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DNA末端转移酶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郑辉 颜亚晖 沈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206-208,共3页
利用原位DNA末端转移酶(ISTdT)法检测肝硬变、肝癌组织标本及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结果发现25mgL-1蛋白酶K消化15min,TdT反应后采用中火档微波处理5min可获最佳结果。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原位标记 肝肿瘤 DNA末端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端粒酶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肠癌端粒酶活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孙保存 刘易欣 +3 位作者 赵秀兰 蔡春友 阎雪燕 王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9-110,共2页
关键词 端粒 末端转移 冷冻切片 显微切片术 端粒 大肠癌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芯片技术在原位杂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军 王康敏 +2 位作者 苏宝山 黄莺 赵世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44-344,共1页
关键词 组织芯片技术 原位杂交 应用 肿瘤 端粒 末端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及意义
4
作者 沈慧勇 唐勇 +1 位作者 刘尚礼 李海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224-1226,T004,共4页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 (GCT)石蜡切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可行性以及端粒酶在GCT生物学特性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针对人端粒酶hTERT寡核苷酸探针序列 ,对 2 7例GCT石蜡标本进行原位杂交 ,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 (GCT)石蜡切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可行性以及端粒酶在GCT生物学特性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针对人端粒酶hTERT寡核苷酸探针序列 ,对 2 7例GCT石蜡标本进行原位杂交 ,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2 7例GCT中 8例hTERTmRNA表达阳性 ,石蜡切片中基质细胞、部分多核巨细胞hTERTmRNA表达阳性。结论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GCT石蜡切片中hTERT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 端粒 末端转移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中端粒酶RNA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许伟青 赵雁飞 +1 位作者 唐剑敏 郑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 :探讨端粒酶RNA(hTR)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以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2 6例大肠癌、18例大肠腺瘤、18例大肠息肉及 5例炎症病变中端粒酶hTR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Ki 67抗原的表达 ... 目的 :探讨端粒酶RNA(hTR)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以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2 6例大肠癌、18例大肠腺瘤、18例大肠息肉及 5例炎症病变中端粒酶hTR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Ki 67抗原的表达 ,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2 6例大肠癌hTR以强阳性表达为主 (2 1/2 6 ,80 8% ) ;18例大肠腺瘤hTR大部分呈弱阳性表达 (12 /18,66 7% ) ,少数呈强阳性 (5 /18,2 7 8% ) ;息肉、炎症hTR为弱表达。端粒酶hTR表达在大肠良、恶性病变中存在差异 (P <0 0 1) ,并且随肿瘤分化程度的下降、浸润深度的增加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hTR表达增强 (P <0 0 5 )。此外 ,在细胞增殖活跃区域 ,显示出高水平hTR的表达。结论 :在大肠肿瘤发生早期就有端粒酶hTR表达的上调 ,而且hTR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和转移等呈正相关。hTR表达也与细胞增殖活性相关。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hTR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RNA 端粒 末端转移 原位杂交 大肠癌 HT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基因及其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邵晋晨 吴继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探讨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 (hTERT)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5 3例胃癌标本中hTERTmRNA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相同标本中hTERT蛋白的表达。结果... 目的 探讨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 (hTERT)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5 3例胃癌标本中hTERTmRNA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相同标本中hTERT蛋白的表达。结果  5 3例胃癌标本中 ,hTERTmRNA阳性 41例 (77% ) ,其中低分化腺癌阳性 18例 (82 % ) ,高分化腺癌阳性 2 1例 (81% ) ,黏液腺癌及黏液细胞癌阳性 2例 (2 / 5 ) ;hTERT蛋白阳性共 46例 (87% ) ,其中低分化腺癌阳性 2 0例 (91% ) ,高分化腺癌阳性 2 5例(96 % ) ,黏液腺癌及黏液细胞癌阳性 1例 (1/ 5 ) ;hTERTmR NA及hTERT蛋白的表达在低分化腺癌组与高分化腺癌组之间差异未见显著性 (P >0 0 5 ) ,但hTERTmRNA与hTERT蛋白之间呈正相关 (rS=0 6 2 3,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末端转移 胃肿瘤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的DNA缺口原位检测法
7
作者 郝红缨 张萍 +1 位作者 张翼军 王申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756-757,共2页
关键词 细胞凋亡 DNA缺口 末端转移 原位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耐康改善ZDF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莉娟 孙文 +2 位作者 刘铜华 吴丽丽 秦灵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7期1126-1132,共7页
