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海洋动力环境原位实时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海燕 李欣 +2 位作者 李康 宋忠强 李培良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7,共7页
针对海底观测网中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长期实时监测问题,研究和设计了深海海洋动力环境原位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温盐深仪(电导率、温度、深度(CTD)测量系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浊度传感器和溶... 针对海底观测网中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长期实时监测问题,研究和设计了深海海洋动力环境原位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温盐深仪(电导率、温度、深度(CTD)测量系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浊度传感器和溶解氧传感器等海洋仪器作为数据采集设备,搭建了以嵌入式ARM内核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硬件平台,基于Linux操作系统设计了长期实时监测软件。该深海海洋动力环境原位实时监测系统于2011年4月至10月,在美国蒙特利海湾在接入海底观测试验网——蒙特利加速研究系统(MARS)下连续运行187天,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地实时获取海洋动力环境原位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观测网 海洋动力环境 原位实时监测 嵌入式系统 LINU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顶空取样-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原位实时监测发酵乳挥发性代谢产物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华正 杨水平 +1 位作者 刘维佳 李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307-310,共4页
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法,利用动态顶空取样技术对发酵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原位实时监测。从发酵开始后3.0~4.7h连续用质谱仪记录发酵乳挥发物的离子流信号,结果表明:2,3-丁二酮(m/z 104,M+H2O.+)在前4h信号较弱,4h... 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法,利用动态顶空取样技术对发酵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原位实时监测。从发酵开始后3.0~4.7h连续用质谱仪记录发酵乳挥发物的离子流信号,结果表明:2,3-丁二酮(m/z 104,M+H2O.+)在前4h信号较弱,4h后开始逐渐增大,4.2h后呈快速增大的趋势;乙酸乙酯(m/z 106,M+H2O.+)信号从发酵3h后开始呈逐渐增大趋势;苯甲醛(m/z 124,M+H2O.+)信号较平稳。发酵进行到6h的质谱图中质谱信号主要有乳酸(m/z91,MH+和m/z 108,M+H2O.+),2,3-丁二酮(m/z 104,M+H2O.+),苯甲醛(m/z 107,MH+和m/z 124,M+H2O.+),乙酸乙酯(m/z 89,MH+和m/z 106,M+H2O.+),正已醛(m/z 101,MH+和m/z 118,M+H2O.+),2-丙烯醛(m/z 74.M+H2O.+)等。未发酵的纯牛奶质谱图中有正己醛(m/z 101,MH+),苯甲醛(m/z 107,MH+和m/z 124,M+H2O.+),葵醛(m/z174,M+H2O.+)等信号。动态顶空取样-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技术具有快速、非破坏性等优点,在发酵食品的生产质量控制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实时监测 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 发酵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酸锂晶体生长过程的实时原位观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万春 沈蕴雪 +2 位作者 刘道丹 方竟 熊春阳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99-303,共5页
应用MachZehnder干涉法原位实时观察了aLiIO3的晶体生长过程。以HeNe激光为光源,用阿贝折射仪测定了碘酸锂过饱和溶液的折射率。MachZehnder干涉条纹的图像数据处理表明:在静态条件下,a... 应用MachZehnder干涉法原位实时观察了aLiIO3的晶体生长过程。以HeNe激光为光源,用阿贝折射仪测定了碘酸锂过饱和溶液的折射率。MachZehnder干涉条纹的图像数据处理表明:在静态条件下,aLiIO3晶体生长过程中固液界面边界层厚度约为0.3mm,其边界层厚度随溶液对流强度而减弱。折射率测定揭示出碘酸锂晶体饱和溶液的折射率随浓度和温度的变化呈现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实时观察 碘酸锂 晶体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电极中锂枝晶的实时原位观测 被引量:9
4
作者 朱建宇 冯捷敏 郭战胜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5年第1期66-71,共6页
