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形成FPP偶联Al(OH)_3/PP中的界面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麦堪成 李政军 曾汉民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2年第3期13-15,27,共4页
制备低含量Al(OH)_3填充PP复合材料[Al(OH)_3/PP],研究原位形成的官能团化聚丙烯(FPP)在Al(OH_3/PP中的结晶、熔融行为,结晶形态,以及与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认为,在复合材料中存在Al(OH)_3与FPP间的化学作用,FPP与PP的相容与共结晶... 制备低含量Al(OH)_3填充PP复合材料[Al(OH)_3/PP],研究原位形成的官能团化聚丙烯(FPP)在Al(OH_3/PP中的结晶、熔融行为,结晶形态,以及与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认为,在复合材料中存在Al(OH)_3与FPP间的化学作用,FPP与PP的相容与共结晶作用,Al(OH)_3表面异相诱导成核作用,FPP对Al(OH)_3表面异相诱导成核作用的活化作用等,从而改善了Al(OH)_3/PP的物理与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官能团化 聚丙烯 氢氧化铝 原位形成 FPP 偶联 Al(OH)3/PP 界面相互作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原位形成SnO_2/TiO_2复合多孔膜的光电性能
2
作者 罗玉峰 赖建鸿 +4 位作者 徐顺建 钟炜 肖宗湖 罗永平 欧慧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6-118,121,共4页
以SnCl4为前驱体混合纳米TiO2通过低温热处理(150℃)在FTO基底上原位形成了SnO2/TiO2复合多孔膜,并将其作为光阳极引入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s),着重考察了复合多孔膜中SnO2质量分数对DSCs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nO2质量分数的增... 以SnCl4为前驱体混合纳米TiO2通过低温热处理(150℃)在FTO基底上原位形成了SnO2/TiO2复合多孔膜,并将其作为光阳极引入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s),着重考察了复合多孔膜中SnO2质量分数对DSCs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nO2质量分数的增加,DSCs的短路电流和转换效率均先提升,随后急剧下降。当SnO2质量分数为25%时,短路电流和转换效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是无粘结剂TiO2光电极DSCs的2.74和4.52倍。器件光电性能的改善主要归功于弥散分布的SnO2在复合多孔膜中起着"桥结"作用,提高了TiO2颗粒间以及TiO2颗粒与FTO之间的结合界面,为光生电子的导出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低温 原位形成 SNO2 复合多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形成碳酸钙协同纳米纤维素对老化纸张脱酸增强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祁石 任俊莉 +2 位作者 曹显 何贝 樊慧明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58,共7页
本课题提出在老化纸张中原位形成碳酸钙并协同纳米纤维素脱酸处理增强的保护措施,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及纳米纤维素浓度对老化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先利用0.1 mol/L丙酸钙及0.1 mol/L碳酸钠水溶液压力雾化处理纸张,在纸张中原位形... 本课题提出在老化纸张中原位形成碳酸钙并协同纳米纤维素脱酸处理增强的保护措施,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及纳米纤维素浓度对老化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先利用0.1 mol/L丙酸钙及0.1 mol/L碳酸钠水溶液压力雾化处理纸张,在纸张中原位形成碳酸钙进行脱酸,再利用1 wt%纳米纤维素进行增强。处理后老化纸样pH值达8.40,碱存储量约245 mmol/kg,抗张指数和耐折度较处理前分别提升了19%、109%,且具有优异的抗老化和防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纸张 碳酸钙原位形成 纳米纤维素 脱酸 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自生TiC/Ni复合材料涂层滑动磨损行为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振廷 王永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0-443,共4页
为了提高16Mn钢的干滑动磨损耐磨性能,以Ni60、钛粉和石墨粉为原料对16Mn钢表面进行感应熔敷处理,制备出以TiC颗粒为增强相的原位自生复合涂层,利用金相、SEM、XRD等技术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在室温干滑动磨损试验条件下测试了涂层的... 为了提高16Mn钢的干滑动磨损耐磨性能,以Ni60、钛粉和石墨粉为原料对16Mn钢表面进行感应熔敷处理,制备出以TiC颗粒为增强相的原位自生复合涂层,利用金相、SEM、XRD等技术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在室温干滑动磨损试验条件下测试了涂层的耐磨性。结果表明:涂层中TiC颗粒均匀分布于共晶基体上,整个涂层组织均匀、无气孔、无裂纹;涂层与基材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涂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在室温干滑动磨损试验条件下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熔敷 TIC颗粒 原位形成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复合钛酸铅/镍(铅)铁氧体复相粉体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董艳玲 杜丕一 +1 位作者 翁文剑 韩高荣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71-1076,共6页