目的:探讨糖耐康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ZDF)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只雄性ZDF(fa/+)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雄性ZDF(fa/fa)大鼠30只设为2型糖尿病成模组。根据体质量及随机血糖将成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糖... 目的:探讨糖耐康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ZDF)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只雄性ZDF(fa/+)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雄性ZDF(fa/fa)大鼠30只设为2型糖尿病成模组。根据体质量及随机血糖将成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糖耐康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前测大鼠空腹血糖值及血清胰岛素值;给药6周再次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及血清胰岛素值并进行比较。采用HE染色观察胰岛形态结构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胰岛β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法观察细胞死亡信号转导效应酶Caspase-3在胰岛中表达情况。结果:给药6周后,糖耐康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著改善ZDF大鼠空腹血糖(P<0.01);糖耐康高、中、低剂量组血清胰岛素值较模型组均有所升高,其中,高、低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组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模型组均有所下降,其中,糖耐康高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显示给药组的胰岛细胞形态、结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TUNEL结果显示ZDF(fa/fa)大鼠胰腺组织内均可见胰岛细胞凋亡改变,与模型比,给药组TUNEL阳性表达率均显著性减少(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药组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糖耐康能有效降低ZDF大鼠胰岛β细胞的凋亡,即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康 胰岛Β细胞 ZDF大鼠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 半胱氨 酸天冬氨酸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羟基丙烯酸和Van-clear替代传统试剂在FISH法检测宫颈hTERC基因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志强 王莹 +7 位作者 米贤军 陈昂 黄华勇 钟守军 邓文同 刘超凡 徐秀梅 代新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6-360,共5页
目的:观察环保固定液(聚羟基丙烯酸、环保透明脱蜡液Van-clear单独或联合)替代传统固定液[4%(体积分数)中性缓冲甲醛、传统透明脱蜡液二甲苯]应用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检测宫颈组织中人端粒酶核... 目的:观察环保固定液(聚羟基丙烯酸、环保透明脱蜡液Van-clear单独或联合)替代传统固定液[4%(体积分数)中性缓冲甲醛、传统透明脱蜡液二甲苯]应用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检测宫颈组织中人端粒酶核糖核酸组分(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 TERC)基因扩增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3月到2015年4月于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住院部送检的255例宫颈组织标本,同一病变部位切取4个样本,分为4组,命名为A、B、C、D组:A组采用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B组采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C组采用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Van-clear透明脱蜡制作切片;D组采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Van-clear透明脱蜡制作切片。采用FISH技术检测4组宫颈标本中h TERC基因。结果:在FISH法检测宫颈各级病变组织h TERC基因时,荧光显微镜下,A、B、C、D四组的组织轮廓和背景均清晰,探针定位准确,可见耀眼的红/绿荧光信号。B、C、D组与A组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FISH结果符合率高。结论:环保试剂聚羟基丙烯酸、Van-clear有潜在的可能单独或联合替代4%中性缓冲甲醛、二甲苯应用于FISH法检测宫颈h TERC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临床 组织固定 石蜡包埋 原位杂交 荧光 末端转移端粒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中华蜜蜂蕈形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兆英 奚耕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7-663,共7页
蕈形体是昆虫学习和其他复杂行为的整合中心。本研究通过形态解剖、BrdU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蕈形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蕈形体是昆虫学习和其他复杂行为的整合中心。本研究通过形态解剖、BrdU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蕈形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的蕈形体起源自幼虫早期脑背侧的几个大型的成神经细胞,它们通过不对称的细胞分裂产生成神经细胞,随后这些细胞经过多次对称分裂形成中增殖细胞群和侧增殖细胞群,最终生成了所有的Kenyon细胞。蕈形体的蕈体柄出现在3龄幼虫;蕈体冠体积的迅速增加发生在蛹期。蕈形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主要集中在蛹发育期的3-6d内,细胞凋亡的开始和细胞增殖的终止在时间和空间上非常一致。本研究为蜜蜂学习记忆等行为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蕈形体 胚后发育 增殖 凋亡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原位末端转移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粘膜白斑组织中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勤涛 朱萧玲 +2 位作者 周威 董广英 袁乃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观察和比较口腔粘膜白斑 (LK)病变和正常对照的局部活检粘膜组织中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情况。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和ABC免疫组化技术 ,通过组织学定位、相对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计数来评估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 目的 观察和比较口腔粘膜白斑 (LK)病变和正常对照的局部活检粘膜组织中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情况。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和ABC免疫组化技术 ,通过组织学定位、相对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计数来评估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程度及主要部位。结果 与对照相比 ,LK病变中凋亡阳性信号在棘细胞层较强 ,而增殖细胞核抗原则在基底细胞层及其周围呈现强阳性反应 ,病变组织固有层中浸润的部分炎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也表达出较强的阳性凋亡信号。病变组和对照组阳性细胞计数量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白斑病变时上皮层棘细胞凋亡增强 ,而基底细胞的增殖能力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粘膜白斑 上皮细胞 实验研究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ROS-类caspse-3途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琼 汪晓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8-955,共8页
