,CO_(2)的生物转化率为17.4%。FTIR光谱表明,原位条件下微生物对苯酚、醇、醚、酯中含氧基团的降解能力要强于常规条件下的厌氧发酵。超临界CO_(2)参与下的储层原位厌氧发酵系统中,多种产甲烷代谢途径的产甲烷菌(氢营养型、乙酸营养型和甲基营养型)逐渐向单一的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演化。高压环境下,细菌群落中芽孢杆菌Solibacillus silvestris成为水解产酸发酵阶段的优势菌。该研究为煤层气生物工程的现场实施和碳减排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原位条件 微生物甲烷化 物理模拟 厌氧发酵 超临界二氧化碳 煤层气生物工程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地应力方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志强 师永民 +2 位作者 卜向前 梁耀欢 张恩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1-870,共10页
基于油田开发过程中对地应力方向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认识不足的现状,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某区块长6油层组4口取芯井各向异性钻柱,分别在干样与地层原位条件下进行现今地应力方向相对油田开发初期地应力方向偏转值的测定,并对其影响机... 基于油田开发过程中对地应力方向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认识不足的现状,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某区块长6油层组4口取芯井各向异性钻柱,分别在干样与地层原位条件下进行现今地应力方向相对油田开发初期地应力方向偏转值的测定,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样与地层原位条件下测试的地应力方向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油田储层地应力进行地层原位条件下的测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最大主应力方向相对偏转值在4.65°~8.73°之间,平均值约为7°,从储层物性特征、岩石破裂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水道"对地应力方向的偏转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油田开发初期地应力方向(NE65°),确定研究区现今地应力方向约为NE58°。研究结果对油田开发过程中水力压裂、加密布井以及井网调整等实际问题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油藏 长6油层 地应力方向 地层原位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卧软弱岩带变形模量取值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勇 聂德新 +1 位作者 刘彬 魏玉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2,共4页
软弱岩带的变形模量对于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当前变形试验方法难以表征原位条件下软弱岩带的变形模量,导致取值偏于保守。本文基于弹性力学推导了下卧软弱岩带变形模量的解析解,建立了一种新的软弱岩带变形模量的取值方法。在现场试验成... 软弱岩带的变形模量对于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当前变形试验方法难以表征原位条件下软弱岩带的变形模量,导致取值偏于保守。本文基于弹性力学推导了下卧软弱岩带变形模量的解析解,建立了一种新的软弱岩带变形模量的取值方法。在现场试验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反演,数值模拟成果与试验计算成果较为吻合,证明该计算方法合理可行,较常规方法直接在软弱岩带上开展的试验成果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岩带 变形模量 天然围压 原位条件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