锂离子电池尽管已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主流电源,也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电源的主要选择之一,但依然存在使用过程中因形成锂枝晶而发生内短路的安全隐患。本文设计了一个宏微观实验研究商业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锂离子电池尽管已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主流电源,也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电源的主要选择之一,但依然存在使用过程中因形成锂枝晶而发生内短路的安全隐患。本文设计了一个宏微观实验研究商业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在常温小电流充放电条件下,实时原位地观测锂枝晶的产生、生长、消融以及死锂残留等过程。实验结果揭示了锂枝晶不仅仅只是大电流过充或低温充电状态下的产物,常温常态小电流充电条件下依然能够生成锂枝晶。实验发现:锂枝晶出现在充电后期,随后直线伸长,尖端区域形貌保持不变;放电时,锂枝晶逐渐消融,尖端区域形貌依然不变,放电结束后电极上有死锂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原位实时观测 锂枝晶 死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谭成轩 张鹏 +4 位作者 路士龙 朱建竹 丰成君 秦向辉 孟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866-876,共11页
当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级大地震发生时,中国科学家已不再像2008年汶川Ms8.0大地震发生时那样茫然和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在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龙门山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超前初步认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具... 当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级大地震发生时,中国科学家已不再像2008年汶川Ms8.0大地震发生时那样茫然和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在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龙门山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超前初步认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特别是原位地应力测量和实时监测已发现绝对地应力大小高值异常和相对地应力大小临震异常变化。论文简要介绍了地震预报国际主流观点与认识,梳理了地应力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和认识,探讨了2004Parkfield earthquake钻孔应变监测结果给予的启示,详细介绍了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应用的实践与探索。实践证明:地震预报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是地震预报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 地震预报 北京平谷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 四川宝兴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对聚氨酯材料血浆蛋白吸附的实时原位动态研究
6
作者 吕晓迎 黄炎 +5 位作者 唐祖明 洪庆月 陆祖宏 钟银屏 叶卫华 刘凌云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5-170,164,共7页
应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自动扫描式表面激元共振 (SPR)生物传感器对三种聚氨酯材料进行了血液蛋白质吸附实验 ,以传感片上的金膜作为对照材料。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金膜和聚氨酯材料的超微结构与材料表面上所吸附的蛋白质进行了表征。... 应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自动扫描式表面激元共振 (SPR)生物传感器对三种聚氨酯材料进行了血液蛋白质吸附实验 ,以传感片上的金膜作为对照材料。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金膜和聚氨酯材料的超微结构与材料表面上所吸附的蛋白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 ,四种材料对纤维蛋白原和IgG的吸附量顺序均为 :金膜 >H5 0 0 >H5 0 5 0 >H5 0 10 0。T 检验结果表明 ,金膜对纤维蛋白原和IgG吸附量与三种聚氨酯材料均有显著差别。该结果表明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明显好于金膜对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生物传感器 聚氨酯材料 血浆 蛋白吸附 实时原位动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MCP原位在线监测稻田土壤氨挥发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天玲 黄家宇 +5 位作者 蒋明昊 李兆兴 汪晨煦 汪正国 邱子健 申卫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55-2165,共11页