以家榆种子为试材,在37℃、100%相对湿度下进行老化处理后,结合DAPI染色和细胞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激光共聚焦技术以及生化分析,检测家榆种子人工诱导老化过程中细胞核、活性氧(ROS)和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 以家榆种子为试材,在37℃、100%相对湿度下进行老化处理后,结合DAPI染色和细胞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激光共聚焦技术以及生化分析,检测家榆种子人工诱导老化过程中细胞核、活性氧(ROS)和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老化程度加深,种子细胞染色质皱缩、凝聚,继而解体并被排出体外;表皮中最先发现TUNEL凋亡核,而后逐渐延伸到子叶和胚轴;老化处理5d时种子活性氧信号最强,且其与程序性死亡相关事件的发生具有时空一致性,同时在胞浆中检测到较强的caspase-3活性.研究表明,家榆种子人工老化可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且存在与ROS迸发及类caspase-3相关联的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榆种子 细胞程序性死亡 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标记 H2DCFDA 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蜜蜂工蜂脂肪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兆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52-1257,共6页
脂肪体是昆虫体内物质贮备和中间代谢的重要组织。本研究通过显微形态观察、BrdU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脂肪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特点进行了... 脂肪体是昆虫体内物质贮备和中间代谢的重要组织。本研究通过显微形态观察、BrdU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脂肪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工蜂脂肪体细胞数量的快速增加集中在幼虫发育前期(1-3龄),而细胞的凋亡则集中在蛹发育早期的2-3 d(预蛹-2日龄蛹)时间之内。在变态发育中,工蜂幼虫脂肪体凋亡降解后重新组建形成成虫的脂肪体。本研究为昆虫脂肪体的功能研究以及昆虫组织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脂肪体 免疫组织化学 增殖 凋亡 5-溴-2-脱氧脲嘧啶 原位末端转移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ERC基因的FISH检测对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的价值
14
作者 齐丽敏 凌斌 +3 位作者 李俊 刘巧 冯定庆 周颖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4-557,共4页
目的检测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hTERC)基因的状态,以探讨其在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26例恶性腹水和15例良性腹水(对照组)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状态。结果①hTERC基因在良性腹水和恶性腹水中的... 目的检测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hTERC)基因的状态,以探讨其在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26例恶性腹水和15例良性腹水(对照组)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状态。结果①hTERC基因在良性腹水和恶性腹水中的扩增阳性率分别为6.7%和88.5%,恶性组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②恶性腹水中,FISH检测阳性率88.5%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测阳性率46.2%(P<0.05);良性腹水中,FISH诊断特异性略低于细胞学检查结果(93.3%和10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肿瘤引起的腹水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腹水hTERC基因高度扩增,检测该基因对良恶性腹水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尤其对细胞学检查阴性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荧光 端粒末端转移 腹水/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母细胞瘤中凋亡情况的研究
15
作者 魏雷震 李喆 +1 位作者 孙涛 金春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分析肾母细胞瘤中凋亡的情况 ,探讨凋亡与肾母细胞瘤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细胞末端转移标记 (ISEL)法进行凋亡指数测定 ,TdT去除液用于阴性对照 ,断奶 4d后的母鼠乳腺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肾母细胞瘤中胚基型的 3种分化程... 目的 :分析肾母细胞瘤中凋亡的情况 ,探讨凋亡与肾母细胞瘤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细胞末端转移标记 (ISEL)法进行凋亡指数测定 ,TdT去除液用于阴性对照 ,断奶 4d后的母鼠乳腺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肾母细胞瘤中胚基型的 3种分化程度的凋亡指数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预后较好病理组织 (FH)中的各病理分型间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FH与预后不好病理组织 (UH) ,FH与正常对照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而UH与正常对照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凋亡 原位细胞末端转移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T淋巴细胞凋亡与免疫耐受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宝阳 张磊 +2 位作者 戈海泽 马亚楠 刘树业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4期213-218,共6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和肝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prague-Dawley(SD)原位肝移植(OLT)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SD大鼠;B组:...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和肝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prague-Dawley(SD)原位肝移植(OLT)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SD大鼠;B组:免疫排斥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C组:免疫耐受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术前1周胸腺内注射F蛋白0.4mg,建立稳定的移植耐受大鼠模型。A组立即处死大鼠,B组和C组分别于术后7d、100d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分别取各组大鼠肝组织标本进行冰冻切片,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肝移植术后肝脏T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各组样本另取一张切片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TUNEL荧光染色法作对比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下,B组可见中、重度免疫排斥反应表现,C组肝组织细胞间的淋巴细胞浸润较B组大大减少,稍多于A组。荧光显微镜下,A组TUNEL切片可见零星散在的凋亡细胞,C组可见大量散在或密集分布的凋亡细胞,B组的凋亡细胞数远较C组减少,但仍多于A组。A组、B组、C组大鼠肝组织内浸润T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分别为(8.83±0.43)%、(11.32±1.29)%和(19.00±1.9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免疫耐受移植物内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高,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可能会阻碍免疫耐受的发生,引起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大鼠 免疫耐受 凋亡 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