利用sol-gel法并通过原位复合方法制备了具有铁电性能的PbTiO3和具有铁磁性能的NiFe2O4和PbFe12O19多相复合体系陶瓷粉体.利用XRD、SEM对多相复合体系的物相结构和形貌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700℃时可控制形成纯铁电(PbTiO3)/铁磁(NiFe... 利用sol-gel法并通过原位复合方法制备了具有铁电性能的PbTiO3和具有铁磁性能的NiFe2O4和PbFe12O19多相复合体系陶瓷粉体.利用XRD、SEM对多相复合体系的物相结构和形貌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700℃时可控制形成纯铁电(PbTiO3)/铁磁(NiFe2O4)两相复合体系,在750℃以上则形成铁电(PbTiO3)/铁磁(NiFe2O4和PbFe12O19)三相复合体系.热处理温度对多相复合体系晶相的形成和生长产生关键性作用.多相复合共存体系中形成的晶相多以固溶体存在,各固溶晶相的晶格常数随固溶量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铁磁复合材料 钛酸铅/镍(铅)铁氧体 原位形成 SOL-GEL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0.6Sr0.4CoO3-δ原位成相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梯度阴极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秘兰 屠恒勇 +1 位作者 李斯琳 余晴春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1-626,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匀质、比表面积高的La0.6Sr0.4CoO3-δ(LSC)阴极前驱体粉体以及其与Ce0.8Gd0.2O2-δ(CGO)的复合阴极粉体,并通过TGA、XRD和BET等手段对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SC阴极前驱体经在高温氩气中煅烧和在空气中850℃退火...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匀质、比表面积高的La0.6Sr0.4CoO3-δ(LSC)阴极前驱体粉体以及其与Ce0.8Gd0.2O2-δ(CGO)的复合阴极粉体,并通过TGA、XRD和BET等手段对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SC阴极前驱体经在高温氩气中煅烧和在空气中850℃退火2 h后能够完成成相,这相应于功能梯度阴极的制备和SOFC电池堆工作前的退火条件,LSC/CGO和LSC分别沉积在NiO/YSZ阳极支撑的SOFC半电池CGO阴极阻挡层上,功能梯度阴极在氩气中分别在900、950、1000℃温度下进行烧结,SEM和EDX分析发现功能梯度阴极与CGO阻挡层结合良好,但SrZrO2可在YSZ-CGO界面层中形成。LSC原位成相后的单电池性能测试表明,输出性能随着烧结温度的降低而提高,相比而言900℃为最佳烧结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梯度阴极 LSC 原位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能团化聚丙烯对Mg(OH)_2/PP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麦堪成 裘翌昕 林志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49,共5页
制备了加有官能团化聚丙烯 (FPP)、接枝单体和原位形成FPP改性Mg(OH) 2 /PP复合材料 ,研究了FPP、接枝单体和原位形成FPP对Mg(OH) 2 /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Mg(OH) 2 使PP力学性能明显降低 ,缺口冲击强度降低比弯曲... 制备了加有官能团化聚丙烯 (FPP)、接枝单体和原位形成FPP改性Mg(OH) 2 /PP复合材料 ,研究了FPP、接枝单体和原位形成FPP对Mg(OH) 2 /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Mg(OH) 2 使PP力学性能明显降低 ,缺口冲击强度降低比弯曲、拉伸强度更加明显 ,但模量提高。FPP加入有利于复合材料弯曲、拉伸强度提高 ,而且Mg(OH) 2 用量越多 ,效果越明显。接枝单体加入也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尤其高含量Mg(OH) 2 填充复合材料。虽然原位形成FPP改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比仅加有接枝单体的低 ,但随接枝单体用量增加而提高。抗氧剂对原位形成FPP改性复合材料Mg(OH) 2 /PP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能团化聚丙烯 力学性能 Mg(OH)2/PP复合材料 接枝单体 原位形成 氢氧化镁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吸光透明碳对电极染料敏化电池的光电性能
8
作者 罗玉峰 郜秀荣 +4 位作者 徐顺建 肖宗湖 钟炜 欧惠 罗永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0-153,共4页
以聚乙二醇800(PEG800)为碳源,采用原位形成技术在导电基底上原位形成一体式透明碳催化层,着重考察了配液时碳源的溶剂类型以及旋涂速率对碳对电极透光率、形貌、催化活性及其组装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s)双面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聚乙二醇800(PEG800)为碳源,采用原位形成技术在导电基底上原位形成一体式透明碳催化层,着重考察了配液时碳源的溶剂类型以及旋涂速率对碳对电极透光率、形貌、催化活性及其组装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s)双面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下获得的碳对电极均具有较优异的透光性,在可见光范围内(400~700nm)的透光率基本达到了70%以上。在考察的2种溶剂中,乙酰丙酮和异丙醇混合液比乙酰丙酮和丙酮混合液更适合作为PEG800的溶剂,相同旋涂速率下能获得透光率更高、催化活性更佳的碳对电极,相应的器件具有更佳的正面转换效率和反面转换效率。旋涂速率和碳对电极的催化活性以及相应器件的正反面转换效率之间均呈反比关系。表面粗糙度不同是引起碳对电极性能各异的主要原因。此外,碳对电极DSCs的反面转换效率/正面转换效率的比值高于80%,大于Pt对电极器件的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对电极 透明 原位形成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SG膜的CVD方法
9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3,共1页
一种用于在半导体晶片或者衬底上原位形成高浓度硼磷硅酸盐玻璃膜的方法和装置。在实施例中,该方法由将衬底提供到腔室中开始。该方法通过将硅源、氧源、硼源和磷源提供到腔室中以便在衬底上形成高浓度硼磷硅酸盐玻璃层继续。该方法进... 一种用于在半导体晶片或者衬底上原位形成高浓度硼磷硅酸盐玻璃膜的方法和装置。在实施例中,该方法由将衬底提供到腔室中开始。该方法通过将硅源、氧源、硼源和磷源提供到腔室中以便在衬底上形成高浓度硼磷硅酸盐玻璃层继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回流形成在衬底上的高浓度硼磷硅酸盐玻璃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SG膜 CVD 磷硅酸盐 半导体晶片 原位形成 玻璃层 衬底 玻璃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银/氯化银核壳结构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10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2,共1页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钛/银/氯化银核壳结构光催化剂及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核由均一的立方体氯化银及其表面原位形成的纳米银构成,壳由二氧化钛包覆层构成。