为实现原位在线精准监测氨挥发并探究农田氨挥发实时排放特征,本研究将自主研发的基于薄膜梯度扩散的电化学氨气实时传感器(GPMCP)应用于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后的水稻田进行氨挥发实时跟踪监测。结果首先证实了农田温室气体(CO_(2),CH_(4)... 为实现原位在线精准监测氨挥发并探究农田氨挥发实时排放特征,本研究将自主研发的基于薄膜梯度扩散的电化学氨气实时传感器(GPMCP)应用于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后的水稻田进行氨挥发实时跟踪监测。结果首先证实了农田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均对GPMCP监测结果无影响,表明了GPMCP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基肥和分蘖肥期的氨挥发跟踪监测发现,日间平均氨挥发量约是夜间的3倍,每天的11:00—15:00是氨挥发高峰时段(损失率高达40%)。两肥期均在施肥第2天氨排放量达峰,氨累积排放量为(24.4±6.6)kg·hm^(-2),累积氨损失率为7.7%±2.1%。GPMCP与密闭式抽气法测定的氨挥发结果具有良好正相关性,但由于密闭式抽气法受采样时段限制,其实测值低于GPMCP。与当前常用氨监测法相比,GPMCP更能有效捕捉氨挥发动态变化过程、精准反映氨挥发规律,有望成为农田氨挥发精准监测新技术,极具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透过电化学传感技术 氨挥发 原位实时 在线监测 水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耐热钢相变过程原位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胡传顺 秦华 马喜龙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1-32,35,共3页
采用CLSM对2.25Cr1Mo0.25V钢试样实施了连续加热和冷却处理,并进行了原位实时观察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时的试样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通过原位观察分析,确定了连续冷却过程中转变相的析出位置、转变顺序、生长方向及形态;在冷却过程中,相... 采用CLSM对2.25Cr1Mo0.25V钢试样实施了连续加热和冷却处理,并进行了原位实时观察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时的试样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通过原位观察分析,确定了连续冷却过程中转变相的析出位置、转变顺序、生长方向及形态;在冷却过程中,相变首先从一个晶粒开始,随后其他晶粒开始发生相变;相变由原奥氏体晶界析出,呈板条状向前生长;相变发生在贝氏体形成温度区间,相变开始温度490℃,贝氏体相变结束温度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5Cr1Mo.025V钢 贝氏体 相变 原位实时观察 CL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北京小麦全生长周期多光谱图像数据集
9
作者 王建丽 曲明山 +4 位作者 刘震宇 史凯丽 张石锐 李光伟 张钟莉莉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小麦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光谱动态采集技术通过捕捉丰富的光谱信息,识别可见光范围内难以区分的物质和特征,从而为水肥亏缺诊断、病虫害预警等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撑。目前大部分研究采用无人机遥感平台搭载... 小麦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光谱动态采集技术通过捕捉丰富的光谱信息,识别可见光范围内难以区分的物质和特征,从而为水肥亏缺诊断、病虫害预警等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撑。目前大部分研究采用无人机遥感平台搭载多光谱相机获取小麦冠层多光谱图像,然而无人机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且无法实时采集小麦整个生长周期内的连续生长信息,相比而言,多光谱原位监测设备能够逐日实时采集特定区域内作物整个生长周期的生长数据,从而实现连续性的作物生长动态监测。本研究在2024年4月9日至6月6日期间,对北京市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内设置的试验田小麦的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图像进行了采集。经筛选和整理后形成的有效数据为每日6点-18点采集的多光谱图像,采集频率为一小时,数据量为1.42 GB。图像数据由布设在自然大田环境中的多光谱原位监测设备定时拍摄而得,并以文件夹形式存储。图像经过专业人员筛选和整理,确保数据高质量和可靠性。本数据集可通过多光谱图像数据实现对小麦的水肥亏缺诊断、病虫害监测等任务,将提取出的反射率值、植被指数、颜色特征、纹理特征、植被覆盖度等信息带入预测模型中进行分析预测,同时本数据集还适用于构建小麦叶绿素含量、生物量估算的网络模型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实时监测 多光谱图像 北京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性测试揭示CoO储锂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熙祥 赵越 +1 位作者 阮明岳 李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3,共12页
当今社会对储能技术需求日益迫切,电化学储能作为储能系统中的“桥梁”极具发展潜力,然而面临电化学储能中微量杂质相检测以及复杂界面储能探测的挑战,传统表征手段已经显示出局限性。储能材料的晶体结构、元素价态、电子能带以及电化... 当今社会对储能技术需求日益迫切,电化学储能作为储能系统中的“桥梁”极具发展潜力,然而面临电化学储能中微量杂质相检测以及复杂界面储能探测的挑战,传统表征手段已经显示出局限性。储能材料的晶体结构、元素价态、电子能带以及电化学特性与其磁学性质密切耦合,因此本文基于磁性测试,通过高低温等温磁化曲线(magnetic hysteresis,M-H)测试、零场冷/场冷(zero-field-cooled/field-cooled,ZFC/FC)变温磁化曲线测试,相较于传统表征手段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及高分辨透射电镜(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HRTEM),能够定量、高效、精准地检测出CoO中存在有效降低极化、提升首圈库仑效率(74.3%~83.77%)、提高大电流循环性能(2 A/g 50圈容量保持率116.59%)的微量金属Co杂质相(CoO/Co@20min 0.66%,CoO/Co@40min 2.27%)。同时本文利用原位实时磁学循环伏安法CV测试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直观揭示出CoO在低电压区间里复杂、难以探测的空间电荷与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膜两种不同类型的界面储能机制,成功解释了CoO远超理论容量的额外容量来源。储能材料的合成制备离不开高度精准的杂质相检测,储能领域的下一步研究发展取决于能否对界面储能深入理解。本工作为杂质相检测及界面储能机理探测提供了一种无伤且高分辨的磁学全新视角,为推动储能领域的创新,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能源挑战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学测试 杂质相监测 界面储能 原位实时磁学测试 磁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导电玻璃(ITO)基材自加热传感静态芯片聚合酶链反应(PCR)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志勇 田晓溪 +2 位作者 渠柏艳 陈坤 方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259-2263,共5页
利用商品化ITO玻璃导电层的温阻效应,无需任何微加工手段,实现了自加热和传感的芯片温度自动程序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小了传感滞后对温度控制稳定性的影响,温度控制的稳定性达到了0.2℃,升温速度最快可达20℃/s以上,在冷却风扇辅助下降温... 利用商品化ITO玻璃导电层的温阻效应,无需任何微加工手段,实现了自加热和传感的芯片温度自动程序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小了传感滞后对温度控制稳定性的影响,温度控制的稳定性达到了0.2℃,升温速度最快可达20℃/s以上,在冷却风扇辅助下降温速度最快达到了8℃/s.芯片温控单元的引线从传统的两对(一对用于传感,一对用于加热)减少为一对.通过在该芯片上直接构建多个开放微池反应器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λDNA 157 bp片段的并行扩增.将该芯片置于倒置荧光显微镜样品台上,以蓝色(575 nm)发光二极管为光源,以光电倍增管为检测手段检测了dsDNA和SYBR GreenⅠ嵌合物的荧光强度随温度的实时变化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ITO)玻璃 自加热传感温控 静态芯片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实时荧光监测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台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门永 王秀峰 +1 位作者 江红涛 王莉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27-133,共7页
综述了高温热台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实时观察晶体熔融与生长、材料烧结、相变、纳米粉体熔化和低共熔。对比常规实验方法,指出了高温热台在研究材料结构、性能方面的优势,总结了高温热台在材料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一些创新性成... 综述了高温热台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实时观察晶体熔融与生长、材料烧结、相变、纳米粉体熔化和低共熔。对比常规实验方法,指出了高温热台在研究材料结构、性能方面的优势,总结了高温热台在材料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一些创新性成果。最后指出了高温热台在研究材料组成、结构、性能以及原位观察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台 原位实时观察 熔体 相变 低共熔 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激素测定方法述评 被引量:10
13
作者 鲁哲 邹振华 +1 位作者 路婧 王若仲 《作物研究》 2011年第5期531-534,共4页
分析了传统植物激素测定的方法,提出了新的技术发展下,对植物激素快速、原位实时、高灵敏、高通量检测的必要性,对植物激素测定方法的前沿技术做出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植物激素测定技术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 植物激素 测定方法 原位实时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过程光谱数据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淑霞 李丽梅 +1 位作者 仲利静 陈增萍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9-784,共6页
使用光谱仪器对复杂化学体系进行原位实时光谱定量分析时,测试条件(如温度)通常无法控制,而且对被测样本不能进行任何预处理。从复杂的原位实时光谱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化学信息对分析化学家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综述了近些... 使用光谱仪器对复杂化学体系进行原位实时光谱定量分析时,测试条件(如温度)通常无法控制,而且对被测样本不能进行任何预处理。从复杂的原位实时光谱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化学信息对分析化学家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综述了近些年针对原位实时光谱数据的定量分析而发展的一些化学计量学模型与方法,并给出了一些方法的具体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实时光谱定量分析 化学计量学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M_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 被引量:22
15