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高分子保护剂存在下,采用双注沉淀法,制备立方...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钛/银/氯化银核壳结构光催化剂及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核由均一的立方体氯化银及其表面原位形成的纳米银构成,壳由二氧化钛包覆层构成。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高分子保护剂存在下,采用双注沉淀法,制备立方体氯化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氯化银 制备方法 光催化剂 二氧化钛 核壳结构 高分子保护剂 原位形成 立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闭塞分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11
作者 查明明 吴敏 +2 位作者 杨晴雯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44-752,777,共10页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将其分为ISAT组(45例)和栓塞组(57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基线资料[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房颤动节律、前驱症状、起病时严重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长、静脉溶栓、辅助镇静、闭塞部位、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首选治疗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补救性血管成形(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动脉替罗非班、成功再通、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机械通气、住院时长、住院花费],并进行组间比较。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和首选治疗方式对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成功再通及出院后90 d、1年的良好结局进行亚组分析。良好结局定义为mRS评分0~3分。以栓塞组患者作为参照,选取两组人口学及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计算每例患者的倾向评分,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倾向评分进行校正,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事件。结果(1)102例VBAO患者的平均年龄(62±11)岁,男性占比75.5%(77例)。ISAT组年龄、治疗前NIHSS评分及心房颤动史、入院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节律、起病时严重卒中比例均小于栓塞组[(59±11)岁比(64±12)岁,t=2.049;27.0(18.5,31.0)分比25.0(13.0,27.5)分,Z=-2.251;2.2%(1/45)比28.1%(16/57),χ^(2)=12.097;4.4%(2/45)比42.1%(24/57),χ^(2)=18.779;13.3%(6/45)比42.1%(24/57),χ^(2)=10.027],舒张压[85.0(78.0,97.5)mmHg比80.0(72.0,89.5)mmHg,Z=-2.344]、高血压病比例[84.4%(38/45)比57.9%(33/57),χ^(2)=8.379]均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短于栓塞组[260.0(174.0,481.0)min比378.0(283.0,525.0)min,Z=-2.750],手术时长多于栓塞组[111.0(77.5,156.5)min比95.0(66.5,122.5)min,Z=-2.0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闭塞部位以椎动脉V4段比例最高[40.0%(18/45)],栓塞组闭塞部位以椎-基底动脉远段比例最高[52.6%(30/57)],两组闭塞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0,P<0.01);ISAT组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最高[82.2%(37/45)],栓塞组TOAST分型以其他型比例最高[49.1%(28/57)],两组TOAS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99,P<0.01);ISAT组与栓塞组首选治疗方式均以机械取栓比例最高[分别为53.3%(24/45)、86.0%(49/57)],两组首选治疗方式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30,P<0.01);ISAT组补救性血管成形术比例、动脉替罗非班使用比例均高于栓塞组[62.2%(28/45)比10.5%(6/57),χ^(2)=30.242;40.0%(18/45)比15.8%(9/57),χ^(2)=7.5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45)比0,P<0.05];其余临床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倾向评分后,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相较栓塞组患者,ISAT组与更高比例的补救血管成形术相关(校正后OR=11.924,95%CI:3.477~40.893,P<0.01),且有着更高的住院期间花费(β系数=37843.420,95%CI:8693.664~66993.175,P=0.011)。其余临床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病至穿刺时间≤6 h的患者中,ISAT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比例低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 d:20.0%(9/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44,95%CI:0.029~0.705,P=0.017;1年:22.2%(10/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19,95%CI:0.022~0.638,P=0.013]。其余临床事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SAT型和栓塞型VBAO患者,其良好结局及再通比例相当,但ISAT型有着更为复杂的再通过程,住院花费也较高,早期治疗时间窗内的临床结局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原位血栓形成 补救治疗 住院花费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