作者 谭成轩 胡秋韵 +2 位作者 张鹏 丰成君 秦向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5-359,共15页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 GPS测量 张性效应调整周期 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 松原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不稳定的共晶生长方式:倾斜共晶生长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魏岑 李向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532-2537,2545,共7页
共晶组织的制备过程是指在一定溶质浓度的合金熔体中,在冷却阶段同时析出紧密相邻的两种或多种不同固相的过程。这些析出的固相如果能规则地分布于基体中,就能制备出具有多种特殊性能的共晶组织材料。共晶组织材料作为耐高温部件材料在... 共晶组织的制备过程是指在一定溶质浓度的合金熔体中,在冷却阶段同时析出紧密相邻的两种或多种不同固相的过程。这些析出的固相如果能规则地分布于基体中,就能制备出具有多种特殊性能的共晶组织材料。共晶组织材料作为耐高温部件材料在航空航天以及核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些科学家在共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定向凝固法制备规则的多孔金属结构的新工艺,而多孔金属独特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预示着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制备共晶组织材料的关键是在给定的制备条件下有效地控制共晶的凝固过程。共晶凝固过程中存在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共晶凝固过程的动力学;二是共晶固-液界面、固-固界面的形成与演化。这两者决定着最终产品材料的品质与性能,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两者的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共晶生长理论的研究重点是探究二者在共晶生长中的耦合行为。因此,共晶生长的预期理论研究成果将使人们对微观组织的形成与界面的演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基于这些理解,可以更好地控制凝固过程,使界面产生需要的微观结构,从而获得力学性能更加优良的产品。理论上而言,定向凝固实验中层片状共晶的生长方向和温度梯度方向应一致。但是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共晶固-液界面会沿着垂直于牵拉速度的方向移动,导致固-固界面与牵拉速度方向呈一定的倾角,从而形成共晶生长的另一种模式,即倾斜共晶生长。对倾斜共晶生长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共晶材料的性能,而且倾斜共晶生长的相关研究工作也是共晶凝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和解决工业生产中共晶材料制备的诸多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研究者对层片状倾斜共晶生长的影响因素和形貌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报道。本文从倾斜共晶生长的发展和定向凝固技术方面,对层状倾斜共晶生长的研究进展与方法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倾斜共晶生长中各种参数以及各向异性对倾斜共晶生长形貌的影响规律,同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共晶 定向凝固 数值模拟 实时原位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光极基本原理及其在土壤微观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冉洪芋 叶馨 +2 位作者 朱晓艳 王钢 朱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6-928,共13页
传统的土壤理化特性研究往往依赖于异位取样测定方法,样品采集过程通常会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忽略了土壤的微观异质性,无法真实地反映土壤实时环境的高度异质性特点。近年来,具有微米级高分辨率的平面光极技术(planar optode)因兼具低... 传统的土壤理化特性研究往往依赖于异位取样测定方法,样品采集过程通常会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忽略了土壤的微观异质性,无法真实地反映土壤实时环境的高度异质性特点。近年来,具有微米级高分辨率的平面光极技术(planar optode)因兼具低扰动和实时原位监测等特性,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关研究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平面光极基于发光传感原理,将特异性发光指示剂包埋在基质中制成传感膜,利用数字成像技术记录其二维特征发射光谱,通过指示剂发光信号的改变来实时反映溶质的动力学特征。该技术具有实时、原位检测、高分辨率、灵敏度高且仪器设备相对简单的特点,实现了对土壤O_(2)、pH、CO_(2)、NH_(4)^(+)等相关理化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测。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详细阐述了平面光极的系统组成、成像定量方法与特点及其局限,重点总结了平面光极在土壤微观异质性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最后对平面光极的发展方向及其在土壤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提出展望,旨在为土壤学前沿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实时原位监测 二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